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参演人物 > 开启人类学记录电影的导演

开启人类学记录电影的导演

发布时间:2022-09-14 02:55:38

1. 默片时代有哪些经典的电影作品呢

《北方的纳努克》,被誉为纪录片之父的RobertFlaherty以浪漫诗意的精神拍摄爱斯基摩人在冰天雪地与大自然抗争、共生的面貌。完美地用摄影机再现了用梭标猎杀北极熊、生食海豹等原始的生活场景。虽然某些刻意戏剧化的安排至今仍争论不休,但毫无疑问本片仍是影像记录社会的人类学纪录片的光辉起点。

2. 什么是种族志电影,人类学电影,名词解释定

楼主上述名词为影视美学方面的词汇,以下所述仅供参考,种族志电影:为某一社会诠释另一群人的社会和文化经验的影片。如《北方的南努克》,本片是享有“纪录片之父”声誉的美国纪录片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的第一部纪录片电影,记录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北极圈内哈德逊湾的伊努朱亚克附近因纽特人首领纳努克一家人从1920年8月到1921年8月期间的日常生活,包括与白人交易、捉鱼、捕猎海象海豹、灶火烹饪,以及建筑冰屋的场景,开创了人类学社会影像记录的起点。
人类学电影-往往又称为人类学纪录片,它包括两个方面——人类学和纪录片,两者密不可分。但它既不等于人类学的传统文字表达方式,也不等同于人们日常熟悉的纪录片。就内容而言,人类学纪录片是人类学的、理性的,属学术成果,在这个意义上,与人类学书面著作等同,而与一般纪录片有异。

3. 迈克尔·克莱顿的人物经历

他的小说《死亡手术室》(A Case of Need)甚至获得了1969年的埃德加奖。1969年他出版了他的第一部畅销书,是他的第一部高科技惊险小说《安德洛墨达品系》(The Andromeda Strain,也有译作《天外细菌》或《仙女座菌株》),并且被搬上了银幕。
巨大的成功使他下定决心弃医从文。从此迈克尔·克莱顿写出了一部又一部畅销小说。他早年在非文学领域的研究为他积累了人类学、医学、生物学和神经学等渊博的知识,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也导演过几部电影,如他导演了他自己1975年的作品《火车大劫案》(The Great Train Robbery),这是他1979年与肖恩·康纳利合作完成。
迈克尔·克莱顿声望达到最高是在20世纪90年代,是因为他的作品《侏罗纪公园》被好莱坞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搬上银幕。
另外他还创作并制片了获得艾美奖的电视连续剧《急诊室的故事》(E.R)。
他的另外几部著名的小说包括:《猎物》或《奈米猎杀》,讲的是智能化的纳米(奈米)集群被人为地释放后对人类的危害;
《刚果惊魂》,讲的是寻找钻石矿和遭遇的大猩猩的故事;
《恐惧状态》或《恐惧之邦》,关于环保恐怖主义的故事,这部书中对环保的描述与一般人心中的环保大不相同。
克莱顿迄今已创作了15部畅销小说,全球总销量超过1亿5千多万册,有12部被拍成电影,大多非常卖座,被称为“高科技惊险小说之父”。
同时他是个计算机业的行家里手,拥有自己的FilmTrack软件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电影拍摄设计多种电脑程序,他所执导的《西方世界》,就是世界上首部应用电脑特技的电影。他还写过关于信息技术的书《电子生活》(Electronic Life),自己甚至还设计了一套叫“亚马逊”的电子游戏。
克莱顿在这些领域的涉猎,也为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克莱顿同时在美国作家协会、美国导演协会、电影艺术和科学学会等多家行、协会中任职,他是美国唯一一个同时畅销书、电影、电视剧三个领域取得凡成就的人。1992年的《人物》杂志将他评为全球50位最高雅人士(Fifty Most Beautiful People)之一。

