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电影《拉贝日记》观后感!
门萨党徒Florian Gallenberger最近因为这部片子受到了不少媒体的指责,《南德日报》《法兰克福评论》及专业电影期刊《电影院》不约而同地批评本片为求获奖及迎合观众口味而对拉贝原著进行了过多的改编,其中一些言论甚至显得相当尖刻:“一些(请注意两处引号内的措辞)”人物形象出于艺术创造的目的被“再次拔高”过了。言下之意有两点,其一是片中或真实或杜撰的人物不合史实,F.G.不带“严肃态度”地将本应有更多纪实要素的敏感题材拍成了商业片;其二则在对拉贝本人事迹本身的评价标尺上。自96年底日记被公布以来,其形象和事迹在德国就备受争议:美国时报当时称拉贝为“好纳粹”,一个“中国辛德勒”的称号,略带强制地给这位已过世半个多世纪的汉堡商人定了性(一些观点亦认为辛德勒仅仅是“小拉贝”,他的形象才真是被电影给拔得过高:辛德勒那1200人规模的犹太人收容工厂,实际是为着战后他本人的“去纳粹化”铺好后路,与拉贝等人义务拯救20万南京平民的“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行动相比,根本是云泥之别——孰是孰非,与本文无关,此处按下不表)。
但德国民众私下里大概认为将一个救助者形象同纳粹简单联系起来是不合适的,尤其是作为一种带有“某种意味”的宣传手段,就更加不是滋味。《拉贝日记》的原著琐碎、零乱又朴实,我早些年前曾读过,现在的印象也是零零散散:其实这位西门子工程师和纳粹党之间的联系实在是不紧密,他在南京待的时间过长,(似乎,这里我的印象不是很确定,待考)是在中国加入的纳粹党,于祖国所发生的事情都是在南京事件之后归国才有所了解(这就像是君特格拉斯承认他的党卫军身份,说是当时的一种“自觉”一样:当然也有些人说这位老人是为了那本《剥洋葱》的销量借题炒作)——他的事迹到底是否应该过多地和纳粹概念本身栓在一起,这里暂且不论。不过有一点我印象颇深,就是日记中拉贝多次利用了他作为纳粹党员的身份,将进入他宅邸滋扰他所庇护的中国平民的日军喝退。一面纳粹党旗,举起的时候可以作为冲锋杀戮的信号,放下时倒成了醒目的黑色红十字标。我猜当时拉贝所救助的那些南京市民中,大概也有些会将卐错认成卍,将这位说着大家听不懂的方言的外国大叔当成乱世里救苦救难的活菩萨吧。
南京1937年末1938年初发散出来的各色人性,打零拆散来审视,比单单盯着30万这个数字看应该要理性得多:陆川和F.G.都清楚这一点,这算是作为电影人的自觉。不过两人的手段不同,在各自国家收获的评价也不同。陆川更倾向于描述事件,角色是他的画笔而已。在已有的不少评论中可以发现,上万人“不争唯等死”的那个镜头刺痛了很多同胞的内心,观毕不觉要去批评或感慨这种将人性打得过散的消极运镜心态。这样处理究竟好是不好,各人眼里当然不会有定论,不过我猜,收集资料时的陆导多半看过一张名为“南京入城式当日、菓子・烟草の配给を受け、喜んで日本军の万歳を叫ぶ南京の避难民(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Cheers_for_Japanese_forces.jpg,转自维基,看不到请翻墙)”的历史照片(这对于一位拍摄过以保护藏羚羊为主题的纪实类影片的导演而言,是个还算合理的推测):一点小恩惠就能够让中国平民拥着鬼子军官高喊万岁,这让人不觉忆起鲁迅在仙台看国民围观同胞被砍头影片时的沉痛心情——还原时景心态的要素,《南京!南京!》应该是做到了的。F.G.则更倾向于表现人物,他的重心是切题,是“艺术化还原(顺着德国媒体的思路走)”一个真实的拉贝。虽然这个片子获了奖,但这点却还是有点难做到,因为五十年来敏感惯了的德国人很难弄明白——其实这部片子,纳粹也可忽略,南京也可忽略,这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德国商人在做着他认为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已:而这正是所谓人道主义精神在实例方面写下的最恰如其分的注脚。
