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参演人物 > 京剧电影工程谢瑶环主演员

京剧电影工程谢瑶环主演员

发布时间:2022-09-20 12:52:54

① 赵氏孤儿 谢瑶环 哪部京剧好看

《赵氏孤儿》是老生戏,《谢瑶环》是青衣戏

京剧《赵氏孤儿》,为1896年,王雁就京剧《搜孤救孤》基础,参考秦腔改编。由马连良饰程婴,谭富英饰赵盾,张君秋怖庄姬公主,裘盛戎饰魏绛,各有精彩唱段。

上海京剧院推出了一部全新版本的京剧《赵氏孤儿》。策划并主演该剧的是有“小孟小冬”之称的“余派”女老生王佩瑜。此前,王佩瑜也曾在陈凯歌的《梅兰芳》中为孟小冬配唱了全部京剧唱段。

《赵氏孤儿》在京剧舞台一直版本众多,尤其是各个流派的老生都有该剧的传世经典。1947年,孟小冬的告别演出《搜孤救孤》在沪上引发轰动;1960年,马连良主演的全本《赵氏孤儿》更是京剧史上的集大成之作。此次的《赵氏孤儿》将集两个版本之所长。王佩瑜学的是余派老生,也是如今京剧舞台上演出《搜孤救孤》最多的老生演员。在这个全新版本的《赵氏孤儿》中,王佩瑜不仅将主演程婴这个角色,还将首次尝试担任制作人。对于这位有“小冬皇”之誉的女老生而言,《赵氏孤儿》也算是第一部属于她自己的作品。

谈及之所以想到推出这个全新的《赵氏孤儿》,王佩瑜说,自己在戏校时的开蒙戏就是孟小冬的代表作、余派经典《搜孤救孤》,后来又向马派名宿张学津先生学习了全本《赵氏孤儿》,所以在这个新版本里会将余派的唱念神韵结合马派的叙事表演,是一次为老传统注入新生命的致敬创作。

对这次的新版《赵氏孤儿》,导演马骞提出了“墨本丹青版”的概念:“所谓墨本,是指剧本依照戏曲界所谓的‘墨壳老本’,以半个世纪前马连良先生的演出本为基础,删减其中拖沓冗长的情节,保留最经典动听的唱段,以更紧凑凝练的叙事节奏,演出原汁原味的传统老戏;而丹青是指全剧的舞美,特邀山水画家申世辉创作一组山水画卷,在舞台上实现‘国画’与‘京剧’两种东方艺术的跨界。”

谢瑶环

1961年田汉根据碗碗腔《女巡按》改写的历史剧,中国京剧院杜近芳首演。此剧为杜近芳代表作,表演清新明快,柔美大方,融青衣、小生与一体,赏心悦目,光彩照人。 此剧亦是中国京剧院(即中国国家京剧院)的看家戏,该院著名旦角演员李维康、陈淑芳、李胜素等先后将其搬上舞台。京剧名家关肃霜、云燕铭等也排演过此剧。

2008年11月7日下午,天津京剧院创排的京剧《谢瑶环》在济南百花剧院华彩亮相。由著名京剧演员张慧芳、张克、石晓亮、宋小川等担任主演,《谢瑶环》是本届京剧节亮点之一。
当天,担任《谢瑶环》艺术指导兼复排导演的京剧名家李维康早早地出现在剧场,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李维康介绍,《谢瑶环》是上世纪 60 年代著名剧作家田汉的京剧名剧,最初根据陕西碗碗腔《女巡按》改写,由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主演,首演即大获成功。此剧表演清新明快,主演跨青衣、小生两个行当表演,光彩照人,已成为京剧优秀保留剧目。

《谢瑶环》在京剧舞台上常演不衰,杜近芳、李维康等人曾多次把《谢瑶环》搬上舞台,并尝试进行改编演出。“我演的时候,《谢瑶环》不断地有些删减,对一些冗长繁琐的唱词进行理顺。”李维康说,《谢瑶环》经过了反复打磨,这也是它能常演不衰的重要原因。

