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山炮进城》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本山传媒首部互联网大电影《山炮进城》就要来袭,该片承袭了东北喜剧的传统风格,尤其是延续了本山喜剧的精髓所在,包袱一个接一个,笑点一片连一片,笑果丝毫不输本山大叔以及其徒弟表演的爆笑小品,由于剧情丰足殷实,喜剧魅力更有所加持。也正因为如此,观看该片时,全程好像始终飞着笑弹,根本就停不下来。不过,《山炮进城》又不仅仅只有笑点,细细品味起来,其泪点也是杠杠的,特别是东北山民的质朴、淳厚与城市社会的浮躁、圆滑、奸诈、算计相撞击后,他们始终不改初心,保持淳朴民风,坚守善良本性,足让人哭的稀里哗啦,哭到不能自理。
多年前,一部《陈焕生进城》在当时还只盛行露天电影院的中国大地炸开了锅。那时,改革开放正如火如荼,城乡交流日渐加剧,陈焕生进城后所触发的种种城乡撞击在观众心中激起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心理共振,其更是引发了巨大的社会话题,成为当时颇为鲜见的现象级电影。《陈焕生进城》距今已有30多年时间,中国内地的城乡发展也更加日新月异,但城乡差距始终存在,观念差异依旧坚深,随着社会的日益更新,这些新问题更呈现出了新特点。而《山炮进城》就是对此一次看是表面实则坚实深刻的一次反映。
《山炮进城》讲述的是二英、大海等一行人为追逐梦想,在旁人的忽悠下,不顾父亲反对,毅然进城,并遭遇各种奇葩极品经历的故事。在北京,他们有着林林种种的奇葩际遇,露宿街头,被乞丐追打,刚出狼窝又入虎口,可谓尝尽了人间各种不幸。好在他们天生性格豪爽开朗,所以才能坚挺下来,直至梦想一个个破灭,直到再回平凡现实中,他们才感知到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狗我好,外边的月亮再圆,也很难照进自己的内心,照亮自己的前程。从这个角度说,《山炮进城》也是很有现实励志意义的。
从演员阵容看以及影像风格、故事情节看,《山炮进城》就有着浓郁的本山色彩。据悉,该片是本山传媒打造的首部互联网大电影,也是七娱乐自成立一年多来出品的又一部网络大电影。在此前的一年半时间里,七娱乐出品了十几部网络电影,都获得了不错的口碑与较好的口碑,可谓点击口碑双丰收。七娱乐也因此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也因此,本山传媒、华谊兄弟也都纷纷成为其合作伙伴。《山炮进城》就是三方联袂,互用优势,为观众呈现出的一道珍馐美馔。
由于有着很深的本山烙印,更由于深深植根于东北大地的黑土文化,《山炮进城》在笑果的制造上尽显百分百东北味。包括大海在内的一众主配角都蠢萌蠢萌的,言语之间,肢体之上,都极尽搞笑之能事,笑的畅快,笑得开怀,直叫人心疼心暖。虽然他们蠢萌蠢萌的,但他们的本质都很善良,待人也都非常真诚,尽管在城里摸爬滚打了老长的一段时间,但本质丝毫不见改变,令人慨叹万分。二英则是东北农村的另一种存在,她淳甄善美,有想法,也敢实施,火辣性格,火爆脾气也都缀满了北大荒的土腥味,但正是这样,才让这几个人物显得尤为真实可信,颇接地气,成为影片最牵魂动魄的人物角色。
B. 陈焕生进城读后感速求
《陈奂生上城》通过主人公上城的一段奇遇,生动地刻画出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农民,虽然背负着历史因袭的重负而步履维艰,却终于迈出了走向新生活的第一步,从而形象地概括了农村现实生活发生的可喜变化,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作品中的陈奂生已经摘掉“漏斗户”主的帽子,“屯里有米,橱里衣”,抽空还可以进城卖农副产品。