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有必要看一下《荒岛余生》,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汤姆·汉克斯主演,拍的特别好,并且在我最低谷的时候给了我巨大的力量。
❷ 有什么导演系艺考生必看的电影吗
《喜剧之王》是星辉海外有限公司出品,由李力持、周星驰执导,周星驰、 莫文蔚、张柏芝等主演的一部喜剧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是由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出品的剧情片,由张艺谋执导,巩俐、何赛飞、曹翠芬、金淑媛等主演。
❸ 我想要考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导演系,我知道很难,听说要看很多书和电影,该看些什么书和电影呢
给你介绍个地方,中影人艺考生社区,这篇文章对你能有帮助,以下是转载:
为什么要考入中戏北电要看书、看电影?
这个问题我想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大家都能得到答案,看书看电影对于影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最基本的艺术修养的积累与提升。很多想考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的艺考生们都在为该看什么书、看什么电影而发愁,其实无论是考编导、导演还是戏文、管理,只要是想进入一流的影视类院校(像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一定的观影量、阅读量都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被问起看过什么书,只能说起郭敬明、安妮宝贝这样的青春文学作家的作品,或是三两部高中课本中节选的世界名著;如果被问起看过什么电影,只能谈论《罗拉快跑》、《海上钢琴师》、《大红灯笼高高挂》等这样已经被考前班谈烂了的“经典”影片。那势必是不能够征服各个名校(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的考官的。原因我想不必多讲,因为几乎所有的考生都知道这些,你在考官的心里完全无法形成辨识度。
倘若你能在一定的观影量、阅读量的基础之上,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并按照学院派(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认可的教学思路拓展自己的观影与阅读,形成即被专业老师认可又兼具个性化的知识脉络,定能在考试中征服考官,顺利通过面试的考验。
如何选择要看的书,要看的电影?
第一步 了解基础,熟读经典
像上文中提到的《罗拉快跑》《大红灯笼高高挂》《黄土地》等经典影片,或是像《飘》《红与黑》《茶花女》《红楼梦》这样的名著,不是不能看,而是必须要看!这些是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沉淀下来的这个行业公认的精华,是你在进行深入学习之前的基础。通过这些你可以更好的了解这个行业,喜欢并且热爱它。要完成这一步的学习,你可以参考一些诸如《一生必读的50本书》《一生必看的50部电影》等书籍,上面的简介会很好的帮助你做基础的向导与介绍。完成了第一步的学习,你有资格成为一名合格的文学、影视爱好者。具备了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的最基本要求。
第二步 进阶提升,专业学习
想要成为一名文学影视领域的专业从业者,仅仅具备爱好者的学习范畴是远远不够的。你需要按照这个行业中的标准与共识,有一定体系的梳理知识、专业学习。这些标准对于没有接受过系统学习的业外人士来说是未知的,也很难在市面上寻觅到真正适合应考,能够引导大家学习的参考书目,因此这个环节的学习对于大多数想要考入顶级名校(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的艺考生来说困难重重。
中影人为帮助考生们更好地充电学习,根据多年来的助考经验,结合学院派(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学思路,为艺考生们总结了考入中戏、北电必看书单(中影人学员参考书单中级篇)、电影单(中影人学员参考电影单中级篇)。相信他一定能够很好的帮助你拓展阅读与观影面,加以认真的学习、思考与分析,定能受益匪浅。(点击文字链接即可浏览)
第三步 把握风向,成功捷径
在完成了第二步学习的基础之上,你已经具备了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这样一类名校的基本素质,经历了考试后你必将发现你有足够的实力成为众多考生中的佼佼者。但想要在这千军万马的考试中脱颖而出,多花些心思找准了方向才能为你的成功增添砝码。
因此第三步的学习我们要把握住考试的风向,即充分做好应考的定位细分。