② 关肃霜的人生履历

1950年1月 在云南大戏院任演员
1951年4月 参加昆明举办的戏曲改进协会筹委会第一期艺人讲习班学习
1951年11月 人云南大戏院管理委员会委员
1952年 赴重庆参加西南文代会并演出 《大英节烈》
1954年 任慰问全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团副团长,参加慰问演出活动。
1955年 赴上海参加华东戏曲观摩会演,并带回一些剧本
1956年 经李建业、秦竹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艺术代表团,赴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奥地利和瑞士等国访问演出。回国后,留北京香苏盛琴、李丽芳学戏。是年,参加云南省戏曲会演,主演《战洪州》获演员一等奖
1957年 赴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会,演出《泗州城》《打焦赞》,荣获两枚金质奖章。尔后应邀到前苏联各地巡回演出。
1958年云南大戏院改名为昆明京剧团,任团长。与徐敏初一起,主演现代京剧《白毛女》。
1959年 任云南省京剧出省巡回演出团副团长,到北京、天津、武汉、南京等地演出。在北京参加庆祝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期间,经夏衍介绍拜梅兰芳大师为师。
1960年初 和徐敏初结为百年之好,在昆明饭店举行简朴而又热闹的婚礼。省市领导于一川、刘明辉等出席了婚礼仪式
1960年6月 成立于男生京剧院,任副院长、一团演员
1961年到大理、临沧参加中缅友好活动,并慰问边防部队
1962年8月 参加昆明举行的纪念京剧大师梅兰芳演出
1963年9月 赴北京主演《谢瑶环》和《多沙阿波》,并应邀到周总理家做客。
1964年 到潞西县三台山景颇族地区深入生活,赴北京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主演《黛诺》,受到戏剧界的重视和好评。同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4年底江青提出要关肃霜改变演出《战火中的青春》,到山东体验生活
1965年6月 江青来信,谈改变《战火中的青春》的创作问题,秋季赴广州,为广交会中外来宾演出,并到深圳为港澳同胞演出受到好评
1969年 到云南民族学院参加省级文艺团体毛泽东思想学习班,被审查。江青指名调关肃霜到北京,安排在《红色娘子军》剧组,因种种原因不愿留下来,呆了二十多天便返回昆明
1989年5月徒弟钰存演出《谢瑶环》关肃霜为其配演剧中武则天一角。
(关肃霜传P219)
另详细演出琐记 阅完全书整理一起打出来
1970年初 在云南省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学习班《海港》剧组任演员
1975年 赴北京参加全国文艺调演 主演《孔雀岭》
1975年11月 任云南省京剧团革委会副主任
1976年8月 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传统戏资料片,后因毛泽东去世、“四人帮”被粉碎,提前赶回昆明
1977年7月 参加六场京剧《豹子湾战斗》演出,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五十六周年。同年底演出大型新编历史剧《红灯照》
1978年1月28 日 关肃霜丈夫、云南省京剧院著名演员徐敏初因病在昆明逝世。2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4、5月到湖南省汉剧院学习,移植京剧《闯王旗》。8月率团到禄丰县各公社演出
1979年 恢复云南省京剧院建制 在一团任演员,参加中央慰问团为边防部队演出。同年赴北京拍摄戏曲彩色艺术片《铁弓缘》,参加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演出,主演京剧现代戏《佤山雾》,并获演出一等奖。11月,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这一年被评选为省劳动模范
1980年 任中国云南京剧团副团长,赴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瑞士和列支敦士登等国访问演出,大获成功。同年,主演的电影艺术片《铁弓缘》,荣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
1981年1月 经省委批准,任云南省京剧院院长,到西北银川、兰州等地演出,并收徒。宁夏电视台录制了其主演的《白门楼》、《辛安驿》等剧目。同年9月,在昆明参加纪念京剧大师梅兰芳是十二十周年的演出活动
1982年2月 《北京日报》报道月月寄款义务赡养在北京的失子老人胡淑贞、冯琪的感人事迹。全国各地一些包干也发表了类似的报道和评论。兼任云南省京剧院艺术委员会主任。
1982年3月 组团赴上海、苏州、南京长沙等地巡回演出
1982年7月 参加云南省戏曲现代戏调演,主演创作的大型京剧《娜蒂秀》
1982年10-11月 率队赴怀化、洪江、广州、深圳演出受到好评。《关肃霜表演艺术散论》一书,由云南省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人民日报》发表关肃霜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并配发短评。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向各地转发关肃霜先进事迹的报告,号召向关肃霜学习。年底被评选为省级文化系统优秀党员
1983年3月 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3年5-9月 应邀赴大庆、齐齐哈尔、哈尔滨、牡丹江、长春、沈阳等地,为观众献艺。
1983年10月 收长春京剧团的邢美珠、大连京剧团的侯丹梅、阜新京剧团的李晓玉为徒。同年,被评选为省劳动模范
1984年7-8月 参加中国云南京剧团 任艺术指导,赴芬兰、瑞典惊醒访问演出,主演《打焦赞》《霸王别姬》。
1984年11月 带徒赴武汉、江陵、沙市市、桂林等地演出
1985年1月 应邀赴楚雄演出,并收楚雄彝族自治州滇剧团陈月娥为徒
1986年3月 参加中国文联代表团出访日本国,在东京、箱根、精度、奈良、神户、大阪和仙台等地,进行了艺术交流活动。在全国第二届戏曲电视剧评奖大会上,关肃霜主演的的京剧《谢瑶环》电视片,被评为荣誉奖
1988年3月 率领云南省京剧团赴香港演出,主演《铁弓缘》《战洪州》等剧目,被报界誉为“京剧怪杰”
1988年9月 在云南省首届民族艺术节上作告别演出
1989年3月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赴北京参加第七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1989年4月 当选为云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
1989年9月 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被推荐为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特邀代表,赴北京参加大会
1989年11月云南省妇联受全国妇联委托,向关肃霜颁发了全国“三八”红旗手证书
1988年10月 赴天津演出《铁弓缘》、《白蛇传》、《拾玉镯》、《十八扯》、《辛安驿》、《花田错》。
1991年3月 赴北京参加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纪念活动,领衔主演《盗库银》《战洪州》《伯牙碎琴》单个剧目,文唱武打,风采焕然,技惊四座。之后被聘请为全国京剧振兴指导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亲自授予聘书
1991年10月 被英国伦敦剑桥世界名人传记中心收入目录,并约稿写本人小传
1992年2-3月 在昆明参加第三届中国艺术节活动,先后演出《雷峰塔》《水漫金山》节目,接收最后一批弟子
1992年3月6日 在昆明家中急病突发猝然仙逝
1992年9月 关肃霜被荆州博物馆列为江陵第二十三位历史名人,并未其树碑
1992年10月 生前演唱的《黛诺》荣获中国唱片总公司授予的我国第二届“金唱片奖”,云南省京剧院副院长毛云婷、关肃霜的女儿徐巧玲赴京代其领奖

