① 李瑞芳的个人生活
李瑞芳性格开朗幽默,在社会各界结交了很多良师益友,闲暇时喜欢旅游观光。酷爱画画和书法,闲暇时经常会闭门画画,且依然坚持练功、打太极拳、参加义演和培养下一代戏曲演员。
李瑞芳的先生赵士荷,曾经是一名高级建筑师、《家具与生活》(现《新居室》)杂志的创办人之一、兼《家具与生活》杂志总编辑;1989年因病去世;两人有一独子。
② 编辑部的故事的演职员表
客串
第1、2集谁主沉浮
大山饰 广告客户代表沃德捷夫
丁广泉饰 职介所工作人员
夏和平饰 余德利朋友老张
封智
刘亚军
郑琪
第3、4集 我不是个坏女孩
王兰(王澜)饰 轻生姑娘刘小红
于谦饰 警察甲
武斌饰 余德利找来的小混混甲
冯春迎
龙小建
刘影
侯华
李艺
第5、6集 侵权之争
李诚儒饰 晚会组织者骗子刘会全
蔡鸿翔饰 晚会导演骗子江宝根
文燕饰 李冬宝母亲
王惠
蒋耀
方倌德
第7集水淹七军
王友志饰“萝卜王”王大爷
宁宁饰 王大爷的孙女
文燕饰 李冬宝母亲
第8集 小保姆
马晓晴饰 小保姆米继红
方子哥饰 雇主老王
李建华饰 来编辑部雇佣小保姆的轻微智障者
李明珠饰 来编辑部雇佣小保姆的妇女
刘艺
陈平
杨大伟
李亚明
贾大中
陈励 饰 一找保姆大妈
第9集 一朝权在手
韩童生饰 交警
李绪良饰 被扣车主、复印机厂商赵经理
李柯
高振海
孙宇
第10集 无中生有
濮存昕饰 诗人田乔
杨子纯饰 余德利父亲
李滨饰 余德利母亲
姜黎黎饰 余德利妻子
第11、12集 歌星双双
刘蓓饰 双双的姐姐
马景龙
纪元
郭冬临饰 酒吧工作人员
薛梅
夏和平
卢钢
第13集 甜蜜的腐蚀
秦焰饰 冰箱推销者莫怀远
傅彪饰 上当受骗的消费者
第14集 飞来的星星
丛林饰 业余天文爱好者贾预言
冯小刚 饰 传言散播者夏雨兆
第15、16集 吃不消
修宗迪饰 作家张明高
刘斌饰 编辑徐志坚
李耕饰 编辑陈达
林京来饰 牛大姐儿子宝康
周虹
王洪武
李瑞芳
张凯
第17、18集 谁是谁非
王民益饰 作家丈夫
杨桂香饰 妻子
第19集 寻子记
李章
郭寿阳
张健
王英杰
张勇
张同
王显和
周虹
孙晓琪
第20集 胖子的烦恼
梁冠华饰 厨师王师傅
姜祖麟
相红辉
郑元
第21集 有人好办事
陈肖依饰 女作家林一岚
英达饰 公关者冯托
赵子岳饰 看门人李大爷
徐敏
张元昌
第22集 人工智能人
李玲玉饰 机器人费丽丽
阎青饰 推销机器人的孙姑娘
第23、24集 娶个什么好
张国立饰 失意男青年、疑似同性恋者赵永刚
田岷饰 来编辑部与赵永刚认识的李翠玲
梁丹妮饰 女强人
路歌
刘晓荣
张淑霞
第25集 人民帮人民一把
李诚儒
濮存昕
李玲玉
马晓晴
刘蓓 世界很小是个家庭
作词:冯小刚 作曲:雷蕾 领唱:徐唱 投入的爱一次
作词:冯小刚 作曲:雷蕾 演唱:毛阿敏 《我喜欢我的梦》
作词:冯小刚 作曲:雷蕾 演唱:朱枫
在第11集,片中叫《奇迹》。
《吹过的风》
作词:冯小刚 作曲:雷蕾 演唱:朱枫
在第12集,片中叫《诉说》。
《我看你很近》
作词:冯小刚 作曲:雷蕾 演唱:朱枫
在第12集。
《风雨同行》
作词:冯小刚 作曲:雷蕾 演唱:成方圆
③ 著名秦腔女演员以及她们演唱的经典曲目有哪些急求!!!