1964年就读哈佛大学文学系,后来转念人类学系,并选修医学预科课程,隔年重新就读哈佛医学院。克莱顿自承大学时期曾经抄袭乔治·欧威尔,将他的文章当作自己的报告交了出去,后来还只得了个“B”,克莱顿宣称那是对学校的测试,绝非刻意欺瞒。就读文学系时,克莱顿缴交的报告总是拿低分,他认为是教授有意刁难,才以此举来测试教授的水准,而后对哈佛文学系的失望,使他转念人类学系。1969年医学院毕业后,担任加州沙克生物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1988年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客座作家。
就读医学院期间,以笔名JohnLange及JefferyHudson开始撰写小说,1969年《死亡手术室》获得的爱伦坡最佳小说奖。他与弟弟道格拉斯(Douglas)用笔名MichaelDouglas合著的小说《Dealing:OrtheBerkeley-to-BostonForty-BrickLost-BagBlues》后来也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他的两个笔名,都在暗示他的身高。据他自己所述,1997年时他大约有206厘米。Lange这个字在德文、丹麦语跟荷兰语里,都有“身材高大”的意思,而杰弗瑞·哈德逊爵士(JeffreyHudson)则是17世纪有名的侏儒,是英格兰亨莉雅妲·玛利亚王后的廷臣。
1969年他用本名出版的畅销书《天外病菌》(又译《安德洛墨达品系》),卖出了电影版权,巨大的成功使他下定决心弃医从文。这部作品使他成为美国最成功的小说家之一。从此迈克尔·克莱顿写出了一部又一部畅销小说。
克莱顿早年在非文学领域的研究为他积累了人类学、医学、生物学和神经学等渊博的知识,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也导演过几部电影,如他1979年与史恩·康纳莱合作,执导了自己1975年的作品《火车大劫案》。克莱顿声望达到最高是在20世纪90年代,他的作品《侏罗纪公园》被好莱坞导演史蒂芬·史匹柏搬上银幕。另外他还创作并制片了获得艾美奖的电视连续剧《急诊室的故事》。
克莱顿的兴趣十分广泛,他的才华不仅体现在文学上,所导演的影片《钻石宫》(又译《西方世界》),《八号房禁地》(又译《昏迷》)、《火车大劫案》等获得了巨大成功。他是个计算机业的行家里手,他所执导的《钻石宫》,就是世界上首部应用电脑特技的电影。他还写过关于信息技术的书《ElectronicLife》,自己甚至还设计了一套叫《亚马逊》的电子游戏。克莱顿在这些领域的涉猎,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迈克尔·克莱顿同时在美国作家协会、美国导演协会、电影艺术和科学学会等多家行业协会中任职,他是美国唯一一个同时在畅销书、电影、电视剧三个领域取得非凡成就的人。1992年的《时人》(People)杂志将他评为全球50位最高雅人士(FiftyMostBeautifulPeople)之一。

4. 孙曾田的作品

主要作品:
1984年《小灵通》30集电视剧 摄像
1990年《让我们走到一起来》专题片 导演
1992年 获广电部专题片二等奖
1991年《生命的风景——吴冠中传》传记片 导演、摄影
1992年《最后的山神》(请点击视频:片段一、片段二)纪录片 导演、摄影。
1993年获亚洲太平洋地区广播联盟(“亚广联”ABU)大奖,是中央电视台第一个国际奖项;
1995年获第九届“帕尔努”影视人类学电影节特别纪录片奖;
1998年参展意大利“波波利影视节”。
1995年《黄河一日》30 集系列纪录片 总导演
1996年获中国纪录片学术三等奖
1997年《神鹿呀,我们的神鹿》(请点击视频:片段一、片段二、片段三)电影纪录片 导演、摄影
1997年获十一届“帕尔努”传记片电影节评委会奖;
1998年获德国柏林人类学电影节评委会奖;
1998年获第七届上海国际电视节评委会特别奖;
1998年获国际纪录片协会“劳伦斯”提名奖;
1998年获中国纪录片学会长片一等奖。
1998年参展(芬兰)北欧人类学电影节;
德国哥廷根电影节:
法国人类学电影节;
1998年《三峡白龙舟》纪录片 导演
2000年《祖屋》纪录片 导演
2001年获第34届美国国际影视节“银屏奖”
2000年《家住荷花淀》纪录片 导演、摄影
2001年《点击黄河》大型文化系列片 总导演

5. 弗拉哈迪的的艺术风格

罗伯特·弗拉哈迪(1884年2月16日-1951年7月23日),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铁山,美国导演、编剧、制作人。
罗伯特·弗拉哈迪的影像充溢着对日常现实场景的巨大激情。弗拉哈迪通过自己的作品,向人们证实了电影与现实生活天然的亲近性,让人们看到了电影在捕捉日常生活的质感上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在他的作品中,纪实作为一种美学风格获得了本体论上的意义,可谓延续并发展了卢米埃尔开创的纪实电影传统。作为电影导演,他独特的工作方法一直是人们争议的焦点,而对他的作品的质疑与批判恰好与纪录电影本体性的争议直接相关 。他作为人类学电影的开创者,以自己固执的方法开拓了别具一格的影像风格,热衷于探索人类灵魂精神生活,他怀着谦卑、审慎的态度关注人类、发现真实,摄影机在他手中柔化成人类心灵的思考,在用影像纪录人类命运的方式中达到了诗性与哲学的高度。

6. 让-吕克·戈达尔的介绍

让-吕克·戈达尔,法国著名电影导演,1930年12月3日生于巴黎,幼年移居瑞士,曾在瑞士尼翁学习,高中时回到巴黎,就读于Lycée Rohmer,一年后入索邦大学,在索邦他获得了人类学、艺术史以及音乐史硕士学位,他也曾是《电影手册》的影评人。让-吕克·戈达尔对世界电影的主要贡献是作为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奠基者之一,他也是影史最伟大的导演之一。