③ 田汉资料

田汉
田汉(1898年3月12日—1968年12月10日),原名寿昌,1898年3月12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县。话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剧本作家,小说家,诗人,歌词作家,文艺批评家,社会活动家,文艺工作领导者。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多才多艺,著作等身。原籍湖南长沙。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代开始戏剧活动,写过多部著名话剧,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曲。他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文化大革命中,被左的社会势力迫害致死。

生平和创作

田汉出身贫民家庭,少年时代受到谭嗣同、陈天华、黄兴等人和南社诗人、舅父易象的影响,具有反帝爱国志向。1912年就读于长沙师范学校。1916年得易象之助,东渡日本,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19年,在东京加入李大钊等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开始发表诗歌和评论。翌年,创作了剧本《环珴璘与蔷薇》、《咖啡店之一夜》。1921年,与郭沬若、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倡导新文学。1922年回国,受聘于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1924年,田汉与妻子易漱谕创办《南国半月刊》,发表独幕悲剧《获虎之夜》,上海各学校竞相上演。此后,先后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上海大学、大复大学任教。1926年,在上海与唐槐秋等创办南国电影剧社,编导拍摄《到民间去》,未竟。1927年秋,任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科主任,不久被推举为校长,编写了话剧《苏州夜话》、《名优之死》等。年底,会同欧阳予倩、唐槐秋、周信芳,高百岁等举行“鱼龙会”演出,影响颇广。1928年,与徐悲鸿、欧阳予倩组建南国艺术学院,田汉任院长兼文学科主任。同年秋,成立南国社,确定“团结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的宗旨。南国社青年走向社会,以狂飙精神推进新戏剧运动,曾多次到南京、杭州、广州等地演出。同一时期,田汉主蝙了《南国月刊》,写作了《古潭的声音》、《颤栗》、《南归》、《第五号病室》、《火之跳舞》、《孙中山之死》、《一致》等剧本和一系列关于戏剧运动的文章。