秦腔《游龟山·藏舟》李淑芳 演唱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10952756i67600585.html
秦腔名家李梅[试发]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10373161i79030066.html
秦腔表演艺术家 李瑞芳演唱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10952756i87356722.html
秦腔《庚娘杀仇》表演;马桂芬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10952756i87538754.html
秦腔《杜十娘》袁丫丫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10952756i90238016.html
秦腔《名家演唱》专辑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10373161.html
秦腔精采唱段[二]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6177577.html
秦腔精采唱段[一]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3977214.html
总的来说多的很,这些都是我上传的你在里寻吧,,现只提供这些 还有全本戏,和折子戏
④ 李瑞芳还在世吗
在
李瑞芳,1935年12月21日出生于甘肃天水,眉户戏艺术家、戏曲导演、国家一级演员、旦角。 [1-2]
1953年,李瑞芳在长安大舞台首演眉户剧《梁秋燕》。之后连续出演该剧目一千场从而被观众熟知。1956年,主演碗碗腔从皮影戏搬上舞台的第一出戏《金琬钗》。1958年 ,全国巡演《梁秋燕》,并得到梅兰芳、曹禺、田汉、马少波、郭沫若等艺术家指导;同时获得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等多位国家领导人接见。1960年代,开始主演革命题材剧目,如秦腔《雷锋》;眉户剧《红灯记》等。1970年代,主演碗碗腔《红色娘子军》;眉户剧《杜鹃山》等。1982年,凭借戏曲影片《杏花村》获得了艺术节金奖;同时被评为“国家有特殊贡献的表演艺术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同年,被调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 [3] 。1986年,凭借主演碗碗腔《杨贵妃》获得陕西省艺术节表演一等奖、中国艺术节西北荟萃获金奖[4] 。1987年,赴香港参加“中国地方戏曲展”首次将地方戏推向国际舞台。1992年,主演芬兰神话移植剧目《真的·真的》 [5] ;同年赴芬兰演出 [6] 。1993年,出席了文化部艺术局邀请的北京公演;同时获得中央领导、文艺界专家及观众的高度评价 [6] 。
2005年,地方政府为表彰她对艺术的突出贡献发行了《李瑞芳五十年艺术生涯》、《李瑞芳纪念邮票》。2011年,获得了秦腔表演艺术家终身成就奖 [5] 。2017年12月,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⑤ 李瑞芳老艺术家是否健在呢请回答
在
李瑞芳,1935年12月21日出生于甘肃天水,眉户戏艺术家、戏曲导演、国家一级演员、旦角。 [1-2]
⑥ 马兰鱼的人物经历
马蓝鱼(1936~)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陕西榆林人。曾任西北戏曲研究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员,陕西省艺术学校副校长,中国剧协第二~四届理事,陕西秦腔研究会副会长。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被誉为中国戏曲“吐火”第一人,人称“火凤凰”。
上世纪50年代,段林菊、李应贞、马蓝鱼、李瑞芳 被誉为秦腔舞台的“四大名旦”。
马蓝鱼祖父是孙中山的同盟会会员,祖籍湖北。
她1936年出生于榆林县镇川堡,从小喜欢看戏。1946年镇川堡解放,马蓝鱼和李应贞一起参加了村上的文艺队,踩高跷、扭秧歌、演小眉户剧。1948年春天,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招收演员,“当时的土改小组组长闫启民领着史雷来到我家,推荐我和应贞。剧团给我家放了两斗小米就把我领走了。走的时候我穿的是母亲的棉衣棉裤和鞋子。我们新招的八个娃娃,跟着大人走了七八天路,过了黄河来到山西。到民众剧团后,我第一次盖上了新棉被。”那时的生活是很艰苦的,喝的是河水,吃的是小米饭,住的是土窑洞。没有钟表,只能点香记时;缺少油灯,经常在月亮地里练功。马健翎团长特别喜欢马蓝鱼,经常给她单独训练。三个月后她在娃娃队里考了个第一名。 马蓝鱼清楚地记得,她第一次登台是在一个农村的土场子上给解放军和当地老百姓演出,她在《鱼腹山》中饰演王兰英。