7. 求一部有关爱斯基摩人生活的电影名字

北方的纳努克
剧情梗概
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开山之作。弗拉哈迪花16个月远赴北极,和哈里森港的爱斯基摩人南努克一有一起生活,完美地用摄影机再现了用梭标猎杀北极熊、生食海豹等原始的生活场景。虽然对本片有过“摆拍”是否纪录片的争论,但毫无疑问本片仍是纪录片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它不仅开创了用影像记录社会的人类学纪录片类型,更是世界纪录片的光辉起点。
[编辑本段]影片赏析
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
上世纪20年代,拍摄北极或南极甚至非洲土著的探险电影非常流行。但是,弗拉哈迪第一次把游移的镜头从风俗猎奇转为长期跟踪一个爱斯基摩人的家庭,表现他们的尊严与智慧,关注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并且尊重他们的文化传统。弗拉哈迪所开创的这种拍摄模式直到今天仍为纪录片工作者所尊奉。
拍摄纳努克一家
1884年2月16日,罗伯特·弗拉哈迪出生于美国密歇根铁山脚下,父亲是位探险家。弗拉哈迪回忆说:“当我长到十几岁时,总盼望着同父亲一起探险,我们常常一走就几个月,夏天划着小船,冬天穿着雪鞋。”1896年,弗拉哈迪跟随父亲来到加拿大的雨湖地区开采金矿,他喜欢这里天然的原始状态。后来,父母把他送到密歇根的矿产学院,但没能毕业。据说学校认为弗拉哈迪没有成为专业矿业者的资格。大学时代也并非没有收获,他学会了拉小提琴——这是陪伴他一生的爱好,也遇到了未来的妻子——弗朗西斯·哈宾达。 后来,弗拉哈迪三次去北极探矿,旅程的最后弗拉哈迪确实发现了一些铁矿,但开采价值微乎其微。他获得的唯一奖赏是加拿大政府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处小岛。他想把探矿中拍摄的胶片剪辑成一部探险影片。就在将要完成的时候,从桌子上掉下的烟头把胶片点燃了,弗拉哈迪也被烧伤。唯一幸运的是,他保住了生命。胶片烧掉了,他决定等到春天再一次去北方。 这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拍摄计划直到1920年才在法国皮毛商雷维永兄弟的赞助下实施。这一年,他已经36岁。 哈德逊港的一间小屋是弗拉哈迪的住所,他找到优秀猎手纳努克一家作为主要拍摄对象。第一场拍摄的就是猎海象,拍摄前,弗拉哈迪对纳努克说:猎捕海象时如果有任何情况干涉了我的拍摄计划,一定要放弃捕杀;记住:我要的是你捕象的镜头而不是它们的肉。 其实,当时爱斯基摩人捕海象已经不用鱼叉,而是用步枪。为了拍到更为原始的场景,纳努克才用他爸爸的方式猎捕海象。弗拉哈迪在后来的影片中一再重复这种拍摄方式,让人们用父亲或祖父的方式表演生活,商业的侵入、人与人的矛盾都被他挡在摄影机镜头之外。电影史家称弗拉哈迪为浪漫主义者。
把戏剧性引入纪录片
拍出第一批胶片,弗拉哈迪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冲洗,他的敌人是寒冷的天气。如何过滤混入水里的狗毛和爱斯基摩人衣服上的鹿毛同样是个难题。 爱斯基摩人的房子是用冰块砌成的,叫伊格鲁。冰屋通常大约为12英尺宽,弗拉哈迪需要的却是25英尺。纳努克没造过这么大的冰屋,花了几天时间实验,却一次又一次塌下来,每一次倒塌,同伴们都轰然大笑。 因为冰屋是黑的,纳努克用冰做窗户,还借用太阳的反光照明,这是爱斯基摩人在生活中的创造。纳努克教儿子射箭的细节淳朴动人,祖辈传统在劳动的间歇传递,简单的动作传达出父子亲情。 冰屋在拍摄时被迫削去一半,因为没有照明,拍摄只能在露天状态下进行,纳努克一家在冰天雪地的刺骨寒风里表演起床。结果要真实,为了真实不惜搬演,这是弗拉哈迪的信条,他把悬念和戏剧性引入了纪录片。 弗拉哈迪在北极生活了16个月,胶片已经用完,准备动身回家,纳努克惘然若失,依依不舍。弗拉哈迪指着身边河床的石子说:“会有像石子一样数不清的人看你的电影。”几年之后,弗拉哈迪为一些杂志撰写探险游历的系列文章,并在妻子的协助下,于1924年出版了《北方纳努克》一书。弗拉哈迪在他的书中记录了爱斯基摩人在北极的日常生活习惯和在拍片过程中的种种趣事。影片拍完后,第一批观众就是当地的爱斯基摩人。