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第一代导演的代表导演
郑正秋(1888—1935),原名郑芳泽,号伯常,笔名药风,广东潮阳人,生于上海,1902年肄业于上海育才公学,曾从事新剧运动,受聘为《民言报》剧评主笔,倡导戏剧应成为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工具。
“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郑正秋。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出自他的手。
郑正秋比同时代的导演更有艺术主见与追求,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他有感于“清廷的腐败、民生的困苦”,主张改良旧戏,提倡新剧,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和“为恋爱而恋爱”,“觅取题材,往往打从替穷人叫屈的各方面着想”,强调电影的教化功能,提倡“有主义”之影片。
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组新民公司,共同编导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1922年与张石川等共同创办明星影片公司,同时设立明星影戏学校,自任校长。
1913年编导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以广东潮州地区的封建买卖婚姻习俗为题材,写一对素未谋面的少男少女在人们的摆布下成婚的故事,反映封建制度下婚姻的可笑与可悲,使人感到电影除了娱乐作用还有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作用。
1923年摄制完成的《孤儿救祖记》暴露了封建家庭的内部矛盾和掩盖在伦常关系下的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张扬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和伦常秩序,体现出中国早期电影明确的社会功利观与直面现实的“问题”意识。这也是郑正秋编剧的第一部“社会片”,由于影片富有民族气息,故事性强,情节动人,轰动一时。使女演员王汉伦一举成名,成为中国第一位悲剧女演员。
1924年郑正秋创作第一部妇女题材的电影剧本《玉梨魂》。特别是郑正秋晚期导演的《姊妹花》,讲述的是生长在贫富不同家庭中的一对孪生姐妹的不同命运遭遇。妹妹做了姨太太,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姐姐嫁给农民,过着辛劳贫困的生活。由于天灾人祸,姐姐被迫到妹妹家里为妹妹孩子当奶妈,由此引发了诸多令人心碎的情节。郑正秋在这部影片中的创作视野扩展到社会,反映了阶级对立、贫富悬殊、军阀混战、农村破产的生活现实,故事雅俗共赏,导演手法的自然流畅,使得该片在上海新光影院上映创下连映60天的记录。创造了当时中国票房的最高记录。1935年3月该片参加了苏联的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也受到热烈欢迎。
郑正秋一共编、导、演53部影片,是第一代导演中的佼佼者。区别于同时代大多数“惟兴趣是尚”的电影人,他有自己的艺术主见与追求,提出影片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研究者认为,郑正秋以其艺术实践探索出一种以人物悲欢离合的命运为中心,结构成曲折动人的情节发展,同时展开和完成一个社会性主题的创作模式,对同时代的电影家和后来者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中国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片花费了大量心血,为中国电影的启蒙和发展打下了基石,成为我国电影史上伟大的一页。
获奖记录或主要贡献:
1913年与张石川合作编导了《难夫难妻》,这是中国第一部故事片,被夏衍誉为“为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1923年编写了电影剧本《孤儿救祖记》,曲折的情节 ,鲜明的人物性格,惩恶扬善、改良社会的思想内涵以及在电影艺术上的成功探索,使影片上映后反响热烈,第一次为国产片带来远远超过外来影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
