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参演人物 > 电影董其昌演员田

电影董其昌演员田

发布时间:2022-10-20 23:26:27

❶ 董其昌行书书法字帖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汉族,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董其昌行书书法字帖,希望对你有用!

董其昌行书书法字帖欣赏

董其昌行书书法字帖图片4

董其昌书法简介

姓名:董其昌

人物生平:

董其昌,明代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属上海市)董家汇人。生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一月十九日。17岁时,参加松江府会考。当时他写了一篇很得意的八股文,自以为准可夺魁,谁知发榜时竟屈居堂侄董原正之下。原因是知府衷贞吉嫌他试卷上的字写得差,文章虽好,只能屈居第二。此事使董其昌深受刺激,从此他发愤学习书法。以唐人颜真卿《多宝塔帖》为楷模,后来又改学魏、晋,临摹钟繇、王羲之的法帖。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董其昌的书法有了很大的进步,山水画也渐渐入门。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董其昌考中进土,并因文章、书法优秀被选为庶吉士,人翰林院深造,供职于翰林院。翰林院学士田一儁去世,告假护柩南下数千里,送老师回福建大田县。一度担任皇长子朱常洛的讲官,不久,便告病回到松江。而京官和书画家的双重身份,使他的社会地位迥异往昔。其后,他相继担任过湖广提学副使、福建副使,一度还被任命为河南参政从三品的官职。一年之后,他就奉旨以编修养病,"家食二十余年"。其时,正值明朝历史上长达十余年的"国本之争",其间还发生了著名的"妖书案"、"楚太子狱",朝廷内部为册立太子一事党争不休,风云诡谲。董其昌借口回家养病辞官,直到光宗继位,董以帝师身份回到朝廷,授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修《神宗实录》。但光宗执政一个月就驾崩,继任的熹宗天启朝,魏忠贤与皇帝乳母客氏把持朝政,天启五年,董其昌被任命为南京礼部尚书,在任一年后即退隐"家居八载"。崇祯五年,魏忠贤已死,政局趋向清明,七十七岁的董其昌第三次出仕。次年,温体仁将周延儒排挤出内阁,在魏忠贤余孽的鼓动下掀起党争,排斥东林。崇祯七年董其昌又请求退归乡里。从三十五岁走上仕途到八十岁告老还乡,为官十八年归隐二十七年。与家乡松江的先贤陆机崇奉"士为知己者死"相比,董其昌把明哲保身的政治智慧用得出神入化。他以科举入仕进入精英阶层,既结交东林派、公安派,又与反东林党人惺惺相惜,其谥号"文敏"就来自于阮大铖。

在研习经史之余,董其昌与同僚诸友切磋书画技艺,纵论古今,品评高下。又从韩世能那里借阅晋、唐、宋、元法帖宝绘,心摹手追,有时废寝忘餐,因而学问大进,开始在京中有些名气。在家乡,董其昌筑"来仲楼"、"宝鼎斋"、"戏鸿堂"、"画禅室"、"香光室"等,牙签玉轴,左图右史,置身其中,著书立说,探究古今书画艺术。他不遗余力地搜集王羲之、王献之、谢安、桓温、赵估、米芾诸名家法书,于万历三十一年刊刻《戏鸿堂法帖》行世。病休松江时期,他正值四十余岁的盛年,广闻博识,采集众长,悠居林泉,心闲手熟,创作了《葑泾访古图》《鹤林春社图》《浮岚暖翠图》《神楼图》《西湖八景图》《溪回路转图》等许多描绘江南风光的著名山水画。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秋天,六十岁出头的董其昌辞官在家,他的两个儿子董祖常带人强抢佃户之女绿英。不久,董其昌因为在担任考官时不徇私情得罪的势家利用这个事情收买说书艺人钱二到处说唱这个编出来的故事,传言很快得到发酵。董其昌知道后追究到范昶身上,但范昶并不承认,而且还跑到城隍庙里起誓,为自己辩白。也许是城隍神灵验惩罚了范昶,也许是范昶自己做了亏心事心里犯虚害怕,不久范昶暴病而死,范母就认为反正这是董家所逼造成的,于是带着儿媳龚氏、孙媳董氏等女仆穿着孝服到董家门上哭闹。董家当然也有理不让,你自己造孽还起誓惹怒城隍神与我何干,对范家侵宅的行为进行了回击。范家儿子不堪其辱,冒死用一纸"剥裈捣阴"的讼状将董家告到官府。时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春天,被人煽动的读书人把董府围住,两方大打出手,场面混乱。最后将董府数百间画栋雕梁、朱栏曲槛的园亭台榭尽付之一炬,十九日,乡民将董其昌建在白龙潭的书园楼居焚毁,还把董其昌手书"抱珠阁"三字的匾额沉在河里,这就是后来所谓的"民抄董宦"。董其昌惶惶然避难于苏州、镇江、丹阳、吴兴等地,直到半年后事件才平息下来。明泰昌元年(1620年),神宗驾崩,朱常洛即位,是为光宗。光宗即位,启用董其昌为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期间,奉命修《神宗实录》。天启五年(1625年),董被任命为南京礼部尚书,在任一年,退隐。崇祯五年(1632年)。崇祯继位以后,励精图治,二年(1629年),魏忠贤死,政局开始澄清。董其昌"起故官,掌詹事府事",时年七十七岁。六年(1633年),朝中周延儒遭温体仁排挤,离开内阁,温体仁在魏忠贤余孽的鼓动下,掀起党争,排斥东林,七年(1634年),董其昌又乞求致仕。崇祯十年八月,董其昌在松江寓所逝世,享年八十二岁。后来葬于吴县(今属江苏)渔洋湾董氏坟茔。清顺治元年(1644年),南京南明福王政权以董其昌书画成就与元人赵孟頫相类,授予董其昌与赵孟俯相同的谥号"文敏",后人因此把他称作"董文敏"。

书法艺术成就:

董其昌的书法,吸收古人书法的精华,但不在笔迹上刻意模仿, 董其昌书法作品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董其昌的书法成就也很高,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董其昌虽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书为宗法,备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康熙曾为他的墨迹题过一长段跋语加以赞美:"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盖其生平多临《阁帖》,于《兰亭》《圣教》,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于晋人。赵孟頫尤规模二王。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草书亦纵横排宕有致,朕甚心赏。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绝。临摹最多,每谓天姿功力俱优,良不易也。"据说,康熙还亲自临写董书,致使董书得以风靡一时,出现了满朝皆学董书的热潮。一时追逐功名的士子几乎都以董书为求仕捷径。在康熙、雍正之际,他的书法影响之深,是其他书法家无法比拟的。

董其昌没有留下一部书论专著,但他在实践和研究中得出的心得和主张,散见于其大量的题跋中。董其昌有句名言:"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这是历史上书法理论家第一次用韵、法、意三个概念划定晋、唐、宋三代书法的审美取向。这些看法对人们理解和学习古典书法,起了很好的阐释和引导作用。董其昌一生勤于书画,又享高寿,所以传世作品很多,代表作有《白居易琵琶行》《袁可立海市诗》《三世诰命》、《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倪宽赞》《前后赤壁赋册》等。