弗拉哈迪在书中这样描绘:“他们(爱斯基摩人)一直向后看放映机的光源,就像看银幕一样,我以为这次放映不会成功。突然一个人大喊:‘抓住它,抓住它。’他们以为海象真的会跑掉。当时屋子里一片混乱。爱斯基摩人在胶片中看到了自己和同伴的影子,他们开始互相耳语,脸上露出神秘的笑容。忽然之间,他们仿佛理解了我所做的一切。” 弗拉哈迪先把片子给派拉蒙公司,看完样片后经理走过来,和蔼地拍着他的肩膀说,非常抱歉,让观众去看这部片子是勉为其难的,“你到北方去历尽了辛苦,却落得这般结局,实在令人惋惜。”几经周折,最终还是法国百代公司同意发行。 1922年6月11日《北方纳努克》在纽约首都剧场公映,一炮走红,观众如潮,一位评论家将《北方纳努克》比作古希腊悲剧。《北方纳努克》是弗拉哈迪三次北极探险的结晶,它不仅开创了用影像记录社会的人类学纪录片类型,也为记录电影提供了一种至今仍在使用的拍摄模式。《北方纳努克》是世界记录电影史光辉的起点。
听从灵感,再现往昔
派拉蒙公司失去了《北方纳努克》,现在想弥补,派人找到弗拉哈迪说:您愿意去哪儿就去哪儿,自己提个预算,请再给我们带回一个《纳努克》。弗拉哈迪认为在北方过了许多年,现在应该去相反的方向。1923年,弗拉哈迪带着妻子女儿和一个红头发的爱尔兰女佣,来到太平洋小岛一个只有百户人家的波利尼西亚村庄。由于传教士和商人的努力,岛上人已经开始穿西装。弗拉哈迪找到村里的酋长,要求他们穿上民族服装。为了制造高潮,特地让一个男孩纹身——当地人称为刺青,这种成人仪式几十年前就已经失传了。仪式前的舞蹈庆典和化妆活动也都是弗拉哈迪按照当地民族古老的风俗习惯搬演的。 在这部名为《摩阿拿》的片子的拍摄过程中,弗拉哈迪开始尝试使用摇镜头去跟拍一个主体对象,当时还没有人用过这种拍摄手法。不仅如此,长焦镜头和特写镜头在他的影片中也同时被使用。在刺青一场中,当针扎进男孩的身体时,弗拉哈迪用特写镜头记录下了他脸上的痛苦神态,并把摄影机摇向他身边的母亲,把母子间的亲情在一幅画面中表现得至真至善。 弗拉哈迪拍片有一个特点,就是毫不遗漏地记录下他感受到的一切,拍《摩阿拿》时,他的素材已经达到14万英尺。但他并不在乎,只要他的灵感存在,那么他的机器就不会停止。拍完的素材弗拉哈迪会不时地拿给村民们看。他们在椰子树上绑起银幕,放映工作样片,看完后,岛上的居民立即把感想告诉他。特别是那些还记得岛上古老仪式和生活习惯的长老们,不仅帮助弗拉哈迪再现往昔,还来检查他的片子是否有错误。 《摩阿拿》并没有为派拉蒙公司赚到钱,即使采用“南海群妖的爱情生活”这样夸张的广告语。格里尔逊在《太阳报》发表评论说,“我不应该说哪些镜头是漂亮的,因为所有的都是那么美”。这里,他第一次使用documentary这个词称呼纪录片,从此纪录片自立门户,直至今天。 格里尔逊邀请弗拉哈迪拍摄一部反映英国工业化进程的电影。拍摄前,英国政府的某个上层人士想要看看稿本,可是弗拉哈迪从来没有写过剧本,他只好回到旅馆像隐士一样呆了几天。最后,他给了格里尔逊一打纸,第一页写的是:关于手工业者的电影,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第二页写的是:电影剧本——工业化英国的场景。此外什么都没有。 弗拉哈迪非常喜欢伦敦。在英国拍片时,傍晚他常常去小酒吧喝上几杯,并讲述他早年在北极遇到的事情。尽管故事有时很荒谬,弗拉哈迪讲故事的天赋却无人能比。 因为《北方纳努克》,弗拉哈迪获得了善于拍摄边缘人群的名声。1932年,高蒙公司制片人贝克决定冒险投资1%的公司预算在弗拉哈迪身上,拍摄《亚兰岛人》。弗拉哈迪来到爱尔兰西海岸三个岛屿中最大的一个,这里距离伦敦只有15个小时的车程。由于水源充分,他们决定把这里作为拍摄地点。岛上没有摩托车,没有电影院,也没有任何奢侈的东西。但土壤对于当地人来说比金子还宝贵。 为了拍到亚兰岛人本来的生活面貌,弗拉哈迪从伦敦请来一位专家教居民用鱼叉捕鲨鱼。亚兰岛人的祖辈曾经这样捕鱼,但弗拉哈迪拍片的时候早已改用蒸汽轮船了。弗拉哈迪想把《亚兰岛人》拍成另外一部《北方纳努克》,但没能如愿,也许他没想到,《北方纳努克》是他十年探险与爱斯基摩人交往的结果,而《亚兰岛人》是为了拍摄而结识这些陌生的人们,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北方纳努克》是他无法超越的高峰。 这部电影给亚兰岛带来了络绎不绝的游人,岛上人把曾参加过弗拉哈迪电影拍摄作为向旅游者炫耀的资本。 《亚兰岛人》高超的摄影技艺赢得电影理论家保罗·罗沙的赞叹,但罗沙说,影片中的人物是“表演祖辈生活的蜡人”。

