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赵氏孤儿 谢瑶环 哪部京剧好看
《赵氏孤儿》是老生戏,《谢瑶环》是青衣戏
京剧《赵氏孤儿》,为1896年,王雁就京剧《搜孤救孤》基础,参考秦腔改编。由马连良饰程婴,谭富英饰赵盾,张君秋怖庄姬公主,裘盛戎饰魏绛,各有精彩唱段。
上海京剧院推出了一部全新版本的京剧《赵氏孤儿》。策划并主演该剧的是有“小孟小冬”之称的“余派”女老生王佩瑜。此前,王佩瑜也曾在陈凯歌的《梅兰芳》中为孟小冬配唱了全部京剧唱段。
《赵氏孤儿》在京剧舞台一直版本众多,尤其是各个流派的老生都有该剧的传世经典。1947年,孟小冬的告别演出《搜孤救孤》在沪上引发轰动;1960年,马连良主演的全本《赵氏孤儿》更是京剧史上的集大成之作。此次的《赵氏孤儿》将集两个版本之所长。王佩瑜学的是余派老生,也是如今京剧舞台上演出《搜孤救孤》最多的老生演员。在这个全新版本的《赵氏孤儿》中,王佩瑜不仅将主演程婴这个角色,还将首次尝试担任制作人。对于这位有“小冬皇”之誉的女老生而言,《赵氏孤儿》也算是第一部属于她自己的作品。
谈及之所以想到推出这个全新的《赵氏孤儿》,王佩瑜说,自己在戏校时的开蒙戏就是孟小冬的代表作、余派经典《搜孤救孤》,后来又向马派名宿张学津先生学习了全本《赵氏孤儿》,所以在这个新版本里会将余派的唱念神韵结合马派的叙事表演,是一次为老传统注入新生命的致敬创作。
对这次的新版《赵氏孤儿》,导演马骞提出了“墨本丹青版”的概念:“所谓墨本,是指剧本依照戏曲界所谓的‘墨壳老本’,以半个世纪前马连良先生的演出本为基础,删减其中拖沓冗长的情节,保留最经典动听的唱段,以更紧凑凝练的叙事节奏,演出原汁原味的传统老戏;而丹青是指全剧的舞美,特邀山水画家申世辉创作一组山水画卷,在舞台上实现‘国画’与‘京剧’两种东方艺术的跨界。”
谢瑶环
1961年田汉根据碗碗腔《女巡按》改写的历史剧,中国京剧院杜近芳首演。此剧为杜近芳代表作,表演清新明快,柔美大方,融青衣、小生与一体,赏心悦目,光彩照人。 此剧亦是中国京剧院(即中国国家京剧院)的看家戏,该院著名旦角演员李维康、陈淑芳、李胜素等先后将其搬上舞台。京剧名家关肃霜、云燕铭等也排演过此剧。
2008年11月7日下午,天津京剧院创排的京剧《谢瑶环》在济南百花剧院华彩亮相。由著名京剧演员张慧芳、张克、石晓亮、宋小川等担任主演,《谢瑶环》是本届京剧节亮点之一。
当天,担任《谢瑶环》艺术指导兼复排导演的京剧名家李维康早早地出现在剧场,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李维康介绍,《谢瑶环》是上世纪 60 年代著名剧作家田汉的京剧名剧,最初根据陕西碗碗腔《女巡按》改写,由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主演,首演即大获成功。此剧表演清新明快,主演跨青衣、小生两个行当表演,光彩照人,已成为京剧优秀保留剧目。
《谢瑶环》在京剧舞台上常演不衰,杜近芳、李维康等人曾多次把《谢瑶环》搬上舞台,并尝试进行改编演出。“我演的时候,《谢瑶环》不断地有些删减,对一些冗长繁琐的唱词进行理顺。”李维康说,《谢瑶环》经过了反复打磨,这也是它能常演不衰的重要原因。
2. 京剧《谢瑶环》的行当
《谢瑶环》是剧坛大师田汉根据陕西碗碗腔《女巡按》为杜近芳重新写作的京剧,这部由田汉、郑亦秋、杜近芳联手打造的大戏自1962年首演以来就广受欢迎,是新编戏中引人瞩目的名剧。“自奉圣命斗豪强,早把江南做战场。生死祸福全不想,一片丹心报君王”,这铿锵有力的宣言书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但也正因为此,在文革横扫一片的年代,编剧田汉因为《谢瑶环》被打倒,杜近芳也曾因为《谢瑶环》被安上一大串莫须有的罪名。那远离舞台的十几年说起来短暂,而对视戏如命的杜老来说却那么漫长。文革过后,随着田汉昭雪,《谢瑶环》也得以重见天日。该剧复排的演出更是受到各界追捧,当时在人民剧场售票处排队购票的队伍浩浩荡荡从护国寺一直蜿蜒到积水潭,群众对文艺的热情、对田汉老的怀念、对杜近芳的热爱都能在这次演出中释放出来了。 好一出喜忧参半《谢瑶环》啊。该剧因为要表现谢瑶环为国为民的人物特征,所以演员要跨青衣和小生两个行当,可以说是极大地发挥了演员的表演才能,同时也极考验演员的功力。在杜老看来,追求完美是没有止境的,她在多年演出实践的提炼、反思之中,对该剧的剧情和唱腔都有革新的想法。丁晓君本人嗓音条件极好,能完全胜任这极重的唱功,同时她军人的气质就很符合谢瑶环的人物要求,所以74岁的杜老亲自上阵,对《谢瑶环》再次进行调整,并悉数传授给了爱徒晓君。在07年和08年初两次预演之后,4月29日到5月1日,最新版的《谢瑶环》将登陆新装修的梅兰芳大剧院,演绎扬善惩奸的忠臣才女,也同时诠释着两代青衣割不断的戏缘,割不断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3. 历史上有没有“谢瑶环”这个人
历史上没有谢瑶环这个人物,历史原型塑造。
相传唐代武则天称帝时,江南农民因豪绅兼并土地,逃往太湖聚义。女官谢瑶环奏请安抚,武则天深为赏识,钦命谢瑶环为右台御史,到江南查办此事。谢瑶环到苏州,微服私访,遇见武三思子武宏和来俊臣弟蔡少炳,因强抢民女与义士袁行健打斗,谢瑶环劝双方到衙门申诉。大堂之上,谢瑶环秉公处断,武宏、蔡少炳不服,大闹公堂,谢瑶环动用尚方剑,斩蔡少炳,杖打武宏。