❷ 推荐几个景点

西湖十景介绍
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西湖十景个擅其胜,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胜景精华,所以无论杭州本地人还是外地山水客都津津乐道,先游为快。
1、苏堤春晓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她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她命名为苏堤。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钱十景,足见她自古就深受人们喜爱。
寒冬一过,苏堤犹如一位翩翩而来的报春使者,杨柳夹岸,艳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镜,映照倩影,无限柔情。最动人心的,莫过于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时,轻风徐徐吹来,柳丝舒卷飘忽,置身堤上,勾魂销魂。
苏堤长堤延伸,六桥起伏,为游人提供了可以悠闲漫步而又观瞻多变的游赏线。走在堤、桥上,湖山胜景如画图般展开,万种风情,任人领略。苏堤上的六座拱桥,自南向北依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和跨虹。桥头所见,各领风骚:映波桥与花港公园又相邻,垂杨带跨雨,烟波摇漾;锁澜桥近看小瀛洲,远望保叔塔,近实远虚;望山桥上西望,丁家山岚翠可挹,双峰插云巍然入目;压堤桥约居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旧时又是湖船东来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苏堤春晓”景碑亭就在桥南;东浦桥有理由怀疑是“束浦桥的讹传,这里是湖上观日出佳点之一;跨虹桥看雨后长空彩虹飞架,湖山沐晖,如入仙境。交通情况:乘507、504、K4、游2路苏堤站下。
2、曲苑风荷 曲院风荷,以夏日观荷为主题,承苏堤春晓而居西湖十景第二位。“曲院”原是南宋朝廷开设的酿酒作坊,位于今灵隐路洪春桥附近,濒临当时的西湖湖岸,近岸湖面养殖荷花,每逢夏日,和风徐来,荷香与酒香四处飘逸,令人不饮亦醉。南宋诗人王洧有诗赞道:“避暑人归自冷泉,埠头云锦晚凉天。爱渠香阵随人远,行过高桥方买船。”后曲院逐渐衰芜,湮废。清康熙帝品题西湖十景后,在苏堤跨虹桥畔建曲院风荷景碑亭。遗留下来的,只不过是一处小小庭院院前湖面小小荷花一片而已。
曲院风荷最引人注目的仍是夏日赏荷。公园内大小荷花池中栽培了上百个品种的荷花,其中特别迷人的要数风荷景区。这里以水面为主,分布着红莲、白莲、重台莲、洒金莲、并蒂莲等等名种荷花,莲叶田田,菡萏妖娆。水面上架设了造型各异的小桥,人从桥上过,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两相恋。交通情况:乘507、538、15路曲院风荷站下。
3、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景区位于白堤西端, 孤山南麓,濒临外西湖。其实,作为西湖十景之一, 南宋时平湖秋月并无固定景址,这从当时以及元,明两朝文人赋咏此景的诗词多从泛归舟夜湖,舟中赏月的角度抒写不难看出,如南宋孙锐诗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 棹歌何处泛舟”之句; 明洪瞻祖在诗中写道:“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留传千古的明万历年间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画中,《平湖秋月》一图也仍以游客在湖船中举头望月为画面主体。
位于景区偏西处的湖天一碧楼,原是清末民初犹太富商,“冒险家”哈同的私人别墅“罗苑”中的遗物,后来成为中国现代新兴木刻运动的摇篮枣--八艺社所在地。如今,这里辟为西泠书画院,为湖山胜景更添一份书卷气。交通情况:27路、7路岳坟站下。
4、断桥残雪 断桥,今位于白堤东端。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她的名气最大。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建成,时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诗中就有“断桥”一词。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有一段评说西湖胜景的妙语:“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地处江南的杭州,每年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见。一旦银妆素裹,便会营造出与常时,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胜况。
今日断桥,是一九二一年重建的拱形独孔环洞石桥,长八点八米,宽八点六米,单孔净跨六点一米,年前曾经大修,但古朴淡雅的风貌基本未变。桥东堍有康熙御题景碑亭,亭侧建水榭,题额“云水光中”,青瓦朱栏,飞檐翘角,与桥,亭构成西湖东北隅一幅古典风格的画图。
明画家李流芳《西湖卧游图题跋 --断桥春望》称 :“往时至湖上,从断桥一望魂销欲死。还谓所知,湖之潋滟熹微,大约如晨光之着树,明月之入庐。盖山水映发,他处即有澄波巨浸,不及也。”由此观之,断桥观瞻,可得湖山之神髓,岂独残雪!交通情况:K7断桥残雪站下。
5、柳浪闻莺 今日柳浪闻莺,经过近四十多年不断的开发和建设,由当年帝王享受的御花园,演变为普通老百姓的大乐园。她仍以青翠柳色和婉啭莺鸣作为公园景观基调,在沿湖长达千米的堤岸上和园路主干道路沿途载种垂柳及狮柳,醉柳,浣沙柳等特色柳树。在园中部主景区辟闻莺馆,又在距闻莺馆不远处置巨型网笼“百鸟天堂”,营造烟花三月,柳丝飘舞,莺声清丽的氛围。闻莺馆东面,以草坪和密林带为主形成友谊园景区,引种了一批日本樱花,草坪北侧铺石砌台,矗立着”日中不再战纪念碑。闻莺馆西侧,是柳浪闻莺重建时填平水荡沼泽而营造的大草坪,草色遥连西湖碧波青山,大草坪北侧,是迁建来此的康熙御题柳浪闻莺景亭碑;南侧种植了一片高大的乔木树林,与草坪,柳岸及湖光山色构成富于层面,角度变化的生动图景。
公园北部早先的钱王祠,改建成江南私家园林风格,布局的庭院景区,沿用“聚景园”旧称命名。 园内亭台楼榭,假山泉池,小桥流水,矮墙漏窗,奇花异草,各据其位,合为胜景,全园曲径通幽,别有天地。
公园东南辟为群众游园文娱活动场所,建起了露天舞台,成为杭州市民和八方游客晨间锻炼,假日休闲和节日庆典的好去处。 每到夏秋季节,这里又是消暑纳凉“夜花园”,歌舞,戏曲,电影和内容多样,形式丰富,不定期举办的各种各样的花展,灯会民俗风情表演等,吸引着人们。交通情况:乘K4、38路清波门站下。
6、花港观鱼 花港观鱼公园位于苏堤南段以西,在西里湖与小南湖之间的一块半岛上。南宋时,内侍官允升曾在离这里不远的花家山下结庐建私家花园,园中花木扶疏,引水入池,蓄养五色鱼以供观赏怡情,渐成游人杂沓频频光顾之地,时称卢园又以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港。宫廷画师创作西湖十景组画时将它列入其中。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皇帝玄烨驾临西湖,照例题书花港观鱼景目,用石建碑于鱼池畔。后来乾隆下江南游西湖时,又有诗作题刻于碑阴,诗中有句云:“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
今日花港观鱼是一座占地二十余公顷的大型公园,全园分为红鱼池,牡丹园,花港,大草坪,密林地五个景区。交通情况:乘K4、538、K599路苏堤站下。
7、雷峰夕照 雷峰,位于净慈寺前,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脉,濒湖勃然隆重起,林木葱郁。其册虽小巧玲珑,名气在湖上却是数一数二,因为山巅曾有吴越时建造的雷峰塔,是西湖众多古塔中最为风光也最为风流的一塔,可惜七十余年前倒掉了塔倒山虚,连山名也换成了夕照山。西湖南岸这座三面临水呈半岛状的名山,当年曾为南宋御花园占据。一九四九年以后,山上种埴了大量香樟、枫香、榆树等观赏树木,夕照林涛,景色依然富丽。交通情况:K4,游1到净寺下。
8、双峰插云 巍巍天目山东走,其余脉的一支,遇西湖而分弛南北形成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南山、北山。其中的南高峰与北高峰古时均为僧人所占,山巅建佛塔,遥相对峙,迥然高于群峰之上。春秋佳日,岚翠雾白,塔尖入云,时隐时显,远望气势非同一般。南宋时,两峰插云列为西湖十景之一清康熙帝改题为双峰插云,建景碑亭于洪春桥畔。其时双峰古塔毁圮已久,以至连此景原有的内涵也一度难为人知‘插云’者虚言也。设景碑亭于此,实为权宜之计。“浮图对立晓崔巍,积翠浮空霁蔼迷。试向凤凰山上望,南高天近北烟低”。这是南宋诗人王洧的《两峰插云》诗,它告诉人 们:双峰插云的景观。
双峰插云虽然自古至今其观赏的地点和方式迭经变化,但南、北两面三刀高峰都是西湖妖山中极富登临之胜的著名山峰却至今未变。南高峰临折西湖,峰高二百五十七米,登山途中,峻岩显露,绝壁峥嵘。登上山巅向东俯瞰,西湖全景历历在目不是画图,胜似画图。北高峰海拔三百十四,是灵隐寺的坐山,从寺西侧上山,石磴多至数千级, 盘折回绕三十六弯,沿途山溪清流回转,林木重叠,古人有诗赞道:‘一路松声长带雨, 半空岚气总成云’。山东侧,建有西湖叭一的载人索道,全长六成余米,上下山往返只需六七分钟。交通情况:乘507、游2路洪春桥站下。
9、南屏晚钟 南屏晚钟,也许是西湖十景中问世最早的景目。北宋末即赫有名的画家张择端曾经画过《南屏晚钟图》。尽管此图远不如他的《清明上河图》那么蜚声画坛,但却被记载于明人《天水冰山录》中。南屏山,绵延横陈于西湖南岸,山高不过百米,山体延伸却长达千余米。山上怪石耸秀,绿树惬眼。晴好日 ,满山岚翠在蓝天白云得衬托下 秀色可餐,遇雨雾天,云烟遮遮掩掩,山峦好象翩然起舞,飘渺空灵,若即若离。后周显得元年(九五四),吴越国主钱弘叔在南屏山麓建佛寺慧日永明院,后来成为与灵隐寺并峙于南北的西湖两大佛教道场之一的净慈寺。
南屏山麓另一座著名的佛刹兴教寺始建于北宋开宝五年(九七二),它曾是佛教天台宗山家派的大本营。净慈寺、兴教寺加上附近的中小寺庙,形成继灵隐、天竺之后湖上又一佛寺群落,晨钟幕鼓,焚贝佛号,香烟烛光,南屏山从此添了‘佛国山’的别称南屏晚钟的情韵,悠然成型。南屏山一带山岭由石灰岩构成,山体多孔穴,加以山峰岩壁立若屏障,每当佛寺晚钟敲响,钟声振荡频率传到山上,岩石、洞穴等为其所迫,加速了声波的振动,振幅急遽增大后形成共振。岩石、洞穴便随之产生音箱效应,增强了共鸣。同时,钟声还以相同的频率飞向西湖上空,直达西湖彼岸,碰上对岸由火成岩构成的葛岭、回音迭起。交通情况:K4,游1到净寺下。
10、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岛又名小瀛洲,与湖心亭,阮公墩合称为湖上三岛。全岛连水面在内面积约七公顷,南北有曲桥相通,东西以土堤相连桥堤呈“十”字形交叉,将岛上水面一分为四水面外围是环形堤埂。从空中俯瞰,岛上陆地形如一个特大的“田”字,呈现出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水景称胜的特色在西湖十景中独具一格,为我国江南水上园林的经典之作。 明万历三十五年(一六零七),钱塘县令聂心汤取湖中葑泥在岛周围筑堤坝,初成湖中湖,作为放生之所。后人在岛南湖中建造三座瓶形小石塔,称为“三潭”,清初岛上又加营建筑曲桥,堂轩,沿内湖环植木芙蓉,复经清光绪间退休将领彭玉麟在此营造别墅,小瀛洲初具风貌。
三潭印月景观富层次,空间多变化,建筑布局匠心独运。从岛北码头上岸,经过先贤祠等两座建筑,即步入九曲平桥,桥上有开网亭,亭亭亭,康熙御碑亭,我心相印亭四座造型各异的亭子,让人走走停停,歇歇看看,或谈笑,或留影,流连观照,饱览美景。
九曲桥东,隔水与一堵白粉短墙相望。墙两端了无衔接,形若屏风。但粉墙上开启四只花饰精美的漏窗,墙内墙外空间隔而不断,相互渗透。墙外游人熙熙攘攘,墙内却幽雅宁静,咫尺之间兀自大异其趣。交通情况:由西湖坐船前往。