1948年8月延安解放以后,剧团回到延安,经常下部队、去兵工厂慰问演出,中央首长经常看他们的戏。有一次还和评剧团联合演出,欢送彭老总的部队上大西北前线。 1949年中秋节民众剧团离开延安,一路走到西安。民众剧团的到来以及随后西北戏曲研究院的成立,使西安的戏剧舞台发生了一次大革命——无论是剧本改编、导演方式、舞台净化、音乐创新,还是演员化妆与表演等都出现了根本的变化。这种变化集中表现在由马蓝鱼主演的新编古典剧《游西湖》中。
在传统《游西湖》中,李慧娘的鬼魂化妆是脸色煞白,形象可怖。在新编《游西湖》的“鬼怨·杀生”这折戏中,马蓝鱼在塑造李慧娘鬼魂形象时,匠心独具,把面部化妆改成红润的脸色,一身缟素,长纱飘飘,鬓角一朵红梅,脚下一双红缨,除一绺松散的鬼发外,通体皆白,殷红数点,形神兼备,色艺俱佳。一个有怨气、有怒气又美丽动人的全新鬼魂形象诞生了。
马蓝鱼扮相好,悟性强,技能全面,又勤奋好学,勇于创新。为了把“鬼怨”中的云步、鬼步学好,她曾向秦腔艺术教育家封至摸学习踩跷。练好以后卸掉跷,再走起云步、鬼步来就能够轻盈飘忽。她先后向秦腔老艺人何振中、董化清、王德元学习“吹火”技巧,在训练时两次烧伤了脸部。经过苦练,舞台上烈焰飞腾,火光闪闪。在吹火的同时,为加强舞蹈身段,她把芭蕾舞中的慢步加以戏曲化,揉进原有的青衣慢步之中,加强了飘忽的感觉。同时学习借鉴了尚小云的左右两云手动作和川剧中的托扇动作来增加舞台效果——身披白纱的慧娘为救心爱的裴生,与刺客廖寅进行着勇猛的搏斗,幽影飘荡,舞姿翩翩,如游龙,若惊鸿,给观众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马蓝鱼的唱腔别具一格,高低起伏,曲直舒展,声情并茂。但是马蓝鱼却说,其实她的嗓子原来并不好,最早排《鱼腹山》时,曾因嗓子不够调,合不上板胡,急得直哭。后来经过以唱功见长的前辈名家杨金声和李正敏的悉心教授,又学习程砚秋的练嗓方法,坚持和琴师合作练唱,终于使嗓子得到了很大的改进。
正是凭借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和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马蓝鱼成功地塑造了李慧娘这个柔情似水、激情如火、坚毅倔强、泼辣勇敢、卓尔不群、美丽动人的艺术形象。
1953年,随着《游西湖》的一炮打响,十七岁的马蓝鱼一鸣惊人。1958年10月,“三大秦班”进京,演出团到中南海怀仁堂给中央领导汇报演出,《游西湖》选场是晚会的压轴戏。演出结束以后,周总理把梅兰芳请上台,指着马蓝鱼给梅先生说:“这是咱陕北边区的娃娃。”
1959年国庆10周年时,马蓝鱼的《游西湖》再度进京演出,得到中外观众的赞赏。梅兰芳在《人民日报》撰文称赞马蓝鱼“把慧娘的形象提到了英勇高洁的峰巅……慧娘这个复仇的女鬼,真是壮丽极了,也勇敢极了!”接着,《游西湖》在江南十三省巡回演出,好评如潮,马兰鱼塑造的李慧娘舞台形象被人们誉为“飞天美神”、“火中凤凰”。 马蓝鱼并没有就此止步,她是一个永不满足的“学习狂”。她说自己“总感觉在艺术上吃不饱”。
1957年,京剧大师尚小云先生到西安后,马蓝鱼拜尚小云为师,尚小云手把手给她排练了《昭君出塞》,并把自己用的宝剑和一幅行头赠予她,传授给她用剑练身段的技能。
马蓝鱼戏路很宽,在秦腔舞台上,她还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从古典戏到现代戏样样精彩。正是这一切,使得马兰鱼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如日中天,蜚声剧坛。但是马蓝鱼却说:“把《游西湖》的成功,仅仅归功于我或者任何个人,都是不公平的。这要归功于以马健翎院长为首的戏曲研究院有那么好的艺术氛围,要归功于一批秦腔和京剧前辈老师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默默奉献。”作为演员,尤其是名演员,在功成名就之后,能够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尊重他人,不贪天下之功为己有,相当可贵。马蓝鱼老师不仅在舞台上,也在生活中为年轻演员树立了榜样。
1972年马兰鱼回到西安,被安排到陕西省艺术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前身)任教,她又义无反顾地转入到戏曲教学工作中。1979年在艺术学院戏曲系基础上,成立了陕西省戏曲学校,马蓝鱼担任主管业务的副校长直至1996年离休。从1980年省戏校首批招生开始,一批又一批的学生经过专业培训,有的成为驰誉西北的名演员,有的还获得了“秦腔四大名旦”的称号。这些年轻演员说到马校长对自己的艺术成长所付出的心血时,个个感恩戴德。
我问马蓝鱼老师:“当年《游西湖》处于最佳状态时,为何未能不失时机地拍成电影或舞台纪录片?”马老师无奈地说:“这也正是我的一大憾事。世事难料,常常阴差阳错。”
1987年,马蓝鱼经过多方努力,录制了《游西湖》电视艺术片,但马老师对这个艺术片并不满意。因为不论拍摄技术和后期制作技术再怎样先进,也难以准确再现当年的缤纷色彩和满台辉煌,再难以找回当日的原班人马及其整体组合,这不能不说是秦腔的一个遗憾,一种悲哀。
