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王家卫电影的最主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后现代主义风格,采用结构手法,注重对小人物,都市边缘人物内心情感刻画,倾注于时间的表达,喜欢数字,运用MV式的音乐。
2. 王家卫的电影风格、特点(影评)
王家卫的电影有很强烈的象征性,他把武侠、阿飞、杀手们的江湖世界作为动荡、偶然、冷漠的城市生活的隐喻基点,支撑起了现代人的内在焦虑和符码化、模式化的外在生存。其次是他在叙事时流露出的独特的时间观,他的现在进行时总是在一种怀旧的情怀中进行,因此他的片子有很强的虚无主义,很孤独、无奈的表现出人类的内心世界。
演艺经历
1988年,执导由刘德华、张曼玉、张学友合作主演的犯罪剧情片《旺角卡门》,这是其执导的首部电影,他凭借该片获得第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第2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提名。
1990年,执导由张国荣、张曼玉、刘嘉玲领衔主演的剧情片《阿飞正传》,他凭借该片获得第1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第2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1994年,执导根据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改编的动作剧情片《东邪西毒》,该片由张国荣、林青霞、梁家辉合作主演,该片入围第5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他凭借该片获得第1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最佳导演奖。
3. 详细介绍一下王家卫的电影风格
个人风格走向极致。支离破碎的叙事,孤峭寂寞的角色,回味再三的台词。电影配乐,缠绵悱恻。拍摄角度,独特横斜。变化莫测的广角镜头,疏离、弥乱,冷僻、孤独,幽微的视觉意境,犹如巴山夜雨中一盏晃动的昏黄灯火。华丽都市,或大漠客栈的转角,得、失,追寻与记忆,“王式电影”。
他喜欢用数字,比如时间,距离,日期等。这些又是敏感的证物。只有敏感的人,才会对日期、时间、距离等记得那么清楚,因为刻骨铭心,因为不能再轻易忘记。
当所有人争前恐后的用电影讲故事的时候,王家卫更愿意给我们讲述一个个独特的人。失恋的,迷失的,遭遇背叛的,得不到爱的,无论他们是男是女,身份背景如何,首先他们是人,就都有着人的情感和爱恨情仇。他更愿意用情绪和行为表达情感,因为情绪和行为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
《重庆森林》中金城武失恋后每天都买一罐五月一号到期的凤梨罐头,给阿MAY的家人挨个打电话;林青霞不愿意脱下来的雨衣和太阳镜;梁朝伟是空姐女朋友甩了之后每天和肥皂、毛巾说话;王菲偷偷去梁朝伟家里帮着打扫卫生,买金鱼,换毛绒玩具;这些都在表达着他们各自内心的情感。对爱的缺失,对爱的渴望,以及对爱的不安全感,这些不仅是影片中的他们所有的,也是我们所共有的情感问题。王家卫恰恰捕捉到了,也完全的表达了,这是他最敏感的地方。
4. 《重庆森林》出色的视觉风格技巧有哪些
《重庆森林》里比较突出的,就是用构图的主体客体环境的不同组合来表达情感和人物状态。在片中的许多场景里都体现了导演的这种风格倾向。很多影迷虽然喜欢《重庆森林》,但终究只是把它定位成爱情小品电影,但这部影片意外地触及到了人类情感世界的广袤和强度,触及到了人生在世如何看待精神世界的重大问题,这都超出了王家卫自己的预期。
《重庆森林》中的两个警察有着鲜明的对比,一个乐观天真、爽朗热情,一个冷酷忧郁,沉默寡言。王家卫导演是华语影圈里比较注重画面艺术性的一位。他的作品有着浓烈的气氛感染力,总能精确地传达那些难以形容的暧昧情绪。而且他的所有电影的画面都极其漂亮,色彩和构图的方方面面都有着他自己独到的艺术风格。在故事的连接处,王家卫也是按照相似的场景或台词将下一个场景中的故事和人物和盘托出,如两个故事的交界处,通过警员223和阿菲无意间的接触,引出了另一个故事的开始,叙事上自然、流畅且富有诗意。
5. 王家卫的电影到底是什么风格
