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杏花村的相关介绍
山西杏花村村名起源及其古环境研究
摘要:根据历代酒文化书籍的记载研究,古代汾酒酿造需要杏仁,唐代由于酿酒需要,汾州酒坊广栽杏树,所以杏花村名约定俗成。杏花村之名起源于唐宋时期,与古汾酒工艺有关,千百年来从未更易。杏花村地区的古代环境与今日大不相同.古杏花村位置在郭栅镇北,其地理区位是符合酿酒卫生的。酿酒需要清洁的水源,古杏花村地区地势北高南低,地处山前冲积扇地带,地下水资源丰富。
山西汾阳杏花村村名起自何时,地方文献缺少明确记载,近代也研究不够。笔者数月来留心杏花村一名的起源和变迁,发现山西汾阳杏花村之名得来已久,并且从未更易。杏花村之名起源于唐宋时期,与古汾酒工艺有关。
一、汾阳杏花村名源于唐宋时期与汾酒工艺有关。
1922年,作家萧湘在汾阳杏花村采风时,就已收集到当地百姓的口述史:“在唐朝的时候,杏花村这个地方万树杏花,叫杏花坞。”笔者认为唐宋时期山西杏花村名已约定俗成,与汾酒工艺有关。杏花村之所以“万树杏花”体现的是实用价值不是观赏价值。
1、古汾酒工艺需要杏仁,因而杏花村地区广栽杏树
江地先生在《汾酒历史初探》一文中指出,竹叶青酒在唐代已有,唐末宋初发展为羊羔酒。北宋张能臣《酒名记》则记载为汾州杏仁露。
宋代《北山酒经》记载竹叶青和羊羔酒的配方,并多次提到杏仁在酿酒中的作用,“杏仁曲,每面一百斤使杏仁十二两,去皮尖,汤浸于砂盆内,研烂如乳酷相似。用冷熟水二斗四升浸杏仁为汁,分作五处拌面”。说明唐代酿酒很重视杏仁,书中特别提到南方用瓷盆,北方用砂盆,那么杏仁曲主要指北方了。在明代高廉的酿酒著作中就进一步明确:汾州羊羔酒的配方,“曲十四两,杏仁一斤”。这就意味着唐末宋初,汾州生产的几种著名药酒汾清酒、羊羔酒和杏仁露,离不开杏仁。酒坊附近自然会广载杏树,所以人们将酒坊村,渐渐呼为杏花村。杏花村一词在唐末宋初成为酒村的代名词可能就源于此。笔者认为北齐时汾州生产名酒汾清可能也是一种保健酒,所以“帝日饮二杯”,这种保健酒在唐末宋初演变为羊羔酒,杏仁露,所以中国最早的杏花村在汾州是有道理的。唐并汾故道汾州郭栅镇北三里外就是汾州杏花坞酒坊,由于杏花村酒坊地势较高,过往客商一眼尽望杏林匝匝,自然要一饮为快。唐末诗人中有四位诗人用到了杏花村一词,这几位诗人都与山西有关,有两位就是地地道道汾阳人,即薛能和温庭均(其祖父封为汾州西河郡公),虽然,有学者提出杏花村在唐末宋初逐渐演变为一种诗酒意向,但是, “杏花村”一词的酒文化意向当源于此。从诗歌的年代来看,唐诗《清明》“杏花村”则是这种意向的滥觞。
到了元代,政府便将羊羔酒以中国特产出口英、法等国,并在出口洒瓶上贴上杏花村商标,商标上尚有一副题联:“金蹬马踏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这是中国洒第一次贴标出口。也印证了元代杏花村名的存在。
2、山西杏花村杏花开放恰在清明时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这首诗的背景究竟是什么,今天的的人们颇为好奇,早先流行安徽说,又流行泛指说,很多学者都认为诗中杏花村指“杏花开放的村庄”,笔者还是坚持山西说。
从清明与杏花开的组合上来看,不可能在南方。至今汾州杏花始花时间仍是清明节那几天,而江南杏花开放时间早在二月,所谓二月杏花八月桂,于清明相去甚远。请看史志杏花统计资料:
《汾阳县志》和《北京物候志》现代北方杏花始花时间统计表
多年平均日期(阳历) 最早日期 最迟日期 距平天数
汾阳杏花始花时间 4/6 4/3 4/10 7
北京杏花始花时间 4/4 3/25 4/13 18
《汾阳外贸志》则记述“我县西部土石山区,多年来生长着家杏和野杏,解放前均有出口,解放后杏仁成为我县主要出口商品”。以上资料证明“清明,杏花,村酒”的组合当来自北方,所以笔者认为,“杏花,春雨,江南”是另一回事,与酒是没有多大联系的。清末山西举人在《申明亭记》里记载了酒工口述史,唐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就是山西汾酒竹叶青产地。
直到明代羊羔酒都是汾州特产,明代扬州人编的《事物甘珠》一书中说,羊羔酒产自汾州等县色白莹。随着汾酒工艺的演变,据说明末清初傅山对竹叶青的工艺作了改革,可能从那时起,羊羔酒就失传了,杏仁不再是酒料了,对于贫苦农民来说杏树也就变得多余,于是渐渐的杏花村没有了杏树。
所以杜牧清明杏花村一诗也该指的是并汾唐汾州干和酒产地杏花坞。具体详述清参阅鄙作《杜牧清明诗中“杏花村”确切地点考——与郎永清先生商榷》一文。(2005,3中国方域)
二、明清时期的古杏花村名的沿革
1、明清时期杏花村地区里甲名的演化
《旧唐书》载唐代制度:“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里正坊村皆有正,以司督察”。杏花村地区在唐代有著名的郭栅镇,郭栅镇地处要冲当设乡长,位于今杏花村的东南方向二里处,古杏花村当属之。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元代,到明代出现了尽善一名。
明代实行里甲制管理地方事务,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十户为一甲,杏花村地区被划为尽善北里和尽善南里,尽善北里辖11村,尽善南里辖3村。明清时期杏花村属于尽善北里,里长可能就住在杏花村。