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

苏州城历史悠久,私家园林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为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现存名园十余处,闻名遐尔的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西园、网师园、怡园等。苏州园林占地面积小,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拙政园享有"江南名园精华"的盛誉。宋、元、明、清历代遗存至今的苏州古典园林各具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特色。
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狮子林、沧浪亭、艺圃、耦园、退思园。

同里

同里镇位于太湖之畔古运河之东,距苏州城18公里,离上海80公里,旧称"富土",唐初,因其名太侈,改为"铜里",宋代,又将旧名"富土"两字相叠,上去点,中横断,拆字为"同里",沿用至今。
清丽古朴的同里有三多:明清建筑多,水乡小桥多,名人志士多。

明清建筑多,镇内有明清两代园宅38处,寺观祠宇47座,有士绅豪富住宅和名人故居数百处之多。古镇原有"前八景"、"后八景"、"续四景"等二十多处自然景观,今尚存"东溪望月"、"南市晓烟"、"北山春眺"、"水村渔笛"、"长山岚翠"诸景。而退思园则是明清建筑的集大成者,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增补名单。
水乡小桥多,同里镇四面环水,镶嵌于五湖之中。川字形的15条小河把镇区分隔成七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小岛串为一个整体。建筑依水而立,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素有"东方小威尼斯"之誉,是目前江苏省保存最为完整的水乡古镇,也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省政府列为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为太湖十三大景区之一。
名人志士多,同里人世代勤奋苦读,知书达理,教育发达,人文荟萃。自南宋淳佑四年(公元1247年)至清末,同里先后出状元一人,进士四十二人,文武举人九十三人。古代著名里人有叶茵、徐纯夫、莫旦、邹益、梁时、何源、计成、王宠、朱鹤龄、沈桂芬、陆廉夫、袁龙、陈沂震、顾我錡、黄增康、黄增禄、任预等。近世以来,著名里人有陈去病、金松岑、严宝礼、费巩、王绍鏊、蓝公武、冯新德、杨天骥、费以复、刘汝醴、范烟桥、金国宝、沈善炯、冯英子等。倪瓒、顾瑛、韩奕、姚光孝、董其昌、殳丹生、沈德潜等也曾流寓同里。正有如此之人,才会创造出如此厚重的文化。
同里,江南的一颗璀璨明珠!