1933年编导的《姊妹花》是中国最早的有声故事片之一,他十分注重故事的曲折离奇,表演的朴素细腻,导演手法的自然流畅,使该片创下了在同一家影院连续放映六十余天的空前纪录。 张石川(1890—1954),原名伟通,字蚀川,浙江宁波人,导演、电影事业家。他少年丧父,随舅父经润三到上海经商,先后供职于华洋公司、美化洋行。自学英语,熟谙经营之道。
张石川是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之一,是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的中坚,一生共导演150多部电影。他的影片倾向于“处处惟兴趣是尚,以冀博人一乐”,较多地偏重于商业利益,以娱乐片为主。他的影片大部分为社会言情影片,如《三笑》、《夜深沉》、《金粉世家》、《空谷兰》、《啼笑因缘》(一至六集)等,故事性强,通俗易懂,受到市民观众的欢迎。1928年后导演十八集神怪武侠片《火烧红莲寺》,在上海电影界引起竞拍神怪武侠片的潮流。1931年美国有声影片输入中国后,他导演了以蜡盘配音的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张石川凭着良好的英文功底,专攻西洋影戏的导演技巧,在早期电影艺术上的探索功不可没,如《一夜不安》运用了特写镜头和动画特技,而《横冲直撞》中使用了多机位剪接的手法,更突显了电影的特性。他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导演艺术家。
主要作品:
《难夫难妻》、《黑籍冤魂》、《孤儿救祖记》、《玉梨魂》、《盲孤女》、《最后之良心》、《歌女红牡丹》、《滑稽大王游华记》、《战地历险记》、《热血忠魂》、《女儿经》、《掷果缘》、《空谷兰》、18集《火烧红莲寺》 剧作家、导演。原名沈吉安,又名沈哀鹃、百宁。1905年3月23日,沈浮出生在天津海河边一个贫困的码头工人家中。幼年在河北直指庵小学读书,后进入了河北觉民中学。由于家境贫寒,沈浮没有能够读完中学便失学了。
1924年沈浮进入天津渤海影片公司任演员,自编、自导、自演了戏剧短片《大皮包》,又名《沈少爷》。这是天津历史上拍摄的第一部滑稽讽刺故事片。1933年加入上海的联华影业公司,担任编导,先后编导了《无愁君子》等多部影片。抗日战争初期,沈浮与白杨、陈白尘等人组成上海影人剧团,来到重庆。在这一时期导演了《草莽英雄》、《两面人》、《雾重庆》等多部话剧,创作了《小人物狂想曲》、《金玉满堂》等话剧剧本。抗日胜利后回到北平,担任中电三厂副厂长,后来转入昆仑影业公司,在这里沈浮编导了著名的影片《万家灯火》,获得当时进步电影舆论极高的赞誉,标志着沈浮的电影艺术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新中国成立以后沈浮的艺术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完成了《李时珍》、《万紫千红总是春》等多部影片,其中影片《老兵新传》于1959年获第一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技术成就银奖。
沈浮曾任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厂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一届委员及第二至四届常务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电影局艺术委员会主任。1986年去世。 史东山(1902.12.29-1955.2.23),编剧、导演,原名匡韶,浙江海宁人,出生于杭州,早年曾从事美术和戏剧活动,1922年进入影坛参与创作了《杨花恨》(1925)、《儿孙福》(1926)、《同居之爱》(1926)、《王氏四侠》(1928)等影片。1932年与蔡楚生等合作拍摄《共赴国难》,抗日战争爆发后,拍摄有抗战四部曲《保卫我们的土地》(1938)、《好丈夫》(1939)、《胜利进行曲》(1941)、《还我故乡》(1945)等片。后与阳翰笙、蔡楚生、郑君里等人组织联华影艺社拍摄由他编导的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曾轰动中国影坛。新中国成立后任文化部电影局艺术委员会委员兼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影协第一届常务委员。1951年编导影片《新儿女英雄传》,获第六届卡洛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导演奖,并著有《电影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的几个特点》、《论电影镜头的组接》等书。