所谓细分,即要针对你的特质与专长,选准目标的院校和专业,结合不同的考官的趣味与喜好,加以科学的培训以选择最适合你入学的捷径。众所周知,即便同是学院派,每一位老师由于立场不同,喜好不同,对于专业的立场与认知也有很大的差异。只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投其所需。中影人为帮助艺考生们更好地完成第三步的冲刺学习,特帮助大家整合了以下内部资料,这些都是能够体现各个院校不同专业的考官们特有的趣味与喜好的介绍与他们推荐的数目和电影,对于帮助你顺利的成为他们的学子必将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这些都是中影人独家收录的内部资料哦~)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侯克明教授简介与推荐电影、推荐书目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苏牧教授简介与他喜爱的电影、书目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陈山教授简介与他喜爱的电影、书目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王迪教授简介与他为学生列出的电影单、书单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杨远婴教授简介与他为学生列出的电影单、书单
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张先教授简介与他推荐学生阅读的数目
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武亚军副教授简介与他推荐学生阅读的数目
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编导专业何可可副教授简介与推荐电影
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编导专业徐枫副教授简介与他为学生列出的电影单、书单
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制片专业陶涛老师简介与他为学生列出的电影单、书单
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编导专业倪俊老师简介与她推荐的电影、书目
❹ 中国每代电影导演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哪些
第五代的发轫之作是张军钊1983年在广西厂率先举起大旗、一发冲天的《一个和八个》。第五代电影导演的崛起被认为是以影片《黄土地》为标志。代表作有陈凯歌的《黄土地》(1984年)、《大阅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霸王别姬》;张艺谋的《红高粱》(让国内外观众、评论界集体大惊失色的处女作)、《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我的父亲母亲》、《英雄》;冯小刚的《甲方乙方》(1997)、《不见不散》(1998)、《没完没了》(1999)、《一声叹息》(2000)、《集结号》、《非诚勿扰》、《唐山大地震》;田壮壮的《猎场扎撒》(1985年)、《盗马贼》(1986年)、《蓝风筝》;吴子牛的《喋血黑谷》(1984年)、《晚钟》(1988年);李少红的《红粉》、《恋爱中的宝贝》;黄建新的《黑炮事件》、《站直喽,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何平的《双旗镇刀客》、《天地英雄》、霍建起的《那人那山那狗》、《暖》;宁瀛的《找乐》、《民警故事》、《夏日暖洋洋》。至此,第五代的影片告一段落。
第六代导演一般是指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90年代后开始执导电影的一批年轻的导演。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张元《妈妈》、《北京杂种》,王小帅《冬春的日子》、《十七岁的单车》,王一持(王强)《新一年》,路学长《长大成人》,章明《巫山云雨》,管虎《头发乱了》,何建军《邮差》,娄烨《周末情人》、《苏州河》,张扬《爱情麻辣烫》、《洗澡》,贾樟柯《小武》、《站台》,王全安《月蚀》《图雅的婚事》,宁浩《绿草地》等。第四代导演”主体是60年代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提出中国电影“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与人生的哲理。第四代导演有理论有实践,是这一时期获得重大成就的一支导演力量。主要代表人物吴贻弓、吴天明、张暧忻、黄建中、滕文骥、郑洞天、谢飞、胡柄榴、丁荫楠、李前宽、陆小雅、于本正、颜学恕、黄蜀芹、杨延晋、王好为、王君正等。第四代导演寻找历史底蕴,更多地表现对历史和现实、对民族文化与现代意识交叉契合点的捕捉。在反映现实的影片中可以看到历史与文化的延续性,看到历史与文化如何制约着、创造着影片中人物的行动。是真实化的纪实美学。
第三代导演的活跃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5年文革前为第一阶段。优秀作品有成荫的《南征北战》,水华的《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张嘎》,谢铁骊的《早春二月》,谢晋的《女篮五号》等。第二阶段是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十年。除了《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几部较好的影片之外,故事片创作几乎一片空白,中国电影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第三阶段是文革结束后,已过中年的第三代导演拍摄了大批佳作,进入艺术上的丰收期,如《芙蓉镇》、《鸦片战争》、《骆驼祥子》、《边城》、《春桃》等。