❸ 属蛇人最合适的微信名成熟,属蛇带财运的微信头像

属蛇人最合适的微信名成熟

薛元明

今日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时至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渐渐转凉,寒生露凝。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

在历代书画名家笔下,由于各自人历和性格不同,呈现出的白露”时分亦是姿态各异,如明代董其昌于白露节气前后写 《秋兴八景图册》之一开,画面秋意浓郁,可窥空灵恬静之美;近代严复于白露之际写给女儿的家信流“学者气”,信中谈及的个人现状,生老病死,让人感叹即便是大名人,也得考虑生活琐事,鸡毛蒜皮,精打细算。

白露是九月的之一个节气。当秋雨来临,自然会平添了一些料峭的寒意,宛如一道清凉的藩篱,把夏天和秋天明显隔开。当阳光在远野升起,不禁感叹:“却道天凉好个秋!”

秋月之下,更是可以独自轻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某日清辉月夜之下,与李白对酌,三分酒意时,张口一吐,“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自然也是少不了杜甫的千古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秋景绝美,最宜入画。白露节气,山水画最当家。北宋《山水训》有云:“真山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这是山水画开山鼻祖郭熙对四季山水风景的总结,其中秋景的特点是明净、丰富,如同化了妆一般,极富魅力!

辽 佚名 《丹枫呦鹿图》

中国地大物博,同样是秋天,各地进程不同,差异很大,带给人不同的感觉。佚名之作《丹枫呦鹿图》绢本所描绘的是北国秋色。所有的树叶在此时染上缤纷的色彩,深红、淡橘、浅黄、碧蓝……似乎要在严冬来临之前,释放出所有的美丽。据《石渠宝笈》的记载,认为这是五代时期作品。但也有说法,认为是辽国的兴宗皇帝亲手所画。从作品的形式和风格而言,构图密实,色彩上轻下重,充满装饰趣味的空间构图,用俯视角度,把观赏者引向画面中心的鹿群。如此丰富的色彩勾填,不留丝毫空白,非中国画之手法,传统的皴法、勾勒的确比较少,反倒有照片之功效,利用光影来表现鹿的立体感,可以领略到异域风情。

要论写实效果,绘画当然比不上相机更逼真,但绘画胜过照片处,在于写意。照片当然也有境界,但始终无法取代绘画。“呦鹿”二字堪称神来之笔,立想到曹孟德《短歌行》中“呦呦鹿鸣”之句。寥寥四字,便刻画出北方的生活状态,金戈铁马、纵横驰骋。秋风扫过,霜叶成红。在某一刻,时光仿停止了,山峦森林显得极其宁静。中国很多古代书画,皆为“无名氏”状态。这是艺术史的特定现象,作品后面的“人”可以没有,尽管曾经真实地存在过。这就好比唐诗中有很多的“无题”诗,李商隐最喜欢用。虽说“诗言志”,对李商隐来说则未必。他的很多无题诗只为自己而写,把心事说出来就行了,并不想让人读懂。

元代虽是少数,山水画却异军突起。个中最主要的原因,与当时文人的处境和心境密切相关。元朝废止了科举,使得大批文人失去仕途之想,遁迹山林,寄情山水,吟诗作画。在技巧上更加注重笔墨,如以千笔皴擦代替唐宋山水的湿笔,以水墨渲淡替代了两宋的工致浓丽,营造出山水画抒情、虚静、萧散简远的独特风格,面目为之一新,最终形成逸品雅俗、有我之境的美学特征。

元 《葛稚川移居图》

“元四家”之一的是赵孟頫的外孙,其山水画受到赵的直接影响,师法董源、巨然,集诸家之长而能自创一路。作品以繁密见胜,重峦叠嶂,长松茂树,气势充沛,变化多端,喜用解索皴、牛毛皴,干湿互用,寄秀润清新于厚重浑穆之中。《葛稚川移居图》描绘了晋代携家移居罗浮山的情景。画中手执羽扇,身着道服,神态安详,回首眺望,身后老妻骑牛抱子,一仆牵牛而行。背景有崇山峻岭,飞瀑流泉,单柯碧树,溪潭草桥。毫无疑问,是借表达避世隐居的思想。《西郊草堂图》所绘乃秋天美景。近岸草堂、竹篱掩映于树丛之中。金秋的林荫下有茅舍数座,一老翁坐室内案旁读书,旁屋内有仕女侍读,各行其是。门前清溪,院后湖面空阔,水波不兴,仅一段岸角丛树。一叶轻舟载客行于湖心,打破了画面的沉寂。远山一带,渐远渐淡,没入天际,群山烟林,意境清幽。笔墨工细秀逸,用笔简洁,捕获了江南水乡秋季明净寥落的景色特征。

元 《西郊草堂图》

元代的书法,过去大多只 赵孟頫。现在人数持续增加,比如鲜于枢、康里子山、杨维祯、张雨和倪云林等,都是高手,风格自然也就大大拓展了。很多人与赵孟頫构成了“正”与“奇”的格局。

元 赵孟頫书 北宋 张耒 《送秦少章赴临安薄序》

尽管如此,赵孟頫的书法依然要排在之一。《送秦少章赴临安薄序》是北宋文学家张耒所作的一首词。其中写道:“《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不明。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寒气欲至。方是时,,凡植物出于春夏雨露之余,华泽充溢,支节美茂……”该词篇首即引用《诗经·蒹葭》名篇,借古喻今,又引用重耳与伍子胥历经磨难而最终成就大业的典故,告诫说,人不应贪图安逸,有时磨难不是坏事。人的一生,损益、败成、虐乐之间都是相辅相成的。受此文的感染和启示,赵孟頫书写赠给友人季坚,有勉励之情。此作笔画尚不像晚年特别厚实,瘦硬劲利,字形以正方为主,各呈其态,可以看出对《教序》下过很大的功夫。

元 赵孟頫 《鹊华秋》

赵孟頫称得上“诗书画印”四绝。此处有赵氏书画精品,不用赘言。古代文人天然就是诗人。赵的元朱文,对后世影响极大。《鹊华秋》作于元贞元年(1295),是回到故乡时为好友周密所作。这年,赵任满济南路总管府事,奉旨进京,后称病辞官回乡。此作所描绘的是济南东北华不注山和鹊山一带的秋景。画境清旷恬淡,展现出悠闲自然的田园风味。采用平远构图,以多种色彩调合渲染,虚实相生,富有节奏感。画的左方,可见山羊四五只,低头觅食,几处简陋茅舍,水边数叶轻舟,渔叟在安静地干活。时值金秋,一片宁静,有的树叶已脱落了,有的赤黄相间。村人对这些“美景”浑然不觉,只埋头于日常生计。由此可见,心境不同,所见不同,所感更不同。老赵作为宋室帝胄,长期来饱受诟病,被认为是缺少气节,实质上他的自我认知并非如后世所想。《鹊华秋》正是在向那些对南宋忠心耿耿而隐居不仕的人传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元 鲜于枢 《醉时歌等唐人诗十二首》

与赵孟頫书风最接近的当数鲜于枢,一个地道的人。他比赵孟頫小两岁,私交甚笃。赵曾评:“尝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由此可以看出对鲜于枢的肯定。鲜于枢书风有豪放之气。这首《醉时歌》更见性情,笔法果断奔放、大起大落、瞬息万变。看似洋洋洒洒,实际上每一笔都内含骨力。通篇虽然力道十足,却有明快的节奏感,时而古朴厚重,时而飘逸洒脱,时而若断若连,时而。顺势之中,呈现其中的多姿神采,精妙处在于浑然天成。

董其昌和赵孟頫称得上“欢喜冤家”,一生都在较劲。董自己说:“吾于书似可直接赵文敏,第少生耳。而子昂之熟,又不如吾有秀润之气,惟不能多书,以此让吴兴一筹。与赵文敏较,各有短长。行间,千字一同,吾不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赵书无弗作意,吾书往往率意。当吾作意,赵书亦输一筹,第作意者少耳。”到了晚年,董其昌认识到赵有不可及之处:“余年十八学晋人书,得其形模便目无吴兴。今老矣,始知吴兴书法之妙。”赵的一生,始终存在压抑感,董其昌的大半生时间,皆春风得意。由此可以看出,对一个书家要做到全面认知,可能会经历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对于大家尚且如此,更何况一般人?