拉贝的妻子多拉倒不认为丈夫在南京的行为有多值得夸耀,尤其在拉贝先生被作为某些别有用心的象征之后,她借媒体之口说了这么一段耐人寻味的话语:“托尔斯泰有一段日记大概是这样写的:孩子们有时把面包、砂糖和钱送给别人,以为这是在行善,因而自鸣得意。孩子们不知道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可是大人们应当知道拿别人的东西送人,这并不是在”行善“。”,这段话的韵味有好几层,因而我认为引得高明,但在这篇文里详细剖析这段却似乎不合主题(这或许是借口,毕竟由此发散过多也不太好。p.s.这段话貌似索尔仁尼琴在自传里也引过,但立意不同)——认为“孩子们”指“拉贝”、“政府”或者“媒体”,都可引出一番不短的议论及考证,关于拉贝问题在德国的不见定论,由这个例子自可窥其一斑。
有趣的是,年轻的才子导演F.G.在中国待了两年,媒体便有些对他认生,刻意将他曾经获奖的《Schatten der Zeit》和《Ich will sein》搬出来为他本人进行注解,并且故意强调和《John Rabe》之间的“大不相同”。似乎F.G.在红色中国待了两年,拉贝没有拍好,反而自己倒变成了第二个“拉贝”似的。罢了,如前所述,F.G.是门萨党徒,拉贝则是“好纳粹“;卐是第三帝国党徽,卍万字轮又被玄奘念成”德“……纳粹与佛陀,恶与善,德国与中国,鬼子与南京,这一切的反说正说、慷慨陈词、正义凛然、历史原貌、艺术改造之类,当下都不过是流于2d画面、扬声器声音及手敲文字的争论。哪一天鬼子再来,围城之际给读这些文字的读者们一把枪,你敢挺身向前么?那时候你在想些什么呢?
请别拿这问题来反问我,我没经历过那场面,拿浪漫的假设来堆砌道德高度,某文可办不到^^
2. 电影拉贝日记和南京南京什么关系
《南京南京》是根据德国人拉贝在南京的日记所拍摄的
3. 电影《拉贝日记》为何票房不高
这是我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正确,大家共同探讨:
1,《拉贝日记》宣传不到位,《南京》一片很早以前,差不多刚拍的时候就已经有宣传了,这个很重要,而《拉贝》则要差很多。
2,如果没听说过简介(也是由于宣传不到位),光看《拉贝日记》的电影名字很容易理解成文艺片或者那种小众电影,一般人看了名字就提不起兴趣,而《南京》从名字上就知道内容,如果《拉贝日记》的名字能让人看了就知道反映南京大屠杀的那效果应该会好很多。
3.《南京》的导演是陆川,他的《可可西里》的成功让很多人熟悉了这样一个名字,而《拉贝》的德国导演在国内几乎没有人知道,很多人看电影都会很关注主创阵容的,导演有名自然会吸引更多的关注,陆川的名气起了很大作用。
4.《南京》的演员阵容也比较强大,刘烨是国内很受喜爱的男演员,再加上高圆圆,秦岚,范伟等,自然比《拉贝》的张静初要影响力大很多,众多的国内明星的加盟也让《南京》更受关注。
5.上映时间较晚也是票房不佳的原因,《南京》4.22日上映,而《拉贝》晚了一周,估计很多朋友在看了《南京》后对类似题材的《拉贝》恐怕就提不起兴趣了,这应该也是原因之一。
6.另外《南京》先上映,口碑不错,这样会引起连锁反映,所以大家都去看《南京》了,而《拉贝》的口碑虽然不错,但毕竟上映时间晚,又是同一题材,大家都先入为主,《南京》自然占了先机。
其实两部电影都是很好的影片,从不同的视角反映的是同一段历史,都值得一看。
4. 拉贝日记的幕后花絮
影片总投资高达2000万美金。 《拉贝日记》在日本遭到全面禁映。早在柏林电影节时香川照之就表示,在柏林当地的首映将是他最后一次在大银幕上观看这部电影,因为“回到日本就不可能看到了”。 关于强奸戏,张静初表示:“当时我只穿着内裤,腿是光的,炸点都在日本军官的身上,一爆开之后真的非常痛。包括后面我拉着弟弟被日本兵追的戏,因为有开枪射击所以也有很多炸点,我当时大部分叫声都是真的。” 影片中被删节的段落中,包括一些格外血腥和暴力的情节,和一个嘲笑希特勒生殖器的情节。 《拉贝日记》在两个小时的电影版之外,还有一个4小时的电视版 。 该片的群众演员中有位82岁的老奶奶,她的名字叫李世珍,正是当年被拉贝救下的南京百姓之一。这位老奶奶表示:“第一次演电影,其实就是希望能够报答一下拉贝,他救了我们那么多人的命,我们却没能为他做点什么。” 《拉贝日记》是唯一一部得到中国官方授权的、由外国导演拍摄的南京题材影片。2009年2月在柏林电影节首映,该片媒体场放映后赢得记者高度赞誉,在新闻发布会上,几乎来自世界各地的每位记者在提问前都要先说一句:感谢主创,感谢影片! 一些著名中国导演如谢晋、张艺谋等很久以来都想拍摄这部同名电影,却一直未能如愿。此次华谊兄弟联合德国电视二台耗资2000多万美元,云集德、法、美、中等国著名演员,在中国上海和南京倾力拍摄。 威尔逊医生在片中唱的那首《希特勒只有一个蛋》,其曲调来自《勃基上校进行曲》,歌词则来自于一篇英国媒体的报道(“只有一个蛋”也可以理解为“很胆小”)。