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他开始渴望过精神生活,希望提高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于是总想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这事终于在他上城时“碰”上了:因偶感风寒而坐了县委吴书记的汽车,住上了招待所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在心痛和“报复”之余,“忽然心里一亮”,觉得今后“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于是“精神陡增,顿时好像高大了许多”。这种陈奂生式的精神满足与鲁迅笔下的阿Q似乎有着血缘关系,我们只能带着“含泪的微笑”来看待这一人物的这段奇遇。正如作者本人所说:“我写《陈奂生上城》,我的情绪轻快而又沉重,高兴而又慨叹。我轻快,我高兴的是,我们的情况改善了,我们缍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生们或我自己,都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这篇小说,解剖了陈奂生也解剖了我自己,希望借此来提高陈奂生和我的认识水平、觉悟程度,求得长进。”这段肺腑之言,正是作品的题旨所在,反映了作者对陈奂生们的精神世界的严肃探索和对我国农民命运的深沉思考
C. 描写农民进城的电影
1、电影《世界》,寓有作者“一日长于一年,世界就是角落”的主题,是对一群进城农民工生活的写真,,《世界》更是进城农民工的一幕浮世绘。
2、DV短片《民工也疯狂》,小电影《人》出自同一导演,后者入围国际电影节。
3、电影《不许抢劫》,描述农民工悲惨生活的电影。
4、电影《插班生》,描述农民工子女的故事 。
5、故事片《陈奂生上城》,1982年摄制。
D. 陈奂生上城的故事情节,越详细越好~
陈奂生是一位中年农民,因常年贫穷而负债累累,素享“漏斗户主”雅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政策放宽,他的日子好起来,囤里有米,橱里有衣,身上有了肉,脸上有了笑,还开始做起小买卖──去城里卖油绳,赚几个零用钱买顶保暖的新帽子。
勤劳检朴的陈奂生决定在油绳卖完后再去买帽子。结果,油绳卖完了,满怀喜悦的他因为没戴帽子着了凉,双腿发软,浑身无力,竟一头躺在车站候车室。曾经在他们村蹲点的县委吴书记及时发现了他,并好意安排他住进县招待所。
第二天,受宠若惊的陈奂生在房间里小心翼翼,生怕弄坏了东西。但是,当结账时听说只睡一晚就要五元钱后,他大吃一惊,进而忿忿然,在房间大搞“破坏”。但是,回村后,因为坐过县委书记的车、住过一晚五元的招待所,他在村里的地位一下子提高了。
《陈奂生上城》网络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QfhYUOjUXPpNLFemzbEswA
E. 陈奂生上城 原文 !!急!!
原文:
当然,陈奂生的这个念头,无关大局,往往蹲在离脑门三四寸的地方,不大跳出来,只是在尴尬时冒一冒尖,让自己存个希望罢了。比如现在上城卖油绳,想着的就只是新帽子。
尽管放慢脚步,走到县城的时候,还只下午六点不到。他不忙做生意,先就着茶摊,出一分钱买了杯热茶,啃了随身带着当晚餐的几块僵饼,填饱了肚子,然后向火车站走去。
原先只想卖了油绳赚了利润再买帽子,没想到油绳未卖之前商店就要打烊;那么,等到赚了钱,这帽子就得明天才能买了。可自己根本不会在城里住夜,一无亲,二无眷。
时间还早,但既然来了,也就选了一块地方,敞开包裹,亮出商品,摆出摊子来。这时车站上人数不少,但陈奂生知道难得会有顾客,因为这些都是吃饱了晚饭来候车的。
不会买他的油绳,除非小孩嘴馋吵不过,大人才会买。只有火车上下车的旅客到了,生意才会忙起来。他知道九点四十分、十点半,各有一班车到站,这油绳到那时候才能卖掉。
卡在这儿,真叫尴尬。万一严重起来,此地举目无亲,耽误就医吃药,岂不要送掉老命?可又一想,他陈奂生是个堂堂男子汉,一生干净,问心无愧,死了也口限不闭。
活在世上多种几年田,有益无害,完全应该提供宽裕的时间,没有任何匆忙的必要。想到这里,陈奂生高兴起来,他嘴巴干燥,笑不出声,只是两个嘴角,向左右同时嘻开。