这就是说,明初尽善不是村名,只是里甲名号,当时因为人口稀少,自然村没有行政村的概念,单户可成独村,三户可称小村,村落是很不稳定的,所以明清县志多只记里甲名。由于明初里名“尽善”的设置,渐渐的才有了个尽善村,万历《汾州府志》汾阳堡寨中已有尽善南,尽善北,尽善镇。可见大约在万历年间有了尽善村的概念,并且取代了郭栅镇的地位。
尽善里名的起因,是在明洪武年间,因“旌善亭”转化而来。明史记载,申明亭是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五年(1372)创建的读法﹑明理﹑彰善抑恶﹑剖决争讼小事﹑辅弼刑治之所。设申明亭处,也必设旌善亭,县治之有图者,也多半标明二亭的所在。事实上汾阳除杏花村镇外别的地方没有关于申明亭的记载,旌善亭南名为尽善南里,旌善亭北为尽善北里,渐渐的演化出个尽善村。无独有偶,著名的灵石县王家大院静升村,也是由旌善村演化而来。明清时期里与村完全是两个概念,很多明清里名都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尽管如此,我们从别的资料中还是能证明明代和清代山西杏花村地名依旧在使用。最好的史证是《山西实业志》光绪初年的义顺魁酒坊和光绪三十四年的三盛魁酒坊都赫然标明产地是:杏花村。其他诗文证书就多了,其一,现杏花村留有明末清初傅山先生手笔,“得造花香”,古人写字与今方向不同,所以应该念作“香花造得”,香花当指杏花。其二,清代《汾阳县志》录清人曹树谷的《汾酒曲》诗:甘露堂荒酿法疏,空劳春鸟劝提壶。酒人好伴行春马,曾到杏花深处无?“杏花深处”当指杏花村。其三《申明亭酒泉记》清·申季庄“汾酒之名甲天下,而以申明亭为最。唐诗云;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皆为此也”。也强调杏花村。其四,古代民谣唱的“汾州府,汾阳城,离城三十杏花村”和“尽善尽美杏花村”,也都提到杏花村。
2、汾阳杏花村有别于明清南方园林
杜牧的《清明》诗由于具有极高的酒文化价值,从而引发了有关该诗创作时间和地点的诸多争论,特别是关于“杏花村”的确切地点更是众说纷纭,究竟指那里争议很大,全国出现了几个杏花村。其实山西杏花村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杏花村。
明清时期南方私家园林兴盛,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辅以古代文人诗词的情调,如诗如画。于是江南几处稻香村,杏花村也十二景,大概都是借酒增加点美学效果而已。其实,清代《江南通志》也说得很明白,那是“因唐诗得名”。换句话说,就是借用唐诗起了个村名,造几处园林美景,满足几位秀才的“村花村酒两共幽”的自慰。从美学角度看,杏树很少作园林主景特别是南方,偶尔点缀那么一两棵到是常有的。
汾阳古村杏花坞不是一处园林,只是一处酒坊。那里杏林千亩不是为了观赏而是为了酿酒。那里没有鲜花,因为杏花的花期很短,佝偻的杏树也不值得一看,那里只有酒工的辛劳和酒糟的余香。张艺谋导演拍过一部电影叫《红高粱》,那种赤身露体,辛汗淋漓的场景,大概才是农业文明时期杏花村的本面。
山西杏花村不是一处园林,酒工自然也无暇去欣赏诗。考订名分,附会风流,与民生无关,自然也就不关杏花村酒工的事。所以山西杏花村史料较少,民间故事较多。
三、民国时期汾阳杏花村名的历史记载
1、关于村名的记载
见于报纸的记载是1922年作家萧湘在大公报发表游记《诗人歌咏的杏花村》一文,文中写道:“原来杏花村是山西汾阳的一个村镇,距县城约三十余里”。作家也感慨地说:“我本想借着杏花村的酒意来消我这积久难消的块垒,谁知这个数百年来啧啧于人口的杏花村,除了此地乡老们传说的一段神话外,竟找不到一点供人凭吊的资料,和历史文化上公认参考的记载”。这则文献说明民国时期杏花村在民间就指汾阳杏花村
见于史册的记载,民国《山西造年鉴》记载“汾阳杏花村义泉泳酿造厂汾酒,1915年巴拿马获金奖”。 民国八年的《大中华山西省地理志》第六十八章汾阳县物产介绍:“汾酒名扬天下,杏花村所酿尤佳”。而郭守谦先生从日本收集到的有关汾阳的民国典籍简介也是:“汾阳酿酒首推杏花村义泉涌,该厂通销全国,原料即从本县杏花村取得,名闻世界”。民国年间乡绅刘天成所写的《汾阳遗事》记载,“杏花村,多酒坊”。这数则文献说明民国年间杏花村在官方称呼也是指山西汾阳杏花村。
可是在民国地图上,乃至于解放以后比较早期出版的《山西地图》上,在汾阳杏花村一带标名“尽善村”,这是怎么回事呢?有人根据民间故事解释说,这是李闯王“倚马立书,尽善尽美”后,杏花村更名“尽善村”的。其实以上看法是没有搞清杏花村与尽善村关系引起的误解。杏花村与尽善村本非一村,由于二者距离很近,又由于尽善是乡府所在,所以民国时期的地图有的标出尽善村。
那么,民国时期尽善村与杏花村是什么关系呢?下面的历史资料可以说明两者本非一村。
表2、民国25年《山西实业志》所列汾阳酒厂:
厂名 厂址 设立时间 组织 职工
义顺魁 杏花村 清朝光绪初年 合资 14
德厚成 尽善村 清朝光绪三年 合资 15
义泉涌 尽善村 民国二十三年 合资 14
三盛魁 杏花村 民国三十四年