无论如何,秦腔《游西湖》成为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具有全国影响的一部力作,成为秦腔的一面旗帜;马蓝鱼也因此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秦腔表演艺术家。
⑦ 梁丽:被称为最美孙二娘,出演5集妲己就被停播,她到底有啥魅力
文/家里人
1990年,
梁丽 正在拍摄 《封神榜》 ,
在此过程中,有位朋友找上门来,力邀她出演一部短剧。
对方还以投资影视为由头,恳请梁丽帮忙介绍在银行工作的朋友。
热情善良的梁丽便一口应允下来,很快就打通人脉,帮朋友解决了燃眉之急。
只是她没想到,自己出于好心的相助,差点让她的人生就此断送。
据悉,这位自称是梁丽朋友的人,实际上图谋不轨,
在梁丽全力相助下,他竟然骗取了 银行420万资金 ,而后卷款私逃。
这起案件自然也引发了公安部门的重视,
为此梁丽自然也难逃其咎,一度被警方认定为 “诈骗犯同伙” ,
当时相关部门更是发布了 通缉令 ,梁丽的照片也被贴到大街小巷。
当时的梁丽已经是家喻户晓的明星,
此事无疑让她面临了灭顶之灾,几乎成为人人喊打的对象。
一朝从风光无限的当红演员成为受人唾弃的 “诈骗犯” ,
梁丽的人生可谓是波折动荡。
1961年,梁丽在陕西宝鸡出生,
据了解,她的祖籍原本在山东,而父母当年跟随形势闯关东,
最终在东北落脚,
而后来又随着支援三线工程的项目来到了陕西。
梁丽遗传了父母的优秀基因,自幼是眉清目秀,
性格也是活泼可爱,一直备受家人宠溺。
只是好景不长,梁丽10岁那年,
父亲因病逝世,一家人便没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
父亲离世之后,母亲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家,
懂事的梁丽自然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为了能够减轻母亲的负担,她平日温顺听话,主动帮母亲分担家务,
在学业上更是刻苦努力,希望能凭借自己的能力改变一家人的命运。
上小学的时候,梁丽就经常参加各种文艺活动,
展露出不俗的天赋与潜质。
12岁的时候,
她便做出决定,报考宝鸡当地的 歌舞团 。
在歌舞团里,
梁丽忍受着常人不知的艰辛,练习舞蹈是门苦差事,平日里要勤练基本功。
当年的梁丽为此吃尽了苦头,
每次练习都会痛到流泪,
但即便如此,她还是选择了咬牙坚持,也逐渐锻造出了自己坚韧不屈的品性。
优越的天资外加日复一日的训练,
梁丽的舞蹈技艺也愈发精湛,很快得到了老师的重视与青睐,
成为舞蹈团的台柱子,每次出演节目几乎都能担任主角。
1982年,梁丽被借调到西安儿童艺术剧院,开始学习表演,
而后就出演了苏联的童话剧 《十二个月》 ,只是话剧毕竟只是小众领域。
梁丽自然不甘于此,
一心想要成名走红,成为炙手可热的好演员。
为了达成心愿,
梁丽开始认真专注地学习表演,将话剧舞台当做自己的训练场,
因为出色的表现,梁丽很快在话剧界打响名号。
在全力发展事业的同时,
梁丽也邂逅了一段情缘,与男友很快坠入爱河。
因为当时的她风头无限,惹人嫉妒,
再加上她又在恋爱中,很快就有人提出不满,
将梁丽告到了当地文化局,
为此梁丽也受到了打压,事业发展遭遇重创。
对此,梁丽将内心的怒气与不甘化作动力,
执意要好好努力争口气,
当时的她心心念念想要去西安发展,因为当时男友正在西安话剧团工作。
为了能谋求机会,梁丽便另谋路子,
开始学习秦腔,
事实上,当时的她连陕西话都说不利索,学习秦腔更是难上加难。
但是梁丽向来不会因为困难而退缩,
在不懈努力之下,
终于学会了经典唱段 《虎口缘》 。
为此她报考了西安秦腔剧团,
结果在表演完之后,院长李瑞芳却说:
“虽然你长得很漂亮,但我不能害了你。”
在李院长的眼中,
梁丽这种条件和形象与秦腔演员大相径庭,
她注定不是吃这碗饭的人。
梁丽并未就此气馁,
鼓足勇气报考了西安电视台的播音员,
结果对方又因为她长相美艳而婉拒了。
遭遇了接二连三的打击,
梁丽却是越挫越勇,在她的坚持之下,
最终被陕西省 人民艺术剧院录取 ,
总算得以圆梦西安。
来到西安之后,
梁丽面临着更多的资源与机遇,
1984年,《兰花花》 剧组在西安招募演员。
梁丽抓住机会报名选拔,
在现场演唱了这部作品的主题曲,
结果一鸣惊人,让评委老师当机立断的拍板敲定。
就这样,
梁丽成为了电视剧 《兰花花》的女主 ,
自此正式踏入演艺圈。
荧幕上梁丽明艳大方且不乏灵性,
很快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与追捧。
三年之后,
她与李玲玉搭档出演了电影 《奇情侠侣》 ,
名气更是连连攀升。
1989年 ,梁丽参演了陕西电视台拍摄的 《封神榜》 ,
在剧中饰演妩媚妖艳的苏妲己,
而这个角色却给梁丽带来了不少争议。
因为这部剧尺度过大,
在播出5集之后,
最终被广电总局紧急叫停。
正如观众所说的那样,
倘若这部剧在当年能顺利播出,
这 “最美妲己” 的称号恐怕要易主,
因为梁丽扮演的苏妲己着实是风情万种。
用心出演的剧作最终惨遭“腰斩”,
梁丽又受到朋友蒙骗卷入了一起诈骗案件,
将自己一度推向了无底深渊。
外界曾传闻,
当时公安部门将梁丽列为通缉对象之后,
她曾试图自杀。