露出一个微笑。那扶在椅上的右手,轻轻提了起来,像听到了美妙的乐曲似的,在右腿上赏心地拍了一拍,松松地吐出口气,便一头横躺在椅子上卧倒了。
出处:出自作家高晓声的短篇小说《陈奂生上城》。
(5)电影陈焕生进城主要演员村里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高晓生曾在《且说陈奂生》中写道,“写作《陈奂生上城》不是预先有了一个概念,不是为了证实这个概念,而是在生活接触到了一些人和事,有所触发,有所感悟。”
作家在农村生活过二十多年,与农民患难与共,有着一致的情感,而且多年的经验和观察使其对中国农民的性格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这促使他致力于描写和反映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民命运。1980年,他创作发表《陈奂生上城》,进一步探讨解决温饱后农民的精神层面问题。
具体到《陈奂生上城》的写作,启发高晓声创作灵感的契机同样来源于他的生活经历。高晓声恢复工作后,经常出差,在东道主的热情安排下住进了较好的房间,住一夜要付五六元到七八元不等。
有着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他联想到苏南农民劳动一天通常只有七八角的收入,悬殊实在太大,农民们如果听说他住的房间价格,一定会笑他吹牛。由此,他设想出了让农民住进高级招待所的情节,又想到了他的小说《“漏斗户”主》的主人公陈奂生。
选择陈奂生为主人公,一是因为高已经写过他,能把握得住他的性格;二是《“漏斗户”主》在《钟山》上刊登后,因为印数少,无法为更多读者所熟悉,作家想通过《陈奂生上城》引起读者对《“漏斗户”主》的注意,“救活”《“漏斗户”主》。
F. 电视剧《傻根进城》能够打动你吗
我很小的时候,在电影频道上看过一部电影《陈焕生上城》。片中有一段陈焕生进城住进宾馆后,由于什么都不懂,闹出一系列笑话的戏份,就好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至今都让人忍俊不禁,记忆犹新。以至于有时候骂人“傻”,戏谑别人“没见过什么世面”时,甚至都会说这个人“很陈焕生”。
后来,我考上大学,从偏远农村走进了省城都市,也闹出了不少“陈焕生式”的笑话,出过不少类似的洋相。好在那个时候的城里人大多都还算朴实,人心也还没有那么浮躁。他们知道,所谓的“陈焕生式”的傻,其实就是淳朴、善良、纯真的体现,是一种很美好的东西。
或许是有了这样的经历,当我看到这部正在热播的《傻根进城》时,才特别有感触。也因此,很容易地就引发了我的情感共鸣,心理共振。我想,这种感觉,不止于我,很多来自农村北漂于北上广等大都市的飘一代,可能都会有同感。
毫无疑问,作为一部极具现实主义题材的励志生活剧,《傻根进城》在源于生活的同时,自然也要高于生活。因此,“傻根”李大根的“傻”被艺术化了。但毋庸置疑的是,李大根本质上所呈现出来的“傻”,是很接地气、近生活的。这也就使得《傻根进城》在很大程度上与很多同类型剧集“XXX进城”有了云泥之别。引发观众热议、共识,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儿。
《傻根进城》以“傻根”李大根进城后的一系列奇葩遭遇为主线,为观众讲述了一个逗趣不断,嬉笑不止,温情不尽,励志不绝的逆袭故事。
其实,这类影视剧集是很容易脸谱化的,毕竟,观众在很多影视作品中见过太多“傻根”式人物。但走心的制作,精心的剧情,匠心的表演,都让《傻根进城》拒绝同质化,从而使得无论剧情还是角色都活力十足,鲜气百分。在古装、神幻、抗战等神剧霸屏天下久矣的当下,《傻根进城》的扑面而来,则宛若一股清流,在夏秋交替之际,为观众的身心都带来了沁凉舒爽的感觉。
和很多观众一样,看完《傻根进城》后,我也会不停地问自己,在繁华尽现、浮躁横行的大都市,像李大根这样要颜没颜,要技能没技能,情商也需要时不时就得充值的“傻缺货”是如何逆袭成功的?