1920~1929年田汉的早期戏剧活动,对中国新兴话剧的奠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戏剧文学方面,他的创作彻底摆脱了“文明戏”的影响,吸取了中国戏曲和欧美戏剧的精华,使中国话剧作品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走向新的高度。《获虎之夜》和《名优之死》就是这个时期的高峰之作。他创建的南国社,是最早具有专业性质的话剧团体之一,它把话剧由校园推向了社会,对话剧的普及和戏剧运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带头作用。南国社的创作和演出,不仅产生了进步的社会影响,而且培养了一批艺术骨干,对话剧事业的开拓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1929年冬开始,田汉在从事文艺活动的同时,积极参加政治活动。1930年3月,他以发起人之一的身份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并被选为以鲁迅为首的7人执行委员之一,接着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同年4月田汉发表了著名的《我们的自己批判》,公开宣告向无产阶级转向。6月,南国社继艺术剧社之后被反动派查封。为了进一步加强左翼剧人的团结,左翼剧团联盟改组为左翼戏剧家联盟,田汉是发起、组织者之一。1932年他参加中国共产党,从此参与了党对文艺的领导工作,先后担任过“剧联”的党团书记和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这期间,他创作了话剧《梅雨》、《乱钟》、《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回春之曲》等大量作品;同时又和夏衍、阳翰笙等打入电影阵地,为“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写了《三个摩登的女性》、《青年进行曲》、《风云儿女》等一批进步电影文学剧本,使电影文学从思想到艺术出现了新面貌。此外他还创作了由聂耳谱曲的《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著名歌曲。这个时期是田汉政治热情和艺术才能全面发展的时期,他对左翼文化活动的开展,起了领导和推动作用。

1935年2月,中共江苏省委和上海文委被破坏,田汉与阳翰笙、杜国庠等被捕入狱,后保释出狱,被软禁于南京。同年秋,华北事件发生,田汉与应云卫、马彦祥组织中国舞台协会。12月,邀集上海、北平、天津等地演员,在南京举行了为期18天的公演,演出了田汉创作的《回春之曲》、《械斗》(与马彦祥合作)、《黎明之前》、《洪水》。期间曾拒绝国民党政府参与其事和给予经济补助。翌年,改编并演出了6幕话剧《复活》,创作了独幕话剧《阿必西尼亚母亲》、《女记者》和戏曲剧本《土桥之战》。1937年春,据鲁迅小说改编5幕话剧《阿Q正传》,由中国旅行剧团首演。