从上面这则史料来看,尽善是尽善,杏花是杏花。民国时期实行区乡制度,杏花村一带设尽善乡,驻尽善村,管理着十多个自然村,其中之一就有杏花村。由于人口增长,尽善北的小村杏花村渐渐的与尽善连为一村,老百姓则将二者混称,形成一村两名的状况。
闯王立书:“醇香汾酒献英雄,万民拥戴起义军,闯王留得题辞在,尽善尽美杏花村”。史料显示闯王进北京确曾途径杏花村,而且也一定会喝酒,不过所谓“尽善尽美杏花村”是闯王将两村村名联在一起而已,尽善不是闯王的发明,杏花村也没有为此更名。
2、民国古杏花村位置调查
《汾州沧桑》第二卷《杏花村西堡》一文对古杏花村的位置作了介绍:“地域内原有三个村其一名茂林庄,俗称毛儿庄,大致范围即今村北部。其二名杏花村,当地人讹称绣花村。《汾阳遗事》记载,杏花村,多酒坊。其三名西南头”。《杏花村东堡》:“《汾阳遗事》记载,杏花村在西北,前多酒坊,杏花村井水甜”。
民国杏花村遗址在今杏花镇北部,河东和河西各有神井一眼,东部还留有义泉涌旧址,大门门楣上有清末砖雕“杏花村”三字,墙上有巴拿马赛会后的古碑。
四、古杏花村区位和规模的研究
杏花村地区地势北高南低,地处山前冲积扇地带,地下水资源丰富。唐代的郭栅镇何明清的尽善里,地处交通要道,人口聚居较多,所以为了保证杏花村水源不受居民的污染,日久天长自然地就形成了人口向南聚居,杏花村酒坊北移的格局。自古杏花村是酿酒基地,这是杏花村地理位置靠北的原因。
唐代全国人口不过几千万,古杏花村的人口规模是很小的,唐诗“极目无人迹”正是历史环境的写照。酒坊是一个污染较重的地方,虽然里巷间时不时的漂来酒香,但是长期闻着酒味,也不是个事。酒坊的污染,一是对大气的污染,二是酒糟的堆放,三是酒坊要排污水,今天汾酒厂的污水还是难以清除,更何况生产条件落后的古代。可以想象那时的财主和东家不会住在杏花村,酒宴也不会在酒坊排开,所以,我认为那时在杏花村周围几乎是没有人居的,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增长,才逐渐的在郭栅镇和杏花村之间形成了新居民点尽善村。这就是为什么,明末傅山先生题字杏花村,而写下了“饮酒尽善村,寄意在申明”的诗句。只有那些被称为酒腿子的穷苦酒工才会长期住在杏花村,这是古杏花村小的原因之一。另外,封建时代农业生产水平有限,政府重农轻商,交通运输方式又较为落后,酒坊再多,其生产规模是极其有限的。直到民国年间,资本主义发展了,汾酒销往全国,那酒坊也不过大院大。这也是杏花村长期以来,村落娇小的另一个原因。
今天,单汾阳杏花村人口已增长到数万,兼并了周围的几个村庄,可是解放初全汾阳人口才12万。杏花村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难怪我们难寻古邑了。
杏花村是酿酒的地方,古代这里只有酒坊和酒香,决不会有什么花香和花园,除了诗人们的酒后偶吟,就是酒工的汗水和贫困,据记载民国年间汾酒工人的月工资只有4元。所以作家萧湘才会感叹“这个数百年来啧啧与人口的杏花村,竟找不到一点供人凭吊的资料”其实也不是没有,只是作家没有找到罢了,古井亭当时已经存在。
五、结论
山西杏花村起源于唐朝,由于当时的汾州保健酒汾清、羊羔和杏仁露等需要杏仁,所以酒坊附近广载杏树,久而久之村名约定俗成。后来随着汾酒工艺的改变,杏仁不再是酿酒原料,杏花村的杏树失去保护逐渐消失,村名也渐渐讹传为绣花村,并且被明清里名取代,杏花村名一直存在。解放后成立杏花村镇,杏花村由村名变为镇名。
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山西师大王国梁教授的悉心指导,山西杏花村汾酒厂张志柳先生的热情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资料
1、萧湘,诗人歌咏的杏花村,杏花村文集[M]第一卷,北京出版社,1992
2、江地,汾酒历史初探,文景明柳静安编杏花村文集[M]第一卷,北京出版社,1992
3、张立新,杏花村西堡,王恺仁刘瑞祥编汾州沧桑[M]第二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
4、李浴民,马夏民点较,汾州府志[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5、汾阳县志办,汾阳县志[M],物候卷外贸卷,海潮出版社 1998
6、侯廷亮,试论开发静升古镇的可行性,文物世界[J],2007,1
7、郭双威,汾酒的文化[M],山西出版社 2004
Origin of village-name abaut Shanxi Xinghua Village
LV Shi-hong
(The Institut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 Shanxi Teachers’Universty,Linfen,041004 China)
Abstract:Tim
② 黄梅戏五朵金花是
