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城南旧事》简介
《城南旧事》观后感
在这部《城南旧事》中,所有的人都很善良,无论是小偷、疯子还是保姆,其中总是可以看到阳光和光明,有时,一点也感觉不到旧社会的黑暗,然而难过的地方总是有的。那个疯子本来是个好人,因为丈夫是进步大学生,被政府抓走了,自己的女儿也下落不明,于是就疯了,其他人都怕她,虽然她最后找到了女儿,又打听到了丈夫的消息,一家人就要团聚时,却和女儿一起被火车撞死了。
那个小偷偷东西,也是为供弟弟读书,最终弟弟拿到了小学文凭,兄弟俩非常高兴,弟弟不知道哥哥为他偷东西,结果第二天,哥哥就被警察抓走了。
这两个人,一个疯子,一个小偷,都可怜的是,在幸福离他们这么近时,他们却都永远得不到了。
宋妈也是个尽职尽责的保姆,在林家赚得的工钱全寄回乡下的家里,这一年,她正想回去看自己的孩子时,却得知儿子掉河里淹死了,女儿也被卖了,家里的孩子全没了,一家团聚的幸福也没了。
主人公目睹了所有的事,最后父亲也积劳成疾而死,一家人又将迁往台湾,在父亲的墓上和宋妈告别了。
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幸福也就在快到来时,破灭了,幼小天真的主人公在看到这一切后,也就长大了。
㈡ <城南旧事>简介
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㈢ 《城南旧事》的资料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初版1960年。全书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可视作她的代表作。导演吴贻弓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获得了巨大成功,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 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选自《城南旧事》序言) 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睦的一家。《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它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二十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来大学生回了老家,再也没回来。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宋妈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影片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影片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影片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㈣ 城南旧事的一些赏析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六岁的小英子是在《骊歌》的旋律中,在枫叶瑟瑟的秋天坐在马车上向自己的童年告别的。《城南旧事》(导演:吴贻弓,1982年,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几乎是围绕着“秘密”与“谎言”来完成叙述的。英子似乎天生就是一个怀疑主义者,她喜欢质疑,喜欢刨根问底。她问当教授的父亲:“贼干嘛要偷东西?”父亲的回答让她更糊涂:“他要吃饭,可又没钱。”她问家里的佣人宋妈:“为什么宋妈的孩子不自己带?为什么到我家当老妈子?为什么挣的钱又给人家(宋妈的丈夫)弄去?”宋妈的回答是:“说了你也不懂。”英子的小伙伴妞儿告诉她自己的父母不是亲的以后,她更是不明白了:“自己的父母不是亲的?”英子的胆子也很大,别人都不敢搭理的疯女人秀贞,她不仅冲着她笑,还经常跑到她那里去玩。
英子童年生活的三个重要段落都是以离别来结束的,第一个段落是一场大雨,英子送走了母女团聚的疯女人秀贞和妞儿(她们结伴去找妞儿的父亲),自己大病了一场,然后她也搬了新家,上了小学;第二个段落,英子无意中在荒草堆里发现了被埋起来的赃物,从而她也结识了一个人——“他”,他说自己有个好弟弟,年年考第一,可他自己没能耐,为了供弟弟上学,才干了这一行,他还问英子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英子的回答是:“我不懂。你分得清海跟天吗?我们有一课书叫《我们看海去》,可我没看见过海,也分不清海跟天,分不清好人跟坏人。”后来,在学校的毕业典礼上,英子看见考第一名的同学上台领奖,下来后把奖状交给了一个人,正好就是草丛中的那个“他”。过了几天,英子听见有人喊贼被抓住了。“他”被警察带走,英子含着眼泪目送着“他”远去。影片的第三个段落,父亲去世。宋妈坐着小毛驴回家(她的儿女一个死了,一个被丈夫送了人),英子趴在马车的后座上,向那个为了带自己和弟弟,连自己的亲生孩子也顾不上的宋妈作别,也向童年作别。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一) 80年代中国电影“诗化风格”的扛鼎之作