不过,如果将剧情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就不难发现,“傻根”的成功绝非偶然。正是他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冲天“傻气”,让他因“傻”得福。往深里说,就是李大根自始至终都没有忘掉自己的那颗初心。无论环境如何变化,甭管经历多么悲催,也不管身边的人如何影响、腐蚀,他始终都能保持一股“傻气”,一颗“真心”,一汩清流。所以,他能“傻”出一片天。
而“傻根”李大根身上这种弥足珍贵的本真心质,恰恰是很多城里人所稀缺的,丢失的。于是,当他们在屡经算计后,却遭遇命运的捉弄、玩弄时,“傻根”的“傻”恰恰成了暖动他们,感悟他们的救命稻草。
从这个角度看,“傻根进城”不单单是为城镇建设提供了一种廉价的劳动力,其由始自终所呈现出来的本真初心,甚至成了欲望都市中,浮躁男女的心灵净化器,拯救者。所以,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歧视、拒绝,甚至嘲笑、讽弄以李大根为代表的“傻根”们呢?!
G. 试分析<陈奂生上城>中陈奂生的形象
概括的说:陈奂生终日劳碌,半生清苦;忍气吞声,逆来顺受;时来运转,受宠若惊;眼花缭乱,呆头木脑;不暗世道,白白自讨羞辱,但随即又自抬身价。他是新时期勤劳善良,希望过好生活,但又愚昧麻木、观念落后的农民的典型。
《陈奂生上城》是“陈奂生系列”中最具特色、最能体现高晓声小说创作艺术风格的作品。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陈奂生的艺术形象。作品以80年代初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为背景,通过主人公进城卖油绳、买帽子、住招待所的经历及其微妙的心理变化,写出了背负历史重荷的农民在跨入社会历史变革门槛时的精神状态及惟妙惟肖的心理变化。
陈奂生由“漏斗户”到有余粮做买卖,这对长期处于贫困生活者来说,不啻享受一次重获生命的喜悦,他不仅满意,而且“满意透了”。这“满意”中的喜悦却含有辛酸。“过惯苦日子”的陈奂生没有任何“非分”的要求,只希望在吃饱之外,能赚几个活线,买上一顶御寒的帽子,于是,他一改往日的愁容,正“悠悠然上城来”。
勤劳质朴、憨厚诚实的陈奂生万万没有想到,进城的第二天清晨醒来,发现自己原来睡在一张棕绷大床上。当他回忆起县委书记吴遥扶他看病,送进招待所的一些事情时,他“听见自己的心扑腾跳得比打钟还响”,受宠若惊地流下了“热辣辣的眼泪”。而当他用怯怯的目光开始“打量这住的地方”,顿时一种自卑、惶恐的心态占据了一切。他发现自己与这房间不相称。他谨小慎微,既感到父母官的关怀,心里暖洋洋的,又怕弄脏被子、损坏沙发,于是,出现了可怜又可笑的举动:睡在床上缩成一团,生怕弄脏了被子;下了床不敢穿鞋,生怕踩脏了地板;走近沙发不敢坐下,生怕坐瘪了……
这是由于长期的贫困和生活天地的狭窄。使陈奂生变得愚昧无知。面对“天堂般”的房间他犹如刘姥姥初次走进大观园,出尽了洋相。
但当陈奂生付出五元钱后,心理失去了平衡,一种破坏欲,损人不利己的心理便发作起来。先是用脚跳沙发,不脱鞋钻进被窝,心一横,又“把提花枕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在破坏欲的发泄中获得自我安慰,后是用“精神胜利法”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谁坐过吴书记的车?谁又住过一晚五元钱的招待所?陈奂生心想有了在村人面前炫耀的“第一”。虽然花去五元钱让人心疼,但这“第一”却让陈奂生在精神满足中悠悠然起来。从这些愚笨的发泄和精神胜利法中我们痛心地看到特定时代农民身上的庸俗和愚昧,也看到他们的悲哀。