史东山编导的影片,内容丰富,人物完整,具有历史的概括性与生活的真实感;在艺术上富于简练、明快、流畅的特点。 但杜宇(1897—1972),原名但祖龄。原籍贵州广顺,生于江西南昌。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曾出版《百美图》画集。“杜宇”乃杜鹃之别称,因以为名。但杜宇从小喜欢绘画,长大后即来上海,以画月份牌为业,业余时间经常观看电影,逐渐对拍电影产生了兴趣。有一次,但杜宇从一个外国人手里购得一架电影摄影机,回家悉心研究,居然掌握了摄影技术,于是办起了上海影戏公司,自任编导和摄影,演员则由家属担任。他的侄儿但子久、侄孙但涂亭、侄曾孙但二春(但杜宇年纪虽轻而辈份大)、外甥贺佩之、外甥女贺佩蓉、贺佩瑛,都能演戏,他们共同组成了名副其实的家庭公司。
主要作品:
导演故事片:《传家宝》、《还金记》、《盘丝洞》、《小剑客》、《卢鬓花》、《万丈魔》、《媚眼侠》、《画室奇案》、《豆腐西施》、《美人岛》(前后集)、《古屋怪人》、《东方夜谭》、《南海美人》、《失足恨》、《清白》、《健美运动》、《桃花梦》、《人间仙子》、《新娘的前夜》、《国色天香》、《石破天惊》、《南海艳影》、《苦恋》(与陈实合作)、《新天方夜谭》、《江湖奇侠》(一至三集)、《豹子头林冲》、《花花公子》、《嫦娥》、《新凌波仙子》 邵醉翁(1896—1979),原名邵仁杰,字人杰,别号醉翁,浙江宁波人。1914年毕业于上海神州大学法科,后任上海地方法院及会审公廨律师。1921年任中法振业银行经理 ,同时在上海、天津、宁波等地与人合股经营商号。1922年集股经营笑舞台,演出文明戏,并创办“和平社” 剧团,演出自编讽世剧本。1925年以和平社演员作班底,与弟邨人、仁枚、逸夫在上海创办天一影片公司,任总经理兼导演。同年导演影片《立地成佛》。后相继导演《梁祝痛史》、《白蛇传》、《孟姜女》、《七侠五义》、《乾隆游江南》等。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在左翼电影运动的影响下,导演抨击封建婚姻制度的影片《芸兰姑娘》、《挣扎》,并将改编自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 的电影剧本《一夜豪华》搬上银幕。 天一公司的影片受到南洋各地观众的 欢迎。1936年后期,天一公司陆续将制片资材运往香港,建立香港分厂。 抗日战争爆发后,天一公司结束在上海的制片业务,将全部资材运往香港分厂,改名南洋影片公司。建国后闲居上海,后在上海病逝。
主要作品:
导演作品
1925:《立地成佛》、《女侠李飞飞》
1926:《忠孝节义》、《夫妻之秘密》、《梁祝痛史》、《电影女明星》、《珍珠塔》、《义妖白蛇传》、《孟姜女》(与裘芑香合作)、《孙行者大战金钱豹》(与顾肯夫合作)、《唐伯虎点秋香》(与裘芑香合作)
1927:《白蛇传》、《刘关张大破黄巾》、《铁扇公主》(与李萍倩合作)
1928:《夜光珠》、《拳大王》、《双珠凤》
1929:《无敌英雄》、《江洋大盗》、《乾隆游江南(第一、二集)》
1931:《最后之爱》、《空门红泪》
1932:《芸兰姑娘》、《一夜豪华》
1933:《孽海双鸳》、《生机》、《飞絮》(与汤晓丹合作)、《苦儿流浪记》、《吉地》
1934:《王先生》、《万花筒》
1936:《黄浦江边》、《女同学》(与文逸民合作)
1937:《富贵荣华》(与文逸民合作)
电影剧作
1927:《刘关张大破黄巾》(与裘芑香合作)
1928:《寻父遇仙记》、《红宝石》、《夜光珠》
1929:《乾隆游江南(第一、二集)》
1930:《乾隆游江南(第五、六集)》、《施公案(第一集)》
1933:《孽海双鸳》、《生机》
1936:《黄浦江边》、《女同学》
1937:《富贵荣华》 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中,有一个早已被湮没的名字——何非光。这是一个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本身的经历就可以是一部电影。