中国电影“诗化风格”的传统若隐若现地延续着,在激烈的民族斗争、阶级斗争的大环境中艰难地生存着。80年代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为电影艺术家们的探索提供了难得的创造空间,“诗化风格”传统也因而获得了新的发展。吴贻弓的《城南旧事》便是这一时期对“诗化风格”作出了最好阐释的一部经典之作。
影片《城南旧事》创作拍摄于1981-1982年间。是根据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由著名导演吴贻弓执导的这部影片,以其独具特色的内涵、风格及艺术探索,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成为走向世界的具有民族气派的中国电影名片。《城南旧事》先后曾荣获第三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第二届马尼拉(菲律宾)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第十届基多城(厄瓜多尔)国际电影节二等赤道奖。
1、 影片内容
《城南旧事》表现的是小女孩英子在20年代旧北京的所见所闻,即英子童年时代的一些生活片断。影片由三个大的段落构成,这就是英子与秀贞及妞儿、英子与小偷、英子与宋妈的相聚与“离别”。
第一段落讲的是英子偶然认识了一位叫秀贞的“疯女人”,秀贞的男人是一位大学生,因从事革命活动遭到当局逮捕,从此再没回来。二人的爱情结晶小桂子一出生即被当作私生子,送到齐化门城墙底下,从此不知下落,秀贞也因此“疯”了。英子从秀贞那里还得知她一直在寻找她的小桂子。
妞儿是英子结识的一个小伙伴,被狠心的“父亲”逼着唱戏,经常被打得浑身是伤。一次妞儿告知英子自己是捡来的,她要去找她亲生父母。聪明的英子看了妞儿脖子后面的青痕,觉得与秀贞说的小桂子的特征一样,便冒雨将妞儿领到秀贞家中。激动不已的秀贞便把妞儿认作自己的小桂子,二人带着行李箱冲到夜色沉沉的大雨中,说是乘火车找小桂子她爸,在火车呼啸的烟雾中,秀贞与妞儿的身影就此消失……
英子搬进了新帘子胡同的新家,不断听大人们说起附近闹贼的事。一次在荒草地玩耍时碰上了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好奇的英子便与他交上了朋友,从他那里听到一些似懂非懂的话和故事。后来英子看到他参加他弟弟的毕业典礼。一次找他玩,顺手将他藏在荒草中的一件器物拿出,被大人发现。不久,英子便看到巡警把他抓走,人们都为这个小偷、这个“贼”被抓到而高兴。英子用惊讶的目光又送走了一个“朋友”。
宋妈是英子家的佣人,出身贫苦,靠当老妈子养活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在英子家几年后,宋妈才得知自己的儿子早已病死,女儿也被丈夫卖到不知什么人家去了。
英子的父亲既严厉又慈爱,是个大学教授。他经常在家里接待从事革命活动的进步学生。由于积劳成疾,患上肺病,不幸辞世。父亲去世后,英子全家便迁离了北京。
影片最后一幕是,英子与妈妈和弟弟祭扫了英子父亲的墓,在秋风瑟瑟中,乘上一辆马车告别了北京,而宋妈和丈夫则坐上一头毛驴,朝相反的方向,回她穷苦的乡下去了。英子与宋妈泪水涟涟,一步一回首地默默对视着,在洒满了红叶的蜿蜒山路上,渐渐离去……
2、 影片风格
本片导演吴贻弓在影片风格的追求上,非常明确而自觉,他用“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来概括本片的总体基调。
“淡淡的哀愁”,体现为主人公小英子与周围人们从相识相交到离别分手的一个个故事。小英子天真单纯的童年生活中,由于相遇了这样一些“朋友”而添加了许多有趣味有意义的内涵,但这些“朋友”各自不同的悲剧性生活,也使小英子为之不解或惊讶,而一个个“朋友”在小英子不舍的目光里离她而去,却又增添了许多的伤感与心痛。同样的故事,在另外导演手下,可能被处理为具有浓烈悲剧性、强烈情感性的风格,而吴贻弓则既落在“哀愁”处,又尽可能将这些较为强烈的悲剧冲突点、情感爆发点“淡淡”的处理,使之“引而不发”,保持很强的内在艺术张力。如三个段落的结束处本可以赋予强烈的戏剧性效果(小英子与三个“朋友”分手离别的场景),但影片却在抒缓、静默的情调中慢慢展开。
