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参演人物 > 一位电影导演读唐诗对杜牧

一位电影导演读唐诗对杜牧

发布时间:2022-09-13 06:09:31

Ⅰ 《杨贵妃》电影 范冰冰 韩国导演郭在容

电影还没有拍好,一定会在韩国和日本上映的!
《杨贵妃》(范冰冰黎明主演电影)

盛唐危机即杨贵妃(范冰冰黎明主演电影)。
2013由春秋鸿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出品。田壮壮执导,范冰冰与黎明主演的电影《杨贵妃》,已于2013年9月1号开机拍摄。
角色

演员
备注

杨玉环 范冰冰 ----
李隆基 黎明 ----
惠妃 陈冲 ----
梅妃 宁静 ----
高力士 吴刚 ----
李瑁 吴尊 ----
李瑛 吴樾 ----
李亨 吴超 ----
李琰 金浩 ----
李琬 刘潮 ----
太医 陈宝国 友情客串
大将军 文章 友情客串
大将军 王龙华 友情客串
大将军 马洲 友情客串
杨玉环验身太监 韩斯斯斯 ----
报信太监 邹闯 ----
▪ 导演:田壮壮
演员阵容方面,除范冰冰与黎明确认分饰“杨贵妃”与“唐明皇”之外,陈冲、吴刚、宁静、吴尊等也将在片中出演主要角色。著名导演兼摄影师侯咏、香港著名美术指导黄家能、钟移风等也已确认加盟该片。
2剧情简介
恃宠骄纵
有一次,杨贵妃恃宠骄纵,得罪了玄宗,被玄宗谴归娘家。可是,贵妃出宫后,玄宗饮食不进,高力士只得又把她召回来。750年,贵妃偷了二十五郎(分阝)的紫玉笛,独吹自娱。事发,以忤旨又被送出宫外。贵妃出宫后,剪下一绺青丝,托中使张韬光带给玄宗,玄宗大骇,又令高力士把她召回。张祜《分王小管》诗云:“金舆还幸无人见,偷把分王小管吹。”(《中晚唐诗叩弹集》卷五)就是咏此事的。
杨贵妃知道玄宗没有她,便寝食不安,于是更为骄纵,杨家“出入禁门不问,京师长吏为之侧目”。时人有“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之谣。(《杨太真外传》)
著名一笑
唐代唐玄宗的宠妃:杨贵妃,她有倾城倾国之美,天生丽质,又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以致唐玄宗对她宠爱有加!那位万人之上的大唐皇帝为了博得“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的欢心,每逢荔枝季节总要委派专人通过每五里、十里的驿站从四川(有的说从广东、福建)驰运带有露水的新鲜荔枝。宫中的享受又是极其奢侈,越是难得的山珍海味、稀世奇宝越要进贡,除荔枝外,另有一美酒更是让唐玄宗封为宫廷御酒,其酿酒用的水是高山上的清晨甘露,此酒具得天独厚的四川兴农酿酒之地利优势,酿出来的美酒醇香芬芳,清而不淡,浓而不艳!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当时杨贵妃在华清宫里品尝荔枝时是怎样的一番动人情景,唐玄宗每每以此美酒与其对饮,杨贵妃在唐玄宗的心目中当然更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了。从此便有这历史上这著名的一笑。“华清笙歌霓裳醉,贵妃把酒露浓笑”!那作为贡品进入宫廷的美酒,也取名为:露浓笑。
羞花典故
有一种小巧玲珑的花卉,它的复叶酷似芙蓉枝,点点对称,宛如鸟羽。植株上缀以数朵淡红色的小花,状若杨梅。人们用手一指,它那羽状小叶便很快闭合,叶柄也慢慢垂下,就象初涉人世的少女,因为纯洁和朴实,才那样忸怩、娇羞,所以人们都叫它“含羞草”。传说杨玉环初入宫时,因见不到君王而终日愁眉不展。有一次,她和宫女们一起到宫苑赏花,无意中碰着了含羞草,草的叶子立即卷了起来。宫女们都说这是杨玉环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惭形秽,羞得抬不起头来。唐玄宗听说宫中有个“羞花的美人”,立即召见,封为贵妃。从此以后,“羞花”也就成了杨贵妃的雅称了。含羞草“羞”于见人,是由于植物电的缘故。含羞草的叶栖基部,有一个薄壁细胞组织叫做“叶褥”,平时里面充满了足够的水分。当叶片受到刺激时,薄壁细胞里的水分,在植物电的指令下,立即向上部与两侧流去。由于叶片的重量增加,就产生了叶片闭合,叶柄耷垂的现象。含羞草植株纤细娇弱,为了生存,它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形成了这种适应环境的特殊本领。
贵妃醉酒
她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而“三千宠爱在一身”,可她也曾一时失宠而借酒浇愁,醉后忘其所以,放浪形骸。
唐玄宗先一日与杨贵妃约,命其设宴百花亭,同往赏花饮酒。至次日,杨贵妃遂先赴百花亭,备齐御筵候驾,孰意迟待移时,唐玄宗车驾竟不至。迟之久,迟之又久。乃忽报皇帝已幸江妃宫,杨贵妃闻讯,懊恼欲死。杨贵妃性本褊狭善妒,尤媚浪,且妇女于怨望之余,本最易生反应力。遂使万种情怀,一时竟难排遣,加以酒入愁肠,三杯亦醉,春情顿炽,忍俊不禁。于是竟忘其所以,放浪形骸,频频与高力士、裴力士二太监,作种种醉态,及求欢猥亵状,乃始倦极回宫。
美容秘术
秘术之一:摒弃浓妆艳抹,讲究淡妆轻扫,显示人体自然美。唐代美容物,以铅、汞为主要原料,长期使用,会慢性中毒,脸部留下褐斑,皮肤老化。杨玉环为女道士五六年间,远离浓妆艳抹,不受铅、汞危害,以后也摒弃浓妆,追求蛾眉轻扫的淡妆。
秘术之二:温泉沐浴和拍打之功。唐朝承袭北朝习俗,设温泉宫,华清池是最为有名的一处。相传温泉有祛除邪气,免除疫病的功效,常浴温泉,泉水中的硫磺等矿物质可以治疗皮肤病,已被今天医学界所公认。《长恨歌》写道:“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杨贵妃沐浴温泉时,常把牡丹丹皮、桑叶、荨麻等浸入水中,它们能镇静神经,促进肌肤再生,使之滑腻光洁。《红楼梦》中贾宝玉写诗说“出浴太真冰作影”。在沐浴时,杨贵妃施行拍打之功,用手轻拍全身,尤其是面部皮肤,使周身穴位受到刺激,促进血液循环,以达到强化肌肤机能的美容效果。
秘术之三:合牡丹丹皮、杏仁、滑石、轻粉制成杨太真红玉青。据说施之十日后,面色如红玉,是历代佳人美女川来美容的秘方之一,连后来的慈禧太后也天天使用。此方中杏仁有丰富的苦杏仁油,有滋润皮肤的特殊效果。轻粉抑菌,滑润利窍,它们“上能利毛腠之窍,下能利清溺之窍”。三药合用,具有去垢润肤,迫利毛窍的作川,彻底避免传统美容物中铅、汞的危害。