马兰,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是迄今为止国内既囊括了舞台剧表演全国最高奖项、又囊括了电视剧表演全国最高奖项的唯一人。2007年,荣获美国纽约市文化局、林肯表演艺术中心和美华协会颁发的“亚洲最杰出艺术家终身成就奖”。 吴琼,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人,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1975年进入安徽省艺术学校黄梅班。在黄梅班里经历了五年的刻苦训练。1980年包括吴琼在内的五朵金花毕业了,同时进入黄梅戏剧院。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她无意中在资料馆门口听到了严凤英的《三年日月浓如酒》,她觉得这是她听过的最好听的段子了,于是开始学习严凤英的唱腔。她借来资料天天对着一棵小树练习,后来终于练成了。那棵小树也比其它树先开花。随之她主演了《女驸马》,她把严凤英模仿的惟妙惟肖,就像活生生的小严凤英。这场演出获得了极大成功,还送到国外去演出。随后她又主演了由时白林作曲的〈孟姜女〉,从此后她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声音。由她主演的《凤灵》比马兰主演的《严凤英》还要早几年。曾被评为黄梅戏全国“十佳演员之一”。 吴亚玲,生于1961年,国家一级演员、安徽省政协常委、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 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曾荣获全国青年演员黄梅戏电视大赛“十佳演员奖”。 中国安庆第二届黄梅戏艺术节“表演银奖”。她扮相俊美,气质温存,表演含蓄。她在电影《龙女》中演珍姑;电视剧《狐女婴宁》中饰演婴宁,《遥指杏花村》中饰演桂芳;舞台剧《天仙配》中饰演七仙女;《女驸马》中饰演公主;《红丝错》中饰演张榴花;《千秋架》中饰演公主;尤其在《红楼梦》中饰演林黛玉,更是生动的体现了她的表演风格,深受观众喜 爱。2002年凭借在《墙头马上》中“李千金”一角的出色表演获得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杨俊1963年出生,安徽当涂人。现任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副院长,黄冈市政协副主席. 1980年毕业于安徽省艺术学校黄梅戏班,毕业后即分配到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到团之后,在《春香闹学》中饰演春香、《女驸马》中饰演春红、《天仙配》中饰演四姐等,又在电视剧《飘然太白》中饰演杨贵妃,《西游记》中饰演白骨精……。1989年湖北省黄梅戏剧团成立,被调至该团,担任主要演员,并任业务副团长。先后主演了《天仙配》、《女驸马》、《未了情》、《双下山》、《春江月》、《喜脉案》、《不倒的门楼》,以及黄梅戏电影艺术片《血泪恩仇录》、黄梅戏电视连续剧《貂蝉》等。她主演的《未了情》,荣获政府最高奖“文华奖”,她本人获戏剧表演“梅花奖”;由于她表演技艺精湛,获湖北省最高文艺奖“青年金凤奖”、“牡丹花杯奖”;1995年,安庆市黄梅戏艺术节,她主演《双下山》,又获表演金奖 袁枚别名:袁玫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安徽省芜湖市出生日期:1964年职业:演员,制片人毕业院校:安徽省艺术学校代表作品:《红楼梦》,《公关小姐》,《孙武》 1978年考入安徽省艺术学校学习黄梅戏,毕业后与吴琼、马兰、吴亚玲、杨俊 一道成为安徽黄梅戏的“五朵金花”; 1983年被中央电视台选中在大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扮演袭人一角; 1988年成为广东电视台演员剧团演员,后主演过《公关小姐》、《赵氏孤儿》、《孙武》、《情满珠江》等多部家喻户晓的影视作品; 2000年开始策划电视连续剧《故乡的云》; 2004年4月,《故乡的云》在广州开机,袁玫正式出任执行制片人。
③ 《我在天堂等你》中辛明辛医生的扮演者是谁
赵峥--饰辛 明 赵 峥个人档案 姓名:赵峥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97本科 , 现任职于北京人艺 身高:182cm 星座:金牛座 体重:73kg 血型:B型 籍贯:西安 年轻的他无论是舞台功底还是屏幕经历都很深厚,他经常排演话剧, 而且活跃于电视屏幕,接拍多部影响力大的电视剧, 而且还触电于众星云集的电影《夜·明》。深厚的表演功底, 游刃有余的气质,自然到位的表演, 让很多导演和观众都情不自禁的喝彩。 2002年,中国首部反特悬疑剧《誓言无声》 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成功演绎反间谍战士骆战。 该剧一举拿下当年“飞天奖”四个奖项! 电视剧: 1、2002年《誓言无声》饰演 骆战 导演:毛卫宁 合作演员:高明、王海燕 2、2003年《浮华城市》饰冯苇一 导演:汪俊 编剧:张欣 合演演员:盖丽丽 3、2004年《香樟树》饰韩波 导演:胡玫 合作演员:潘虹、梅婷、谢润、刘琳 4、电视剧《我在天堂等你》饰辛明 导演:马功伟 合作演员:巫刚、罗海琼 5、电视剧《青春正步走》(又名《特战DR师》) 饰演:韩朝阳 导演:王连平 合作演员:杜志国、刘小峰 6、电视剧《血色迷雾》饰大少爷 导演:柳云龙 合作演员:柳云龙、吴冕 7、电视剧《杏花村》饰季宗齐 合作演员:马少骅、童蕾 电影 2007年《夜·明》饰 罗肇麟 导演:赵崇基 合作演员:赵文宣、吴越、李心洁