当陈奂生“忿忿然”地发泄之后,却仍是有些闷闷不乐,因为想到无法向老婆交待,他又陷入了苦恼之中。可他马上又想到,回家后可以将在城里发生的一切讲给全村人听,想着想着,他精神陡增,顿时好像高大了许多,这种喜悦,使他感觉到自己的身份提高了,原来那种不愉快的心情霎时烟消云散,于是,“他愉快地划着脚步,像一阵轻风荡到了家。”
果然,从此以后,“不但村上的人要听他讲”,连大队干部对他也另眼相看。他开始神气起来,做事比以前有劲多了。他认为,五元钱买到了精神上的满足和地位的提高,他感到“这五元钱花得值透了”。经济上的损失又由精神上的自得弥补了。
陈奂生的悲与喜,使我们看到特殊时代农民的双重性格;善良与软弱,淳朴与无知,憨直与愚昧,陈奂生使我们发笑,但在笑中又感到心酸与悲愁。
H. 陈欢生进城什么意思
出自高晓声的作品:陈焕生进城
本来陈焕生进城是部严肃作品,主人公陈焕生也是一名刚刚脱贫的朴实农民,由于当今浮躁的社会,逐渐使陈焕生成了农村土耳其,阿乡,刘姥姥等代名词
因此,陈焕生进城约等于刘姥姥进大观园,是一种嘲笑乡下人的说法
I. 简析陈奂生系列作品中陈奂生的形象及意义
在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二年,沉默了二十二年之久的现实主义作家高晓声,继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轰动文坛后,相继发表了《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等一组以农民形象陈奂生为主人公的系列短篇小说。其中,于一九八零年在《人民文学》第二期登载的《陈奂生上城》,是出类拔萃之作,读者为之倾倒,文坛出现了一阵“高晓声热”,文学界为此发表了不少评论。
时间已过去八年,在我们深化改革的今天,回过头来作历史的评估,高晓声当年的作品,仍然是经得起检验的。尤其是《陈奂生上城》,给人不少的启迪,不仅真实地描述了当代农民的现实生活,深刻反映了党的三中全会以后农民由穷向富过渡的转机,表现了农民对精神生活新的追求,而且,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在时代的转折点上,对生活中所存在的农民意识,应该如何去认识,怎样去理解的复杂而深刻的问题。
千百年来,农民埋头于自己的尺寸之地,没有过高的祈望,墨守成规,亦步亦趋,一代一代地走着小农经济的老路;他们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方式粗鄙,形成了愚昧、保守偏狭自欺的性格。
小说《陈奂生上城》,好就好在能够正视这种深层的社会心理现实,敢于描述现实中大量存在的既可爱、又可叹既可笑、又可哀的旧式农民形象。作品对陈奂生在招待所住宿的一幕,写得是何等精彩:
他睁开眼来细细打量住的房间,那豪华的陈设、三层新的床被使他大吃一惊,不由自主地在被窝里缩成一团,怕弄脏了被子,随即又悄悄起身,不敢弄出声来,心里很是不安,下床拎着鞋、光着脚跑出去。可当他知道这一夜要收他五元钱时,心里又忐忑忐忑的大跳,吓出一身的汗来,交钱时,用发抖的手数了三遍,外面的一张都汗了半湿。回到房间后,他就不再象先前那样小心翼翼的了,想到是“出了五块钱的”,也就不再怕坐瘪了弹簧太师椅,甚至故意直着身子,扑通地坐下去试了三次。他想想一夜就花了两顶帽子的钱,便决意要用足到次日中午十二点钟,能捞回多少是多少。他还竟用提花枕巾来干搽嘴脸,衣服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即便房间成了猪圈也不值”。在距十二点还差几个钟头时,他肚子饿了,再呆下去,怕没有粮票,饿得走不动又要睡上一夜,不得已只好忍痛出了招待所。
这样的情节实在滑稽,初看还觉得这样写当代农民似乎有些过分。陈奂生形象不正是二十年代初鲁迅笔下的阿Q吗?