但是清醒过来之后,
认识到自己不能自暴自弃,只要做出努力才有希望自证清白。
随后,梁丽主动和公安机关合作,
最终将嫌疑人绳之以法,
只是这起事件还是让梁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她所在的单位便以梁丽主动离职为理由,
与她解除劳动关系。
一夜之间,梁丽引以为傲的 “铁饭碗” 彻底丢失,
而感情方面,梁丽的老公也在当时提出了 离婚 ,
还要求法院出面进行裁决,
即便当时梁丽因为要配合办案,
无法出庭现身,最终法院还是执行了离婚判决。
经过一年的奔波与劳累,这起案件的真凶最终落网,
但梁丽却变得一无所有,大好人生几乎毁于一旦,
比起丢掉工作的委屈,让她更为寒心的还是丈夫的无情抛弃。
梁丽与对方相伴多年,早年正是因为对方,
梁丽才毕尽心力地将工作安置在西安,
她所做出的一切牺牲,不过就是为了守护自己的爱情。
但在她出事后,
丈夫却第一时间与她划清界限。
所幸的是,梁丽在洗刷清白之后,原来的单位决定重新录用她,
而后她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当时的她对爱情一度心灰意冷
直到1993年,
又邂逅了自己的第二任老公,
两人可谓一见倾心,相识仅仅半个月便火速闪婚。
只是这份爱意来得快,消退得也快,
梁丽一心想要安安稳稳的幸福度日,
但却尝到了婚姻的酸楚,
这段婚姻前后维持了四年,依旧以悲剧而告终。
离婚之后的梁丽一度一蹶不振,
直接大病一场,
在医院休养了很长一段时间也逐步康复。
两次婚姻失利,
也让梁丽认清了惨痛的现实,
也知道爱情有时候就是镜中花,水中月,
虚无缥缈到根本无力抓住。
待到情绪平复之后,梁丽决定 “重出江湖” ,
只是早期的风波让她风评尽毁,
想要重回巅峰并非容易的事。
对此,她也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
决定一切重头再来。
此后的她重回荧幕,可惜再也不是主角的身份,
但角色无大小,关键在于她的演技与实力。
1996年,梁丽受邀参演了央视版 《水浒传》 ,
在剧中饰演泼辣爽快的 “孙二娘” ,
虽然戏份不多但足够吸睛,
这个角色也成功让她名声大噪。
据悉,拍摄过程中,
梁丽这个角色有很多打斗戏份,
很多时候她都坚持亲自上阵,
期间因为与对手“搏杀”,一度受伤。
但即便痛苦难忍,梁丽也没有拖延进度,
而是咬牙继续高质量地完成拍摄,
敬业精神让很多工作人员称赞交加。
而后,
梁丽有接拍了剧作 《惹是生非》与《神医喜来乐》 ,
继续在圈内稳固地位,
即便经历了风霜雪雨,
但梁丽还是想让自己的演艺事业重现高光。
在出演完黄晓明版 《神雕侠侣》 之后,
梁丽准备拓展事业版图,
开始朝着商业圈进军。
2005年,她创办了自己的影视公司,
亲自操刀拍摄多部影视佳作。
如今的梁丽依旧活跃在荧幕之上,
在岁月的洗礼之下依旧是风姿绰约。
曾经有人问她私下的保养秘诀,
梁丽也曾透露,比起昂贵奢侈的保养护肤品,
心情的舒展与愉悦才是关键。
笑看人生,云淡风轻,
⑧ 李瑞芳的介绍
女,1971年10月出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学科带头人,中国微生物学会会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会员。
⑨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演员职称
马健翎 剧作家、戏剧家 陕西省作协主席、剧协主席,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
李应真(1937—1971)青衣兼闺阁旦、花旦,誉为陕西省戏曲剧院的“四大名旦”之首。“文革”中以“三名三高”备受折磨,后病故,时年仅34岁。马兰鱼 国家一级演员,青衣 人称“火凤凰” 陕西省艺术学校副校长,誉为陕西省戏曲剧院的“四大名旦”之一段林菊 国家一级演员,小旦 (1937--2009)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团副团长 誉为陕西省戏曲剧院的“四大名旦”之一李瑞芳 国家一级演员,小旦,成名作是《梁秋燕》。陕西省戏曲剧院的“四大名旦”之一,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
任哲中 国家一级演员,小生 有“活周仁”之称郝彩凤 国家一级演员,小旦、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副团长马友仙 国家一级演员,小旦,青衣,自创“马派”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副团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员宗汉 国家一级演员,须生 老生。自创“员派”弟子:王婉丽 国家一级演员,工青衣、老旦杨荣荣 国家一级演员,小旦崔惠芳 国家一级演员,青衣李夕兰 国家一级演员,正旦、老旦焦瑞霞 国家一级演员,小旦,代表作:曲江歌女 演员:王大治母亲胡 波 国家一级演员,工正小旦王 斌 国家一级演员,生 演员:王大治父亲蔡志成 国家一级演员,小生张新尚 国家一级演员,丑行吴 德 国家一级演员,生王 琦 国家一级演员,丑行 院眉碗团艺术指导白江波 国家一级演员,工花脸雷开元 国家一级演员工须生