对于这个问题,王家卫得电影就是他自己的风格,这个世界上就是他的电影就是属于他的风格。这样级别的导演拍出来的电影。肯定就是他自己内心的表达。关于王家卫的电影,几乎每部都是赞美与批判并存的,批判的人觉得他情节散漫无病呻吟节奏拖沓,而喜欢他的确大抵也不否认这些,但没关系,我就是喜欢他的电影中的情绪和感觉,而王家卫电影中令人着迷的一点就在于他的不确定性,这个不带有导向主题往往能引起观者去独立思考这部电影,这也是为什么王家卫的电影会让人无限回味的一点。
总而言之,王家卫的电影从来不需要看懂,影像和声音成为叙事工具,喜欢也不需要太多理由。
王家卫电影中的对白是奠定了整部电影的情绪与基调,它或许会让你觉得晦涩难懂或许让你引发共鸣觉得“啊,这不正是我么!”。不管怎样,台词在王家卫电影里占了极大比重,它和色调,镜头语言与配乐构成了一个属于王家卫的电影世界。
1960年代的香港,阿飞旭仔从未见过自己的生母自幼由养母养大,所以讲将自己比喻为“无根鸟”。
开场《Always in My Heart》,温柔的旋律轻轻转着,仿佛看到人们面无表情,天气低沉,一只无脚鸟在天空上疲倦的飞着。
“我听别人说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够一直的飞呀飞呀,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的时候。”
“以前我以为有一种鸟从一开始飞就可以飞到死的一天才落地,其实他什么地方都没有去过,这只鸟从一开始就已经死了。”
看《阿飞正传》印象最深的便是张国荣在那个昏暗小屋独自跳曼波舞的镜头,他在镜子面前摇曳,扭动,好像一切都是那么浑然天成,
时光仿佛就停止在那间小屋里。
这段镜头的配乐是西班牙著名音乐人库卡的曲子,它跟着张国荣的舞姿,慢慢将你带入旭仔那个颓废又撩人的情绪里,下降又下降,低沉又低沉。
讲到这里不得不在提一下Leslie,Leslie在参拍阿飞正传的时候,曾对王家卫说,拍电影即使没有钱也可以找他拍,仿佛已经预料到文艺片票房会扑街的惨淡境况。他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人,即使你不生于他那个时代,也能从流传下来的影像故事感受到他独特的魅力,情绪与真诚。他的人生就像是一部令人唏嘘的电影,即使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有很多人会时常怀念他,感慨他。再提一句,张国荣全息演唱会正在筹备,应该过不了多久就会和大家见面了。
所以,这个就是王家卫的电影。
6. 王家卫影片的特点是什么
王家卫电影的独特性首先在于他对自己身处的城市和时代有着非常深入的理解,而且他找到了一种恰如其分的方式去表述自己在这样一个特殊外部环境里的生命体验。同时,王家卫的影像世界也是高度抽象后的真实,这首先表现在他叙事时流露出的独特的时间观。王家卫电影里的场景往往都在线性时间的过去和未来中呈现出一种悬置状态,尽管他不断地用细节去强调时间概念,像《阿飞正传》里那个著名的开场、《重庆森林》里对日期的反复诉说和《东邪西毒》里经常会在事件开头指出节气,但他讲述的这些故事并没有特别的时间背景,它们可能每天都会发生在这个城市的角落里,它们只是从城市生活中抽离出来的标本。
王家卫电影的“抽象真实”还表现在他偶然性片断式的叙事结构和对流行符号的拼贴借用上。如果你看了王家卫的作品而感动的话,那绝不是由于整体世界的印象所引发的,而是因为细节、片断以及絮语化的主观独白所唤起的气氛能让你产生心领神会的共鸣使然。气氛存在于片断中,或夹杂在片断与片断间的留白里,这很像是后现代美学对宏大叙事的摒弃和对细碎印象的偏好。
当然,谈到王家卫的电影,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就会是用手提摄影机所拍摄的恍惚炫目的晃动镜头、不规则的画面构图和艳丽但冷漠的色调运用。这种商标式的影像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和他长期合作的美术指导张叔平和摄影杜可风。今天,在很多香港的独立艺术电影甚至有些商业电影中都可以看到这种王家卫式的影像,但大多数都只有单纯形式的拷贝而缺乏内在的创意。
王家卫的电影有很酷、很炫的形式感,但其实内里充满了感情:像《重庆森林》里对快餐化爱情的反讽、《春光乍泄》里细腻纠缠的感情和《堕落天使》里金城武为父亲做冰激凌的那段戏都让人难忘。他作品中始终贯彻的一个主题就是:人与人之间对某种倾诉和沟通的渴望以及对远比这种渴望更为强烈的个体交流不可能性的无奈。在华语电影圈中还没有人可以像王家卫那样更善于把这一主题表达得如此细腻而传神。