秘术之四:吃荔枝,服人参,保健美容邀君宠。杨贵妃喜食荔枝,人人皆知。杜牧有诗说:“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玄宗为投杨贵妃之好,下令各地驿站,快速转运闽、广荔枝进贡长安,耗去多少人力财力,仅为杨贵妃一人欢娱快乐。荔枝,为南方热带水果之一,内含丰富营养,性甘平无毒,久吃荔枝,益心脾、养肝血,益人颜色。
3杨玉环名字由来
杨玉环名字《旧唐书》与《新唐书》里没有写,《资治通鉴》里也没有明确记载,《长恨歌传》只说她是“杨玄琰女”。唐大中九年(855年),也就是杨贵妃死后大约100年,郑处诲编撰的《明皇杂录》里才第一次提及:“杨贵妃小字玉环”。后人沿用至今。对此,有一种不同的说法,郑嵎的《津阳门诗注》里说:“玉奴,太真小字也”。郑处诲和郑嵎都是唐人,生活年代也差不多,而且都是进士出身,所以他们的说法都有可信的理由。当然,也可能这两个名字都属杨美人,一个是真名,一个是昵称。但在电视剧《杨贵妃秘史》中,杨玉环幼时的名字却叫杨玥儿。是真是假,现仍是说不清楚。
玉奴这个名字理解起来倒是不难。唐代有一个称谓习俗,给小孩起名字时,最后一个字往往喜欢带上“奴”字,除了杨贵妃的小名玉奴外,唐高宗小名叫雉奴,玄宗手下有个歌星叫念奴,白居易的小弟小名叫金刚奴,李白的儿子小名明月奴,不胜枚举。其中的奴,是当时对小孩的一种爱称,并无实意,谁起名字都可以用,杨贵妃的小名玉奴,实际就是小玉、玉儿的意思。按照唐代当时的习俗来释解谜团,杨贵妃的真实姓名应该把最后一个爱称去掉,就叫“杨玉”。
杨贵妃叫“杨玉”,“玉娘”的解释也会迎刃而解。清代赵翼在《陔馀丛考》中说,娘子,本少女之称。他还举出《唐书》中的例子说,杨贵妃初入宫,有宠,宫中号曰娘子,“是皆以娘为少女之证也”。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未被册封的杨某被度为女道士,时年22岁,说她是一个少女,是完全行得通的。天宝四年(745年),她应召还俗立为贵妃后,人们正式称她杨贵妃。她立贵妃前的“玉娘”称谓,可理解为小女玉儿。这个称谓可是给足了玄宗面子,因为他“父夺子妻”后,当时杨某是女孩还是女人,至今还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不管是玉奴还是玉娘,“玉”应该是杨贵妃名字的核心,“奴”和“娘”只是附在名字后面的一种虚称,表面上看这两个名字都很俗,所以在世人的记忆中也像天上的行云一样慢慢地淡化,后来人们通用的则是郑处诲的“玉环说”。如果问杨贵妃叫什么?肯定有许多人不知道玉奴和玉娘,但几乎不会有人不知道杨玉环的。如果前面所说的杨贵妃真实姓名就叫杨玉,那么,“玉环”的“环”又作何解释呢?
从字典中查找“环”的本义,很难解释玉环的环。不过从史料中惊人地发现,环这个字,有时还被古人用作肥胖的替代词。如果真是如此,这不正和杨贵妃的一身肥肉相吻合吗?这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新发现。环”就是胖的说法,其实就隐藏在“环伟”一词中,这是古人形容一个人高大肥胖时最爱用的一个词。
她“姿质丰艳”是出了名的,古书中用一个“丰”字概括她的外表,正是说明了她是一个正宗的杨胖妞儿,如果改用另一个字“环”来形容她的外表,绝对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举一反三,套用对玉奴、玉娘的解释方法,玉环的“环”,在杨贵妃名字中可以看作是一个爱称,也可以当作一个戏称,它是用来形容杨贵妃的三围大、吃得胖的。总之,杨贵妃“玉奴”、“玉娘”、“玉环”这三个名字的真实性是勿庸置疑的,其中的奴、娘、环三个字的功能都是一样的,是不同时期对杨贵妃名字的一种个性装饰。玉奴,是她儿时的爱称;玉娘,是她册封前的尊称;玉环则是她册封贵妃、身体发福后人们对她的戏称。杨贵妃的真实姓名应该叫“杨玉”,如果“杨玉说”的观点无可争议,那么,出自苏东坡的成语典故“环肥燕瘦”也得改一改了,而中国汉语辞典中最新诞生的成语将是“玉肥燕瘦”。
4贵妃的故事
贵妃墓
杨贵妃墓其实只是杨贵妃的衣冠冢,位于咸阳市兴平县马崽镇西500米处,占地3000平方米,距西安60公里。
贵妃故居
杨贵妃故居,位于山西省永济市首阳乡独头村东向100米处(杨贵妃生长于此)。占地面积近百亩,建筑形制为仿唐民居。杨贵妃故里,是一座类似城堡式的独宅三进院落,它依山势而建,南北走向,可瞰黄河。建筑分堡门、下院、中院、上院、西花园、贵妃池,自下而上,建在一条中轴线上。下院,昔日是佣人居住的地方,已辟为接待室和歌咏杨贵妃诗词书法字画展览厅。
中院,过去是杨贵妃姐妹兄弟和叔婶居住的地方。这次修复后,为了再现杨贵妃的香踪芳迹,精心泥塑大型贵妃生平彩塑群像160余尊,栩栩如生,力求还“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的绰约风姿,使这位唐时绝代美人,再现人间。
上院,主楼是供奉杨家历代祖宗的祭祀房屋。厢房是杨家长辈和接待贵客的地方。
从角门出去,可直通花园,这里奇花异木,假山曲桥,亭台水榭,不仅可以赏花划船,还可以在望河亭举目远眺,使游客心旷神怡,胸襟坦荡。
望河亭下面有贵妃池,乃是杨贵妃童年洗头的清水潭,池水光滑如脂,清澈见底。
5电影开机
范冰冰再临承德演杨贵妃 男一号是天王级男星
据悉,范冰冰主演的《杨贵妃》将于2013年9月份在北京开机,并辗转承德等地拍摄。我市“冰冰棒”们有望再睹范爷风采。
据了解,6月份,范冰冰在避暑山庄拍摄电影《画框女人》时的场面非常壮观,剧组警戒线以外都是围观粉丝,虽然天气炎热,但范冰冰魅力无法阻挡,依旧吸引无数人在大热天里等待,只为一睹范冰冰倾国容颜。
正在宣传《一夜惊喜》的范冰冰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下半年要重拍电影《杨贵妃》。据悉,范冰冰也继续扮演影片的绝对女主角杨贵妃,主创阵容除此二人外,王力宏、小栗旬等主演都将全部更换。对于唐明皇的扮演者,投资方和范冰冰方面均拒绝透露,但有消息称是一位“天王级”的男星。[1]
《杨贵妃》开机 黎明看剧本三度落泪
演员方面,除范冰冰、黎明将分饰杨贵妃与唐明皇外,陈冲、吴刚、宁静、吴尊等也将在片中出演主要角色。黎明也首谈对唐明皇一角的理解,“唐明皇与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有所不同,他文治武功,既有皇帝的威严,又深具文艺气质,其实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原本很难有爱情,但是在看过剧本之后,我发现此次唐明皇在面对爱情时很痴情、很专一,这让我特别感动。剧本尤在这一点上做得特别出色,一个拥有天下的男人在面对爱情时的无助和凄凉令人印象深刻,在读剧本时曾让我三度落泪。”[2]