何非光是台湾人,1913年出生于台中市,16岁那年只身到上海谋生,先是在一个台湾同乡开设的诊所里当学徒,这年的春节,他到苏州游玩,遇到[联华]在此拍摄《续故都春梦》的外景戏,当时正在拍摄这样一个场面:农村姑娘朱莹(陈燕燕饰)手提小篮正在归家途中,突然,她被身后追上来的一个军阀骑兵捋上马背--但是扮演军阀骑兵的演员,骑术不佳,力气又不足,再三尝试也达不到导演的要求。此时,在场的何非光 当了一回替身演员,很出色的完成了这组镜头,他的表现引起了影界人士的注意,此后,[联华]聘他为签约演员,何非光就因一个偶然的机遇踏上了从影之路。
他先后出演了《人生》、《暴雨梨花》、《小玩意》、《风》、《天明》、《体育皇后》、《华山艳史》、《母性之光》、《再会吧,上海》、《昏狂》、《热血忠魂》、《日本间谍》等等影片。出色的完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反派角色。
之后,他又转为电影编导,先后编导了抗战影片《保家乡》、《东亚之光》、《气壮山河》、《血溅樱花》和影片《某夫人》、《芦花翻白燕子飞》、《出卖影子的人》、《同是天涯沦落人》、《花莲港》等等。
他还导演过话剧、越剧、淮剧、上海滑稽戏等等地方戏,尤其是滑稽戏《三毛学生意》作为一个优秀剧目被改编成了电影。
但是,“台湾特务”、“日本间谍”、“国民党派遣人员”等等莫须有的罪名,使他从1949年以后就被排除在电影界之外,尽管,他曾抗美援朝上前线、到大西北参加军区文工团-----寻求自我救赎,但是,1958年还是被判处管制两年,直到1979年8月11日才得到彻底平反。
何非光的电影生涯是短暂的,但是他为电影事业所做的贡献是在中国电影史上值得一书的,他编导的《保家乡》抗战期间在东南亚地区有很大影响;他编导的《东亚之光》被誉为[一柄正义之剑];他编导的《气壮山河》是中国唯一一部反映中国军民和盟军一起直接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片;他编导的《花莲港》是“第一部以台湾省高山族为题材的爱情巨片”;他导演的《出卖影子的人》票房极佳,影响很大……
自从1949年后何非光从影坛消失,有各种矛盾的零星报道“被国民党杀害--”、“劳改死在东北--”-----事实上何非光一直默默无闻的活到1997去世。
台湾著名导演李行先生和台湾电影资料馆曾做最大的努力,帮助何非光圆他回台湾故乡省亲的心愿,但是,就在何非光准备前行的前两个月,突然发病与世长辞。 杨小仲 (1899-1969) ,编剧、导演。原名杨保泰,艺名羼提生。江苏常州人。1916年入上海商务印书馆补习学校半工半读,1918年转入该馆机要科任职。1920年将文明戏《阎瑞生》改编为电影剧本,由中国影戏研究社摄制成影片,为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之一。后为商务印书馆活动影片部编写电影剧本。1925年独立编导影片《醉乡遗恨》。1927年入长城画片公司,编导《火焰山》等影片。1929年与陈趾青合作创办昌明影片公司,编导武侠片《火烧平阳城》等。1931年入联华影业公司,编导《蛇蝎美人》、《四姊妹》等影片。1935年入新华影业公司,导演影片《红羊豪侠传》等。抗日战争爆发后曾赴绥远前线,拍摄傅作义部队抗击日寇侵略的纪录片。1942年后在中联、华影编导《秋》、《结婚交响曲》等影片。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国泰等影业公司编导影片《十步芳草》等。1949年前编导影片九十余部。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执导戏曲片和儿童片。1960年拍摄戏曲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绍剧),成功地发挥电影艺术的特殊手段,塑造出孙悟空的神话英雄形象,1963年获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1963年编导的童话故事片《宝葫芦的秘密》亦受到好评。曾任中国影协第三届理事、中国影协上海分会副主席。
主要作品:
电影剧作:
1921:《阎瑞生》
1922:《好兄弟》
1923:《松柏缘》
1930:《侠义英雄传》
1944:《断鸿零雁》
1948:《古屋魔影》
编导故事片、戏曲片:
1925:《醉乡遗恨》
1926:《马浪荡》
1927:《武松血溅鸳鸯楼》
1928:《火焰山》、《妖光侠影》
1930:《江南女侠》
1929-1931:《火烧平阳城》(一至六集,与陈趾青合作导演)
1931:《飞侠吕四娘》、《心痛》
1935:《蛇蝎美人》、《四姊妹》
1936:《桃源春梦》、《小孤女》
1937:《飞来福》
1938:《地狱探艳记》、《六十年后上海滩》
1939:《化身人猿》、《白蛇传》