8. 好莱坞的大师导演和相关作品

罗伯特·弗拉哈迪Robert Flaherty(1884—1951),美国:一位终其一生都在远离文明的世界里,以浪漫主义的眼光和探险家的品性追寻纪录片艺术和人生真实的导演弗拉哈迪,被尊为世界“纪录电影之父”和影视人类学鼻祖。
代表作品:
《北方纳努克》Nannook of North,1922 《工业化英国》Instrial Britain,1933
《亚兰岛人》Man of Aran,1934 《路易斯安娜州的故事》Louisiana Story,1948
爱森斯坦Sergei M Eisenstein(1898—1948),俄罗斯:一位建构电影蒙太奇理论大厦的电影大师,他的电影理论就像他充满智慧的发达的头颅在人群中倍受注目。一部《战舰波将金号》引领多少人走上电影之路。
代表作品: 《伊凡雷帝》Ivan Groznyj I,1945 《战舰波将金号》Bronenosets Potyomkin
《十月》October,1928《罢工》Strike,1925
莱妮·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1902—2003),德国:不久前逝世的优秀的舞蹈者/出众的演员/天才的导演——莱妮.里芬斯塔尔,被称为“奇观之母”。其纪录电影《意志的胜利》是电影理论家人人都会讲到却又个个笔伐的经典之作。二战后连遭几个国家数次受审,受尽牢狱之灾。在世人的诅咒中,这位年过五旬的女人以照相机为伴深入非洲的黑人部落,几本画册使她成为不折不扣的专业摄影师;八旬的她又对海底五彩绚丽的世界迷恋不已……。
代表作品: 《意志的胜利》Triumph of the will,1935 《奥林匹亚》Olgmpia,1938
路易·布努埃尔Luis Bunuel(1900——1983),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好朋友—布努埃尔,一位与“超现实主义”分不开的电影大师。他的影片《一条安达鲁狗》中最为称道的云遮月即刀子割破眼皮和爬满蚂蚁的手两个场景就是他和达利的两个梦,他的故事片永远带给观众预料之外的激动。
代表作品:
《一条安达鲁狗》An Andalusian Dog(/Un chien andalou),1928 《奇异的激情》El,1953
《鲁宾逊漂流记》Las Aventuras de Robinson Crusoe ,1954 故事片:《资产阶级审慎的魅力》《白日美人》《特丽斯丹纳》
弗兰克·卡普拉 Frank Capra (1897——1991),美国:好莱坞电影大师卡普拉算是最早移民美国实现自己梦想的成功者。二十世纪初,他从意大利到美国,先是派拉蒙,后是哥伦比亚公司,都因他的加盟而名声大噪。一部《一夜风流》使他登上了奥斯卡的梦想之颠。二战时期,他息影从戎。而电影还是找上了戎装的他,马歇尔将军亲自委任他拍摄一部能够激励美国青年参军的大型纪录影片——《我们为何而战》(7集大型系列纪录电影)。最终,卡扑拉没有令马歇尔将军失望,没有令美国青年失望,也没有令今天我们的观众失望。
代表作品: 《一夜风流》It Happened One Night,1934 《浮生若梦》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1938 《美好人生》You It's a wonderful life,1946 《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1939 《毒药与老妇》Arsenic and Old Lace ,1944

9. 对《北方的纳努克》的分析

《北方的纳努克》的创造在两个方面。第一,它运用了大量的搬演,记录了也许不那么真实的爱斯基摩人的生活状态;第二,它运用了丰富且有开创性的镜头语言,表达了创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

搬演一直是《北方的纳努克》长时间被争议的原因,不论是让用惯了猎枪的爱斯基摩人重新用原始的工具捕猎,还是为了拍摄效果强行削去了一半的伊格鲁,都是为了拍摄效果而牺牲掉的真实。又或者,这是为了让影片看上去更加真实,而在拍摄手法上做出的牺牲。这是百年来都没有定论的议题,就不去想它,镜头语言才是我们研究的方向。