Ⅱ 中年人的无奈全都在杜牧的这首诗里面了,读来让人心生感慨

时间匆匆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间恍然才发觉自己竟然已经人到中年,这实在是太为尴尬,这个年纪的人上有老下有小,身上的负担与压力实在是太大。年少时的我们总是想着自己能早点长大,将学习是视为人生中最讨厌的事情,觉得长大了就没有事业上的压力,然而步入 社会 后才发现年少的时光实在太过美好,如果能够重来,就算每天读书又有何不可?


于是就想着在奋斗几年,等到中年的时候可能就能清闲下来,然而到了中年才发现自己将一切都想得太简单了。最可怕的就是到了中年之后,自己努力了拼搏了,却仍旧没有什么成果,而只有状况日益变差的身体。这样的感慨并不仅仅只有我们才会有,其实早在唐朝之时,就有一位诗人杜牧看透了这个道理,于是他就写下了一首诗,表达这种人到中年的无奈。


满眼青山未得过,镜中无那鬓丝何。

只言旋老转无事,欲到中年事更多。



唐诗之所以备受大家欢迎,能够流传千古自然有它的优势,很多诗人在写诗的时候,都将自己对于人生的感悟写入诗中,通过读唐诗,其实我们也能够从中了解不少人生的哲理,就比如说杜牧的这首诗。这首诗虽然很短,只有28个字,然而它却通过这简短的文字将人到中年万事休的那种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仔细想想,人的一生真的挺短暂的,只有3万多天,然而我们却从出生开始都面临着很多的磨难,而生命也在这磨难中慢慢消逝。等到发觉自己一直一事无成时人生却已经过半,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打击,都会让人感到悲痛,也会让人愤恨岁月的无情。


杜牧虽然是一位很伟大的诗人,他满腹才华,在少年之时也对未来的人生抱有憧憬,然而现实的生活却是无情的,他也是无能为力。之前他在扬州的时候就迷恋那里的一切,迷恋那里的风土人情,然后来再次回想时,却只能发出了“十年一觉扬州梦”的感慨。而在这首诗中,他从起笔就写到自己已经人到中年,很多事情再也没办法去实现的那种悲哀。


这首诗的前两句他就写得极为伤感,将自己内心的那种悲愤描绘了出来。放眼望去,青山依旧,世界从来没有改变,然而自己就再有没有充足的时间与好心情去登高望远,去享受其中的乐趣。毕竟镜中的自己早已经两鬓斑白,人生逐渐进入暮年,年老体衰的身体早已经不允许自己再去体验人生。在这两句中,他将生理上与心理上的矛盾描绘的淋漓尽致,让人不免得想到自身而感到悲哀。


而这首诗的后两句则是全诗的经典,同时也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年轻时虽然忙碌,但是总是希望老的时候能够轻松自由,现在人到中年才发现一切不过是自己的痴想,身上需要背负的担子更重了,恍然发觉自己早已经身心疲惫。


其实仔细想一想,在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人其实都有着这样的感慨,生活总是平淡的同时又夹杂着各种苦涩,所以我们只能想办法让自己用豁达与平淡的心态去看透人生,才能够苦中作乐,但与此同时,这何尝又不是人生的魅力呢?

Ⅲ 山行古诗中有什么科学

①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这话不假。 ②记得一位电影导演读唐诗,对杜牧的《山行》一诗进行分镜头:“远上寒山石径斜”是远景,“白云生处有人家”是全景,“停车坐爱枫林晚”是中景,而“霜叶红于二月花”则是特写。他《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那么描写景物的有寒山:深秋季节的山,石径:石子的小路,人家 枫林 霜叶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Ⅳ 读唐诗《清明》笔记

杜牧(803年—852年),唐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字牧之。杜佑之孙。唐代文学家 [27]  、大和进士。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补阙、史馆编撰、司勋员外郎以及黄、池、睦、湖等州刺史。晚年尝居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问谁,没有点明。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由于这首诗的广泛流传,“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号。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这是流传最广的一首清明诗。最精彩的词句是“欲断魂”,凭吊的人那种悲伤之情跃然纸上。后人还将这首诗以不同的断句方式改编成情景短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Ⅳ 《蒋勋读唐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大家好。蒋勋先生说,他年轻的时候,最喜欢的诗人就是李白。但是这几年,在这给朋友的诗里,李商隐和李后主的句子越来越多。

请翻开《蒋勋读唐诗》第223页至第248页,让我们继续走近李商隐。并思考:

1. 李商隐真的是一个颓废诗人吗?

2. 你还有哪些熟稔并且喜欢的晚唐诗歌?