“七七”事变后,创作了5幕话剧《芦沟桥》,并举行劳军演出。不久,中共代表团到达南京,审查了田汉被捕后的表现,恢复了他的组织关系。8月,田汉赴上海,参加文化界救亡工作。上海沦陷后,田汉南下长沙,旋返武汉从事戏剧界抗日统一战线工作。12月武汉联合公演《最后的胜利》,接着成立了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田汉是主要组织者之一,并起草了成立宣言。1938年初,据抗敌剧协“决议”,田汉与马彦祥、廖沫沙等编辑出版了《抗战戏剧》半月刊。后去长沙,又筹办了长沙《抗战日报》,并着文明确提出,“现阶段的剧运路线是戏剧游击战”,号召戏剧工作者为民族解放而斗争。1938年 2月,田汉应周恩来之邀,到武汉参加国共合作的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任第六处处长,负责艺术宣传工作,同洪深等组建了10个抗敌演剧队、 4个抗敌宣传队和一个孩子剧团。1938年 11月,撤离武汉到长沙,团结湖南广大戏曲艺人进行抗日救国之演出,并亲自写作了《新雁门关》、《江汉渔歌》、《岳飞》等戏曲剧本。1940年应三厅召赴重庆,期间与欧阳予倩、杜宣、许之乔等创办《戏剧春秋》,在桂林出版;田汉曾先后主持“戏剧的民族形式问题座谈会”和“历史剧问题座谈会”,产生了很大影响。“皖南事变”后,田汉离开重庆到湖南南岳住了近半年,随后到桂林从事抗战戏剧活动,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领导组建了新中国剧社和京剧、湘剧等民间抗日演剧团体。同时写作了话剧《秋声赋》、《黄金时代》,与洪深、夏衍合编了《再会吧,香港》。1944年春,田汉与欧阳予倩等在桂林主持了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检阅了国民党统治区抗日进步戏剧队伍和大批优秀剧作的演出,对加强戏剧队伍的团结和坚持进步戏剧运动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抗战胜利后,田汉于1946年春回到上海,投入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民主运动,写作了《丽人行》、《忆江南》、《梨园春秋》等戏剧和电影。

这个时期,田汉主要是以公开身份组织领导演剧活动。除了新文艺工作者组成的演剧团体之外,田汉更注意戏曲艺人的团结和民族传统形式的运用和改造,广泛动员戏剧界各种力量,投入抗日救亡和争取民主反对内战的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田汉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他紧密团结广大戏剧工作者,为壮大戏剧队伍、繁荣戏剧创作做了大量工作。他积极推动戏曲改革,促进了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写出了话剧《关汉卿》、《文成公主》,改编了戏曲《白蛇传》、《谢瑶环》等作品。1964年,先后受到张春桥、康生的攻击和陷害。在“文化大革命”中,于1968年12月10日受迫害致死。

田汉毕生从事文艺事业,创作了话剧、歌剧60余部,电影剧本20余部,戏曲剧本 24部,歌词和新旧体诗歌近2000首。他写的《义勇军进行曲》,经聂耳谱曲传唱全国,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他不仅是中国革命戏剧运动的奠基人和戏曲改革事业的先驱者,同时也是中国早期革命音乐、电影事业的卓越组织者和创造者。

田汉是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并被选为第一、第二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主要代表作

独幕话剧《获虎之夜》是田汉早期最优秀的独幕话剧之一,故事以辛亥革命后湖南山村为背景,描写富裕猎户魏某嫌贫爱富,强迫女儿莲姑中断与表兄黄大傻的恋情,另许他人。黄大傻思念表妹,每晚登山眺望莲姑的灯灭。一夜魏某在山上放置了抬枪欲猎取虎皮为女添置嫁妆。黄大傻误中抬枪,在黄生命垂危之际莲姑坚守不离。魏某强行拆散二人,并毒打其女。黄大傻愤而自戕。田汉通过这一婚姻悲剧,表达出当时青年的痛苦和追求,揭露了黑暗专制的封建势力,体现了激进的民主主义精神。剧本通过莲姑和黄大傻两个形象的塑造,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的反抗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情。

3幕话剧《名优之死》是田汉在南国时期的代表作,剧本描写著名京剧演员刘振声对待艺术严肃认真,注重戏德、戏品,他的徒弟刘凤仙在小有名气之后被流氓恶霸杨大爷所腐蚀,刘振声坚持正义、起而抗争,在恶势力压迫下,愤懑病发,倒毙于舞台之上。刘振声这一艺术形象以民国初年著名艺人刘鸿声之死为素材,概括了旧社会戏曲艺人的苦难遭遇,是一个真实生动的艺术典型。剧中旦角刘凤仙、丑角左宝奎等人物形象也都写得血肉丰满,是剧作家艺术创造臻于成熟的体现。田汉以这些艺术形象揭露令人窒息的黑暗势力,批判的锋芒不停留于金钱势利的丑恶,而着眼于流氓、恶霸、官僚得以横行的整个社会制度。虽然是悲剧结局,但不是孤独的追求和个人的毁灭,而写出了人们的抗争和逐步觉醒。《名优之死》的语言自然、深沉,于1927年冬在上海梨园公所首演,由洪深饰刘振声,杨闻莺饰凤仙,左明饰左宝奎,欧小凤饰肖玉兰,唐槐秋饰杨大爷,陈白尘饰记者。