董其昌 《秋兴八景图册》共八开,堪称精品力作,乃董氏于庚申(1620)八、九月间作于书画船,泛舟松江、苏州、京口途中所见秋景,历时二十余天。此册页画面秋意浓郁,可窥空灵恬静之美。虽着笔无多,廖廖数笔,设色古雅秀润,画面通透明净,清光一片。画中峻拔的山石,深邃的溪谷,弥漫的烟雾,各呈其态,手法多变,或草木葱茂、烟雨迷蒙,或沙汀芦荻、远岫横亘,或江天楼阁、彩舟竞发,无疑是董其昌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更佳注脚。董其昌在册页中多次题“仿某某”,这和董的其它作品类似,虽说如此,其实都是自我挥运。董其昌的师古主张常见,诸如“作画不从摹古入,必堕”,“画家以天地为师,其次山川为师,其次以古人为师”,可见董其昌通过这种方式实践“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宗旨。

明 董其昌 《秋兴八景图册》(之一开)

之一开款识记:“余家所赵文敏画有《鹊华秋色卷》、《水村图卷》、《洞庭两山》二轴、《万壑响松风百滩渡秋水》巨轴,及设色《高山流水图》,今皆为友人易去,仅存巨轴学巨然《九夏松风》者,今日仿文敏笔并记。庚申八月朔前一日”。读此款语,可知董其昌收了很多赵孟頫的画,既借鉴,又较劲。“八月朔”即阴历八月初一,白露节气前后。辛丑年的白露,正好历八月初一,可谓正当此际。

明 董其昌 《秋兴八景图册》(第二开)

第二开题款分两段:“溪云过雨添山翠,花片粘沙作水香。有客停桡钓春渚,满船清露湿衣裳。”“平波不尽蒹葭远,清霜半落沙痕浅。烟树晚微茫,孤鸿下夕阳。”款字注明已到了中秋,与当下的辛丑年时间基本相近,可以感同身受。有些诗词应该出自董其昌的手笔,可以领略到董其昌的诗人风采。

明 董其昌 《秋兴八景图册》(第五开)

第五开款字写的是秦少游诗:“秋光老尽芙蓉院,霜华匀似剪。西楼促坐酒杯深,风压绣帘香不卷。玉纤慵整银筝雁,红袖时笼金鸭暖。岁华一夕委西风,独有春红留醉脸。”董其昌在舟中,“乘风宴坐有偶然欲书之意”,状态颇佳。

明 董其昌 《秋兴八景图册》(第七开)

第七开款字写道:“吴门友人以米海岳《楚山清晓图》见视,因临此幅”。董其昌直接点明了对米芾的倾慕。其实,董的这次“书画船”行程,本身就是模仿老米!

明 董其昌 《秋兴八景图册》(第八开)

第八开写道:“今古几齐州,华屋山丘,杖藜徐步立芳洲,无主桃花开又落,空使人愁。波上往来舟,万事悠悠,春风曾见昔人游,只有石桥桥下水,依旧东流。庚申九月重九前一日书,是月写设色小景八幅,可当秋兴八首。”读款语可知:时间已经到了重阳,对整个行程进行总结,不仅令人想到杜甫的《秋兴八首》名篇,诗书画!

时隔两百多年时间,道光辛丑(1841)五月廿八日,何绍基的老师吴荣光,受潘正炜之邀,在鹤露轩鉴赏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题跋和韵,有感于翰墨因缘聚散无常,在之一页写道:“香光起为湖广提学之后未擢太常之前,而铭心绝品书画散易殆尽,云烟过眼,当作如是观,……大抵翰墨久暂有定,亦视夫人之缘法深浅也。”此番论述正是吴荣光从事鉴的心声。虽然吴荣光多年来一直竭尽全力从事古书画的收,有时甚至感觉累心,但他从未抱有永占书画品的态度,而是以豁达超迈的乐观心态视之为“云烟过眼”,常将自己的品看作为一种得于翰墨因缘的幸运之物。吴荣光在第二开写道:“树疏枫赤怀人远,平分尚觉秋光浅。天地几苍茫,回首即艳阳。香光此幅极似吾家溪山秋霁”,尤其是最后一句,说明引起了共鸣,书画结缘,可以“相向而行”。第八开则记:“图画识荆州,(余有天启甲子曾鲸画香光小像)比邱(丘)。(注:漏“游戏白苹洲”句),弹指云山供洒墨,香草多愁。天地一扁舟,江水悠悠,无端秋色载云游。拈出少少杜陵诗八首。今古。……,近来覃溪老人渐而未顿,而考鉴未至,足留人指摘,奈何奈何。”看时间在“辛丑初伏”,鉴赏算是消夏之举。吴荣光依仗着雄厚的家族经济实力以及与文人官僚间鉴往来的便利渠道,积累起丰富高端的筠清馆收,最终确立了在岭南乃至全国书画鉴大家的位置。作为一个正统文人,吴荣光对受明代中后期“心学”影响所兴起的狂怪风格的书画作品不屑一顾,强调晋唐人乃是正道。他对董其昌倡导的“以语悟书画”理论也颇有微词,尽管他十分佩服董氏才华:“香光以语悟书画,有顿证而无渐修,颇开后学流弊,然其绝顶聪明,不可企及”。

清 王时敏 《杜甫诗意图》(第十开)

清王时敏擅画山水,以元黄公望、倪瓒为宗,最主要是受到董其昌的影响,极力主张恢复古法,与王鉴、王石谷、王原祁并称“四王”,位列首席。《杜甫诗意图》共十二页,每幅有隶字杜诗二句,此页“秋山枫菊”绘于康熙乙巳(1665),所题为“石出倒听枫叶下,橹摇背指开”。后有自跋云:“少陵诗体宏众妙,意匠经营高出万层,其奥博沉雄,有掣鲸鱼探凤髓之力,故宜标准百代,冠古绝今,余每读七律,见其所写景物,瑰丽高寒,历历在眼,恍若身游其间,辄思寄兴盘礴。适旭咸甥以巨册属画,寒窗偶暇,遂拈景联佳句,点染成图”。读杜诗、画杜诗,可见“诗书画印”不分家,将诗意转变成画意,功夫在诗外,也在画外。