1940:《隋宫春色》、《双珠凤》、《女鬼》
1941:《艳尸复仇记》、《新姐妹花》(与周贻白合作编剧,与张善琨合作导演)、《明月重圆夜》、《上海淘金记》
1942:《卓文君》、《欢乐年年》、《秋》
1943:《三朵花》
1944:《结婚进行曲》、《凯风》
1945:《莫负少年头》、《廿载恩情》
1946:《民族的火花》
1947:《欲海潮》、《钗头凤》
1948:《悬崖勒马》、《十步芳草》
1949:《异想天开》
1963:《宝葫芦的秘密》(与殷子、蒋天流合作改编剧本)
导演故事片、戏曲片:
1926:《不如归》、《母之心》
1927:《一箭仇》、《翠屏山》(与陈趾青合作)
1928:《大侠甘凤池》
1929:《儿子英雄》、《秘密宝窟》
1931:《两大天王》
1933:《徭山艳史》
1934:《良宵》
1935:《红羊豪侠传》
1939:《琵琶记》
1940:《三娘教子》(戏曲片,与言菊朋合作)
1942:《生命之火》
1948:《痴男怨女》、《间谍网》(与陈翼青合作)
1949:《荒园艳迹》、《残冬》
1956:《庵堂认母》(戏曲片)
1957:《陈三五娘》(戏曲片)
1958:《兰兰和冬冬》
1959:《好孩子》
1960:《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戏曲片,与俞仲英合作)
1961:《周信芳的舞台艺术》(戏曲片,包括《徐策跑城》、《下书杀惜》,与应云卫合作) 洪深(1894—1955),学名洪达,字伯骏,号潜斋,别号浅哉,江苏武进人,中国电影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导演。
洪深出身于封建的书香门第,自幼爱好文艺。父亲洪述祖是民国初年的风云人物,1913年因枪杀国民党领袖的“宋教仁事件”,躲避于德国统治下的青岛。
1911年前洪深分别就读于上海徐汇公学、南洋公学、天津铃铛阁中学,1912年入北京清华学校,1916年公费留学于美国俄亥俄大学,学习烧瓷工程,1919年改学戏剧,就读于哈佛大学并获硕士学位。
1922年回国,执教于复旦、暨南等大学,在为推进我国早期话剧运动作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关注着电影事业的发展。他“是第一个主张并且写出剧本的人”(《新文学大系?戏剧导言》)。1924年闯入电影圈,与田汉、夏衍等成为挚友。他在复旦大学任教时,领导成立了“复旦剧社”,推动了大学戏剧活动。接着又与田汉等人成立了“戏剧协社”和“南国社”,成功地演出了译制剧《莎乐美》使女主角俞珊女士蜚声全国。他在联华电影制片公司作编导时,也使电影明星胡蝶荣膺电影皇后的盛名。
1924年,发表了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电影剧本《申屠氏》。1925年秋,受聘于明星公司任编剧顾问,编导《冯大少爷》和《早生贵子》。1926年编导《四月里底蔷薇处处开》和《爱情和黄金》。1927年编导《同学之爱》,并把英国作家王尔德的舞台剧《少奶奶的扇子》改编搬上银幕。其早期作品,比较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心理的刻画,开中国电影“心理剧”的滥觞。
洪深为中国电影有声片的诞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1928年,他翻译了苏联电影艺术家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联合发表的《关于有声电影的宣言》。后为中国第一部蜡盘发音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撰写电影剧本。
30年代初,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左翼戏剧家联盟。1932年,与夏衍等在明星影片公司组成编剧委员会。这一年,他导演了《铁板红泪录》,加工改编了《香草美人》,编写了电影剧本《压迫》。这些影片,视野开阔,观点鲜明,反映了工人、农民的生活和斗争。其后,又陆续创作了电影剧本《新旧上海》、《梦里乾坤》、《女权》、《社会之花》、《四千金》、《镀金的城》等十余部,分别由明星、天一、联华、新华等影片公司摄成影片。
抗日战争期间,担任救亡演剧队的组织领导工作,进行抗敌宣传和进步的戏剧活动。抗战胜利后,他仍在大学任教,并主编《大公报》的“戏剧与电影”副刊。1946年,受聘于国泰影业公司,任特约编剧,导演了名重一时的舞台剧《丽人行》。1947年为启明影业公司编写《鸡鸣早看天》,揭露社会黑暗,憧憬光明未来。1948年,与人合作导演了《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鼓吹妇女解放,富于教育意义。