1

晚唐与南唐是文学史上两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有很特殊的重要性。

在艺术里面,大概没有一种形式比诗更具备某一个时代的象征性。

很难解释为什么我们在读李白诗的时候,总是感到华丽、豪迈、开阔。“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种大气魄洋溢在李白的世界中。

蒋勋先生说,他年轻的时候,最喜欢的诗人就是李白。但这几年,在写给朋友的诗里面,李商隐与李后主的句子越来越多。

不知道这种领悟与年龄有没有关系,或者说是因为感觉到自己身处的时代其实并不是大唐。

写“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样的句子,不止是个人的气度,也包含了一个时代的气度。

经过安史之乱以后,大唐盛世、李白的故事已经变成了传奇;杜甫晚年有很多对繁华盛世的回忆;到了李商隐的时代,唐代的华丽更是只能追忆。

活在繁华之中与对繁华的回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创作状态。

回忆繁华,是觉得繁华曾经存在过,可是已经幻灭了。回忆当中很多东西的繁华已经无从比较,只是在主观上会把回忆里的繁华一直增加。

蒋勋先生常常和朋友开玩笑,说他母亲告诉他,西安的石榴多大多大,很多年后他第一次到西安时,吓了一跳,原来那里的石榴那么小。

繁华在回忆当中会越来越被夸张——这也完全可以理解,因为那是一个人生命里最好的部分。

晚唐的靡丽诗歌,其实是对于大唐繁华盛世的回忆。

2

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只有二十个字,可是一下就能感觉岁月已经走到了晚唐。

“向晚”是快要入夜的时候,不仅是在讲客观的时间,也是在描述心情趋于没落的感受。晚唐的“晚”也不仅是说唐朝到了后期,也有一种心理上结束的感觉。

个人的生命会结束,朝代会兴亡,所有的一切在时间的意义上都会有所谓的结束,意识到这件事时,人会产生一种幻灭感。

因为觉得当下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在这个不确定的状态中,会特别想要追求刹那之间的感官快乐与美感。

白天快要过完了,心里有一种百无聊赖的感觉,有一种讲不出理由的闷,即“意不适”。晚唐的不快乐绝对不是大悲哀。

李白的诗中有号啕痛哭,晚唐时只是感觉到闷闷的,有点淡淡的忧郁。

在杜甫或李白的诗里都可以看到快乐与悲哀之间的巨大起伏;可是在李商隐的诗里,你永远看不到大声的呐喊或者呼叫,他就算要掉泪,也是暗暗地在一个角落里。

“不适”用得非常有分寸,这种低迷的哀伤弥漫在晚唐时期,形成一种风气。

这种讲不出的不舒服要如何解脱呢?“驱车登古原”,用现在的语言来讲,就是去散散心吧,疏解一下愁怀。

乐游原是当时大家很喜欢去休闲娱乐的地方,这里用了“古”字,表示这个地方曾经繁华过。

“夕阳无限好”——在郊外的平原上,看到灿烂的夕阳,觉得很美。“无限”两个字用得极好,讲出了作者的向往,他希望这“好”是无限的,可是因为是“夕阳”,这愿望就难免荒谬。

夕阳很灿烂,但终归是向晚的光线,接下来就是黑暗。诗人自己也明白,如此好的夕阳,“只是近黄昏”。

二十个字当中,李商隐不讲自己的生命,而是描写了一个大时代的结束。

已是快入夜的时刻,再好的生命也在趋向于没落,它的华丽是虚幻的。

从这首诗里面,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李商隐的美学组合了两种完全不相干的气质:极度华丽,又极度幻灭。通常被认为相反的美学特征,被李商隐融会在了一起。

晚唐的文学中有一部分就是盛世将要结束的最后挽歌,挽歌是可以非常华丽的。

3

《花下醉》,题目也很具晚唐气象。“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花”与“醉”是两个意象,花是繁华、华丽,醉是颓废、耽溺、感伤。

“寻芳不觉醉流霞”,花有一点远,所以才要寻芳,当然这个花可能是自然界的花,也可能是某一个美丽的女子,或者自己生命里眷恋过的某一种情感。

“醉”与“霞”,本来是两个没有关系的字,但组合出来的意象非常丰富,好像鲜花变成了一个人酡红的脸庞。

“倚树沉眠日已斜”,靠着树边沉眠,也很有晚唐的感觉,有点低沉,有点困倦,有点慵懒。

我们会发现在盛唐时代,每一个诗人都精力旺盛,拼命想要跑来跑去。到晚唐的时候,大家都有一点累了,想要睡觉。

象征主义的诗似乎都和慵懒的情感有关,有一点对于万事万物都不那么带劲的感觉,不那么向外追逐。

一个阶段之后,向外的追逐转成向内的安定,晚唐时期这样的转变非常明显。

前面的人都在往外征服,忽然发现心都空掉了,向外征服的意义何在?所以开始回来讲自己。

我们看过的李商隐的这几首诗,整个背景经验全部是晚霞、夕阳。好像盛唐时期的诗人看到的都是朝日与月圆,晚唐时期的诗人看到的都是孤星与晚霞。

这里面很明显写的是心事,而不是风景。

后面的两句,是最常被引用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如果你有一天举办一个很盛大的生日宴会,杯盘狼藉、宾客散尽的那一刹那,大概是最孤独的时刻。那一刹那之间,会有巨大的荒凉感。

悉达多太子在二十九岁出家时,就是这个状态,忽然酒醒过来,看到旁边陪伴他的宫女、妻妾,有一种荒凉感。

那是他第一次出走。

生命里面的“客散酒醒”是非常重要的时刻,我不认为李商隐是在讲宴会的状态,我觉得“客散酒醒”是在讲大唐盛世的远去,李白走了,杜甫走了,王维走了,大时代的风云人物全部走完了,人们也从那种陶醉中醒过来了。

最后一个句子,“更持红烛赏残花”,完全是晚唐的感觉:只剩一个人了,这么荒凉,这么孤独,把红色的蜡烛重新点起来,拿着蜡烛再去看已经残败的花。

李白的诗喜欢用“金”,李商隐的诗很喜欢用“红”,他的红总是和残、冷在一起出现。

从象征诗派的意象来看,他用字非常精准。

这其中是不是有一种眷恋?好像花都已经败落了,也知道大时代的繁华已经走完,可还是不甘心,还是无奈,还是愿意拿着蜡烛再去看一看最后的残花。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或者“更持红烛赏残花”,表达的都是同一种感觉。我们很熟悉的晚唐诗还有“留得残荷听雨声”。

夏天已经过完,荷叶都已经残败了,照理讲应该把它收掉,可是诗人跟园丁说:“不要把荷叶收掉,把残败的荷叶留在那边吧!”