独幕话剧《乱钟》写于1932年初,由大道剧社首演于上海。剧本反映1931年“九·一八”之夜,东北大学的学生们听到日军进攻沈阳、炮轰北大营的消息后,鸣钟集合,慷慨赴战的事迹,无情地鞭笞了国民党政府“不抵抗主义”的投降行径。这是一部群众剧,作者通过青年学生们思想认识的一步步提高,巧妙地从侧面表现反动当局的投降主义和全国人民坚决抗战的尖锐对立。作家以澎湃的气势、炽烈的热情表现了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提出了“与广大工人、农民和市民们联合起来武装自救”的口号,这是田汉创作新阶段的特色。由于作家迅速及时地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斗争意志,《乱钟》发挥了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

3幕话剧《回春之曲》写于1934年底,1935年1月上海舞台协会首演。剧中塑造了爱国青年高维汉和梅娘的动人形象。原在南洋教书的高维汉,在“九·一八事变”后告别热恋的华侨学生梅娘,回国投入抗日战争。他在上海“一·二八”战役中英勇作战身负重伤。梅娘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回国参加了救护工作。剧本把青年忠贞的爱情和民族解放的崇高爱国之情结合起来,把主人公悲欢离合的遭遇和群众斗争的热烈场面结合起来,开拓了新的境界。剧本的情节和人物性格描写都比较单纯,但作者擅长抒写感情场面、设置情境,使爱国之情和纯洁的爱情分外激动人心。

多幕剧《丽人行》写于1946年底至1947年春。剧本写女工刘金妹遭受日本兵的侮辱,加上工厂倒闭,家庭生活无着,被迫沦落,几乎被逼到了绝路。她的遭遇体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的苦难。知识妇女梁若英既向往革命、有一定的正义感,又经不住痛苦的折磨,软弱苟安。她离开从事革命的丈夫章玉良后,与银行家王仲原同居,直至被王遗弃才逐步觉醒。新女性李新群不仅有革命者的勇敢、机智,还以深切同情帮助女工刘金妹,引导梁若英。生活现实又使得3个女性走到了一起,迎接斗争,争取抗战胜利的到来。剧本虽是写抗战时期的上海,而实际反映的是美帝国主义的暴行和国民党特务统治的黑暗。作者将3个女性的命运有机地交织起来,借此广泛而深刻地揭示了“惨胜”之后的社会现实。《丽人行》在艺术结构上吸收戏曲、电影的手法,以前后连贯的 21场的形式,使得时空转换有很大的自由,借以反映丰富复杂的情节内容。1947年3月由演剧九队首演此剧于无锡,朱琳饰梁若英,于因饰李新群,田野饰刘金妹,江俊饰章玉良,刁光覃饰王仲原,赵元担任报告员。

1958年,为纪念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田汉写作了 12场话剧《关汉卿》,全剧以《窦娥冤》的写作和上演为线索来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了元代战斗的戏剧家关汉卿的艺术形象。单纯善良的少女朱小兰抗拒恶奴凌辱,被赃官诬陷处斩。关汉卿激于义愤,在歌伎朱帘秀等人的支持下写成了悲剧《窦娥冤》。权贵阿合马看出了关汉卿借戏剧鞭答时政的意图,强令修改剧本,否则不许上演。关汉卿宁折不弯,拒绝修改。朱帘秀深明大义,以自我牺牲的精神承担了演出的责任。剧本还写了嫉恶如仇的赛帘秀,诙谐风趣而又爱憎分明的王和卿,仗义而刚烈的王著等人物来映衬主要人物,也写了狠毒卑鄙的郝祯和投机取巧的无耻文人叶和甫来作为对照。现存历史文献中关于关汉卿生平的资料极少,田汉全面分析了元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情况和人民生活,通过研究作品的思想感情来把握关汉卿的思想性格,从而写出了他和人民群众息息相通的关系,写出了他憎恶黑暗、蔑视权势,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剧本不拘泥于历史事实,又切合于历史真实,在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的背景上表现了关汉卿的戏剧艺术活动,写出了他最可贵的斗争品格。关汉卿的艺术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进步文人的斗争传统,也融注了田汉一生为我国戏剧事业奋斗的生活体验。剧本体现了田汉创作的一贯特色:丰富的想象、炽热的诗情,执着的历史正义感。全剧结构完整,描写细密,语言精炼,被公认为是田汉戏剧创作的高峰,也是中国话剧史上的一座丰碑。《关汉卿》于 1958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导演欧阳山尊等,刁光覃饰关汉卿,舒绣文饰朱帘秀。