在今天对王家卫的成就下定论可能还为时尚早。英国著名的《声与画》杂志将王家卫选为20世纪90年代最重要的电影革新者,在他的名字前面有50年代的安德列·巴赞和70年代的安迪·沃霍尔,该杂志在对他的评价中说:“王家卫也许不是未来电影的全部,但他确实地指出了未来电影的一个方向。”
7. 看过王家卫电影《春光乍泄》的朋友给点意见王家卫的意识流电影都有哪些惯用的表现形式拜托各位大神
一:王家卫《春光乍泄》 《春光乍泄》绝对是王家卫技术上最为出色的一部作品,所有玩了技术的地方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那些招牌的摇镜头、慢镜第一次跟电影本身贴的那么紧,完全是跟着人物的情绪去展示王家卫自己的电影语言。每一个镜头都似有所指,每一个镜头都似乎在说着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心事;那些光影里的温暖和黯然可以一路穿过面前的映画,直入你的心里。 其实同志题材绝不是本片的重点,虽然未必如王家卫本人所言,只要不看前5分钟,都不会知道两人之间的关系。也许这只是对敏感题材的一种介入姿态;也许只是王家卫赶在九七之前遂了自己的一个心愿;也许这只是为了非异性恋者那份更为难言的孤独吧。内容上仍是让人不敢轻易触碰的拒绝与被拒绝,仍是边缘生活的落寞滋味,仍是那些易碎的敏感和细密疼痛的挣扎。影片中所流露出的,还是那种无根的寂寞,那种渴望、期待与害怕面对的挣扎。 在《春光乍泄》中,王家卫彻底显露出九七年回归前香港人的困境:香港人如同何、黎二人一样,他们发现了他们唯一的身份,就是没有身份,什么港英护照根本不肖一提。 王家卫在一次访问中亦谈到《春光乍泄》的一些主题构思,“我自己也如同剧中的黎耀辉和何宝荣一对恋人,厌倦不断地被问及到九七年七月一日后香港将变成如何?想离开香港,来到世界另一头的阿根廷逃避现实,却发现越想逃避,现实越发如影随形的跟着自己,无论到哪儿,香港都存在”。 二、王家卫电影风格: 王家卫实在是一位很成功、很有风格的导演,往往许多人初看他的电影,对他电影 都是艰深、难懂。我也有这样的体会。然而他的《阿飞正传》,他的《东邪西毒》,他的《春光乍泄》,仍然使无数人为之迷恋,可以很有耐心地看他的电影一遍又一遍。下面是我个人总结的王家卫的电影风格: 1、 可以说,王家卫执导的电影风格是很独特的,每一部电影都有自己原创性的元素。他以极具个性的电影叙事风格创造了不少经典之作,可谓当今中国导演中最具个人风格和影像色彩的导演。而在我看来,观赏、理解或阐释王家卫电影的关键,其实不在其充满创意的光影镜头及其画面构图,也不在于其精妙如村上春树或古龙小说的人物对白,当然更不在于通常人无法理清的故事情节或叙事结构,而应该是王家卫电影人物的心理独白。 在他的电影之中,主人公的画外之音并非是电影的一种简单的辅助手段。恰恰相反,王家卫电影常常是以这些心声为向导,最后将作品结构成篇,从而使得王家卫电影真正与众不同。在这一意义上,其电影可以说是非常独特的心理电影——是一种奇妙的精神“心电图”。 电影中,绝大多数都是典型的王家卫式的絮絮叨叨,让主人公不断旁白,把生命的非理性暴露无遗,也把许多导演认为早已“过时”了的电影手段方法运用得让人拍案叫绝。例如影片《阿飞正传》中旭仔的独白:“我听别人说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够一直飞呀一直飞呀,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能够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亡的时候。”再如《重庆森林》中警察223的那段著名独白:“每天你都有机会跟别人擦肩而过,你也许对他一无所知,不过也许有一天,他可能成为你的朋友或者是知己……”若没有这些旁白,简直就不是王家卫电影;若没有这些旁白,简直就难以构成一部可供观看的电影。那些听起来疯疯癫癫、断断续续的生命呢喃,却点破了旁人所难感知、更难道出的生命真谛。 2、 实际上,电影作品是王家卫自我表达的一种形式——王家卫电影,是地地道道的“作者电影”。所有王家卫电影中的人物,都只不过是王家卫的现代城市中青春生命的感受和体验的表意符号,无非王家卫精神的自我“变相”或“化身”。自然,影片中所有的旁白者,都不过是精神的传声筒,所表达的无非作者生命的感悟和心灵的呢喃——这些人独白,是王家卫让他们独白;这些人所有的言说,都是王家卫要他们这么说;这些人说的虽是他们各自不同的故事,表达的却是作者人生的感觉。最典型的例子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花样年华》中最后的字幕。那个“他”与其说是周慕云,不如说是王家卫。正如以前的影片中独白的“我”表面上是旭仔、警察223、西毒欧阳锋、堕落天使或天涯浪子,但所有这些人的背后还是作者王家卫。 王家卫的电影创作,不过是假借他人的酒杯,浇灌自己心中的块垒。