那个人就问:“荷叶都已经枯掉,这么难看,留着干什么?”诗人说:“留得残荷听雨声。”下雨的时候雨打到枯掉的荷叶上,有一种美好的声音。

这是非常明显的晚唐经验,即繁华盛世没有了,在一个有点萎靡、有点慵懒、有点困倦的时代里面,努力为自己找到一点生命的美好。

​4

李商隐的诗常常让我们感觉到生命并不是绝对单一的状况,生命里没有所谓的极盛与极衰,生命其实处于流转的过程当中。

他对繁华的回忆,可能是一种喜悦的感觉,甚至比较平静。他的晚唐繁华经验,其实是在繁华过了之后怎么去整顿自己。

李商隐还写过一首《晚晴》,其中有一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晚晴,就是雨下了好久天才晴朗起来,特别值得珍惜。

现在我们不是用“晚晴”来形容老年的美好吗?这两个字用得非常妙,“向晚意不适”中也是在讲“晚”,李商隐力图为“晚”找到一个存在的意义与理由。

生命没有哪个阶段一定是最好,每个阶段都有它的妙处。早晴和晚晴是两种不同的意义。

这里面就产生了文学艺术创作非常重要的一个意义,就是可以为人生的每一个状态提出一个价值。

在悲悯自己、哀怜自己,在生不逢时的难过与哀伤中,忽然读到这个句子,也会转成“人间重晚情”,有一种开心。

同时代的杜牧也曾经写过“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天时节,百花枯萎,被霜打样过后的红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

似乎在说虽然我的时代已经是秋天,可是这个秋天不见得比春天差,可以欣赏春花的人,也可以坐下来欣赏红叶。

从这个角度去解读,大家可能会同意,也许李商隐不见得是把我们引到哀伤、没落、颓废境界的诗人,与之相反,他希望在哀伤、没落、颓废的时代里,找到一点生命存在的理由。

来源:有书共读

Ⅵ 2016年云南省八年级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八年级期末考试语 文 试 卷(全卷共三大题, 满分100分, 120分钟完卷)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总分人题分 20 40 40 100得分亲爱的同学,本学期一百多个欢快的日子转瞬即逝,面对眼前的试卷,只要你认真审题,从容应对,你一定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以迎接快乐的暑假生活。祝你成功!一、积累与运用(20分)1. 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 (2分)A. 匿(nì)名 牟(móu)取 朔(sú)方 颔(hàn)首低眉B. 禁锢(gù) 招徕(lái) 诘(jié)责 众目睽睽(kuí)C. 稽(jǐ)首 眷(juàn)念 门楣(méi) 即物起兴(xīng)D. 哂(xī)笑 彷(páng)徨 惟(jiāo)悴 广袤(mào)无垠2. 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 (2分)A. 落弟 奥秘 相形见绌 翻来覆去C. 狼藉 咫尺 粗制滥造 沧海桑田C. 挑畔 和煦 莫衷一是 冥思瑕想D. 侏儒 踌躇 慷概大方 不容值疑3. 默写下列诗句(6分)(1)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3)人生自古谁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4)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6)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4. 请将下面陆游《岳池农家》里的两句诗写在后面的空格内. (2分)小姑画得城中眉,一双素手无人识。5. 请你写出一句有日月山水或花鸟虫鱼的古诗词名句,填在下面的空格内。(2分)6. 下面画横线的句子都是病句, 请任选2个修改. (4分)从2003年5月21日开始,①省人大在全省范围内召开了声势浩大的义务教育执法检查,②历时大约整整6个月。依据有关义务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此次检查的主要内容有七个方面,③即政府执行义务教育法律法规及履行义务教育职责,落实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情况,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情况,义务教育普及情况,④中小学布局调整,增加办学条件情况,教育违规收费情况,⑤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利益保障情况等。第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以“爱心”为陈述对象,仿照下面的句式造句,使之与前后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2分)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天的阳光,使贫病交加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三、阅读题(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段, 分别回答问题. (10分)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你改悔罢!”……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宇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宇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8.简要概括上文所写的主要的两件事。(4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怎样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答:10.文中“呜呼,无法可想”的感慨,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认识(2分)答:11.文中“我”经历的事情和“弃医从文”的选择,对你有哪些启示 (写对两点可得4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段, 完成12—17题. (14分)诗中有科学 (节选)叶永烈①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这话不假。②记得一位电影导演读唐诗,对杜牧的《山行》一诗进行分镜头:“远上寒山石径斜”是 (1) ,“白云生处有人家”是 (2) ,“停车坐爱枫林晚”是 (3) ,而“霜叶红于二月花”则是 (4) 。他还认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后两句属“主观镜头”——“举头望明月”是仰视镜头,“低头思故乡”是俯视镜头。③一位画家读古诗,则喜欢分析诗中的色彩,她以为“万绿丛中一点红”、“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强调了暖色调,而用冷色调为衬托。“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把鹅在水中那鲜明的色彩写得多么逼真,而苏轼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则是一幅水墨国画。④我很喜欢李贺那首充满幻想色彩的《梦天》。诗人做起南柯之梦,翩翩然在太空中遨游,他“回头下望尘寰处”,看到什么景色呢?呵,“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原来,他看到中国九州就像九个烟点子似的,而大海仿佛杯中的一汪清水。此景此情,犹如宇航员在太空中所见到的那样真切。然而,李贺生活在唐朝,终生未离开过地球,也从未听说过什么“宇宙航行”,况且他只活了二十七岁。我反复吟诵《梦天》,深深佩服这位青年诗人那丰富的科学想象力!⑤我以为王之焕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严格符合几何定律的。确实,“望远必须登高,登高方能望远”。观察点越高,可见范围越大、越广,即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古时候,人们修造高高的烽火台,后来人们打仗首先抢占制高点,直到如今人们利用飞机、人造卫星那“高度优势”进行侦察、勘查、摄影,其中的科学原理,岂不与王之焕的诗句属于“同理”!⑥辛弃疾在农村闲居了二十多年,他的词中富有农业知识,《西江月》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蛙声”与“丰年”之间的有机联系。青蛙俗称“护谷虫”,是一员捕虫大将。蛙声不息,除虫去害,便使稻花飘香,五谷丰登。在《鹧鸪天》中,辛弃疾写下了“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这样清新的句子,表明宋朝已经深知养蚕技艺,很善于掌握孵蚕、养蚕的季节。他在《菩萨蛮》中的名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则是符合现代热力学定律,说明任何物体都有自动降低自身能量的趋势,即使是“青山”也无法遮住!⑦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一诗中,有一句并不引人注目的诗——“夜雨剪春韭”。我觉得,从这五个字中,可以考证出许多关于唐朝种植韭菜的知识:一、韭菜俗称“懒人菜”。种一次,割多次。唐朝种韭菜,已懂得韭菜是多年生草本,可以剪了长,长了剪,而不是连根拔掉收下来;二、唐朝时已知春天的韭菜鲜嫩好吃,而且懂得在春雨绵绵的夜间去剪,那时剪下的韭菜水灵灵的,可作佳肴。⑧有趣的是,我还常发现,有的诗句从文学上讲是难得的佳句,从科学上考证则不尽然。如李白《将进酒》一诗开头两句,曾为多少人所传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其实,“奔流到海”变为水蒸气后,还是“复回”了,依旧从“天上来”,落进黄河,再“奔流到海”,如此循环不已。