“沉沉的相思”,意味着影片对于社会生活的理性思考。这既是基于原小说作者强烈的思念故土之情,也是导演对世事沧桑、历史变迁的哲理性思考的体现。“相思”——对故土、对童年、对一个个永远逝去、不可再现的生命的追忆,通过小英子的眼睛展现给观众,同时这“相思”也不是激烈的、激奋的,而是“沉沉”的,即主人公心灵深处的。如三个段落中与小英子相识相交的“朋友”——“疯女人”秀贞、小偷、宋妈各自不同的生活际遇,让我们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真实的生活境况,尽管不是正面描摹革命、贫穷、人生的苦痛,但却从这些“朋友”的生活中深切地感受和把握了这些内涵,而且这些内涵又伴随着主人公小英子的成长,在小英子不断追问“为什么”中得以较为深刻的表现。
导演吴贻弓曾对《城南旧事》的影片风格作了一番形象的描绘,认为它应当是“一条缓缓的小溪,潺潺细流怨而不怒,有一片叶子飘零到水面上,随着流水慢慢地往下淌,碰到突出的树桩或堆积的水草,叶子被挡住了。但水流又把它带向前去,又碰到了一个小小的漩涡,叶子在水面打起转转来,终于又淌了下去,顺水淌了下去”(见吴贻弓:《城南旧事》导演阐述,《城南旧事》资料,中国电影家协会艺术理论部编)。不论是“淡淡的哀愁”,还是“沉沉的相思”都追求着这样“行云流水”般的效果。
(二) 视 听 语 文 读 解
影片《城南旧事》在电影画面“意象”的选择与创造、音乐音响的设计与运用,及“艺术重复”技巧手法的采用上,均有独具匠心的探索。
1、 电影画面“意象”的选择与创造
所谓电影画面“意象”,指的是那些为烘托影片气氛、表达特定思想、情感、情绪,可以引发观众的想象、联想的人、景、物等形象,这些“意象”原本可能是平常的人、景、物,但进入影片内,住往往被赋予特定的情感、思想、情绪,有的“意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获得丰富性、多义性、多解性。
影片《城南旧事》的“意象”,丰富多姿,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作为“意象”的人
影片最令人难忘的“意象”便是主人公小英子的“眼睛”。且不说这双“眼睛”在确立本片的“视角”、结构本片的段落等方面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单就这双“眼睛”本身所蕴积的丰富内涵,就足以令人称道。这双“眼睛”在本片中传达了小女孩的天真、纯洁;也传达了小女孩的善良、真诚;又体现了小女孩的敏锐、机智;还体现了小女孩的忧郁、多思……总之,本片所内蕴的思想、情感、情绪,或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这双“眼睛”作为载体。影片《城南旧事》的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在成功地选择、创造了小英子的“眼睛”为这一“意象”。
宋妈的“皱纹”,也在多个场景、段落中以不同角度、不同位置、不同景别反复呈现,让人们从那“皱纹”中读出了劳动人民的朴实、宽厚,又读出了那个年代下层人物的辛酸、悲惨、苦难和不幸。
作为“意象”的“景”。为了体现20年代旧北京的风情,更为了营造全片“岁月流逝感”、“世事沧桑感”、“往事追忆感”,本片主创人员绞尽脑汁,搭设了井窝子、卢沟桥等场景,其中井窝子、学堂操场、小偷躲藏的荒草地、布满红叶(枫叶)的山路等,给人印象最深。
作为“意象”的“物”。与“景”的功用一样,影片中的骆驼、归鸦、小油鸡、秋千、夜雨、火车、毛驴、水车等既来自小说原著,又进行了“二度创造”,使之与场景、特别是与片中人物的活动、情感、思索、情绪等结合在一起,使观众能够借以想象、联想,唤起每个人的岁月记忆,并从中领悟、感受、口味人生的真谛。
2、音乐音响的设计与运用
影片《城南旧事》的音乐音响设计与运用取得了突出成就。
吴贻弓的父亲是著名作家、画家丰子恺的同学,皆为李叔同先生的弟子,因此当吴贻弓着手拍摄《城南旧事》时,其父为他背诵了许多首李叔同先生填词的,那个时代流行的学堂歌曲。这使吴贻弓大受启发,并因此重新创作了本片的导演台本,著名作曲家吕其明据此精心创作、设计了本片的音乐音响。
本片的主题音乐。影片选择了由李叔同先生填词的著名学堂《骊歌》作为全片主题音乐。“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歌词与令人感伤、充满离情别意的旋律有机地揉在一起,在片中多次出现,一次次将“离愁”之情推向高潮,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本片的音响。影片对音响精致巧妙的设计,获得业内人士调度评价。井窝子边,哗哗滚出的水流声、归鸦的呼叫声、街头小贩的叫卖声、剃头挑担声、驼队的风铃声汇合在一起,用音响描绘出了20年代旧北京的独特风情。学堂操场上,放学的钟声、孩子们奔出学堂的欢闹声;配上《骊歌》的琴声与歌声,将一种浓郁的思念、追忆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疯女人”秀贞将妞儿认作自己的小桂子,拉上妞儿连夜冒雨赶往车站,画面上一列火车喷着浓浓的白烟呼啸而来,此时在淡淡的音乐声中,火车呼啸的声音、秀贞与妞儿的喊叫声、英子的喊叫声、雨声、雷电声交汇在一起,将这暗示着悲剧的一幕演绎得撼人心魄。