④ 尹桂芳介绍
尹桂芳,女,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原名尹喜花,浙江新昌人,1919年12月1日出生于浙江省新昌县西门外小龙潭村(今属七星街道下坎村)。越剧小生流派--尹派艺术创始人,被称为"越剧皇帝","越剧十姐妹"之一。10岁入越剧之乡的嵊县学艺,后改入醒狮剧社、大华舞台跟班。出科后在宁波、绍兴、杭州等地演出。1946年在上海创建芳华越剧团,1959年随越剧团迁往福建。历任上海、福建芳华越剧团团长,上海老闸区第一届政协副主席,黄浦区第一届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剧协福建分会副主席。曾在《红楼梦》、《西厢记》、《沙漠王子》、《盘妻索妻》、《屈原》、《梁山伯与祝英台》、《江姐》等剧目中成功塑造了多个人物形象,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早年经历:
1919年12月1日(农历己未年十月初十日)她出身在清贫的家庭。七岁丧父。
1929年进当地醒狮剧艺社学艺,学花旦。可是所投的科班两次解散,后考进嵊县华堂镇大华舞台。
1933年冬她离开科班,与别人搭班在浙东的宁波、绍兴、杭州一带演出。
1934年年底,沈家门一个戏班请新凤舞台出身的叶彩金唱头肩旦,聘刚从瑞云舞台满师的竺水招唱二肩旦,唯独缺少小生,这位班主听说尹桂芳旦角、生角兼能,于是一边托人来聘请,一边自作主张地将尹桂芳取名为"尹云峰",挂出了牌子。尹桂芳到了沈家门,一见此状,哭笑不得。由花旦改演小生,谁知用"尹云峰"的名字扮演小生,竟使她成了名。
1935年正式在沈家门登台,这以后,尹桂芳跟随多个演出班子,辗转演出于新昌、嵊县、宁波、杭州等地。
人物经历:
1938年尹桂芳正式进军大上海,加盟了旧上海老闸桥旁的永乐戏院,后在同乐戏院领衔演出。那个时期,正是上海越剧由花旦台柱向小生台柱过渡的时期。
1940年秋,尹桂芳与竺水招合作挂头牌。
1941年,《吕布与貂蝉》。
1942年6月,尹桂芳与来自四季春班的傅全香在老闸大戏院演出了《黄金与美人》、《春花泣秋风》等新戏。 1944年,尹桂芳不顾剧场老板的反对,在竺水招的支持下,请来了编导人员,并采用立体布景、写实的道具和效果、新颖的灯光,在龙门大戏院演出了《云破月圆》,又演出了《殉情》,观众反应良好。
1945年春,她聘请洪钧、徐进、弘英、兰明等先后编演了《石达开》、《夜短情长》、《宝玉与黛玉》、《春闺梦里人》、《几时重相见》、《荒岛恩仇记》、《沙漠王子》等新戏,影响进一步扩大。尤其是《宝玉与黛玉》中的《宝玉哭灵》和《沙漠王子》中的《算命》唱段,在电台播唱后,听众反响强烈,越剧改革取得了一定的交果。这时尹桂芳的演技也日臻成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流派。
1946年,她与竺水招搭档成立芳华越剧团,任团长。长期演出于境内贵州路丽都大戏院,先后演出了《云破月圆》、《殉情》、《石达开》、《葛嫩娘》、《光绪与珍妃》等一大批既有思想内涵又能吸引观众的新戏,尤其是《宝玉与黛玉》、《沙漠王子》和时装戏《回头想》、《秋海棠》、《浪荡子》等戏,接二连三地引起轰动。由于她艺德出众、人品高尚,越剧姐妹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尹大姐"。尹桂芳扮演《梁祝哀史》的梁山伯
1947年,她积极支持袁雪芬倡导的《山河恋》义演活动,放弃了自己原定拍摄电影《王孙公子》的计划。
1948年,先后与傅全香、王文娟搭档,在兰心和新光两家剧场主演了《陆文龙》、《浪淘沙》、《鲁男子》、《桃花扇》等新戏。越剧观众投票选举"越剧皇帝",色艺双绝、德艺双馨的尹桂芳荣登榜首。
1951年,在大众剧场义演《杏花村》,为抗美援朝捐献"越剧号"飞机作出贡献。
1952年在丽都大戏院排演了古典名剧《西厢记》和新编历史剧《信陵君》、《陈胜吴广》,《梁祝哀史》等。
1954年,华东戏曲汇演,她主演的《屈原》获得剧本、表演、音乐一等奖。
1955年当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
1958年,在现代剧《红花村》中扮演先进的服务员,产生了不小的社会反响。
1959年起为福州市人民代表。
1959年1月25日,尹桂芳率"芳华越剧团"全体演职员六十三人,登上了从上海开往福州的第53次列车。她怀着一股热情,毅然举团迁往福建,到八闽之地去继续播撒越剧艺术的种子。尹桂芳曾在《红楼梦》、《西厢记》、《沙漠王子》、《盘妻索妻》、《屈原》、《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目中成功地塑造了贾宝玉、张生、梁玉书、梁山伯、屈原、等人物形象,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芳华越剧团在尹桂芳的领导下,培养出一批"尹派后秀",在历届省戏剧会演中,均获奖。
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尹桂芳扮演《屈原》中的屈原