《文成公主》写于1960年,目的是通过歌颂历史上的民族友好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社会中各民族的团结合作。公元7世纪,吐蕃英主松赞干布多次遣使求婚,唐太宗采纳了魏征的和亲政策,决定以宗室女文成公主许配松赞干布。在吐蕃内部,松赞干布和请亲使禄东赞主和联姻,大臣俄梅勒赞和恭顿则主战抗婚。全剧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展开。从长安出发,文成公主一行战胜路途的艰难苦寒,战胜了恭顿等人的阴谋破坏,最后,唐蕃和好,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终成大婚。文成公主精通文史,兼擅武艺,有“利乐边民”的抱负,同时她又是生长于宫廷缺乏历练的年轻女子,对复杂的矛盾缺乏应付的经验,对离去的义母和故土充满了依恋的心情。剧本以生动的细节写出了文成公主性格成熟发展的过程,也充分表达了汉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谋求民族和好的精神。松赞干布雄才大略,决意和唐朝联姻,他不为佞臣所惑,冷静持重,终于查明了真相,取得了胜利。这是戏剧作品中不可多得的兄弟民族领袖形象。剧本富于传奇色彩,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刻画人物性格。该剧于1960年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在北京首演。导演金山,吴雪饰松赞干布,郑振瑶饰文成公主。由于思想上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文成公主》和《关汉卿》被人们称为田汉晚年艺术创作的双璧。

田汉一贯重视传统戏曲艺术的历史成就和社会作用。1943年,田汉曾将传统神话剧《白蛇传》改编为25场京剧《金钵记》;1958年再度修改剧本,恢复原剧名《白蛇传》,突出了反对封建主义的主题,发展了故事的神话色彩,唱词流畅优美,达到了新的境界。1961年,,根据碗碗腔《女巡按》剧本改编的京剧《谢瑶环》,描写唐代武则天执政时期,谢瑶环奉命乔装巡抚江南,与地方豪强及他们依恃的权奸来俊臣、武三思作坚决斗争的故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疾苦与抗争,这一历史悲剧所体现的美学思想和话剧《关汉卿》相一致,是田汉戏剧创作的绝笔。《复活》

④ 高分寻人,女,中央电视台11台,10月1日晚上午夜时段一个戏曲节目中一个人,

丁晓君

生于1981年2月25日,女,京剧旦角,主工青衣。

艺术经历1998年9月毕业于辽宁省艺术学校;1998年10月考入北京战友京剧团;2003年6月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启蒙于国家一级演员李国粹老师;后从教于李蓉芳、姜凤山老师、现拜师于杜近芳老师。

代表剧目《谢瑶环》剧照上演剧目有《二进宫》《宇宙锋》《坐宫》《凤还巢》《玉堂春》《廉锦枫》《红鬃烈马》《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天女散花》《穆桂英挂帅—捧印》《野猪林》《谢瑶环》《白蛇传》《红灯记》等剧目。曾以《天女散花》一剧多次获奖。

[编辑本段]奖项和荣誉称号

2002年参加中国京剧艺术节在新编历史剧《沧海忠魂》中饰施小玉一角色,荣获个人表演二等奖。

2003年参加全军小品大赛在京剧《抢水中》饰王娜娜,荣获个人表演一等奖。

2004年参加全国第二届戏曲红梅大赛在《天女散花》中饰天女,荣获金奖,并获得“红梅之星”称号。

2005年参加第五届“CCTV”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在《天女散花》中饰天女,荣获银奖,并获得“最受观众喜爱演员”称号。