3、“艺术重复”技巧手法的采用
“艺术重复”是艺术创造中经常使用的技巧手法,它意味着构成艺术作品的某些因素――语言、旋律、音符、线条、形体动作、色彩等,在同一部艺术作品中的反复多次呈现。作为综合多种表现手段的艺术、电影的“艺术重复”运用时也许格外困难,如果不能够起到推进电影展开、强化电影艺术感染力、表现力的作用,则有可能带来节奏拖沓、进展迟缓、繁琐屑碎、使人产生观赏疲惫乃至厌烦之感。
影片《城南旧事》“艺术重复”技巧手法的采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恰恰成为它艺术探索最有价值的一个部分。
整体结构的“艺术重复”。影片由三个大的段落结构而成,为保持作品的完整性、整体感,本片紧紧抓住“离别”这个“魂”,每一个段落都按照“相聚→离去”的方式进行叙事、表达、展开。“疯女人”秀贞与小英子把妞儿领到秀贞家后,秀贞与妞儿(小桂子)便离她而去。小偷与小英子在残墙断壁后的荒草地不期而遇,此后二人也成了朋友,常常聚在一起,直到最后小偷被警探抓走,离小英子而去。宋妈与小英子相聚家中,几乎成了小英子家中的一员,最后也不得不含泪告别,消失在小英子的视野中。“相聚→离去”成为结构全片叙事方式的“艺术重复”,将“离别”一步步展开、深入,使全片成就了统一、完整的艺术品格。
画面语言的“艺术重复”。小英子那双会说话的“眼睛”的画面,从各个角度、各个位置充分地表现,小英子的“眼睛”便成了本片“艺术重复”最多、表现力也最强的画面语言。而“井窝子”井台打水、学堂操场放学这两组规模较大、内容也较丰富的画面,在本片中各重复多次。“井窝子”井台打水,是那个时代的一道独特风景,画面中缓缓流出的井水,伴着缓缓走过的骆驼队,缓缓走过的街头小贩各色人等,造就出“岁月流逝感”和“世事沧桑感”。学堂操场放学则在孩子们冲出教堂、奔向操场、嬉戏在一起的画面中,唤起人们各自亲切的童年的回忆,造就出“往事追忆感”。而“井窝子打水”、“学堂操场放学”这两组画面的多次重复,每一次都伴随着主人公生活历程一个小小的变动,或是离别了一个旧“朋友”,或是即将结识一个新“朋友”,或是告别旧居、搬到新家,或是家中出现某种变故(如父亲病故)等。这样的“重复”实际上起到了艺术表现“起承转合”的作用。
声音语言的“艺术重复”。作为主题音乐的《骊歌》,通过不同形式的变奏,在片头、片中与片尾多次出现,除了结构影片的功能,多次重复带来的更多是情感、情绪的逐渐积累,对人们情感、心理世界渐次增强的冲击。可以说,自20年作为学堂歌曲传唱一时以来,《骊歌》大规模、广泛地被传唱,就是在影片《城南旧事》上映之后。借助《骊歌》的“艺术重复”,影片《城南旧事》获得了其独特的魅力,而《城南旧事》多次“重复”出现《骊歌》,也使《骊歌》在新的时代获得了新的生命。小英子朗读背诵课文《我们看海去》,在片中也多次重复出现,“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蓝色的大海上,扬着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阳,从海上升起来,照在船头。我们看海去……”朗朗的童声蕴积了创作者们多少对于过去、对于童年、对于往事的遐想与追忆,这浓浓的情感记忆当会引发人们强烈的共鸣。
“节奏的艺术重复”。影片采用了不少长镜头和大停顿,当影片进展到一种情绪状态或一个故事段落之时,常常采用长镜头和大停顿,以追求“动”与“静”、“热”与“冷”、“驰”与“张”结合,带来的特有艺术张力。如小英子躺在病床上静思默想的镜头、宋妈听到孩子死后在厨房木然发呆的镜头,都是“大停顿”,同时为长镜头。尤其是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小英子与其他人物“对视”的镜头,如小英子与秀贞(谈小桂子)、小英子与小偷(小偷被抓走时)、小英子与父亲(在父亲病床前)、小英子与宋妈(片尾告别各自离去时),加大了镜头长度,作了较大停顿;同时每当采用“长镜头”、“大停顿”时,镜头摇移的速度、镜头持续的时间又大致相同,形成了全片既充满变化,又整体统一的节奏,这种统一“节奏”的多次重复,造就出一唱三叹,余音不绝的艺术效果。
4、本片的“视角”及其表现
为了达到影片完整统一的艺术效果,本片的“视角”或“视点”归结为一个:小英子的“眼睛”。一切发生的事情,都是通过小英子的“眼睛”捕捉与发现的。影片的镜头几乎全是小英子的主观镜头,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便可以展现在银幕上。为了使这一“视角”既符合生活逻辑又符合情感逻辑,本片在具体拍摄中多用小英子的低视角拍摄,也就是多拍小英子“眼睛”视野可及的生活,小英子看不到或不可能想到的尽量不拍。“视角”及“视角”表现的独特,也是影片《城南旧事》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㈤ 城南旧事梗概50字,急!