1963年起,任福建省政协委员。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常年处于极其恶劣的生活环境中,加之以一些非人待遇对身体所造成的侵害,尹桂芳倒下了,中枢神经损伤,一手一足瘫痪。身残志不残,仍然为振兴越剧事业,培养越剧新人积极地贡献自己的力量。粉碎"四人帮"后,尹桂芳带病恢复了"芳华"。
1978年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福建分会副主席。现任福建省政协委员、芳华越剧团名誉团长。
1979年处于半瘫痪中的尹桂芳,在上海艺术研究所和上海越剧院的帮助下,举办了盛况空前的"尹桂芳越剧流派演唱会"。这一天,她重新登台,与袁雪芬一起,唱起了《山河恋》的"送信"选段。容纳一万多人的文化广场座无虚席。她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培养尹派接班人的工作中去,是尹桂芳艺术生命的延续,用她自己的话说:残了尹桂芳,自有后来人。 1986年芳华越剧团在福州举行规模庞大的建团40周年大会及尹派艺术演唱会。
1990年12月10至17日,芳华越剧团首次应邀出访香港,演出了《红楼梦》、《玉蜻蜓》、《何文秀》等优秀剧目,香港同胞首次欣赏到芳华的艺术风采。
2000年3月1日上午08:15分,尹桂芳走了,但她却留下一笔闪光的越剧艺术遗产。
⑤ 马兰几岁了
马兰
马兰
马兰,黄梅戏演员,生于1962年,祖籍安徽太湖。母亲是黄梅戏演员,父亲是舞台设计兼编剧。她1975年考入安徽艺术学校黄梅戏班,五年后分配到安徽省黄梅戏剧院。
马兰扮相甜俊,表演细腻,嗓音甜美。擅演剧目:《女驸马》、《天仙配》、《龙女》、《风尘女画家》、《遥指杏花村》、《无事生非》、《西厢记》、《劈棺惊梦》、《红楼梦》、《梁祝》、《秋千架》及电视剧《严凤英》等。
所获奖项:1986年中国戏剧梅花奖;1988年中国电视金鹰奖和飞天奖最佳女主角奖以及第二届全国电视十佳演员;1985年全国黄梅戏中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和1989年全国黄梅戏青年演员电视大赛十佳演员奖;还曾荣获文华奖和白玉兰奖。
马兰(Kalimeris indica (Linn.) Sch.)
菊科。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30-50厘米。茎生叶披针形,倒卵状长圆形,长3-7厘米,宽1-2.5厘米,边缘中部以上具2-4对浅齿,上部叶小,全缘。头状花序呈疏伞房状,总苞半球形,直径6-9毫米,总苞片2-4层。边花舌状,紫色;内花管状,黄色。
嫩茎叶作蔬菜;全草亦入药。
【别名】鱼鳅串、泥鳅串、鸡儿肠、田边菊、路边菊、蓑衣草、脾草
【来源】
本品为菊科马兰属植物马兰Kalimeris indica(L.) Sch.-Bip.[Aster indicus L., Boltonia indica Benth., Asteromaea indica (L.) Blume]。以全草或根入药。夏、秋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注:裂叶马兰Kalimeris mongolica(Franch.) Kitam.[Aster mongolicus Franch.]功效与马兰同。
【源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地下有细长根状茎,匍伏平卧,白色有节。初春仅有基生叶,茎不明显,初夏地上茎增高,基部绿带紫红色,光滑无毛。单叶互生近无柄,叶片倒卵形、椭圆形至披针形。秋末开花,头状花序。瘦果扁平倒卵状,冠毛较少,弱而易脱落。
【性味归经】辛、苦,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止血,消积。用于感冒发烧,咳嗽,急性咽炎,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小儿疳积,肠炎,痢疾,吐血,崩漏,月经不调;外用治疮疖肿痛,乳腺炎,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备注】
(1)对于血热妄行的出血症,可配合仙鹤草、铁苋菜、菊叶三七、侧柏叶等止血药同用;用治咽喉肿痛,可配合板蓝根、筋骨草等清热解毒药物同用。用治湿热黄疸,可配合茵陈、山栀、大黄、平地木等药同用;治疗湿热下注膀胱,小便淋沥刺痛,可配合凤尾草、扁蓄、瞿麦、海金沙、车前草等药同用。此外,还可用于毒蛇咬伤,可将新鲜全草,洗净,捣烂外敷患处,或配合野菊花、半枝莲等同用。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马兰 马来西亚丁加奴州一县。滨临南海,岸线平直,海滩沙细松软。每年7-8月夜晚为海龟上岸产卵季节,居民收集龟蛋,游客来此观
⑥ 王大治背景超强大
王大治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秦腔艺术家之子。其父母是陕西眉户剧团的老演员 。2004年,王大治的父亲去世,王大治还有三个姐姐,都是陕西歌舞剧院的演员。
王大治,1977年1月31日出生于西安,演员、歌手。1995年参演了电影《太后吉祥》并由此进入演艺圈;1997年参演周晓文、刘京执导的电影《商鞅传奇》;2001年王大治在由付靖生执导的电视剧《生活秀》中演出。