2008年参加第六届“CCTV”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在《谢瑶环》中饰谢瑶环,荣获金奖

⑤ 历史上有没有“谢瑶环”这个人

  1. 历史上没有谢瑶环此人,她是《大唐女巡按》女一号。

  2. 唐代上元年间宫廷女官。善良、正义、机敏过人,因破获离奇的宫女被杀案而得到武则天的赏识,被任命为钦差巡按,赴关中彻查两任钦差被杀以及官商勾结侵吞赈灾款等大案。谢瑶环临危受命,踏上追查关中大案的征程,一段跌宕起伏充满正邪较量又侠骨柔情的故事就此开始。连庭飞和谢瑶环两人经历了敌对、结拜、无法接受,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又找到了自己失散多年的亲妹妹彩蝶,最终却因为对妹妹的承诺无奈挥剑斩情思,将连庭飞让给妹妹,忍痛割爱。《大唐女巡按》是由北京京都世纪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品,陶玲玲执导,钟欣桐、陈浩民主演的电视连续剧。该剧以武则天执政时期为背景,讲述了女官谢瑶环因破获宫中奇案被武则天赏识,以巡按身份派去关中彻查钦差被杀及参军自杀案的故事。于2011年7月7日在东方卫视等上星。

⑥ 历史上有没有“谢瑶环”这个人

历史上没有谢瑶环这个人物,历史原型塑造。

相传唐代武则天称帝时,江南农民因豪绅兼并土地,逃往太湖聚义。女官谢瑶环奏请安抚,武则天深为赏识,钦命谢瑶环为右台御史,到江南查办此事。谢瑶环到苏州,微服私访,遇见武三思子武宏和来俊臣弟蔡少炳,因强抢民女与义士袁行健打斗,谢瑶环劝双方到衙门申诉。大堂之上,谢瑶环秉公处断,武宏、蔡少炳不服,大闹公堂,谢瑶环动用尚方剑,斩蔡少炳,杖打武宏。

谢瑶环见袁行健豪侠尚义,对其产生爱慕之情。武三思等为子弟报仇,诬陷谢瑶环谋反,并矫命审谢瑶环。待武则天查实,谢瑶环已死。武则天大怒,杀了来俊臣、武宏,撤掉武三思职务;追封谢瑶环为定国侯。袁行健从太湖回来,见到谢瑶环的墓碑,浪迹江湖而去。

1961年田汉据陕西碗碗腔《女巡按》改编,对原剧主题及故事情节都作了较大的改动。同年由中国京剧院首演于北京,杜近芳饰演女巡按谢瑶环,表演清新明快,柔美大方,融青衣、小生与一体,赏心悦目,光彩照人。 著名旦角演员李维康、陈淑芳、李胜素等先后将其搬上舞台。京剧名家关肃霜、云燕铭等也排演过此剧。

阅读全文

与京剧电影工程谢瑶环主演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英文电影经典台词短的 浏览:7
免费看提着心吊着胆电影完整版 浏览:70
2019年最新英文电影 浏览:360
恶狼电影高清完整版 浏览:340
石家庄北国超市电影院 浏览:745
苏联电影夏伯阳图片 浏览:49
德州电影院4d电影片 浏览:222
大年初一完整版电影 浏览:619
那个网站免费下电影票 浏览:583
赌侠粤语电影完整版免费观看 浏览:807
为什么香港音乐电影情 浏览:581
六个法国警察电影喜剧 浏览:681
二刷电影是什么感觉 浏览:720
一部女主叫阿雅和娜娜的泰国电影 浏览:920
后来的我们电影结局是悲是喜 浏览:841
有女王的英文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590
找个爱情电影看一看 浏览:829
浴血无名川电影观后感作文 浏览:432
微信公众号免费领取电影票 浏览:638
孙红雷电影大全决战刹马镇 浏览: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