可是,这里明明写的是一个当代的农民。若细细品味,人们就会觉得现实中这样的农民确实不少,可以从许多农民兄弟身上看到他的影子,找到他的原型。
高晓声自己就说过,短篇小说《陈奂生上城》的产生,就是由于他自己住过每天5—6元的招待所,因此触发了一个念头:这样的房价,农民绝对住不起。如果农民进了这样的招待所,又将会如何呢?让农民表演一番,一定会很有意思。
作者在作品中,安排了陈奂生进城,做买油绳的小生意,想买顶帽子,在车站发呆,巧遇县委书记等。在此,作者本人二十余年来,就是作为一个真正的农民,与广大农民兄弟生活在一起,和他们完全融合。他对农民有着深刻的了解,对农村生活有实实在在的体念,才能创造出陈奂生这个既体现了广大农民的积极因素,也表现出他们的因袭重负的典型。
这个形象塑造的如此活龙活现,真实可信,使人感到无懈可击。对照文化大革命的那段历史,为了突出所谓“典型意义”,不少作者对农民的描写,总是追求所谓的“高大全”,把贫下中农写成英雄的化身,学习的楷模,抱着一种完全肯定、赞美的态度,甚至把愚昧、落后、固旧的东西,也常常加以修饰、装点,当作淳朴、憨厚来美化,试问这种严重脱离现实、假而空的作品又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效果呢?
小说《陈奂生上城》的新颖可贵之处,就在于从现实生活出发,独辟蹊径,在肯定农民朴实、勤俭、艰苦和坚韧性的同时,深入地揭露了农村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弊端,写出了农民深层的心理弱点,从而描绘出农村的落后一面,这在当代的文学创作中,无疑是个突破。在建国三十多年来,于文坛上众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中,人们第一次看到了这样真实的人物形象。
作家高晓声,从一九五七年被打成右派,到时隔二十年后重新拿起笔来,他依然是个现实主义者。他的创作宗旨是:“我要写的是能‘引爆’作用的原子,作为一个引爆的部件,起到引原子弹爆炸的作用。写一个英雄,目的是通过他的事迹教育人民,激励人民前进(这就是引爆)。如果仅仅是为了‘完整、高大’以致使人们无法效仿,他就失去了引爆作用。”
在小说《陈奂生上城》中,陈奂生并不是那种战天斗地的好汉,不是叱咤风云的英雄,而是我国八亿胼手胝足的农民中普通的一员,他们善良正直,无锋无芒,无所专长,平平淡淡,默默无闻,无足以称道。作者对陈奂生形象的描绘上,十分冷静,未加以表面的褒贬,动之于声色,但却又表现了其深沉的感情态度。
从作者涉笔成趣的幽默笔调来看,也非故作噱头油滑,而是来自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人物性格的深刻理解。正因为这样,该农民形象,才能够如此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引起大家的强烈共鸣。
通过陈奂生形象的塑造,不但使人们对现阶段的农民有所了解,还引人深思:在解放了数十年的中国农村,为什么农民的观念还会有这样的迷惘、模糊?摆脱了封建土地制桎梏农民,为什么还会有如此的贫困和愚昧?我国农村的现代化将是一场怎样的革命?