城南旧事为作者林海音以自身经历为原型的自传体小说,以小孩的角度去观看人间的悲欢离合,直到父亲病逝,也就是最后一章〈爸爸的花儿落了〉,她要开始负起照顾弟妹的责任,因此她的童年随之结束,故事也同时在这淡淡的哀伤下落幕。
此外,《城南旧事》中有三大篇都是描述女性故事的,分别是〈惠安馆〉、〈兰姨娘〉和〈驴打滚儿〉,都描写了那时代不同女性的不幸遭遇。
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义大城一座院里,住着英子温暖的一家。《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它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
全书以主题“离别”贯穿,结构严谨且层层递进。
1982年《城南旧事》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由吴贻弓导演,此影片更多次获得国际影展大奖。另外也被改编成儿童绘本,和翻译成多种语言,包括英文、日文、德文。其德文版在瑞士荣获“蓝眼镜蛇奖”。此书也获亚洲周刊评选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㈥ 1983年上映的电影城南旧事的编剧和导演
导演 吴贻弓
编剧 伊明
《城南旧事》改编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说,由吴贻弓执导,沈洁、郑振瑶、张闽、张丰毅等主演。1983年,该片在中国内地上映。
影片透过小女孩英子的目光,讲述了英子在北京生活时发生的三个故事。1983年该片获得了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并且在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礼上获得了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乐奖三项奖项 。
㈦ 电影《城南旧事》的导演是谁饰演小英子的演员叫什么
导演:吴贻弓,1982年,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获得者清代文学家梁廷楠在《曲话》中说:“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含蓄不尽,斯为妙谛。”影片《城南旧事》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追求的正是中国美学传统中这一最高境界。吴贻弓执导的《城南旧事》透过一个小女孩的纯真眼光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老北京的社会风貌,带领人们重温了当年那笼罩着愁云惨雾的生活。影片在结构上犹具独创性,编导排除了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所组成的情节线索,以“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为基调,采用串珠式的结构方式,串连起英子与疯女秀贞、英子与小偷、英子与乳母宋妈3段并无因果关系的故事。这样的结构使影片具有多棱镜的功能,从不同的角度映照出当时社会的具体历史风貌,形成了一种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体影片。《城南旧事》中,导演对演员的选择和使用是得当的,英子(沈洁)的那双明亮、纯真、迷人、探索的眼睛足以使语言逊色;宋妈的朴实、含蓄、精湛的表演把人们带入那个痛苦的年代。导演没有刻意去追求直接的所谓“戏剧性”效果,而是把力量放在影片的那个无言的结尾。其实影片只表达了两个字“离别”——一个个人物在生活的历程中偶然相遇了,熟识了,但最后都一一离去了。秀贞和妞儿是那样,小偷是那样,宋妈是那样,最后,连父亲也是那样。在影片最后的5分钟里没有一句对话,而且画面以静为主,没有大动作,也无所谓情节,然而却用色彩(大片的红叶)、用画面的节奏(一组快速的、运动方向相悖的红叶特写镜头)、用恰如其分的音乐以及在此时此刻能造成惆怅感的叠化技巧等等,充分地传达人物的情绪,构成一个情绪的高潮。在这种情绪的冲击下,观众会自然地去总结全片给予他们的感受,因而也就达到了感受上的高潮。这个“高潮”并不是导演直接给予观众的,而是在观众心中自然形成的。·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乐奖·菲律宾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南斯拉夫第十四届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厄瓜多尔第十届基多城国际电影节二等奖——赤道奖《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于1960年出版的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也可视作她的代表作。 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乐的一家。