清 髡残 《秋山幽静图》

清初“四僧”之一的髡残,擅长人物、花卉,尤精山水,师法黄公望、,尤近。因为成长在改朝换代之际,其学术和艺术态度有“遗民”情结,喜游名山大川,在黄山就住了年余。代表作《秋山幽静图》作于四十九岁。虽是平凡景致,却能在平淡中见幽深。笔法苍劲,章法严密,喜用秃笔渴墨,层层皴擦勾染,厚重而不板滞,郁茂而不迫塞。由题款来看,就是作画完成时使用画笔直接书写,多秃颖钝锋,布局依山势铺陈,每行长短错落,似不经意,但最终题字可与绘画融为一体,但又自显于画外。髡残书法不注重传统意义上艺术,甚至并不在意自身风格的连贯性。

明 倪元璐行草《章华宫人夜上楼》七言诗轴

董其昌与邢侗、米万钟、张瑞图并称为“晚明四家”,除此而外,王铎、黄道周和倪元璐合称为“三株树”,实质上,张瑞图的书风和后三人“更搭”,体现了晚明书风的个性化,重视野怪之美。倪元璐的书法,同样表现得尽致,这首诗的意境和笔墨极为匹配,意境苍凉:“章华宫人夜上楼,君王西山头。夜深宫殿门不锁,白露满山山叶堕。”倪元璐书法既有明人行书流便秀雅的共性特点,又有自己涩劲朴茂的风貌,其笔法出于帖学,深得鲁公厚实劲健之笔意而更为劲峭,结体趋于扁方,呈欹侧之势,以险寓正,风格奇倔刚毅,异态高古,在明末自成一格。

晚明清初的书风基本上是一体化延续的,虽然分属两个不同的朝代。清代书正的发展,得力于碑学兴起。这其中有汉碑、魏碑和唐碑之别。以隶书名世者得力于汉碑,学颜者多半宗法唐碑,主要就是颜真卿。颜真卿的书法在清代出现了一个取法的高峰期,无论是明末清初的王铎、傅山,还是后来的邓石如、刘墉和伊秉绶,都是不遗余力。

清 刘墉 尺牍

刘墉信札是白露日给“敬候绂庭尚书制军大人”写的一封求助信:“此际贫窘,实望,拜领申谢。弟一无善状,惟辞受未损声名。”总督系正二品官,加尚书衔为从一品,一般称部堂、制台和制军等。潘祖荫的潘曾绶,字绂庭,做过尚书,但刘的年岁早潘很多年,所以应该另有其人,有待进一步考证。刘墉书从颜真卿出,但较之颜氏更显圆润浑厚,作书喜用浓墨,遂有“浓墨宰相”之称。此札尤见性情,不拘一格,时见妙笔。

伊秉绶取法汉碑兼唐碑,学《张迁碑》,学颜楷,也学颜行书。“赏心于此遇,欲辨已忘言”行书对联书于“丁卯”(1807),上款有“集陶诗”字样,上下联语皆出自五柳先生手笔,下款注明“佳日”,可见当时心情不错。整件对联意境明快。“月华洞庭水,兰气潇湘烟”隶书横幅书写于“壬申”(1812),属晚岁精品,三年后就去世了。款字有“云伯先生极赏余此句,书之以徇知己”。可见古人创作,注重有感而发,触景生情。“云伯”推测是浙江人冯登府,与阮元交好,曾修《福建通志》,和伊秉绶有交集。两作时间皆在“仲秋”。春夏秋冬,四时成岁,每季都有孟、仲、季三个月,“孟”是之一,“仲”是第二。也就是说,仲秋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正值当下。古人“中秋”与“仲秋”最初是通用得,后来各有所指,前者是一天时间,后者是一段时间。

清 伊秉绶 赏心欲辨集联

刘墉和伊秉绶是师徒关系。同样学颜,最终的气格差别很大。刘兼取苏轼,气息更加绵柔,伊秉绶将汉碑和唐碑加以融合,气象阔大,充满阳刚之气,其隶书和行书形成强烈反差,动静、粗细、刚柔,形成绝妙的多层对比,也正因为如此,充满“现代意识”。真正的书法,必定是超越时代的。

书家风格的差异,最终是气息的差异,本质上就是书家气质的不同。刘墉字有馆阁气,伊秉绶隶书有堂气,吴昌硕则是一种“职业气”——专职书家的习惯。不能不说,他的书画尤其是绘画,受到商业因素的影响,但依然强劲地了艺术格调,而很多学他的人,则没有那么幸运了。“独鹤不知何事舞,赤鲤腾出如有神”对联乃“破体书”,别出心裁。这就表明,自书体演化终止之后,多体兼善,在其间游刃有余,进而能够求变,成为诸多书家的突破口。赵之谦和吴昌硕等莫不如此,差别在于借助哪种书体为主。这当中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郑板桥无疑是前车之鉴。赵之谦的融合侧重笔法,吴昌硕则以字形和气息为主导。此联以草篆二体为主,信手而成,妙造自然,关键是吴昌硕行草书以篆意为主,草篆和篆意草字,圆融无碍,令人印象深刻。此联作于“丙午仲秋”,时在1906年,吴昌硕63岁,风格已然成熟。

近代 吴昌硕 独鹤赤鲤联

相比之下,严复的信札,则流“学者气”。严复的字主学王羲之、颜真卿,转折处理多见魏碑笔法。笔画瘦硬,仍见粗细之变,字形大小错落,整体上一气呵成,行云流水。隐约有汉简笔意,字形之间没有连带,但字形中的连带有意不提笔省略,可看出来龙去脉,增加了疏密对比和趣味性。严复这一代人,得益于时代的造就,真正做到了中西合璧、中西贯通。

近代 严复 信札

此札为严复写给大女儿严瑸和小女儿严顼叙述近况的家信。信末落款时间为“白露日书”,信封上收信地址为“东四汪芝麻007号”,寄信地址为“上海哈同路”。根据严孝潜先生的 《严复写给王又点的四封信》以及他编著的《严复在天津三十年》中所述长女严瑸一段,可以判断此信写于1919年9月10日(白露)。《四封信》中记载,1919年5月下旬,严复离福州到上海;6月6日,入住上海红医院治病;8月9日,出院,归哈同路民厚里所租寓所。本信正文中有言“由闽到此不觉已半年矣”,又“接到红十医院来单,算至阳八月底止,计住院六十五日”,综合判断,故可确定时间。

“今日节交白露矣,然昨日天气乃今夏最热之日。表在荫室之中乃至八十七度,树叶不动,枕席如蒸,不能安睡。直至午后五钟,忽有暴风雨冲户排棂,床帷始稍凉爽可睡。今日看表降至八十。又以退凉太快,虽添衣御凉,而骽臂等处都作酸楚,如何如何?”严复在信中谈及目前个人现状,生老病死,每个人都得面对,时间飞快,往事如烟,“日子真如掷梭,吾由闽到此,不觉已半年矣。”“吾正缮信封发之际,接到红十医院来单。算至阳八月底止计住院六十五日。并他项医费,共银规元四百四十四两八钱。余华影海林割治,及九月以后洗熨诸费尚未开来,大约后来一起,总在洋一千元上下也。此节可告娘与大哥等知之。”即便是大名人,也得考虑生活琐事,鸡毛蒜皮,精打细算。