谢瑶环见袁行健豪侠尚义,对其产生爱慕之情。武三思等为子弟报仇,诬陷谢瑶环谋反,并矫命审谢瑶环。待武则天查实,谢瑶环已死。武则天大怒,杀了来俊臣、武宏,撤掉武三思职务;追封谢瑶环为定国侯。袁行健从太湖回来,见到谢瑶环的墓碑,浪迹江湖而去。
1961年田汉据陕西碗碗腔《女巡按》改编,对原剧主题及故事情节都作了较大的改动。同年由中国京剧院首演于北京,杜近芳饰演女巡按谢瑶环,表演清新明快,柔美大方,融青衣、小生与一体,赏心悦目,光彩照人。 著名旦角演员李维康、陈淑芳、李胜素等先后将其搬上舞台。京剧名家关肃霜、云燕铭等也排演过此剧。
4. 京剧梅派大家杜近芳去世,生前在业界的地位如何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京剧院艺术风格的奠基者之一、国家京剧院艺术指导委员会顾问杜近芳,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4月17日22时2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杜近芳是四大名旦之后的京剧著名旦角她在京剧艺术上继承了王派(王瑶卿)和梅派(梅兰芳)的特点,并将两派的艺术汇总,建立了具有一定意义的“杜派”。当然,这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建派,因为她只算是将两派的艺术,做了一个很好的整合,再加上自己的一些特色在里面,但是说到开山立派,还真算不上,顶多是在两派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动而已。
京剧凤还巢听闻姐姐嫁给了朱千岁,她的失落和喜悦转换,眼神情感表达之准确,身姿表情之细腻的确难出其右。杜近芳是旦角艺术家的佼佼者,也是幸运者,这和她的情商智商双高有关。杜近芳正如她自己说的,她是幸运的,更是勤奋的,热爱京剧,享受京剧,她是难得的京剧艺术家之一。
5. 关肃霜的人生履历
1950年1月 在云南大戏院任演员
1951年4月 参加昆明举办的戏曲改进协会筹委会第一期艺人讲习班学习
1951年11月 人云南大戏院管理委员会委员
1952年 赴重庆参加西南文代会并演出 《大英节烈》
1954年 任慰问全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团副团长,参加慰问演出活动。
1955年 赴上海参加华东戏曲观摩会演,并带回一些剧本
1956年 经李建业、秦竹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艺术代表团,赴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奥地利和瑞士等国访问演出。回国后,留北京香苏盛琴、李丽芳学戏。是年,参加云南省戏曲会演,主演《战洪州》获演员一等奖
1957年 赴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会,演出《泗州城》《打焦赞》,荣获两枚金质奖章。尔后应邀到前苏联各地巡回演出。
1958年云南大戏院改名为昆明京剧团,任团长。与徐敏初一起,主演现代京剧《白毛女》。
1959年 任云南省京剧出省巡回演出团副团长,到北京、天津、武汉、南京等地演出。在北京参加庆祝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期间,经夏衍介绍拜梅兰芳大师为师。
1960年初 和徐敏初结为百年之好,在昆明饭店举行简朴而又热闹的婚礼。省市领导于一川、刘明辉等出席了婚礼仪式
1960年6月 成立于男生京剧院,任副院长、一团演员
1961年到大理、临沧参加中缅友好活动,并慰问边防部队
1962年8月 参加昆明举行的纪念京剧大师梅兰芳演出
1963年9月 赴北京主演《谢瑶环》和《多沙阿波》,并应邀到周总理家做客。
1964年 到潞西县三台山景颇族地区深入生活,赴北京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主演《黛诺》,受到戏剧界的重视和好评。同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4年底江青提出要关肃霜改变演出《战火中的青春》,到山东体验生活
1965年6月 江青来信,谈改变《战火中的青春》的创作问题,秋季赴广州,为广交会中外来宾演出,并到深圳为港澳同胞演出受到好评
1969年 到云南民族学院参加省级文艺团体毛泽东思想学习班,被审查。江青指名调关肃霜到北京,安排在《红色娘子军》剧组,因种种原因不愿留下来,呆了二十多天便返回昆明
1989年5月徒弟钰存演出《谢瑶环》关肃霜为其配演剧中武则天一角。
(关肃霜传P219)
另详细演出琐记 阅完全书整理一起打出来
1970年初 在云南省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学习班《海港》剧组任演员
1975年 赴北京参加全国文艺调演 主演《孔雀岭》
1975年11月 任云南省京剧团革委会副主任
1976年8月 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传统戏资料片,后因毛泽东去世、“四人帮”被粉碎,提前赶回昆明
1977年7月 参加六场京剧《豹子湾战斗》演出,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五十六周年。同年底演出大型新编历史剧《红灯照》