洪深一贯重视电影批评和电影理论建设。早在他回国之初,他为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草拟的“征求影戏剧本”启事,就明确地阐明了他对电影功能的进步观点。1930年2月22日,为抵制美国辱华影片《不怕死》在沪上映,于大光明电影院当场提出严正抗议,面对苏联影片《生路》,却撰文热情地予以赞扬。他的《1933年的中国电影》一文,对左翼电影运动的成就作了全面而又精辟的分析与肯定,他还写有为数甚多的影片评论和《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电影戏剧的表演艺术》等理论专著。此外,他编写的《电影术语词典》,收录编剧、导演、摄影、制片、洗印、录音、广告等二十五类电影词目近六百条,并注有英文或法文。1935年在上海出版,是中国最早的电影辞典。
解放战争期间,洪深在上海组织教授罢教,并积极参加学生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爱国游行示威,因而受到国民党当局的迫害。
建国之后,洪深先后任全国政协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对外文化联络局局长,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8月29日因患肺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
主要作品:
编导:
《冯大少爷》(1925)、《爱情与黄金》(1926,与张石川合作导演)、《卫女士的职业》(1927,与张石川合作导演)、《少奶奶的扇子》(1928,与张石川合作导演)、《同学之爱》(1928,与张石川合作导演)
导演:
《早生贵子》(1925)、《四月里的蔷薇处处开》(1926)、《铁板红泪录》(1933)、《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1948,与郑小秋合作)
电影剧作:
《申屠氏》(1928)、《爸爸爱妈妈》(1929)、《歌女红牡丹》(1931)、《旧时京华》(1932)、《如此天堂》(1932)、《压迫》(1933)、《香草美人》(1933,与史文源合作)、《女儿经》(1934,与夏衍,郑正秋等合作)、《劫后桃花》(1935)、《时势英雄》(1935)、《花花草草》(1936)、《女权》(1936)、《新旧上海》(1936)、《镀金的城》(1937)、《梦里乾坤》(1937)、《社会之花》(1937)、《四千金》(1937)、《自君归来》(1946)、《鸡鸣早看天》(1948)、《几番风雨》(1949)
㈡ 贾玲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便如此高票房,她是否有做导演的资质
一:贾玲是抱着情怀做这部电影的贾玲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你好,李焕英已经破了41亿的票房,她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就获得了这么高的票房,她的确是有做导演的资质,但是据说贾玲她并对于下一部电影是还没有什么任何想法的。
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这么成功,其实我觉得就是贾玲的功劳,因为贾玲当初做初步定的时候是想要致敬自己的妈妈,所以她在里面花了非常多的心思,一部电影如果用心思用到她这种程度的话,我觉得就是离成功就不远了,而贾玲她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就这么成功,并不是因为她想要去做导演才去做的这部电影,而是因为她是想要去致敬妈妈才去做的这部电影,所以才是那么成功,她确实有做导演的资质,但是我觉得她好像并没有一个很大的导演梦。
㈢ 诺兰是有名的大导演,你能介绍一下他的作品吗
克里斯托弗诺兰可谓是最近这几年风头最盛的导演,拍的每一部电影都可以引起全球影迷的活跃,票房也每次都不会让人们失望。他本人也被誉为新千年的库布里克,备受推崇。诺兰得到这么多的赞誉主要是他有着许多的经典作品,给了听众极大地视觉享受。下面就来让我们介绍一下诺兰的经典作品。