杨凤兰(1943—1999)国家一级演员 秦腔正宗”李正敏入室弟子,“敏派传人”。胡正友(1935—2011),国家一级演员,工花脸。曾任院秦腔团副团长杨金凤(1923—2011),工花旦,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郝彩凤、马友仙、段林菊等演员都曾得其教诲 李正敏(1915--1973),工青衣 自创敏腔,称敏派。 弟子:杨凤兰 “秦腔正宗”之誉苏蕊娥(1931—1967),工旦角 自创苏派 弟子:张宁 坤伶皇后华启民(1911-1990),工花脸,著名表演艺术家刘易平(1908--1998),工须生,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张 云(1920—1999),西北戏曲实验学校校长高登云(1921--2005),工文武小生,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
李东桥 国家一级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术总监,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李 梅 国家一级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术总监,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中国秦腔“四大名旦”之一李 娟 国家一级演员,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现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副团长,中国秦腔四大名旦之一孙存蝶 国家一级演员,青年实验团艺术指导,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谭建勋 国家一级演员,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李小锋 国家一级演员,第二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青年团党支部书记,马兰鱼弟子齐爱云 国家一级演员,第二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师承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马兰鱼,中国秦腔“四大名旦”之一任小蕾 国家一级演员,第二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青年实验团艺术指导张 蓓 国家一级演员,第二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青年实验团艺术指导李君梅 国家一级演员,第二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表演艺术家马兰鱼弟子王新仓 国家一级演员,第二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副团长赵扬武 国家一级演员,第二十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团长
徐松林 国家一级演员,院秦腔团副团长丁良生 国家一级演员,主演剧目《打镇台》、《八件衣》张 宁 国家一级演员,秦腔团,苏派耿建华 国家一级演员,秦腔团,须生司卫东 国家一级演员,眉碗团刘随社 国家一级演员,秦腔团卫小莉 国家一级演员,眉碗团郝 卫 国家一级演员,现任青年实验团团长段桂珍 国家一级演员,秦腔团武红霞 国家一级演员,秦腔团胡 萍 国家一级演员,眉碗团
王小平 国家一级演员,青年实验团
官小良 国家一级演员,青年实验团
刘红梅 国家一级演员,秦腔团
苗德发 国家二级演员,从花脸行当起家,转为红生须生,后专演丑角,著名演员苗圃父亲朱彩娥 国家二级演员,工青衣 著名演员苗圃母亲张小平 国家二级演员,主工闺阁旦、正旦闫冬贤 国家二级演员赵梦兰 国家二级演员,主攻文武花旦槐 保 国家二级演员姜兰君 国家二级演员 三团演员连玉枝 国家二级演员梁 才 国家二级演员刘小虎 国家二级演员王复兴 国家二级演员,工文武小生徐福宪 国家二级演员原安民 国家二级演员杜爱仙 国家二级演员,工青衣贺安东 国家二级演员李慧茹 国家二级演员,工青衣、花旦、刀马旦李九龙 国家二级演员,主工小生、须生。