第三代导演的创作时期也是中国电影的曲折发展时期。第二代导演--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创造者“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第二代导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在艺术上,这代导演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他们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开始逐渐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尽管这代导演的“戏剧意识”还比较强烈,但他们已从对戏剧的摹仿从形式转向内涵,即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所长,只是在故事情节上强烈地追求戏剧悬念、戏剧冲突、戏剧程式。可以这样说,中国电影从这一代导演开始,才显出自己独立的价值。其中的代表作有吴永刚的《神女》,夏衍的《春蚕》,费穆《城市之夜》,孙瑜的《大路》,朱石麟的《慈母曲》,史东山的《女人》,蔡楚生的《渔光曲》以及沈西苓和袁牧之的《桃李劫》等等蔡楚生出生地为上海。祖籍:广东省潮阳县(现为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铜盂镇集星村。 出自博文:
http://hi..com/%CD%F5%BA%B1man/blog
❺ 考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需要看很多电影吗麻烦大家推荐一些
通常说来 那些“著名的”或者“非主流”的都应该看--这个你很容易就能查到
但我觉得 电影导演其实是“杂家” 需要各种丰富的知识
获取知识一方面是亲身实践 另一方面就是通过间接经验(比如 老师 书本)
其实很建议你去 图书馆 看看书
我比较推荐的两本 《认识电影》 《电影语言的语法》
当然还需要看一下其他的书 比如 美学方面的《美学四讲》
表演方面的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的 《演员的修养》
哲学方面 尼采 的 《论悲剧的诞生》
心理学方面 弗洛伊德 的 《梦的解析》 。。。
❻ 高分求电影学院导演系历年看片分析的电影
那个人没读完你的问题就乱答了!
一、认识电影
进入当代社会以来,看电影已经成了一般人,特别是文科大学生的普通经验了。不管是什么人,不管文化程度高低,都喜欢看电影,而且都会看电影。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电影有一般文学与艺术样式所没有的直观性与生活实感。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曾说过,电影从静止到运动,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它所发展出来的正是还原生活的能力,与生活真实的距离正在缩小仍至消失。特别是电脑时代,甚至可以复制出无法再现的一些景观,如过去与未来的世界。而进入跨国资本主义时期——后现代,一方面是全球化的步伐正在加快,而文化的融合已是经济的融合之后不可阻挡的前景。在这种情况下,电影是最具有全球性的一种艺术形式,詹姆逊就把电影看作是后现代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是由于电视与电脑的出现,从人类文化的发展来看,图像的时代正在取代文字的时代,而电影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所以它的大众性,大众化才可以有如此高的程度,而一部《泰坦尼克号》也才有可能风靡全球。
但是电影的魅力除了直观性之外,一般人却不大注意到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仪式对观众的潜在影响。 足以为证的是: 去电影院里看一部电影,和在家里从电视上去看同一部电影其审美的效果是很不相同的。原因就在于,除了故事的层面之外,在电影院里看电影还是一种文化的参与, 一种仪式的参与。 这就意味着, 作为放映电影的场所——电影院,对于电影成为一种艺术而言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过去在南京,现在在香港,看电影的仪式感是很强的。 隐性的灯光, 隐蔽的银幕、 典雅的装饰, 都在提醒人们已经进入一种非生活化的状态。接着灯光渐暗,纱幕徐徐拉开,而音乐则悠然响起,观众是慢慢地, 不知不觉地被引入的, 电影院所做进入仪式为观众提供了心理的准备。这不像我们的电影院,人还没坐定,灯光突然灭了,到处吵吵嚷嚷。 而封闭性的空间,场地的黑暗、大致相同的坐姿, 银幕上光影与声音的引导,观众心理的放大效应,所有这一切,都在强化着一种进入仪式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观众的主体意识暂时消失,而身心两个方面都不由地交给了银幕。所以看电影都会有一种失去自己的感觉。特别是当代电影的视听强剌激,用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就叫着“感觉剥夺”。而美国学者宾克莱曾使用过一个概念叫“委身”,来形容艺术欣赏的这种状态。这是一种有如宗教仪式的艺术仪式。人们只注意到电影故事的吸引人,而没有注意到进入电影院参与艺术仪式对一个观众心理的潜在影响。
就这样,麻烦不想看的话说!我简单点回答!