固定镜头似乎是年代感的标志,但在《北方的纳努克》中,为数不多的运动镜头也运用得十分出色。在狗群相互撕咬的场景中,镜头反复左右摇,相比固定镜头,更能体现出纳努克一家因夜晚将至,迫切想要赶路,却被拖延的焦急的心情。

《北方的纳努克》也擅长使用蒙太奇手法

在一家人捕捉海象之前,导演用的非常多组的镜头来营造气氛。既有海象游泳的姿态,也有纳努克在海面划船的形象。导演通过多角度和运动镜头的拍摄加快了影片的节奏。虽然在今天看来这些切换和运动镜头显得有些保守,但在它所处的时代背景下,仍然是一个伟大的突破。

在纳努克捕获海豹,分割海豹肉的时候,切入了狗的镜头,既表现了狗凶悍的形象,也说明了这样一顿美餐来之不易。在体现爱斯基摩人生活艰辛的同时,还能让场景显得生动,这组镜头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蒙太奇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手法,就算是在纪录片中,这也是无法避免的。而它所产生的主观性,也是纪录片重要的一部分。

10. 亚兰岛人的导演介绍

上世纪20年代,拍摄北极或南极甚至非洲土著的探险电影非常流行。但是,弗拉哈迪第一次把游移的镜头从风俗猎奇转为长期跟踪一个爱斯基摩人的家庭,表现他们的尊严与智慧,关注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并且尊重他们的文化传统。弗拉哈迪所开创的这种拍摄模式直到今天仍为纪录片工作者所尊奉。拍摄纳努克一家
1884年2月16日,罗伯特·弗拉哈迪出生于美国密歇根铁山脚下,父亲是位探险家。弗拉哈迪回忆说:“当我长到十几岁时,总盼望着同父亲一起探险,我们常常一走就几个月,夏天划着小船,冬天穿着雪鞋。”1896年,弗拉哈迪跟随父亲来到加拿大的雨湖地区开采金矿,他喜欢这里天然的原始状态。后来,父母把他送到密歇根的矿产学院,但没能毕业。据说学校认为弗拉哈迪没有成为专业矿业者的资格。大学时代也并非没有收获,他学会了拉小提琴——这是陪伴他一生的爱好,也遇到了未来的妻子——弗朗西斯·哈宾达。
后来,弗拉哈迪三次去北极探矿,旅程的最后弗拉哈迪确实发现了一些铁矿,但开采价值微乎其微。他获得的唯一奖赏是加拿大政府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处小岛。他想把探矿中拍摄的胶片剪辑成一部探险影片。就在将要完成的时候,从桌子上掉下的烟头把胶片点燃了,弗拉哈迪也被烧伤。唯一幸运的是,他保住了生命。胶片烧掉了,他决定等到春天再一次去北方。
这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拍摄计划直到1920年才在法国皮毛商雷维永兄弟的赞助下实施。这一年,他已经36岁。
哈德逊港的一间小屋是弗拉哈迪的住所,他找到优秀猎手纳努克一家作为主要拍摄对象。第一场拍摄的就是猎海象,拍摄前,弗拉哈迪对纳努克说:猎捕海象时如果有任何情况干涉了我的拍摄计划,一定要放弃捕杀;记住:我要的是你捕象的镜头而不是它们的肉。
其实,当时爱斯基摩人捕海象已经不用鱼叉,而是用步枪。为了拍到更为原始的场景,纳努克才用他爸爸的方式猎捕海象。弗拉哈迪在后来的影片中一再重复这种拍摄方式,让人们用父亲或祖父的方式表演生活,商业的侵入、人与人的矛盾都被他挡在摄影机镜头之外。电影史家称弗拉哈迪为浪漫主义者。
把戏剧性引入纪录片
拍出第一批胶片,弗拉哈迪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冲洗,他的敌人是寒冷的天气。如何过滤混入水里的狗毛和爱斯基摩人衣服上的鹿毛同样是个难题。
爱斯基摩人的房子是用冰块砌成的,叫伊格鲁。冰屋通常大约为12英尺宽,弗拉哈迪需要的却是25英尺。纳努克没造过这么大的冰屋,花了几天时间实验,却一次又一次塌下来,每一次倒塌,同伴们都轰然大笑。
因为冰屋是黑的,纳努克用冰做窗户,还借用太阳的反光照明,这是爱斯基摩人在生活中的创造。纳努克教儿子射箭的细节淳朴动人,祖辈传统在劳动的间歇传递,简单的动作传达出父子亲情。
冰屋在拍摄时被迫削去一半,因为没有照明,拍摄只能在露天状态下进行,纳努克一家在冰天雪地的刺骨寒风里表演起床。结果要真实,为了真实不惜搬演,这是弗拉哈迪的信条,他把悬念和戏剧性引入了纪录片。