院秦腔团演员李秦英 国家二级演员,正、小旦王桃叶 国家二级演员,工花旦,二团演员文晓霞 国家二级演员,工刀马旦、青衣,第八期训练班主教练兼导演赵志义 国家二级演员,工文武小生,兼演须生、花脸左 红 国家二级演员,主工正小旦徐 炎 国家二级演员张玉梅 国家二级演员王化武 国家二级演员陈 魁 国家二级演员,青年团刘照亮 国家二级演员,青年团张 波 国家二级演员,青年团赵改琴 国家二级演员,秦腔团任美玉 国家二级演员,眉碗团穆晓鹏 国家二级演员,小梅花秦腔团副团长韩 丽 国家二级演员李兆钫 国家二级演员,秦腔团熊东林 国家二级演员曹普超 国家二级演员,主工铜锤、架子花脸,青年团郁苏秦 国家二级演员,眉碗团冯艳丽 国家二级演员,秦腔团魏青艳 国家二级演员谭天杏 国家二级演员,秦腔团,师从著名表演艺术家郝彩凤。赵曼莉 国家二级演员安 娜 国家二级演员,眉碗团。师承马友仙王小平 国家二级演员,主工文武小生王战备 国家二级演员,眉碗团,工小生胡林焕 国家二级演员,花脸,师从秦腔著名艺术家刘茂森、胡正友.主工秦腔铜锤、架子花脸黄小莉 国家二级演员,主工正、老旦,青年团武永安 国家二级演员,秦腔团艺术指导、业务科长.工须生,师承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貟宗翰先生张小敏 国家二级演员,现任小梅花团艺术指导,工武生
李小青 国家二级演员,工小生、须生,中国戏曲“红梅”大赛“红梅金奖”柳水涛 国家二级演员,正旦,老旦,
柏海英 优秀青年演员,主工正、小旦。张继宾 优秀青年演员,主工铜锤、架子花脸杨虹丽 优秀青年演员,主工小旦刘建奇 优秀青年演员,主工须生,老生张保华 国家三级演员,主工须生、小生兼老生门艳丽 优秀青年演员,主工青衣魏艳妮 国家二级演员,主工青衣,小梅花团当家青衣,师承郝彩凤王 航 优秀青年演员,文武小生,小梅花团当家小生唐喜良 优秀青年演员,主工须生,小梅花团当家须生崔 江 优秀青年演员,文武小生,小梅花团李江伟 优秀青年演员,主工花脸,小梅花团当家花脸包东东 优秀青年演员,主工须生,小梅花团杨 运 优秀青年演员,主工武生,小梅花团当家武生郭 楠 优秀青年演员,主工武生,小梅花团张耀栋 优秀青年演员,文武小生,小梅花团杨 静 优秀青年演员,主工武旦,小梅花团王 静 优秀青年演员,主工老旦,小梅花团孙 艳 优秀青年演员,主工青衣,小梅花团谭 敏 优秀青年演员,主工丑行,小梅花团范 凯 优秀青年演员,主工小生,小梅花团李 迎 优秀青年演员,主工花旦,小梅花团张晓兰 优秀青年演员,主工青衣,小梅花团优秀领唱于 苗 优秀青年演员,主工青衣,小梅花团孟佳茹 优秀青年演员,主工花旦,小梅花团王 璟 优秀青年演员,主工小旦,小梅花团车红娟 优秀青年演员,主工青衣,小梅花团孟阳芝 优秀青年演员,主工青衣,正旦小梅花团付鑫瑶 优秀青年演员,主工小旦,小梅花团方海燕 优秀青年演员,主工青衣,小梅花团卢 涛 优秀青年演员,主工小生,小梅花团翟 博 优秀青年演员,主工丑行,小梅花团弋长江 优秀青年演员,主工男旦,小梅花团陈 黎 优秀青年演员,主工青衣,秦腔团,师承李梅
张雅琴 优秀青年演员,主工小旦,秦腔团,师承李梅
马 丽 优秀青年演员,主工小旦,青年团,花旦,师承马友仙。中国戏曲“红梅”大赛“红梅金奖”孙 筱 优秀青年演员,主工小旦,秦腔团,师承李梅
南怀容(1929--2010),国家一级编剧王 烈(1925--2012),国家一级编剧袁多寿(1918--1991),国家一级编剧 曾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团长陈 彦 国家一级编剧,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二度获曹禺戏剧文学奖和文华奖,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五个一工程奖党小黄 国家一级编剧,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术研究中心艺术指导成全民 国家一级编剧刘富民 国家一级编剧朱 学 国家一级编剧,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历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傅祖浩 国家一级编剧毋 致 国家一级编剧,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团长杨淑琴 国家一级编剧黄权中 国家一级编剧,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副团长、团长张晓斌 国家一级编剧,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团团长顾 群 国家一级编剧,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研中心副主任
大--贺 林 国家一级导演
小--贺 林 国家一级导演
李继祖(1937--2010),国家一级导演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原副院长寇治德(1938--1999),国家一级导演任国保 国家一级导演,院研究室主任、秦腔团团长杨 珺 国家二级导演,小梅花秦腔团副团长