第三不就是盗梦空间。这部电影的设定十分有趣,主角团可以通过进入别人的梦中来获取机密信息。但是梦中也不是完全安全的,很容易就让自己陷入梦中,分不清现实和梦境,最后永远醒不来。电影的最后导演也留下来了悬念供观众思考。
㈣ 成龙成名的第一部电影是什么
成龙详细资料
原名:陈港生
艺名:陈元龙
英文名:JACKIE CHAN
生肖:马
出生地:中国香港
职业:演员、导演、歌星
籍贯:山东人
身高:1.74M
体重:63kg
血型:AB
婚姻:已婚,有一子
嗜好:汽车,缓步跑
最喜欢明星:没有特别喜欢
最喜欢食物:鱼翅
最喜欢演员:查理卓别林
最喜欢颜色:白、杏
所属公司:滚石唱片,嘉禾电影
名衔:
英国MBE勋章
法国文艺骑士勋章
世界十大杰出青年
香港十大杰出青年
任职:
导演会的主席
武师公会的永远名誉会长
演艺人协会的副主席
摄影师学会副会长
灯光师工会的名誉会长
成名作:功夫喜剧《醉拳》
获奖作品:
《警察的故事》
1978《蛇形刁手》《醉拳》
1979《笑拳怪招》
1980《师弟出马》
1982《龙少爷》《A计划》
1985《龙的心》《警察故事》
1987《龙兄虎弟》《A计划续集》
1988《警察故事续集》
1989《奇迹》
1991《飞鹰计划》
1992《双龙会》《警察故事之超级警察》
1993《都市猎人》《重案组》
1994《醉拳Ⅱ》
1995《红番区》《霹雳火》
1996《警察故事之简单任务》
1997《一个好人》《我是谁》
1998《尖峰时刻》
巨星的成长历程:
孩童时期
成龙的父母亲最初在法国领事馆工作,父亲是厨师,也是京剧票友。成龙小时候很喜欢打架,跟那些外国小孩子打。因为他住在山顶领事馆区,几乎附近的尽是法国人,美国人,......这种情况一直到他小学一年级,由於常打架,闹事,所以无法升级。成龙除了喜欢打架之外,还喜欢看武侠片。那时候,武侠片大行其道,曹达华,于素秋是当时最红的明星,成龙崇拜他们,一心想上山学艺。一天,他的父亲带著成龙来到尖沙咀的美丽都大厦,拜访京剧武生于占元师傅,他正是成龙崇拜的武侠女星于素秋的父亲,成龙看到这边的学生在旁勤奋的练功,觉得非常羡慕。便要求父亲让他在这练武。
于是,成龙便成为这的一员,于占元师傅的教育方式基本上是老戏行规矩的严厉与苦练。管束孩子做事,练功的方式就「打,罚」。不到四天,成龙就后悔了。最初的那段日子,成龙常常在晚上暗自哭泣。父亲在把他送进学院之后,就飞澳州美大使馆了。后来的十一年漫长生涯,他心里打颤。在这十年间,父亲曾回港探望过成龙好几次,为了于师傅能更加照顾好孩子,父亲要成龙拜于占元师傅为乾爹,但这却没讨到便宜,反而管束得比别人更严厉。
练武的日子
每天大清早五时便起床练功,练至晚上十二点止。早上练各种功,练压腿的时候倒可以睡点觉,几乎所有人都是架著腿睡觉的,吃过饭,就练声调嗓或读书。读书时间,就是打盹时间。每天这样过著有规律的生活,每月等派救济品时,便是他们最兴奋的时候了,几十个孩子聚在一起,等红十字会的人来送救济品,当中有白米,奶粉,食品等等,孩子们排半天队等待分配给自己的食物。平常他们吃的饭,是大锅饭,烧饭就由女孩子轮流负责,饭是够吃,至於配菜,就得用抢的。
成龙在七小福时期的艺名是元楼,凭著一副身手,他们驻在荔园游乐场,长期表演京剧,他们几个人,一出戏里什麽都做,像孙悟空大闹盘丝洞,他们一会儿是妖女蜘蛛精,一会儿是孙悟空用手变的小猴,一会儿是天兵天将,总之,幕后换装穿衣忙,幕前武打北派的忙。此外,片场本是他们经常出入的地方,小时候,演些童角,临时演员之类。所以成龙很早就出道了。
当武师的日子
成龙白天当武师,晚上回师傅家睡觉,辗转就是十七岁了,成龙满师的日子也快到了,结业那天,依照老例,徒弟满师需向师父下跪叩头,以谢师父提携之恩。师父会向徒弟施十下庭杖,作为最后提点。成龙庄而重之,于占元师傅下跪,垂头静气,等候师傅的庭杖。后来师傅唤他:「起来!不用跪了。时代毕竟变了,不用这套了。」成龙这才松一口气。
成龙结业后便做武师的工作,在当武师时期,他的名字是「陈元龙」,他专门做名演员的替身。像岳华,罗烈,田峰,谷峰,刘丹等,都是做些危险的武打动作。这段时期可说是过著风花雪月的日子,或许是禁制太久了,工作之余,成龙便情玩乐,跳舞,喝酒,上夜总会等,像其他武师一样过著没有明天的放任生活。
当武师,出卖的是劳力,出生入死,可惜地位卑微。每天等候导演来挑人,为了在众多人前被挑中,成龙常卖力演出。成龙常被导演选上,因为他年轻,身手灵活,且勇於尝试。导演都乐意用他,有什麽高难度动作,就会想起「陈元龙」。
走上主角之路
七五年,新天地公司成立,签了成龙,安排他拍一两部片,但票房惨淡。后来陈自强投入罗维在香港的电影公司工作。推荐成龙给罗维,成龙替罗维拍的是古龙作品,少林系列(「少林木人巷」)但都不得志。差不多一年后,吴思远计划拍「蛇形刁手」便向罗维借人(成龙)来拍,接著「醉拳」二部谐趣功夫喜剧,把成龙活泼精灵的动态表露无遗。