它透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八十年代还被搬上银幕,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人。它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读《城南旧事》,心头会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因为她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那样地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地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
㈧ 城南旧事导演
导演:吴贻弓,1982年,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获得者
清代文学家梁廷楠在《曲话》中说:“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含蓄不尽,斯为妙谛。”影片《城南旧事》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追求的正是中国美学传统中这一最高境界。
吴贻弓执导的《城南旧事》透过一个小女孩的纯真眼光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老北京的社会风貌,带领人们重温了当年那笼罩着愁云惨雾的生活。影片在结构上犹具独创性,编导排除了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所组成的情节线索,以“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为基调,采用串珠式的结构方式,串连起英子与疯女秀贞、英子与小偷、英子与乳母宋妈3段并无因果关系的故事。这样的结构使影片具有多棱镜的功能,从不同的角度映照出当时社会的具体历史风貌,形成了一种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体影片。
《城南旧事》中,导演对演员的选择和使用是得当的,英子(沈洁)的那双明亮、纯真、迷人、探索的眼睛足以使语言逊色;宋妈的朴实、含蓄、精湛的表演把人们带入那个痛苦的年代。导演没有刻意去追求直接的所谓“戏剧性”效果,而是把力量放在影片的那个无言的结尾。其实影片只表达了两个字“离别”——一个个人物在生活的历程中偶然相遇了,熟识了,但最后都一一离去了。秀贞和妞儿是那样,小偷是那样,宋妈是那样,最后,连父亲也是那样。在影片最后的5分钟里没有一句对话,而且画面以静为主,没有大动作,也无所谓情节,然而却用色彩(大片的红叶)、用画面的节奏(一组快速的、运动方向相悖的红叶特写镜头)、用恰如其分的音乐以及在此时此刻能造成惆怅感的叠化技巧等等,充分地传达人物的情绪,构成一个情绪的高潮。在这种情绪的冲击下,观众会自然地去总结全片给予他们的感受,因而也就达到了感受上的高潮。这个“高潮”并不是导演直接给予观众的,而是在观众心中自然形成的。
·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乐奖
·菲律宾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
·南斯拉夫第十四届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
·厄瓜多尔第十届基多城国际电影节二等奖——赤道奖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于1960年出版的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也可视作她的代表作。 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乐的一家。它透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
《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八十年代还被搬上银幕,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人。它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读《城南旧事》,心头会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因为她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那样地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地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
㈨ 林海音-----------《城南旧事》的资料
电影《城南旧事》的幕后点滴
继《巴山夜雨》之后独立执导的《城南旧事》为中国的散文电