⑨中国是诗的国度。多少年来,多少诗人“各领风骚数百年”,写下多少长诗短句。然而,人们习惯地只从文学的角度审诗、选诗、注诗、评诗。其实,诗中也有科学,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诗、选诗、注诗、评诗。12. 请根据你对杜牧《山行》一诗的理解,将“特写”、“全景”、“中景、“远景”这几个分镜头名词分别正确填入第②段中的(1)、(2)、(3)、(4)处。(4分)13. 作者遣词用句非常准确。比较第②、③段首句中加点的词语,你认为这两个词语能互换位置吗?为什么?(2分)答:14. 请在第⑤段横线处填入杜甫诗中的两句名句。(2分)15. 请在第⑥段横线处填入辛弃疾词中的两句名句。(2分)16. “我也读古诗词,不过,我常常从科学的角度品诗、评诗,分析诗中的科学。”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你认为应该放在哪两个段落之间,才能使文章通畅?(2分)答:17. 不仅诗中有科学,成语中也有科学。如“回光返照”,指太阳落下地平线时,由于光的反射,又有短时光亮,用来比喻事物灭亡前的短暂兴旺,十分形象。请你也试举一个这样的成语,并作简略说明。(2分)答:(三)文学名著名阅读(3分)18. 请你写出一部中外文名著的篇名及作者. (1分)答: 篇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19. 你对上述作品中哪一个方面感受最深刻 为什么 (2分)答:(四)阅读下面文言文, 然后完成2024题. (13分)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20. 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A.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B.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C.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D.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2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2分)(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日再食 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2分)无从致书以观 益慕圣贤之道当余之从师也 孤常读书, 自以为大有所益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故余虽愚, 卒获有所闻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卒之为众人,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23. 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 请用简短的话归纳出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 (60字以内) (3分)答:三、作文(40分)25.2004年年初,云南大学的学生马加爵在一次与同学玩牌的过程中,因与同学发生了纠纷,受到了同学的侮辱,便怀恨在心。在经过准备后,他残忍地将4位同学杀害了。马加爵残忍的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严惩,但反思这起悲剧事件,如果当初那几位同学不对他进行侮辱,伤害他的自尊,又怎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呢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尊重他人,就会在阴霾的天气里给别人投洒一缕阳光,在干渴的日子里给别人带来一丝雨露,在寒冷的季节里给别人送来一片温暖,学会尊重真的太重要了!请以“学会尊重”这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在文章中可用可不用。(2)题目自拟。(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不少于600字。(5)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文中也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粤沪版)上岭中学2005-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八年级物理科试卷 2006-4-18 11:01:36免费上岭中学2005-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八年级物理科试卷通州市2005(下)初二物理期末测试卷-人教版 2006-3-21 10:45:49免费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下列物体中,受到平衡力作用的是( )A.刚开始发射的火箭B.竖直向上抛出的石子北京市朝阳区2005-2006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物理试卷) 2006-2-13 10:47:16免费北京市朝阳区2005-2006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物理试卷)北京四中期末考试初二物理试卷答案 2006-2-13 10:44:51免费北京四中期末考试初二物理试卷答案北京四中期末考试初二物理试卷 2006-2-13 10:44:18免费北京四中期末考试初二物理试卷初二物理期中考试题 2006-2-13 10:38:28免费初二物理期中考试题海淀区八年级2005-2006第一学期期末测评(物理) 2006-2-10 14:34:36免费海淀区八年级2005-2006第一学期期末测评(物理)东城区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目标检测(初二物理) 2006-2-10 14:29:29免费东城区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目标检测(初二物理)](北师大版)2005 2006第一学期凯里市八年级期末物理试题-新课标 2006-2-9 14:36:22免费1、2005年10月13至21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将升上太空,使人们对宇航员的生活和工作更为关注。宇航员们在飞船内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工作时,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对话,不能直接对话的原因是:A.空中噪声太大 B.用通讯设备对话更方便初二物理(上) 期末考试试卷-人教版 2006-1-6 8:50:52免费初二物理(上) 期末考试试卷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_______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8分)1、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__________k-新课标隆仁中学05——06年八年级物理(上)期末模拟试题 2005-12-21 10:13:32免费32、(2分)找几张颜色不同的纸,白的,黑的,红的,绿的,蓝的,再找几张颜色与上面相同的透明玻璃纸和一个发光电筒,把几张色纸排列在墙上,在黑屋里,先用手电筒射出的白光依次照射各张色纸,记录下它们的颜色,再用各张透明的色纸蒙住手电筒的前端,用不同的色光依次照射各种色纸,把观察到的各(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卷-新课标 2005-12-9 14:45:58免费小军同学通过高倍望远镜观察月亮,发现月面是凸凹不平的,如图12所示。这是由于流星在太空中运行到靠近月球时,在月球的引力作用下坠落到月面,与月面发生碰撞而形成的坑洞,叫做月坑。图12小军同学猜想月坑的深度可能与流星的质量、体积及下落的高度有关。于是,他设计了一个用一只鼓楼区2005——2006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初二物理[整理]苏教版-新课标 2005-12-8 14:18:24免费一、 选择题(每题2分,计30分。把正确答案填写在后面的方框内):1、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A、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声音在钢轨中传播比在空气中传播慢D、在空气中声](苏科版)2005 200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物理期中测试卷-新课标 2005-12-8 10:42:10免费31. 阅读、看图,并回答相应的问题: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2日9时整,矗立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如期喷出桔红色的烈焰,在震天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直播升空。“神舟”六号飞船共飞行115小时32分钟,于17日4时33分安全着落。结合图形,写出与所学物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卷-新课标 2005-12-8 10:24:08免费1、http://xz7.2000y.net/mb/1/readnews.aspnewsid=3879592、 http://www.17588.com/Article/Class5/Class31/Class75/Index.html