弗拉哈迪在北极生活了16个月,胶片已经用完,准备动身回家,纳努克惘然若失,依依不舍。弗拉哈迪指着身边河床的石子说:“会有像石子一样数不清的人看你的电影。”几年之后,弗拉哈迪为一些杂志撰写探险游历的系列文章,并在妻子的协助下,于1924年出版了《北方纳努克》一书。弗拉哈迪在他的书中记录了爱斯基摩人在北极的日常生活习惯和在拍片过程中的种种趣事。影片拍完后,第一批观众就是当地的爱斯基摩人。弗拉哈迪在书中这样描绘:“他们(爱斯基摩人)一直向后看放映机的光源,就像看银幕一样,我以为这次放映不会成功。突然一个人大喊:‘抓住它,抓住它。’他们以为海象真的会跑掉。当时屋子里一片混乱。爱斯基摩人在胶片中看到了自己和同伴的影子,他们开始互相耳语,脸上露出神秘的笑容。忽然之间,他们仿佛理解了我所做的一切。”
弗拉哈迪先把片子给派拉蒙公司,看完样片后经理走过来,和蔼地拍着他的肩膀说,非常抱歉,让观众去看这部片子是勉为其难的,“你到北方去历尽了辛苦,却落得这般结局,实在令人惋惜。”几经周折,最终还是法国百代公司同意发行。
1922年6月11日《北方纳努克》在纽约首都剧场公映,一炮走红,观众如潮,一位评论家将《北方纳努克》比作古希腊悲剧。《北方纳努克》是弗拉哈迪三次北极探险的结晶,它不仅开创了用影像记录社会的人类学纪录片类型,也为记录电影提供了一种至今仍在使用的拍摄模式。《北方纳努克》是世界记录电影史光辉的起点。
听从灵感,再现往昔
派拉蒙公司失去了《北方纳努克》,现在想弥补,派人找到弗拉哈迪说:您愿意去哪儿就去哪儿,自己提个预算,请再给我们带回一个《纳努克》。弗拉哈迪认为在北方过了许多年,现在应该去相反的方向。1923年,弗拉哈迪带着妻子女儿和一个红头发的爱尔兰女佣,来到太平洋小岛一个只有百户人家的波利尼西亚村庄。由于传教士和商人的努力,岛上人已经开始穿西装。弗拉哈迪找到村里的酋长,要求他们穿上民族服装。为了制造高潮,特地让一个男孩纹身——当地人称为刺青,这种成人仪式几十年前就已经失传了。仪式前的舞蹈庆典和化妆活动也都是弗拉哈迪按照当地民族古老的风俗习惯搬演的。
在这部名为《摩阿拿》的片子的拍摄过程中,弗拉哈迪开始尝试使用摇镜头去跟拍一个主体对象,当时还没有人用过这种拍摄手法。不仅如此,长焦镜头和特写镜头在他的影片中也同时被使用。在刺青一场中,当针扎进男孩的身体时,弗拉哈迪用特写镜头记录下了他脸上的痛苦神态,并把摄影机摇向他身边的母亲,把母子间的亲情在一幅画面中表现得至真至善。
弗拉哈迪拍片有一个特点,就是毫不遗漏地记录下他感受到的一切,拍《摩阿拿》时,他的素材已经达到14万英尺。但他并不在乎,只要他的灵感存在,那么他的机器就不会停止。拍完的素材弗拉哈迪会不时地拿给村民们看。他们在椰子树上绑起银幕,放映工作样片,看完后,岛上的居民立即把感想告诉他。特别是那些还记得岛上古老仪式和生活习惯的长老们,不仅帮助弗拉哈迪再现往昔,还来检查他的片子是否有错误。
《摩阿拿》并没有为派拉蒙公司赚到钱,即使采用“南海群妖的爱情生活”这样夸张的广告语。格里尔逊在《太阳报》发表评论说,“我不应该说哪些镜头是漂亮的,因为所有的都是那么美”。这里,他第一次使用documentary这个词称呼纪录片,从此纪录片自立门户,直至今天。
格里尔逊邀请弗拉哈迪拍摄一部反映英国工业化进程的电影。拍摄前,英国政府的某个上层人士想要看看稿本,可是弗拉哈迪从来没有写过剧本,他只好回到旅馆像隐士一样呆了几天。最后,他给了格里尔逊一打纸,第一页写的是:关于手工业者的电影,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第二页写的是:电影剧本——工业化英国的场景。此外什么都没有。
弗拉哈迪非常喜欢伦敦。在英国拍片时,傍晚他常常去小酒吧喝上几杯,并讲述他早年在北极遇到的事情。尽管故事有时很荒谬,弗拉哈迪讲故事的天赋却无人能比。
因为《北方纳努克》,弗拉哈迪获得了善于拍摄边缘人群的名声。1932年,高蒙公司制片人贝克决定冒险投资1%的公司预算在弗拉哈迪身上,拍摄《亚兰岛人》。弗拉哈迪来到爱尔兰西海岸三个岛屿中最大的一个,这里距离伦敦只有15个小时的车程。由于水源充分,他们决定把这里作为拍摄地点。岛上没有摩托车,没有电影院,也没有任何奢侈的东西。但土壤对于当地人来说比金子还宝贵。