影提供了一个几乎难以企及的范本。影片以“淡淡的哀愁,沉沉的
相思”为情感线索,透过小女孩英子的目光,在离情别绪中讲着三
个似乎互不相关的故事。小童星沈洁和“送别”的歌词与旋律是人
们对《城南旧事》最感性的认知。影片注重意象的唯美风格代表了
同时期一批中年导演的创作倾向。20多年以后,导演吴贻弓面对记
者,仍然无法掩饰自己对这部影片的感情。
影片开拍有一定政治意义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自传体短篇小
说集,特别有一种缅怀旧日京华的伤感情绪。还有一个背景,80年
代初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开始有计划、有选择地公开介绍台湾作家的
文学作品,渠道有所放开,这部《城南旧事》便传到电影圈内,首
先由北影厂的老导演伊明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剧本改正后,推荐
给上影厂,上影厂领导一致肯定,准备投拍。可见,当时拍摄这部
影片是具有一定政治意义的,虽然影片本身不直接反映某种政治内
容。
我用“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十个字作为影片的总基调,
那里面有一种抽象又具体的“乡愁”。北京的冬阳、骆驼队的铃铛
、《我们看海去》的课文以及井边的小伴侣、胡同里的疯女人、藏
在草丛里的小偷、骑着毛驴回老家的宋妈和长眠地下的父亲等等,
一种来自海峡彼岸的感情很朴素地打动了我。
“捡便宜”得到“英子”
在《城南旧事》之前,我拍过儿童片《我们的小花猫》(1979
),还有在《巴山夜雨》中也有一个七岁的小姑娘娟子,是影片中
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我特别欣赏孩子的眼神,他们有和大人截然不
同的探询世界的方式。同样在《城南旧事》中观众印象很深的就是
“小英子”这个角色,直到现在很多人谈到英子的时候还是停留在
她当时的样子。
那时上影厂正好要拍一部儿童片《闪光的彩球》,导演是宋崇
。记得当时组织了一个班级的小孩子试镜,我和助手两个人坐在旁
边看。也许冷眼旁观起了很大作用,我们当时就看中了两个小孩子
———沈洁和袁佳奕,刚好都是宋崇没有选上的演员。沈洁和其他
的小孩子比起来沉默一些,她没有那种非常强烈的表现欲望,有些
忧郁,但是我感觉她在心里面探索,她琢磨在这里面谁最大,谁说
话最有用,谁是导演。她那种求知的问号式的眼光与我设想的小英
子的需求非常吻合。
沈洁错过了宋崇的选角,却恰恰符合英子的角色需要,让我捡
了个现成的便宜,而这部影片成功的关键也正在于这个角色的演绎
。
林海音女士后来一直和沈洁保持着来往,维持了多年的“忘年
交”,因为对于沈洁出演的自己的童年,她实在非常喜欢。
“乐音在记忆中萦回”
雪莱有一句诗“乐音仍在记忆中萦回”。“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这部影片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音乐,吕其明先生的配乐
功不可没。其实小英子吟唱的《骊歌》是很早以前就有的歌曲,只
是很多人是因为这部电影才听到。
林海音在小说里面也写到了这个歌词,人们叫它《送别》,说
它是毕业的时候送别的一首歌。这首歌我自己小时候就唱过的,所
以看到林海音写到她们在课堂上唱这首歌时,特别有一种贴心的亲
切感。
这部影片很多地方是没有台词的,就给音乐留下非常大的创作
空间,不同情境下的变奏把李叔同填词的伤感情绪烘托得非常充分
。在《城南旧事》开拍前我设想: “未来的影片应该是一条缓缓的
小溪,潺潺细流,怨而不怒,有一片叶子飘零到水面上,随着流水
慢慢往下淌,碰到突出的树桩或是堆积的水草,叶子被挡住了,但
水流又把它带向前方,又碰到一个小小的漩涡,叶子在水面打起转
转,终于又淌了下去,顺水淌了下去……”。
二十多年后,在2004年导演协会颁奖典礼的最后,我和与我同
辈、是我长辈,或者比我年轻很多的导演们又唱起《送别》,别有
一番感受。
(口述:吴贻弓 采写/整理:记者 张悦)
吴贻弓,196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80年执导《巴
山夜雨》,开始独立导演生涯。主要作品有《我们的小花猫》、《
姐姐》、《流亡大学》、《少爷的磨难》、《月随人归》、《巴山
夜雨》、《城南旧事》、《阙里人家》、《海之魂》等,多次在国
内外获奖。曾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上海市电影局局长。 2003年
底当选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
拾遗
《城南旧事》是“大制作”
《城南旧事》在当时国内可谓一部“大制作”影片,直接成本
53万元人民币,几乎相当于当年上影厂出产影片平均成本的两倍多
。当然,和国外影片相比,投资成本仍然很低。
1983年,《城南旧事》获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
金鹰奖,是所有参赛片中耗资最低的一部,该片也是“文革”结束
后我国第一次在国际影展中获得大奖的影片。
林海音10年后领取稿费
早年拍电影,导演、工作人员和演员都没有片酬,但是版权意
识很强。
《城南旧事》约一千多元人民币的编剧稿费,按规定留有30%要