❼ 必看的20部经典电影 必看的20部经典电影有哪些
1、《肖申克的救赎》无需多加赘述的经典之作。没看过的人少之又。片中最大的主题“希望” 当安迪在雨中重获自由之时,我们也会随之振奋。
2、《霸王别姬》可能是最好的华语电影,最好的陈凯歌,最好的哥哥。张国荣把程蝶衣诠释的风华绝代。不疯魔,不成活。可能是对他最好的写照了吧。
值得看的二十部电影
3、《辛德勒的名单》一部真实,厚重,压抑的电影。黑白的影像,灰蒙蒙的色彩。讲述着历史的残酷,和那么一丝人性的光辉。相信大家都会记得片中那个红衣服的小女孩,给我们心灵带来的震撼。
4、《这个杀手不太冷》这部电影虽然没有获得过太多奖项,但是抹杀不了这部电影在大家心目中的位置
5、《鬼子来了》真正的抗日电影,极具讽刺。日本人的残暴,和中国人那种过度的善良如同羊一般,任人宰割。越荒诞,越有力。看到最后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呢?送给国产抗日神剧一句话,日本鬼子八年才从中国逃出去,太他么不容易了。
6、《美丽人生》意大利国宝级演员罗伯特。贝尼尼自导自演。故事被分成了两部分,前半段讲述男主获得自己的爱情。后半段,在战争中,身为父亲的他努力保护自己的孩子。父爱如山,影片的结局让人泪流不止。我在这就不剧透啦。
7、《阿甘正传》是由罗比特。泽米吉思指导的电影,由汤姆汉克斯、罗宾。怀特等人主演。电影中的经典台词:妈妈说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个吃到的是什么味道。很励志,也很美国。典型的美国梦电影,电影中阿甘不断奔跑的画面也让人印象深刻。
8、《教父》三部曲。该片讲述了以维托·唐·科莱昂为首的黑帮家族的发展过程以及科莱昂的小儿子迈克如何接任父亲成为黑帮首领的故事。这是一部真正黑帮史诗,黑帮题材经典中的经典。对后世很多黑帮题材的电影影响甚远。马龙。白兰度的表演也堪称经典。
9、《海上钢琴师》一名孤儿被遗弃在邮轮的头等舱,一名水手将其抚养长大。取名1900.从此开启了他伟大而传奇的一声。他仿佛是为音乐而生。最经典的片段无疑是海上斗琴。故事的结局1900最后也没有下船。人到底需要多大的世界?可能那条船就是他世界的全部吧。“不疯魔,不成活”可能也是对他最好的解读。
10、《泰坦尼克号》太过经典了,没看过的人很少很少。记得小的时候电影频道就播放过很多很多次。电影中无数经典的桥段和台词被模仿。小李子当年的颜值只能用惊艳来形容。它的故事可以让无数人感动落泪。热然记得那句You jump,I jump!有些爱情就是那么让人刻骨铭心!
11、《天堂电影院》一部经典的意大利电影。讲述了小男孩和当地的放映师成了忘年之交。以及男孩的成长经历。我喜欢一句话生活和电影不一样,生活比电影难多了。这也许是对这部电影最好的写照吧。
12、《搏击俱乐部》精神分裂题材让导演大卫芬奇玩的相当出彩,诺顿的演技也是好到炸裂。最后大楼爆炸的镜头, 其实主人公精神分裂导演早在电影的前半段就有暗示,在画面中经常有一帧闪过。
13、《低俗小说》鬼才昆汀的代表作之一。它的非线性环形叙事手法影响深远,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电影中有昆汀的式的话痨。
14、《罗马假日》
15、《断背山》这是一部同性题材的电影,李安导演在这部作品中揉进了那么多欲说还休的矜持。整部影片充斥着东方特有的温柔,细腻,感性。不要带有色眼睛来看这部电影,它只是一个纯粹的动人的爱情故事!