有关白露的古诗句很多,不独是《诗经》中的“白露为霜”和杜甫的“露从今夜白”,还有陶渊明的“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偶然也会想到曹操的名句:“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丕有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植的句子则是“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父子三人都是才华横溢,命运差别很大,对人生的感慨出奇地相近。这些诗句所透的,或是暂时忘了自己,或是忘了外面的世界。但不管如何,忘不了这节气,还有对人生的感悟。如果说,古诗中的“白露”千姿百态,现实中感悟到的则是冷暖人生。历代书画经典,呈现出不一样的“白露”时分,让人思绪飞越千年,忘却时空。成就经典佳作,除却精湛的笔墨之外,还有背后流传的故事,这是格外耐人寻味的重要原因。不同书画家,因为人历和性格不同,各自笔墨经典中隐着各种信息,带给欣赏者不一样的情感体验,需要用心体悟揣摩。

人生朝露,书画千秋。

责任编辑:李梅

校对:徐亦嘉

以上就是与属蛇人最合适的微信名成熟相关内容,是关于董其昌的分享。看完属蛇带财运的微信头像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❹ 中国古代明代有哪些著名的画家

1、唐寅:

唐寅,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于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明代画家、书法家、诗人,诗文上,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绘画上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明四家”。

唐寅山水画的艺术成就,一方面在于打破门户之见,对南北画派、南宋院体及元代文人山水画兼收并蓄,主要学习了南宋李唐、刘松年的院体画派,兼学宋人笔法严谨雄浑、风骨奇峭的风格。同时参合马远、夏圭的构图和笔墨技巧,并广泛地涉猎北宋李成、范宽、郭熙和元代的黄公望、王蒙诸大家,融会贯通,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画面布局严谨整饬,造型真实生动,山势雄峻,石质坚峭,皴法斧劈,笔法劲健,墨色淋漓。另一方面,对自然山川有着亲身的体察和真实感受。代表作品有《落霞孤鹜图》、《春山伴侣图》、《虚阁晚凉图》、《杏花茅屋图》等。

2、徐渭:

徐渭(1521年3月12日-1593年),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渔隐、金垒、 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田丹水、田水月(一作水田月)。明代中期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

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

他是我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其画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以花卉最为出色,开创了一代画风,对后世画坛(如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等)影响极大;书善行草,写过大量诗文,被誉为“有明一代才人”;能操琴,谙音律;爱戏曲,所著《南词叙录》为我国第一部关于南戏的理论专著。另有杂剧《四声猿》《歌代啸》及文集传世。

3、周臣:

周臣,我国明代中期的著名职业画家。他生活在成化至嘉靖年间。字舜卿,号东村,吴(今江苏苏州)人,生年不详,卒于明世宗嘉靖十四年(即1535年)。擅长画人物和山水,画法严整工细。他有两个学生特别著名,一个唐寅,另一个仇英。唐寅、仇英青出于蓝,风格上极为接近,但当时名气已超过老师。

周臣山水师承陈暹。曾刻苦临摹李成、郭熙、李唐、马远等作品,其主要取法于李唐派系。画山石坚凝,章法严谨,用笔纯熟。曾与戴进并驱,则互有所长。人物画也非常出色,古貌奇姿,绵密萧散,各极意态。

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周臣代表作《柴门送别图》 ,描绘一文人携琴访友后,主客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明月早已挂在高空,船工也已在船头熟睡,直至客人快要上船了,他还未酲来,说明主客送别时间之长,友谊之深,这其中也融含周臣画体的“院体画”与“文人画”的相融之处。

周臣被人们称为非院派的“院派”画家。

4、董其昌:

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书画家。

董其昌善于山水画,师法于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存世作品有《岩居图》《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昼锦堂图》《白居易琵琶行》《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等。画作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的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作品《戏鸿堂帖》(刻帖)。颇能诗文,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

5、关思:

关思(公元十六~十七世纪),字九思,一作何思,号虚白,浙江湖州人。能诗善画,笔兼四体。尤长山水画,远学关仝、荆浩,近学黄公望、王蒙,而能自出机杼,苍秀奇崛,多作变化,为吴门派名家之一。善仿宋人笔意。

关思所化山水,早年蹊径水口犹多覆叠,晚年山头石画,简笔粗疏,微加皴染,林树杂披,略点墨叶,人物飘然,舟室古雅,别具清明之格。其画名重海内,与宋旭齐名。作品有《松风斜照图轴》,《山水图轴》。

6、谢时臣:

谢时臣(公元1487~1567年),字思忠,号樗仙,江苏苏州人。山水师法沈周,得其意而稍变,笔势豪放,设色浅淡。凡长卷巨幛,出笔纵横自如,颇具魄力,风格介于“吴派”与“浙派”之间。人物近学吴伟,远宗李公麟,线条劲细潇洒。

作品有《溪山秋晚图轴》,《仿黄鹤山樵山水图轴》,《策杖寻幽图轴》,《虎阜春晴图轴》,《武当南岩霁雪图轴》,《太行晴雪图轴》。

❺ 中西方历史上最伟大十位画家是谁分别有哪些成就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画家是:顾恺之、吴道子、八大山人等。

西方历史上最伟大画家是:米开朗基罗、达芬奇、伦勃朗、安格尔、塞尚、莫奈、梵高、毕加索等。

顾恺之,是影响中国画发展的第一位画家,他创造了人物画的基本模式。他的《画云台山记》是最早的山水画手稿,他还提出了传神论这样的绘画原则。在现代美术教育进入中国之前,顾恺之的绘画理念,是大部分中国画家所共同遵守的准则。

梵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他的代表作有《星空》、《向日葵》、《有乌鸦的麦田》以及自画像系列、吃土豆的人等。

❻ 董其昌行书的《连环歌》表达了什么感情

荆山之白玉兮,良工雕琢双环连,月蚀中央镜心穿。故人赠妾初相结,恩在环中寻不绝。人情厚薄苦须臾,昔似连环今似玦。
连环可碎不可离,如何物在人自移。上客勿遽欢,听妾歌路难。旁人见环环可怜,不知中有长恨端。

《连环歌》书法赏析

董其昌虽为著名书画家,也入朝为官,地位显赫,名利兼得,其书法后来甚至因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喜爱而备受时人追捧。但是董其昌的人品却令人难以启齿,他恣意敛财,抢夺田产,胡作非为遭到当地百姓不满,最终人们忍无可忍将其家宅烧毁。而通过董其昌这幅书法作品,也能小窥其思想境界和品行。诗文内容本是以为女子凄苦的诉说,董其昌却将其写的飘逸潇洒、神韵翩然,可见董其昌对诗中女子的遭遇并无半点同情之意,这也符合其强取豪夺,肆意敛财的日常作风。

❼ 董其昌这个人人品如何

不久之前一位文物收藏家在一堆废品中淘到了董其昌先生的画册,刷爆网络,董其昌也迅速成为热点话题。在古董界,董其昌的每幅画都能引起轩然大波,拍卖价格更是想象不到,由此可见,董其昌的画作影响深远。

董其昌生在明朝松江一户穷苦人家,虽然是布衣出身,年少时却身怀大志,一心攻读圣贤书,不久就成为了当地有名的才子,成年后更是成为了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之一。董其昌一生跌宕起伏,自从1589年考中进士之后,沉浮官场多年,几经周折,多次还乡又多次入仕。在1633年,董其昌最后一次辞官回家养老,此时已经做到了太子太保的高位,崇祯九年在家中与世长辞。

说起董其昌的家乡——松江,曾经出现了很多的文人骚客、书画大家,名副其实的人才聚集地。在松江系的书画家中,董其昌成名比较晚,但是董其昌一直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画作技巧,以至于在书画方面的技艺越来越高超。《画史绘要》里曾经说董其昌所画的山水树石,无一不充满着神气,创作可以说是本朝的第一。