给原作者,上影厂一直保留着。1993年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林
海音受邀来到上海,这已距离拍摄《城南旧事》十年有余。
林海音一再感谢吴贻弓,正是这部影片,让内地的观众知道了
林海音的名字。
电影笔记
回忆,通往故乡作为一个已经30岁的人,我想我已经开始习惯
不再有回忆的生活了。童年,遥远模糊到我困乏的双眼再也看不到
。虽然在我内心深处知道在远方一定有一个故乡,在那里有失去而
不可再得的乐园。所以像我这样的人,只能去看电影来缓解这不时
涌上心头的焦虑和忧伤,欺骗自己仍然有可能找到那条归乡的道路
。
以为忘却的东西,以为忘却的那些事那些人,却原来一直潜藏
在心的某个角落里。其实每个人记性都一样好,只是芸芸如我们,
总是不经意间失落了那把钥匙,无从开启。而《城南旧事》,就是
那把钥匙,让我们看到隐蔽在迷雾中的道路。
故事并非发生在浩劫岁月,而是发生在旧中国的一段岁月之中
,故事的叙事者吴贻弓因此得以逃开“政治迫害”意识的压抑,自
如地构造出淡淡的悲剧场景。黑沉沉、雾朦朦的城门楼下,缓缓前
行的驼队,单调而复沓的街口,幽静而蝉声如雨的小巷,弥散着纤
美的忧伤与诗意。
而说起这部电影,就不能不说电影中的音乐。正是这些出色的
音乐,让《城南旧事》这部电影以旋律和音节的方式留存在我们的
记忆中。在电影《城南旧事》中,最著名的插曲恐怕就是艺术家李
叔同采用外国音乐家创作的歌曲旋律,重新填词的《送别》了。
不足百字,写尽“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而这首歌曲,
正契合了《城南旧事》的主旨:精巧细致、不疾不徐、温厚淳和、
纯净淡泊、弥久恒馨。这部影片虽然离我们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
,但只要是心怀乡愁的人,他们总能从里面看到这样的境界———
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
回场旧事 “我们剧组就像一个大家庭”
开拍前,我对导演吴贻弓说:“你要做好准备,这部电影有90
%的可能砸在我手里。”因为以往我都是演公主、贵妇或者知识分
子,从来没有演过像宋妈这类北方农村出来的佣人。
演宋妈是从外部造型改造开始的。化妆师先拿剃刀把我的脸给
开了,也就是剃掉鬓角和额头上的一些头发,把我原先很秀气的脸
型变成北方农村妇女的方型脸,然后描粗眉毛、将头发扎成那种撅
起来的髻。化好妆之后,我一看镜子就把脸给捂住了:“真难看!
”
服装师给我准备了肥肥大大的衣服,连做给我的布鞋都是那种
前头尖、后头放开的形状……还有许多细节都是非常讲究的,是它
们让我感觉到我就是宋妈。等试拍胶片出来之后,大家才都对我有
了信心。
当然,在演的过程中还是会碰到很多难题。譬如说最后那个骑
毛驴的镜头太长了,而我本来根本不会骑,毛驴也不听话,如果镜
头再长一点点,我真的就要摔下来了。
跟小孩子一块演戏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那时小英子很小,而演
她弟弟的张小宇才3岁,他喜欢吃橄榄和牛肉干,演他爸爸的严翔就
每天给他带橄榄,我的口袋里也每天装一块牛肉干,拍睡觉的戏时
,我就对小宇说:“你不许说话,不许翻身,拍完了给你吃一块牛
肉干。
不拍戏的时候,我们也穿着戏服。张小宇玩的时候把手弄脏了
,也像电影里那样跑过来擦到我身上,我说:“你弄脏我的衣服啦
!”他说:“你不是宋妈吗?”我演完丢了孩子那场戏的第二天,
小宇回家后跟他妈妈说:“宋妈今天哭了,她的孩子让人家给卖了
。”
一部好的作品能产生很强的凝聚力,我们那个剧组当时就像一
个大家庭一样,这种感情一直保持到现在。一次我出差联系到了演
母亲的洪融。第二天门铃响了,站在我面前的却是沈洁。我说:“
英子!怎么是你?”沈洁说:“宋妈,是我妈妈告诉我说你来了。
”现在英子去了日本,我们也好几年不见了。(口述:郑振瑶
∕宋妈扮演者)
㈩ 林海音的什么作品被搬上了银幕
至2018年11月中旬,林海音被改编成电影的作品只有《城南旧事》。
(1)小说《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该作品于1983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由吴贻弓执导。
(2)电影《城南旧事》由吴贻弓执导,沈洁、郑振瑶、张闽、张丰毅等主演,1983年于中国内地上映。影片透过小女孩英子的目光,讲述了英子在北京生活时发生的三个故事。
(10)电影城南旧事导演是谁音乐是什么扩展阅读:
电影《城南旧事》获得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乐等多项大奖。
小说《城南旧事》以深挚的情怀和笔触追述20世纪20、30年代北京城南的旧事,叙事结构包括两层,表层结构是串珠式的,以成长为线,将小英子童年经历的五个故事集合在一起。
深层结构是作者内心创作情感的表露与寄托,小说以不断的"离去"来组织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在内外两层结构的结合与互补下,小说得到了完整的表达与阐释。包含了作者绵延不绝的乡思乡愁,是公认的乡愁文学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