(6)老电影杏花村的演员表扩展阅读
王大治演过很多经典影视如,比如《我的团长我的团》《士兵突击》《相爱十年》等。
8岁时,王大治在学校《血泪仇》中奉献了一版“校历史上表演最好的”狗娃而声名大噪。在校期间,和发小苗圃一起,参加了全国影视表演大赛,从陕西一路过关斩将冲进全国10强,最终荣获全国男生组表演第一名的成绩。
随后出道后,又演过很多角色,偷枪的惯犯,也演过刑警“笑面猴“。06年被导演挖掘饰演《士兵突击》许二多,看似一个不起眼的角色,可是人物性格却很复杂。
一方面是游手好闲、不切实际的表面性格。另一方面,在家庭突变后,他又转变戏路,演绎出一个作困兽之斗的男人形象。王大治的戏虽然不多,但是每次总能带着问题去诠释角色,最厉害的莫过于他有着过目不忘的记台词功底。
⑦ 韩再芬和黄新德合作过多少部黄梅戏,哪几部
答:韩再芬和黄新德合作过很多部黄梅戏,有电视剧《潘张玉良》、《徽州女人》、《李师师与宋徽宗》、电影《生死擂》、《六尺巷》等。
1、韩再芬,1968年3月20日生于安徽,中国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安徽文联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五届、六届、七届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五届全国戏剧家代表大会代表。现任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院长,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政协常委。1984年因主演黄梅戏电视连续剧《郑小姣》一举成名,代表作品有《女驸马》、《杨贵妃》、《孔雀东南飞》、《徽州女人》、《徽州往事》等。
2、黄新德,男,汉族,1947年8月出生,安徽省怀宁县清河乡温桥村黄老屋人。中专文化,民盟成员。1965年毕业于安徽省艺术学校黄梅戏班,毕业后分配到安徽省京剧团。现任安徽省文联副主席,安徽省剧协主席,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艺术总监,中国剧协理事,国家一级演员、连续4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代表作品 《龙女》、《梁祝》、《诗仙李白》、《遥指杏花村》、《潘张玉良》等。
⑧ 李瑞芳的介绍
李瑞芳,1935年12月21日出生于甘肃天水,眉户戏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旦角。121953年《梁秋燕》在长安大舞台首演后,连续演出一千场,李瑞芳因此成名。1956年主演《金琬钗》,是碗碗腔从皮影戏搬上舞台的第一出戏。1958年 《梁秋燕》巡演得到艺术大师梅兰芳、曹禺、田汉、马少波、郭沫若等艺术家、作家的指导。1982年《杏花村》被拍为戏曲电影并获艺术节金奖。同时被调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被评为国家有特殊贡献的表演艺术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32005年,地方政府为纪念她对艺术的突出贡献《李瑞芳五十年艺术生涯》、李瑞芳纪念邮票在西安出版发行。2011年,获秦腔表演艺术家终身成就奖。
⑨ 安庆黄梅戏五朵金花是那几个
马兰
1962年4月23日出生于安徽太湖县,原籍安徽寿县。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是迄今为止国内既囊括了舞台剧表演全国最高奖项、又囊括了电视剧表演全国最高奖项的唯一人。
表剧目马兰演出的黄梅戏剧目:舞台剧《女驸马》、《龙女情》、《风尘女画家》、《无事生非》、《遥指杏花村》、《红楼梦》、《梁祝》、《秋千架》、《百花赠剑》,影视剧《龙女》、《严凤英》、《 西厢记》、《劈棺惊梦》、《遥指杏花村》。
马兰演出或录制的众多老戏、小戏及新创曲目:《天仙配》、《牛郎织女》、《小辞店》、《打猪草》、《夫妻观灯》、《王小六打豆腐》、《戏牡丹》、《春香闹学》、《桃花扇》、《白蛇传》、《苏词新曲》等
吴琼
国家一级演员,代表作品有《女驸马》、《孟姜女》,《天仙配》等;
吴亚
玲国家一级演员,安徽省政协常委、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梅花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曾获全国青年演员黄梅戏电视大赛"十佳演员奖"。她扮相俊美,气质温存,表演含蓄。在当年的“五朵金花”中,只有吴亚玲还在安徽,坚守在传统黄梅戏的舞台上。在许多编排的新戏里担任女主角,并频频在电视画面上亮相,还协助夫君管理着黄梅戏剧院。,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曾荣获全国青年演员黄梅戏电视大赛“十佳演员奖”。 中国安庆第二届黄梅戏艺术节“表演银奖”。她扮相俊美,气质温存,表演含蓄。她在电影《龙女》中演珍姑;电视剧《狐女婴宁》中饰演婴宁,《遥指杏花村》中饰演桂芳;舞台剧《天仙配》中饰演七仙女;《女驸马》中饰演公主;《红丝错》中饰演张榴花;《千秋架》中饰演公主;尤其在《红楼梦》中饰演林黛玉,更是生动的体现了她的表演风格,深受观众喜爱。2002年凭借在《墙头马上》中“李千金”一角的出色表演获得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袁枚