1978年1月28 日 关肃霜丈夫、云南省京剧院著名演员徐敏初因病在昆明逝世。2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4、5月到湖南省汉剧院学习,移植京剧《闯王旗》。8月率团到禄丰县各公社演出
1979年 恢复云南省京剧院建制 在一团任演员,参加中央慰问团为边防部队演出。同年赴北京拍摄戏曲彩色艺术片《铁弓缘》,参加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演出,主演京剧现代戏《佤山雾》,并获演出一等奖。11月,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这一年被评选为省劳动模范
1980年 任中国云南京剧团副团长,赴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瑞士和列支敦士登等国访问演出,大获成功。同年,主演的电影艺术片《铁弓缘》,荣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
1981年1月 经省委批准,任云南省京剧院院长,到西北银川、兰州等地演出,并收徒。宁夏电视台录制了其主演的《白门楼》、《辛安驿》等剧目。同年9月,在昆明参加纪念京剧大师梅兰芳是十二十周年的演出活动
1982年2月 《北京日报》报道月月寄款义务赡养在北京的失子老人胡淑贞、冯琪的感人事迹。全国各地一些包干也发表了类似的报道和评论。兼任云南省京剧院艺术委员会主任。
1982年3月 组团赴上海、苏州、南京长沙等地巡回演出
1982年7月 参加云南省戏曲现代戏调演,主演创作的大型京剧《娜蒂秀》
1982年10-11月 率队赴怀化、洪江、广州、深圳演出受到好评。《关肃霜表演艺术散论》一书,由云南省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人民日报》发表关肃霜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并配发短评。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向各地转发关肃霜先进事迹的报告,号召向关肃霜学习。年底被评选为省级文化系统优秀党员
1983年3月 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3年5-9月 应邀赴大庆、齐齐哈尔、哈尔滨、牡丹江、长春、沈阳等地,为观众献艺。
1983年10月 收长春京剧团的邢美珠、大连京剧团的侯丹梅、阜新京剧团的李晓玉为徒。同年,被评选为省劳动模范
1984年7-8月 参加中国云南京剧团 任艺术指导,赴芬兰、瑞典惊醒访问演出,主演《打焦赞》《霸王别姬》。
1984年11月 带徒赴武汉、江陵、沙市市、桂林等地演出
1985年1月 应邀赴楚雄演出,并收楚雄彝族自治州滇剧团陈月娥为徒
1986年3月 参加中国文联代表团出访日本国,在东京、箱根、精度、奈良、神户、大阪和仙台等地,进行了艺术交流活动。在全国第二届戏曲电视剧评奖大会上,关肃霜主演的的京剧《谢瑶环》电视片,被评为荣誉奖
1988年3月 率领云南省京剧团赴香港演出,主演《铁弓缘》《战洪州》等剧目,被报界誉为“京剧怪杰”
1988年9月 在云南省首届民族艺术节上作告别演出
1989年3月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赴北京参加第七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1989年4月 当选为云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
1989年9月 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被推荐为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特邀代表,赴北京参加大会
1989年11月云南省妇联受全国妇联委托,向关肃霜颁发了全国“三八”红旗手证书
1988年10月 赴天津演出《铁弓缘》、《白蛇传》、《拾玉镯》、《十八扯》、《辛安驿》、《花田错》。
1991年3月 赴北京参加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纪念活动,领衔主演《盗库银》《战洪州》《伯牙碎琴》单个剧目,文唱武打,风采焕然,技惊四座。之后被聘请为全国京剧振兴指导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亲自授予聘书
1991年10月 被英国伦敦剑桥世界名人传记中心收入目录,并约稿写本人小传
1992年2-3月 在昆明参加第三届中国艺术节活动,先后演出《雷峰塔》《水漫金山》节目,接收最后一批弟子
1992年3月6日 在昆明家中急病突发猝然仙逝
1992年9月 关肃霜被荆州博物馆列为江陵第二十三位历史名人,并未其树碑
1992年10月 生前演唱的《黛诺》荣获中国唱片总公司授予的我国第二届“金唱片奖”,云南省京剧院副院长毛云婷、关肃霜的女儿徐巧玲赴京代其领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