Ⅶ 山行这首古诗里面有哪些科学知识

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这话不假。

②记得一位电影导演读唐诗,对杜牧的《山行》一诗进行分镜头:“远上寒山石径斜”是远景,“白云生处有人家”是全景,“停车坐爱枫林晚”是中景,而“霜叶红于二月花”则是特写。他还认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后两句属“主观镜头”——“举头望明月”是仰视镜头,“低头思故乡”是俯视镜头。

Ⅷ 急急急!《中考备战策略》初二语文 修改病句和词语成语的答案!拜托了!

八年级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卷
(全卷共三大题, 满分100分, 120分钟完卷)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总分人
题分 20 40 40 100
得分

亲爱的同学,本学期一百多个欢快的日子转瞬即逝,面对眼前的试卷,只要你认真审题,从容应对,你一定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以迎接快乐的暑假生活。祝你成功!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 (2分)
A. 匿(nì)名 牟(móu)取 朔(sú)方 颔(hàn)首低眉
B. 禁锢(gù) 招徕(lái) 诘(jié)责 众目睽睽(kuí)
C. 稽(jǐ)首 眷(juàn)念 门楣(méi) 即物起兴(xīng)
D. 哂(xī)笑 彷(páng)徨 惟(jiāo)悴 广袤(mào)无垠
2. 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 (2分)
A. 落弟 奥秘 相形见绌 翻来覆去
C. 狼藉 咫尺 粗制滥造 沧海桑田
C. 挑畔 和煦 莫衷一是 冥思瑕想
D. 侏儒 踌躇 慷概大方 不容值疑
3. 默写下列诗句(6分)
(1)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3)人生自古谁无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4)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6)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 请将下面陆游《岳池农家》里的两句诗写在后面的空格内. (2分)
小姑画得城中眉,一双素手无人识。

5. 请你写出一句有日月山水或花鸟虫鱼的古诗词名句,填在下面的空格内。(2分)

6. 下面画横线的句子都是病句, 请任选2个修改. (4分)
从2003年5月21日开始,①省人大在全省范围内召开了声势浩大的义务教育执法检查,②历时大约整整6个月。依据有关义务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此次检查的主要内容有七个方面,③即政府执行义务教育法律法规及履行义务教育职责,落实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情况,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情况,义务教育普及情况,④中小学布局调整,增加办学条件情况,教育违规收费情况,⑤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利益保障情况等。
第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以“爱心”为陈述对象,仿照下面的句式造句,使之与前后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2分)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天的阳光,使贫病交加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三、阅读题(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 分别回答问题. (10分)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你改悔罢!”
……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宇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宇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
8.简要概括上文所写的主要的两件事。(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怎样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答:

10.文中“呜呼,无法可想”的感慨,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认识?(2分)
答:

11.文中“我”经历的事情和“弃医从文”的选择,对你有哪些启示? (写对两点可得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 完成12—17题. (14分)
诗中有科学 (节选)
叶永烈
①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这话不假。
②记得一位电影导演读唐诗,对杜牧的《山行》一诗进行分镜头:“远上寒山石径斜”是 (1) ,“白云生处有人家”是 (2) ,“停车坐爱枫林晚”是 (3) ,而“霜叶红于二月花”则是 (4) 。他还认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后两句属“主观镜头”——“举头望明月”是仰视镜头,“低头思故乡”是俯视镜头。
③一位画家读古诗,则喜欢分析诗中的色彩,她以为“万绿丛中一点红”、“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强调了暖色调,而用冷色调为衬托。“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把鹅在水中那鲜明的色彩写得多么逼真,而苏轼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则是一幅水墨国画。
④我很喜欢李贺那首充满幻想色彩的《梦天》。诗人做起南柯之梦,翩翩然在太空中遨游,他“回头下望尘寰处”,看到什么景色呢?呵,“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原来,他看到中国九州就像九个烟点子似的,而大海仿佛杯中的一汪清水。此景此情,犹如宇航员在太空中所见到的那样真切。然而,李贺生活在唐朝,终生未离开过地球,也从未听说过什么“宇宙航行”,况且他只活了二十七岁。我反复吟诵《梦天》,深深佩服这位青年诗人那丰富的科学想象力!
⑤我以为王之焕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严格符合几何定律的。确实,“望远必须登高,登高方能望远”。观察点越高,可见范围越大、越广,即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古时候,人们修造高高的烽火台,后来人们打仗首先抢占制高点,直到如今人们利用飞机、人造卫星那“高度优势”进行侦察、勘查、摄影,其中的科学原理,岂不与王之焕的诗句属于“同理”!
⑥辛弃疾在农村闲居了二十多年,他的词中富有农业知识,《西江月》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蛙声”与“丰年”之间的有机联系。青蛙俗称“护谷虫”,是一员捕虫大将。蛙声不息,除虫去害,便使稻花飘香,五谷丰登。在《鹧鸪天》中,辛弃疾写下了“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这样清新的句子,表明宋朝已经深知养蚕技艺,很善于掌握孵蚕、养蚕的季节。他在《菩萨蛮》中的名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则是符合现代热力学定律,说明任何物体都有自动降低自身能量的趋势,即使是“青山”也无法遮住!
⑦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一诗中,有一句并不引人注目的诗——“夜雨剪春韭”。我觉得,从这五个字中,可以考证出许多关于唐朝种植韭菜的知识:一、韭菜俗称“懒人菜”。种一次,割多次。唐朝种韭菜,已懂得韭菜是多年生草本,可以剪了长,长了剪,而不是连根拔掉收下来;二、唐朝时已知春天的韭菜鲜嫩好吃,而且懂得在春雨绵绵的夜间去剪,那时剪下的韭菜水灵灵的,可作佳肴。
⑧有趣的是,我还常发现,有的诗句从文学上讲是难得的佳句,从科学上考证则不尽然。如李白《将进酒》一诗开头两句,曾为多少人所传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其实,“奔流到海”变为水蒸气后,还是“复回”了,依旧从“天上来”,落进黄河,再“奔流到海”,如此循环不已。
⑨中国是诗的国度。多少年来,多少诗人“各领风骚数百年”,写下多少长诗短句。然而,人们习惯地只从文学的角度审诗、选诗、注诗、评诗。其实,诗中也有科学,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诗、选诗、注诗、评诗。
12. 请根据你对杜牧《山行》一诗的理解,将“特写”、“全景”、“中景、“远景”这几个分镜头名词分别正确填入第②段中的(1)、(2)、(3)、(4)处。(4分)
13. 作者遣词用句非常准确。比较第②、③段首句中加点的词语,你认为这两个词语能互换位置吗?为什么?(2分)
答:

14. 请在第⑤段横线处填入杜甫诗中的两句名句。(2分)
15. 请在第⑥段横线处填入辛弃疾词中的两句名句。(2分)
16. “我也读古诗词,不过,我常常从科学的角度品诗、评诗,分析诗中的科学。”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你认为应该放在哪两个段落之间,才能使文章通畅?(2分)
答:
17. 不仅诗中有科学,成语中也有科学。如“回光返照”,指太阳落下地平线时,由于光的反射,又有短时光亮,用来比喻事物灭亡前的短暂兴旺,十分形象。请你也试举一个这样的成语,并作简略说明。(2分)
答:

(三)文学名著名阅读(3分)
18. 请你写出一部中外文名著的篇名及作者. (1分)
答: 篇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
19. 你对上述作品中哪一个方面感受最深刻? 为什么? (2分)
答: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 然后完成2024题. (13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20. 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B.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C.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D.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2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2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再食 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2分)
无从致书以观 益慕圣贤之道
当余之从师也 孤常读书, 自以为大有所益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故余虽愚, 卒获有所闻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卒之为众人,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23. 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请用简短的话归纳出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 (60字以内) (3分)
答:

三、作文(40分)
25.2004年年初,云南大学的学生马加爵在一次与同学玩牌的过程中,因与同学发生了纠纷,受到了同学的侮辱,便怀恨在心。在经过准备后,他残忍地将4位同学杀害了。马加爵残忍的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严惩,但反思这起悲剧事件,如果当初那几位同学不对他进行侮辱,伤害他的自尊,又怎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呢?
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尊重他人,就会在阴霾的天气里给别人投洒一缕阳光,在干渴的日子里给别人带来一丝雨露,在寒冷的季节里给别人送来一片温暖,学会尊重真的太重要了!请以“学会尊重”这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在文章中可用可不用。(2)题目自拟。(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不少于600字。(5)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文中也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Ⅸ 读唐诗《绝句》(杜甫)笔记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2月 ~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二、词作原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三、词作译文及赏析

译文: 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开来的船只。

赏析: 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这里用一个“上”字很巧妙。

这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诗人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像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画,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法,也增加了诗句的生机。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这就是诗人观物寄情时物物相融的手法。另外,诗人从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向,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诗人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系。但同时,诗人以这种感受,从另一角度来说明一种艰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要融化千年的积雪则更为困难。于是,诗人在那淡淡的希望之中却有着更深的忧虑。因此,这句就不仅仅是对窗前雪的描写了,它有着更深的寓意,而这种对景物的体察,其实早在一二句就暗含其中了。“两个”、“一行”,数目历历分明,观察仔细,不是因为内心的轻松愉快,而是诗人要排遣那种长期受到闲置的愁闷意绪和百无聊赖的心情。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泊有“停留不开”的含义,杜甫用的正是这个含义。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已经大大消减了。他应该知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在当时很难实现,而且在严武向朝廷推荐他之前,他刚刚结束流亡的生活,对朝廷虽有所望,但却又极感希望渺茫。“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以表示希望不大。这是第一层含义。第二,这只停泊在门前的东吴船并非从东吴来,而是到东吴去的。东吴,正是杜甫心中那点希冀的象征。不直言长安而说“东吴”,原因是,诗人以成都、东吴间相距之远和路径之难,来暗示他的抱负难以得到施展;另外,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借东吴代指孙权,不仅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更是他那“致君尧舜上”的志向的寄寓之所。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

四、个人学习心得

我个人读此诗之后,觉得没有赏析中说的那么沉重。我这首诗整体的节奏是轻快活泼的。尤其是前两句中“两个”、“一行”是实指,“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两两相对,四种景物,有声有色,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动人的图画,表达出诗人当时平静、闲适的心情。后两句 “千秋”与“万里”都是虚指,均出于诗人的想象,而诗的意境因此而幽远、开阔,又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整首诗还是轻松、愉快的。

备注:词作翻译及赏析来源于网络文库及网络搜索。

Ⅹ 【哲哥读唐诗】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今天是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重阳节在农历的九月九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九是阳数,是最大的意思。两个“九”,两个阳数,便称为重阳。双九在一起,代表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重阳节也就成为了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要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传承到今日,重阳节又有了敬老的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便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重阳节的诗篇,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等等,都是写重阳节的佳作。

当然,提到重阳节,杜牧的这首诗也是非常著名的,也值得我们好好读一读。

杜牧是晚唐时期的文人,当时的唐朝早已不是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那个唐朝,朝廷腐败,统治者昏庸,任用平庸之人,杜牧空怀一腔热情,无处报国,怀才不遇,杜牧非常痛苦。重阳节当天,杜牧的友人张祜来看望杜牧,两人都怀才不遇,同病相怜,故在此日登齐山。杜牧感慨万千,遂写下了这首诗。

整首诗四联八句,不仅将杜牧登高时看到的所见之景细致地描写出来,同时也将诗人复杂的心情表达了出来。

首联“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作者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齐山位于安徽池州,地处长江南岸,是江南的名胜之地。杜牧用简单的叙述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一落笔就引人入胜。诗人登高俯看江水,江水中倒影着青山和天上南飞的大雁。一派秋景通过诗中的一个“涵”字表现了出来,如此美的画面怎能不让人神往,这么美的地方,正适合出去郊游,放松心情。

景色虽好,但登山的两个人却心事重重。两人都有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但两人都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处江湖之远,心有余而力不足。杜牧担忧国事,思绪万千,无法平静。所以他会说“尘世难逢开口笑”。尽管有怨气,但美丽的景色安慰了受伤的心灵。正在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一定要将菊花插满头。菊花扣合了重阳节这一节日,突显出节日的特点。这里体现了杜牧的豁达,杜牧已经四十多岁了,还兴致勃勃地采菊花插在自己的头上,不顾自己的地位和形象,玩得非常尽兴,一腔的忧愁,瞬间消释。

颈联叙写了杜牧与友人喝酒的情景。两人借酒消愁,酩酊大醉能让人暂时忘掉怀才不遇,暂时扫除积压在心头的郁结,在放浪沉醉中,表达了“不用登临恨落晖”的感受,为自己解嘲。两人畅游一天,感觉时间过得非常快,不免会有光阴易逝,好景不长的痛苦。但杜牧转念又想,自己正是中年,来日方长,无须自暴自弃,不如及时行乐。这是杜牧的自我勉励。颔联和颈联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登上山顶时的矛盾心情。

尾联承接颈联的“不用登临恨落晖”,总结全诗,将诗人当时复杂的心情做了进一步的表述。杜牧用齐景公牛山泣涕之事进一步安慰自己,登临恨落晖不过是自古以来都有的,不仅仅是只有自己要忍受这些。杜牧表面上心绪坦荡,但从诗的最后一句还是可以感受到杜牧的内心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超然。

整首诗一开始面对秋景感到兴致勃勃,接着转而感慨人生,愁多乐少,继而表达了要珍惜时间,在旷达中自我勉励。最后诗人通过表面的超然物外,婉转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不平和不满,一唱三叹,耐人寻味,真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阅读全文

与一位电影导演读唐诗对杜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法国难兄难弟改编电影 浏览:739
寻龙诀鬼吹灯爱情电影网 浏览:528
看中主角说实话卖房子电影 浏览:505
微电影轻音乐 浏览:724
十大绝版老电影免费 浏览:271
主角变丑的电影 浏览:537
电影院椅模型 浏览:485
dj电影完整版 浏览:767
电影女演员叫毛什么的 浏览:279
台湾电影启航 浏览:765
电影演员余浩明 浏览:656
催人泪下的电影爱情 浏览:388
关于出马仙的电影名字 浏览:336
中国演的鲨鱼电影大全 浏览:835
德阳电影院买票 浏览:357
电影勇敢的心女主角照片 浏览:248
大胸寡妇电影 浏览:786
乐高幻影忍者大电影中英 浏览:573
布鲁克林电影经典图片 浏览:650
查理九世电影为什么不上暎 浏览: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