姓名:袁枚
性别:女
国籍:中国
出生年份:1962年
籍贯:安徽省芜湖市
从艺经历
1978年考入安徽省艺术学校学习黄梅戏,毕业后与马兰、吴琼、吴亚玲、杨俊一道成为安徽黄梅戏的“五朵金花”;
1983年被中央电视台选中在大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扮演袭人一角;
1988年成为广东电视台演员剧团演员,后主演过《公关小姐》、《孙武》、《情满珠江》等多部家喻户晓的影视作品;
2000年开始策划电视连续剧《故乡的云》;
2004年4月,《故乡的云》在广州开机,袁玫正式出任执行制片人。现为省政协委员、省青联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表演艺术学会会员
电影作品
情满珠江(1994) .... 何欢
北京小妞 (1991)
神秘夫妻 (1991)
乱世香港(1990)....徐燕香
红楼梦-第6部 (1989) .... 袭人
红楼梦-第3部 (1989) .... 袭人
红楼梦-第4部 (1989) .... 袭人
红楼梦-第5部 (1989) .... 袭人
红楼梦-第2部 (1988) .... 袭人
红楼梦-第1部 (1988) .... 袭人
仗义小伙儿 (1987) .... 小雪
侠女十三妹 (1986) .... 何妻
峨眉飞盗 (1985) .... 霞妹
月到中秋 (1983) .... 方澍
红色邮路 (1966) .... 王玉莲
汾水长流 (1963) .... 杜红莲
北大荒人 (1961) .... 黄燕子
青春的脚步 (1957) .... 林美兰
电视剧作品
《新来的班主任》
《雨雾》
《母亲与玫瑰》
《街上静悄悄》
《拔根芦柴花》
《第二个峡谷》
《何日彩云归》
杨俊
1963年出生,安徽当涂人。现任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副院长,黄冈市政协副主席.
1980年毕业于安徽省艺术学校黄梅戏班,毕业后即分配到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到团之后,在《春香闹学》中饰演春香、《女驸马》中饰演春红、《天仙配》中饰演四姐等,又在电视剧《飘然太白》中饰演杨贵妃,《西游记》中饰演白骨精……。1989年湖北省黄梅戏剧团成立,被调至该团,担任主要演员,并任业务副团长。先后主演了《天仙配》、《女驸马》、《未了情》、《双下山》、《春江月》、《喜脉案》、《不倒的门楼》,以及黄梅戏电影艺术片《血泪恩仇录》、黄梅戏电视连续剧《貂弹》等。她主演的《未了情》,荣获政府最高奖“文华奖”,她本人获戏剧表演“梅花奖”;由于她表演技艺精湛,获湖北省最高文艺奖“青年金凤奖”、“牡丹花杯奖”;1995年,安庆市黄梅戏艺术节,她主演《双下山》,又获表演金奖……
吴亚玲
生于1961年,国家一级演员、安徽省政协常委、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 吴亚玲
,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曾荣获全国青年演员黄梅戏电视大赛“十佳演员奖”。 中国安庆第二届黄梅戏艺术节“表演银奖”。她扮相俊美,气质温存,表演含蓄。她在电影《龙女》中演珍姑;电视剧《狐女婴宁》中饰演婴宁,《遥指杏花村》中饰演桂芳;舞台剧《天仙配》中饰演七仙女;《女驸马》中饰演公主;《红丝错》中饰演张榴花;《千秋架》中饰演公主;尤其在《红楼梦》中饰演林黛玉,更是生动的体现了她的表演风格,深受观众喜爱
2002年凭借在《墙头马上》中“李千金”一角的出色表演获得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⑩ 谁知道这个女演员是谁啊 叫什么名字
演的叫杏花。演员是
翟星月,女,黑龙江人,演员;出生日期:1987年8月15日 星座:狮子座 家乡:黑龙江省 五大连池市 龙镇 籍贯:辽宁阜新 学校信息:2000年至2005年就读于辽宁省艺术学校 中国舞专业
2005年至2009年就读于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影视表演专业 经纪公司:本山传媒
兴趣爱好:表演舞蹈音乐
2010年12月上映的电影《大笑江湖》中扮演“红凤凰”。
2011年09月12 参加黑龙江卫视中秋晚会合唱《月光》
2011年参演《乡村爱情交响曲》扮演苏玉红
2012年参演《乡村爱情小夜曲》扮演苏玉红
2012年参演《活佛济公3》扮演李星月
2012年参演《不是钱的事》扮演王多多
2012年参演《说书人》扮演金屉
2013年参演《乡村爱情变奏曲》扮演苏玉红
2013年参演《樱桃红》扮演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