如今董其昌的墓地存于苏州,上面写道:“乙未冬吴中保墓会立,后学吴荫培拜书。”

❽ 人品极差而个人成就却非常高的名人有哪些

难道没人说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你看字和号都还挺温文尔雅的……)。汉族,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虽然南京礼部尚书没啥实权,但好歹也是朝廷正二品的官儿),卒后谥“文敏”(还弄了个好谥号)。董其昌擅画山水,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文如其人画如其人字如其人的接下来pia pia打脸)
董其昌艺术成就颇高,但人品低劣,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冬天受命出任湖广提学副使,将「明日不考文」作为考题,以愚弄学生为乐。
很多人会说这才是真正的名士风流,鄙视科举制度,问题是科考可是当时学子唯一的出身之路,你弄这题目是要闹哪样……
这也就罢了,老家伙致仕退休之后,回归故里,以他二品大员的身份,加上与东林党和反东林党的高官都保持了良好关系(左右逢源老狐狸),自然是无人敢惹,家财巨富田土阡陌相连,大斗进小斗出的事没少干……更神勇的是,老董老当益壮老而弥坚老骥伏枥志在淫欲,时届花甲之年,犹拥多房妻妾,而其欲念膨胀,强劫民女(真的是强劫,还是让自己儿子帮忙去抢的),迫其为妾。不仅如此,他还耽迷房中术、豢养方士,淫靡成风,为了修仙而淫污童女,倚财仗势,略无顾忌,惹翻了乡亲邻里。接下来,不思收敛,反而猖狂,更不择手段,进行打压,私刑逼供,欺人太甚,惹得天怒人怨。即使出了命案,还毫不在乎,反打一耙,告状在先。横行乡社的董其昌,被人呼为“枭孽”,称之“兽宦”,可见其为非作歹到何等地步。于是,民怨沸腾,终于爆发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激出民变之后,群众包围董宅,董其昌亲自指挥家仆,用厕所里的粪便泼洒包围的乡民(……无语)……百姓亦上屋将瓦砾掷进,观者持砖助之,而董宦门道俱打破矣。一人挥手,群而和之,至次日百姓仍继续包围,加之上海、青浦、金山等处的很多与董有积怨的人,听到这个消息都连夜赶来报仇(什么人缘!)可见与乡民积怨之深……

❾ 请问米芾、赵孟頫、董其昌、马永安、欧阳中石、田蕴章,这几个人书法艺术高低的排序

赵 = 米 > 董 >> 田 > 欧阳 > 马

赵米都是历史上一流的开宗立派的书法家,董算接近一流,馆阁体尤为出色,也有用董体称呼其书法的。

田算现代非常出色的书法家,他弟弟算是现代欧体第一人,但我并不觉得他俩可以分出轩辕。

欧阳也算有成就,但没到当代登峰造极的水准。

而马根本不能算是正统书法家,其书法类似画作。

古代三人与现代三人差距相当大,不是一个层次的,现代三人马与其他两位也不是一个层次上的,现在马名声造势较凶,时间稍长就会如大浪淘沙,剩不下什么。

❿ 三嫁奇缘吴天扮演者

《三嫁奇缘》里吴天扮演者是白一弘,陈继儒的好友,闽中总兵,为人侠肝义胆且武功高强,正直英勇,文武双全,后与刘倩成亲;


个人简历:

白一弘;

别名:白博、小吴京

国籍:中国

民族:回族

星座:白羊座

身高:180cm

出生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出生日期:1985年4月1日

职业:演员

毕业院校: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04级表演本科班

经纪公司:国韵文化

代表作品:穆桂英挂帅、地火、愤怒的摄影师、有招没招


演艺经历:

白一弘2007年出演个人首部电影《悠悠白桦林》饰演郑涛从而正式进入演艺圈;同年与张嘉译、刘佩琦、姚晨合作主演商战剧《百年荣宝斋》饰演李德福;

2008年出演郝杰执导的喜剧电影《娱乐双熊》饰演小飞;

2009年出演姬沛执导的话剧《夏娃的火车》在剧中饰演男主角

2010年出演于小彤、杨洋、王龙华主演的古装情感剧《红楼梦》饰演李贵;同年与姜春奇 、唐煦坤、张博合作主演家庭伦理剧《我爱我家2.0》饰演男主角司徒家;

2012年与苗圃、张铁林、罗晋、尹航合作主演古装传奇剧《穆桂英挂帅》饰演于都尉;同年与朱亚文、苗圃、吕一合作主演谍战剧《地火》,饰演杜连长;

2013年与邱心志、唐艺昕、何明翰合作主演古装情感剧《上错花轿之三嫁奇缘》饰演吴天;同年与黄觉、刘芊含、巍子合作主演抗战剧《英雄祭》饰演陈一伟 ;同年12月27日主演爱情喜剧电影《有招没招》饰演快递员阿力;

2014年与于和伟、祖峰、叶一云合作主演刑侦剧《刑警队长》饰演柳全;同年与范冰冰、张丰毅、李治廷合作主演古装宫廷剧《武媚娘传奇》饰演杜楚客;

2016年与张一山、常戎、吴优合作主演刑侦网络季播剧《余罪第二季》在剧中饰演爱美自的恋狂汪慎修;


剧情简介:

大明万历九年,在杭州举行新派相亲的活动。董其昌与陈继儒去杭州寻找好友江怀一,途中遇劫匪被林天素相救。在活动中,董其昌与林天素闺蜜杨云友眼看就要相亲成功了,却被衙门的人抓走,当董其昌得知杨云友真实身份是瘦马后感情受挫,杨云友被逼离家出走,路中遇见董其昌同父异母的弟弟是空,是空见杨云友美貌又是董其昌爱人便心起歹念,是空找来街头混混黄天监冒充董其昌与杨云友结婚,结果计划失败,是空怀恨在心,追到了京城绑架杨云友不成反被告到京城衙门,董其昌来京城任职被张居正之女张希真看上,张希真见董其昌心里只有杨云友,无奈之下勾结是空追杀杨云友。杨云友得知张希真的事情后,为了保全董其昌决定嫁人让董其昌死心,是空追到杭州准备炸药想要炸死所有人未遂反被董其昌带来的官兵擒住,董其昌与杨云友等人姻缘终得团圆结局


阅读全文

与电影董其昌演员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东北搞笑电影大全集 浏览:580
电影孕妇片段电影大全 浏览:23
电影节入场颁奖典礼2020 浏览:781
电影无名用的剑叫什么名字 浏览:655
爱情勇气电影 浏览:508
冠希微电影英文是什么 浏览:593
星际传奇第一部电影免费观看在线 浏览:893
农民生孩子电影大全 浏览:388
伤感的治愈系爱情电影 浏览:406
赵又廷的一部哑巴电影叫什么 浏览:226
有没有看最新电视电影的网站 浏览:692
边城电影观后感400字高中 浏览:817
奇幻爱情类电影 浏览:141
局内人电影三小时完整版 浏览:617
韩国电影图片动态图 浏览:408
在电影院感觉 浏览:610
恐怖电影潜伏1结局1 浏览:999
范冰冰在电影苹果中的图片 浏览:352
龙猫电影小梅图片 浏览:858
伟大的前程电影观后感300字 浏览: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