16、《飞越疯人院》整部电影传达的精神是,不自由,毋宁死。片中各式各样的人物。到底谁才是疯子,谁才是正常人。没有人可以给出答案。
17、《两杆大烟枪》盖。里奇的电影总是那么有意思。精巧绝伦的剧本和剪辑。当今中国无数导演都在模仿这个风格。如宁浩的《疯狂的石头》。这是一部典型的黑色喜剧。是多线叙事,圆形结构的代表电影。
18、《美国往事》又是一部经典的黑帮电影,片长接近4个小时。这也是一部男人的史诗,他的一生一关于几个出生入死的兄弟,和一个美轮美奂的姑娘。完整的讲述了主角的一生。可能它对于看电影不多的你显的有些沉长,但你如果能沉下心把他看完。你会感觉你和主角一起度过了一生。不得不提,当年的詹妮弗。康纳利一回头惊艳了多少人。
19、《大话西游》每次听到一生所爱,都会想起那个美丽的紫霞仙子。看的时候你会笑,看完了你会哭。
20、《情书》这是纯爱系列电影最好的代表了。
❽ 请告诉我考北影的导演系必看的书和电影名单
上网搜一下,有些老师的博客里有,还有一些类似艺考类的网站,上面会有所帮助
❾ 你最喜欢的十部女性导演电影作品分别是
我最喜欢的十部女性导演电影作品分别是:1、《Trouble Every Day》2、《Daughters of the Dust》、3、《The Gleaners and I》、《American Honey》、5、《天浴》、6、《Orlando》、7、《Variety》、8、《Pariah》、9、《Morvern Callar》、10、《Appropriate Behavior》。
下面我带大家了解其中的一部中国影片《天浴》。
❿ 黑泽明的主要电影有哪些(可以说些风格)
《罗生门》、《七武士》、《梦》、《影武者》、《丑闻》
黑泽明出生于东京都荏原郡大井町1150番地(现在的品川区东大井三丁目18番附近)。父亲黑泽勇,母亲黑泽缟的第四个儿子,也是四男四女的兄妹中最末的一个。初中毕业后,黑泽明热衷于绘画,并立志当一名画家。由于受到哥哥突然自杀的影响,1934年黑泽明进入PCL电影公司(东宝电影的前身)考取了助理导演,拜导演山本嘉次郎为师,学习导演和编剧。黑泽明称他为一生之中最好的老师。在老师的教导和帮助下,黑泽明得到了真正的锻炼,从第三副导演晋升为第一副导演,并能胜任B班导演。之后又以剧作家的身份发表了,《达摩寺里的德国人》,《寂静》和《雪》。得到了广泛的好评。1943年已有多年经验的资深助理导演和写了十几个剧本的知名青年剧作家黑泽明独立执导了处女作《姿三四郎》,一举成名,与《海港花盛开》的导演木下惠介同被视为日本电影的新希望。1948年,黑泽明再执导筒,执意启用三船敏郎担任《酩酊天使》的男主角,从此,黑泽明和三船敏郎开启了“黑泽明黄金时代”,成为日本最强的电影拍档。截至《红胡子》为止的17年间,由黑泽明导演、三船敏郎担纲的作品包括《罗生门》、《白痴》、《七武士》、《生之欲》、《蜘蛛巢城》、《大镖客》和《天国与地狱》等片。1950年拍摄的《罗生门》,翌年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项——金狮奖,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国语片奖。从此,黑泽明闻名于世界影坛,三船敏郎也先后以《大镖客》、《红胡子》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男主角奖,两人也因而在日本影坛建立了“国际的黑泽,世界的三船”的称号。1960年后半年到1970年初期,是黑泽明创作的低潮期,他和三船敏郎的关系突然决裂,从此,两人不再跟对方说话,也没有再合作。1970年,他根据山本周五郎的小说《没有季节的城市》改编的电影在票房上失利,黑泽明甚至因而企图自杀。1975年他导演的日俄合资电影《德苏乌扎啦》先后得到莫斯科影展金牌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80年的《影子武士》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1990年,这位“黑泽天皇”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个获得终身成就奖的亚洲电影人。1998年,一代大师黑泽明的逝世标志着大制片厂时代的传统电影正在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向现代电影观念靠拢,从此揭开了日本电影时代更递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