为了拍到亚兰岛人本来的生活面貌,弗拉哈迪从伦敦请来一位专家教居民用鱼叉捕鲨鱼。亚兰岛人的祖辈曾经这样捕鱼,但弗拉哈迪拍片的时候早已改用蒸汽轮船了。弗拉哈迪想把《亚兰岛人》拍成另外一部《北方纳努克》,但没能如愿,也许他没想到,《北方纳努克》是他十年探险与爱斯基摩人交往的结果,而《亚兰岛人》是为了拍摄而结识这些陌生的人们,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北方纳努克》是他无法超越的高峰。
这部电影给亚兰岛带来了络绎不绝的游人,岛上人把曾参加过弗拉哈迪电影拍摄作为向旅游者炫耀的资本。
《亚兰岛人》高超的摄影技艺赢得电影理论家保罗·罗沙的赞叹,但罗沙说,影片中的人物是“表演祖辈生活的蜡人”。
从未放弃他的模式
弗拉哈迪从未放弃自己的拍摄模式,1938年,他和妻子回到美国,想过一段属于他们自己的宁静生活,但事与愿违。不久,负责美国电影服务社的纪录片导演帕尔·罗伦兹邀请弗拉哈迪拍摄反映美国农业问题的电影《土地》。弗拉哈迪从小云游世界,四处探险,他55岁才第一次有机会接触美国人民的真实生活。
接下来的日子是弗拉哈迪一生中最不快乐的时光。住在黑山掩映下的农场,日子安静却了无生趣,宜人的环境似乎更增加了他的挫败感。弗拉哈迪感慨地说:“威望不会给任何人带来汉堡包和三明治。”
然而,弗拉哈迪错了,威望给他带来了一份奇怪的合同:它规定弗拉哈迪行动自由,拥有影片的版权,甚至出资者要求不在片子上署名,而资助的金额却非常慷慨。这就是《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弗拉哈迪最后一部成功的作品。
影片展示了一个男孩的欢乐与悲伤。一开始就将观众置于神奇而美妙的丛林之中:池塘、荷叶、露珠、水鸟。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少年划着小船缓缓入画。可以看出他在这片森林里如鱼得水,他熟悉这里的一木一草。他最亲密的朋友是一只小浣熊,他们常常在一起嬉戏玩耍。然而,鳄鱼吃掉了浣熊,他决心为浣熊报仇。正当少年与鳄鱼相持不下时,爸爸正焦急地寻找着他。少年与鳄鱼的搏斗惊心动魄,这个场景让人想起纳努克与海象的搏斗,想起亚兰岛人与鲨鱼的搏斗,突出人与自然的搏斗是弗拉哈迪一贯的主题。
弗拉哈迪把自己对自然的深情和对少年时代的回忆都融进这个男孩的故事中,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自传性的影片。
出资者是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它想借助弗拉哈迪的名声改善公司形象,因为二十年的电影工作经验已经使弗拉哈迪的名字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象征。他们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说明石油开采并没破坏这里的生态,一切依旧那么和谐。
1948年,威尼斯电影节因为弗拉哈迪的热情和勇猛授予他大奖。
这位纪录片电影开创者晚年生活拮据。此时,他对用摄影机“还原”绘画产生了浓厚兴趣,1949年开始拍摄有关毕加索著名壁画《格尔尼卡》的影片,但是直到1951年去世,这部片子仍没有完成。它成了弗拉哈迪作品中令人期盼的“遗憾的艺术”。

阅读全文

与开启人类学记录电影的导演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泰国电影种因得果 浏览:931
寡糖电影中文mp4 浏览:250
一个喜欢音乐的小男孩电影有骷髅 浏览:360
一部美国电影女的跳群舞跳舞 浏览:8
什么电影里面有霸王超过这个人 浏览:575
全职高手大电影角色介绍 浏览:140
喜羊羊原始世界大电影7 浏览:389
电影意料之外英文插曲 浏览:825
西峰区电影院票价 浏览:492
一周去看电影两次的英文 浏览:14
疯子的音乐电影 浏览:453
国内反转电影结局是所有人死 浏览:53
怪奇物语电影情节女主角图片 浏览:165
台湾电影绝味 浏览:196
外国富人装穷人的电影大全 浏览:595
塘沽奥莱城电影院 浏览:462
超越电影里的英文歌 浏览:603
多看英文电影英文 浏览:757
目击者电影韩国2018中文 浏览:796
电影院客人投诉事情 浏览: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