在现阶段,农民对生活的追求,已经不仅限于温饱,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渴望已经日趋突出。高哓声笔下的陈奂生,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农民的这种期望。
陈奂生上城卖油绳的精神面貌,就与过去的一年不同。此时,他“囤里有米,橱里有衣”,卖油绳图的是“买一顶簇新的呱呱叫的帽子”。
长期精神生活的贫乏,形成了陈奂生口词笨拙的短处:“讲起话来无非是‘小时侯娘常打我的屁股,爹倒不凶’,‘也上了四年学,早忘光了’……”,看了三打白骨精,只会说“孙行者最凶,都是他打死的”。
陈奂生渴望精神生活,没听没看就觉得没趣,答话常遭人取笑,当有人说:“本大队你最佩服哪一个?”,他忍不住说:“陆龙飞最狠。”人家问:“一个说书的,狠什么?”他说:“就为能说书,我佩服他一张嘴。”
可是,这次的陈奂生,意想不到,住上了招待所,又经过一番波动以后,不情愿地出了招待所,这时,他想到全大队的干部、社员,没有谁住过五元钱一夜的房间,精神陡增,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五块钱买到了精神上的满足。这正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阿Q精神,这种自欺,治愈了“破财心痛病”,心理上获得了一个可悲的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民族性弱点,虽然表现在一个普通农民身上,其他人的反应又是如何呢?作者写了晨奂生村里和乡里人的观念:
果然,从此以后,陈奂生的身份显著提高了,不但村上的人要听他讲,连大队干部对他的态度也友好多了,而且,上街的时候,背后也常有人指点着告诉别人说:“他坐过吴书记的汽车。”或者:“他住过五块钱一夜的高级房间。”公社的采购员也拍拍他的肩胛说:“我就没有那个运气,三天两天住招待所,也住不进那样的房间。”
真是令人可叹、可哀!陈奂生精神是有着深厚生活土壤的,农村处处有着陈奂生的影子,处处弥漫着权力的崇拜。这种等级观念和奴主意识若不扫荡,农民的现代人格是不能建立起来的。
作者通过对陈奂生形象的塑造,来表现农民的缺陷和弱点,为的是让大家更好地认识它,改变它,并从陈奂生身上,看到自己的弱点,从而作历史的反省。
高哓声说过:“我的做法是把丑恶的东西包起来放在一边,首先使人感到它的存在,然后再用针在纸包上戳上几个洞,使人闻到它的臭气。”作者的做法是善意的,何况这些缺陷和弱点的存在,是历史的积淀。
农民作为一个与小农经济联系在一起的广大阶层,在他们传统的勤俭美德里,也有着小生产者的狭隘,保守的印记,有着十分严重的封建奴化意识,这是自然的现象。陈奂生形象的意义在于:他是党的三中全会以来,第一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现在,了解过去,思考将来,重建民族精神的文学形象。
小说《陈奂生上城》的发表,距今已经八年了,“高哓声热”也毕竟降温,然而,其作品的现实意义,仍然值得我们重视。它不仅是开扩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文学形象的画廊,还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在农村,由于几千年来的封建遗毒及愚昧,小生产者的意识仍大量存在,与我们当前深化改革的进程,形成了很不谐调的对照,严重阻碍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们在努力提高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加快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以便更好地改造农民的思想意识。这个任务是艰巨的,也是长期的。
面临崭新的时代,现实需要我们作家在反映农村生活时,正视客观存在,以更高的视点,更客观的角度,把农民放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去重新考察和评价,从社会前进的发展中去汲取灵感和诗情,以活生生的存在为依据,在揭露落后守旧思想的同时,提供新的文化参照和学习现代的生活观,从而达到教育农民的目的,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这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创作的神圣使命。
J. 陈奂生上城的故事情节,越详细越好~
陈奂生是一位中年农民,因常年贫穷而负债累累,素享“漏斗户主”雅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政策放宽,他的日子好起来,囤里有米,橱里有衣,身上有了肉,脸上有了笑,还开始做起小买卖──去城里卖油绳,赚几个零用钱买顶保暖的新帽子。
勤劳检朴的陈奂生决定在油绳卖完后再去买帽子。结果,油绳卖完了,满怀喜悦的他因为没戴帽子着了凉,双腿发软,浑身无力,竟一头躺在车站候车室。曾经在他们村蹲点的县委吴书记及时发现了他,并好意安排他住进县招待所。
第二天,受宠若惊的陈奂生在房间里小心翼翼,生怕弄坏了东西。但是,当结账时听说只睡一晚就要五元钱后,他大吃一惊,进而忿忿然,在房间大搞“破坏”。但是,回村后,因为坐过县委书记的车、住过一晚五元的招待所,他在村里的地位一下子提高了。
(10)电影陈焕生进城主要演员村里扩展阅读:
《陈奂生上城》是作家高晓声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人民文学》1980年第二期上。曾获得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1年收录于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同名小说集。
小说通过主人公陈奂生上城卖油绳、买帽子、住招待所的经历及其微妙的心理变化,写出了背负历史重荷的农民在跨入新时期变革门槛时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