党晞光(1933--2004),国家一级作曲 曾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华剧(碗碗腔)团艺术指导米 晞(1924--2010),国家一级作曲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三团团长、副院长肖 炳(1938—2002),国家一级作曲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副团长王 激 国家一级作曲,“文华音乐创作奖”三度获得者,中国现代戏突出贡献奖获得者,院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马生采 国家一级作曲,眉碗团副团长、院艺研室主任徐光明 国家一级作曲,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杨世科 国家一级作曲,艺术处副处长、眉户团团长兼党支部书记石仲柯 国家一级作曲,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术研究中心艺术指导、音乐创作研究室主任薛天信 国家一级作曲,陕西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刘克忠 国家一级作曲谭建春 国家一级作曲,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主任,青年实验团艺术指导马 骥 国家一级作曲斯英玮 国家二级作曲吴复兴 国家二级作曲
杨满元(1944--2005),国家一级演奏员 曾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实验团团长李 书 国家一级演奏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党支部书记,文化厅评为“青年音乐家”黄育英 国家一级演奏员翟志忠 国家一级演奏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艺术指导葛瑞民 国家一级指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副团长焦志信 国家一级演奏员 工板胡,兼二胡、京胡、古筝、柳琴、碗碗腔月琴邵吉民 国家一级演奏员,陕西民族管弦乐学会理论创作部副主任罗新昌 国家一级演奏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鼓师兼作曲,艺术指导邓增奇 国家一级演奏员,工板胡焦俊武 国家一级演奏员,工司鼓,眉碗团副团长杨天基 板胡演奏家,享受国家高级职称待遇,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员训练班板胡专业教师、艺术教研组组长
戚渝生 国家二级指挥,长笛演奏杨 辉 国家二级演奏员,原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梆子团乐队队长杨君民 国家二级作曲张 伦 国家二级演奏员,主奏板胡、兼高、低音板胡、二胡、扬琴、唢呐、笙。李通训 国家二级演奏员,工“三大件”乐器三弦、月琴刘爱琴 国家二级演奏员,主工古筝程连良 国家二级演奏员,西安音乐学院扬琴考级评委侯兴勤 国家二级演奏员杨传贤 国家二级演奏员郝西英 国家二级演奏员段 岗 国家二级演奏员,司鼓彭戈旗 国家二级演奏员侯建军 国家二级演奏员刘向东 国家二级演奏员聂四季 国家二级演奏员张宗让 国家二级演奏员
窦培德 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术研究中心艺术指导马兰成 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院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张 博 国家一级美术师王桐花 主任舞台技师张小楠 主任舞台技师刘桂莲 主任舞台技师张凤兰 主任舞台技师白宗民 主任舞台技师任继瑞 主任舞台技师刘小飞 主任舞台技师陆根才 主任舞台技师刘汉洲 国家二级舞美设计师,艺研室副主任、业办主任韦秦中 国家二级美术师杨振琪 国家二级灯光设计师何应林 国家二级舞台设计师张宇华 国家二级舞美设计师王 军 国家二级舞美设计师,青年实验团张庆寿 国家二级美术师
⑩ 李瑞芳的早年经历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12月21日,李瑞芳出生于甘肃天水。她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从小就对艺术很有天分,跟妈妈学习剪窗花和跟小学老师学习画画、刻皮影娃娃。
1951年,李瑞芳从天水的部队文工团转业到延安民众剧团做演员。
1952年,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学习地方戏。 院长马健翎送了她六字金言:“先做人, 后学习。”之后在恩师黄俊耀的指导下,学会道白、哭、笑、唱。 同年,《梁秋燕》开排,在黄俊耀、任国宝等老师们的指导和李瑞芳的勤奋努力下。9个月后《梁秋燕》在西安长安大舞台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