8. 王家卫和贾樟柯的电影各有什么特色,你更偏爱哪一位
我们很多人在看电影的时候,会因为电影的剧情和拍摄的技巧所折服,并且这些电影在播出了之后也获得了非常高的票房。在观看了这些电影之后,我们也会去发掘这优秀的影片背后是哪些导演所指导的,由两位导演很多人发现他们身上有着不一样的特点。比如说像王家卫和贾樟柯他们两个在电影的表现手法上,以及所想宣传的理念上,都是有着自己的想法。并且这些想法在整个影坛上也是独树一帜的,各有各的特点,也吸引了很多观众们的目光。
对于这两个导演各有各的特色,毕竟每个导演对于自己的艺术评判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很多观众们的口味和眼光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更喜欢王家卫的是一般的拍摄风格,但是也有人喜欢贾樟柯的这种朴实或者是时代的痕迹。也非常感谢这两位导演,给整个电影界带来不一样的火花和精彩。他们带来的作品也都是一些经典之作,并且给观众们带来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9. 王家卫导演风格
1、色彩
王家卫曾经说过:我拍电影就是想把我孩子时的喜悦、伤心、失落带给观众。找寻回忆、品味时间,在他眼里,时间与空间不会成为他与过去对话的屏障,他在电影里遨游并享受属于他自己的世界。多彩世界的浪漫,舒缓音乐的动情,他善于用色彩表达他的思绪,鲜明且热烈。在中国电影界,其美学思想的灵活运用可谓是独一无二。
2、色调
色调是一切记忆的前奏,在这个视觉文化时代。王家卫电影的画面做的精致而暧昧,王家卫电影给人印象最深的不是某句台词,而是某个画面的颜色格调。在王家卫的电影里头,灰、白、黑、红永远是主调,暧昧、低迷、颓败、失落、灰暗,像是一部老电影,诉说着传奇的故事。
3、音乐
王家卫说:“对他来讲电影总是光影与声音,音乐则是声音的一部分,音乐也是营造气氛的需要,同时也可以让人想起某个年代。”王家卫电影中的音乐常常带有很强的叙事性,每次出场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本1972年发表的小说,一部2000年上映的电影,交错成一个1960年的故事。
4、独白
王家卫的电影惯用独白叙事,这是他的一大特色。这种单向流动的情感,力在表现人们的孤独感、失落感、人之间的疏离,人与人之间缺乏与障碍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性本质的追求,是一种实现自我的欲望的表现手法。王氏电影中,人们往往只沉醉于自己的世界中,他们拒绝与人交流,保持沉默,选择用独白表达内心的情感。
5、故事叙述的结构
传统电影一般都是要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基本上每个故事的情节设计都经历开始、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反观王家卫的电影,却并非如此。
他并不是要讲述一个多么完整的故事,他的根本目的在于呈现一种可能被人刻意忽视的氛围——反映人性真实性的状态。王家卫的影片大量地采用“碎片”式的叙事策略。
10. 王家卫电影的艺术成就有哪些
传统电影的叙事一般是经历开端、过程、冲突、高潮、结局等传统阶段。但是王家卫在电影中的叙事并不遵守这样的线性结构,而是更加侧重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独白在这里的应用也是重要的艺术手段。王家卫影片在人物塑造上,强调自我表白的欲望,打破以往以人为中心讲述一个完整故事的桎梏。人的性格、情感、经历等等都被之前提到的支离破碎的感觉代替。
王家卫的电影就是意在显现现实都市生活中的荒诞,强调展示在现代社会中小人物处境的尴尬。在作品中,常常会有颓废、自嘲、悲观的特征,从而表现出无比的失落、无常和荒凉,这种表现手法无疑是与香港后现代的华丽苍凉和空洞喧哗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