5. 拉贝日记电影
拉贝日记cd1.rmvb
6. 《拉贝日记》中演医生的是谁
http://www.mtime.com/person/900730/
史蒂夫·布西密 Steve Buscemi
作为演员,史蒂夫·布西密曾在大小银幕中塑造过无数让人记忆犹新的鲜活人物,虽然多以配角出场,但其出色的演技丝毫不差于主角的光彩。从初涉影坛至今,布西密已经出演了将近100部电影和电视剧,时值今日,这棵常青树依然屹立不倒。2002年,他以《幽灵世界》赢得独立精神奖和纽约影评人协会的最佳男配角奖,以及金球奖提名,而他为HBO执导的电视剧《黑道家族》的部分剧集也被艾美奖和美国导演工会提名。
布西密出生在纽约的布鲁克林,在中学毕业前对表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到曼哈顿学习表演,并开始创作和表演舞台剧。从影前布西密曾在纽约做了4年的消防队员,进入娱乐圈后,并没有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电影中,而是时常登台表演脱口秀及舞台剧。1986年,布西密以在电影《Parting Glances》中扮演的患有艾滋病的音乐家拉开了银幕生涯的序幕。随后,他被很多著名导演看中,不断出现在吉姆·贾木许、马丁·斯科西斯、科恩兄弟、约翰·卡彭特、昆汀·塔伦蒂诺、罗伯特·奥尔特曼等人的经典作品中。80年代末开始活跃于独立制片领域,先后在科恩兄弟、塔伦蒂诺等著名独立制片导演的作品中亮相,以擅长出演古怪另类的边缘角色著称,其中以1992年的《落水狗》和1996年的《冰血暴》最为人津津乐道。1997年被英国的《帝国》杂志评为影史百位巨星第52位。
除了表演之外,布西密还是一位不错的编剧和导演,他编导的第一部短片《What Happened to Pete》就参加了鹿特丹、卢卡诺等多个影展。他的长片处女作《Trees Lounge》入围戛纳“导演双周”单元,第二部作品《动物工厂》也在圣丹斯电影节首映。如今的他是当今好莱坞独树一帜的性格男星。
7. 拉贝日记怎么样它的票房好吗
该片在南充的票房虽低于《南京!南京!》,但观看了这两部影片的不少果城观众认为,《拉贝日记》对历史的理解高于前者1,《拉贝日记》宣传不到位,《南京》一片很早以前,差不多刚拍的时候就已经有宣传了,这个很重要,而《拉贝》则要差很多。
2,如果没听说过简介(也是由于宣传不到位),光看《拉贝日记》的电影名字很容易理解成文艺片或者那种小众电影,一般人看了名字就提不起兴趣,而《南京》从名字上就知道内容,如果《拉贝日记》的名字能让人看了就知道反映南京大屠杀的那效果应该会好很多。
3.《南京》的导演是陆川,他的《可可西里》的成功让很多人熟悉了这样一个名字,而《拉贝》的德国导演在国内几乎没有人知道,很多人看电影都会很关注主创阵容的,导演有名自然会吸引更多的关注,陆川的名气起了很大作用。
4.《南京》的演员阵容也比较强大,刘烨是国内很受喜爱的男演员,再加上高圆圆,秦岚,范伟等,自然比《拉贝》的张静初要影响力大很多,众多的国内明星的加盟也让《南京》更受关注。
5.上映时间较晚也是票房不佳的原因,《南京》4.22日上映,而《拉贝》晚了一周,估计很多朋友在看了《南京》后对类似题材的《拉贝》恐怕就提不起兴趣了,这应该也是原因之一。
6.另外《南京》先上映,口碑不错,这样会引起连锁反映,所以大家都去看《南京》了,而《拉贝》的口碑虽然不错,但毕竟上映时间晚,又是同一题材,大家都先入为主,《南京》自然占了先机。
8. 中国的“拉贝日记”为什么不能像“辛德勒的名单”一样拍成电影
西方势力要是也能拯救中国人,那中国人民的大救星还混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