「醉拳」走红后,成龙便正式当起导演来,他的头两部导演作品是「笑拳怪招」,「师弟出马」都有不错的成绩。这时嘉禾公司注意到成龙,便筹划安排他到美国荷里活拍「杀手壕」,「炮弹飞车1,2」「威龙猛探」,但在外国拍戏,受洋人导演指挥,使他不得发挥,因此这几部片在当时不红。
八三年他执导「龙少爷」,再度掀起热潮。其后,他与洪金宝,元彪,拍「奇谋妙计五福星」,「快餐车」,「福星高照」,「夏日福星」,「龙的心」。这个时期,成龙一方面帮助洪金宝,而洪金宝也有某程度上影响成龙,所以作品,都是洪家班的风格,直到警察故事才自然流露出成龙自己的风格。这部片除了在香港卖座之外,在日本是疯狂,并替成龙争取到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受欢迎演员等。
之后,成龙推出的作品,像八七年「龙兄虎弟」,「A计划续集」,八八年「飞龙猛将」,「警察故事续集」,八九年「奇迹」,九O年「飞鹰计划」全都是三千多万以上的票房。当然日本更不用说。
歌曲
1 是你给我一片天
2 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
3 明明白白我的心
4 怎么会
5 真心英雄
6 问心无愧
7 男儿当自强
8 我是谁
9 希望你会懂
10 感受
11 醉拳
12 一分钟英雄
13 自我挑战
14 对得起自己
15 我有我路向
成龙 的传奇从1961年,他踏入中国戏剧学院开始,除了在荔园演出,还被派去片场跑龙套。他的第一部片以无楼之名在《大小黄天霸》中演六霸,继而便改名陈元龙演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及《秦香莲》。1971年他与于占元的十年约满,恢复自由身,与师妹元秋一起跟朱牧的大地公司签约,演了好些影片,但始终只是配角。同时他亦开始担任武术指导,作品包括吴宇森的《少林门》等。
1973年,李小龙猝然暴弊,罗维看中了他,将他改名为成龙,希望他能成为李小龙的接班人。但令罗维与成龙都失望的是,他接边拍的《新精武门》、《风.雨.双流星》、《双渡云山》、《少林木人巷》都不甚卖座。正是有意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萌,吴思远向罗维借用成龙,《蛇形刁手》的创新招数令观众耳目一新,继之而来的《醉拳》更是近代功夫片的代表作。而罗维再为成龙开拍类似的谐趣功夫片亦无际于事。 嘉禾重金挖角,撬走了成龙,拍了《师北出马》,《A计划》,成龙的功夫巨星地位开始获得肯定。 很多人将成龙与李小龙比较,两人最明显的不同是李小龙是打不死的神(《精武门》)陈真的死只用一个定镜,他永不会表现痛苦的表情,而成龙却是活生生的人,有喜怒哀乐,会被人打个半死,甚至会被对手[剥光猪]。成龙的亡命动作经常是向生命挑战。《A计划》中从三层楼跳下,《警察故事》中在百货公司沿电线滑下,以至近期《红番区》,从天台跳过另一层的天台,《我是谁》中从高楼上滑下等惊险场面,无不令人目瞪口呆。他已经是无片不伤,拍《龙兄虎弟》时跳下山崖伤及后脑险更有性命之及。
成龙逐步发展成正义的化身,不只有银幕上的形象如是,在银幕下亦如是,向政府呼吁支持香港影业,反黑、扫除水货,慈善筹款都少不了要成龙大哥出来振臂一呼。 近年成龙亦跃升为国际巨星,《霹雳火》是第一部在全美一千多间剧院公映的港产片,1998年他投入美国《Rush Hour》(高峰时间)的拍摄,结果该片成为美国当年十大卖座片之一,看来成龙的传奇又迈向另一个高度。
㈤ 首次做导演就破30亿票房,中国一共4位,谁的含金量最低
纵观国内,“第一次”当导演就获得三十亿以上票房成绩的导演,加上贾玲一共才只有四位。不过在这四位当中,其他三位导演的含金量都比贾玲要高。
1. 《你好,李焕英》导演:贾玲《我不是药神》可以说是近年来,我们国家出品的最优秀的一部剧情片了,这部电影的导演文牧野,在这部影片之前,也没有多少知名的影片。
文牧野是北电的导演系硕士出身,师从知名导演田壮壮,可以说学到了一身的本事。
而《我不是药神》就是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影片;因为这部影片,文牧野获得了“最佳导演处女作奖”的奖项。不过在这部影片之后,文牧野并没有新的作品问世,不知道他是不是在沉寂着,然后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度爆发一次。
不过如今想要超过《我不是药神》,可能难度有些大;也许在十年二十年之内,《我不是药神》都会一直霸占榜首的位置。
所以说文牧野的含金量比贾玲高,也是很正常的。毕竟《你好,李焕英》的票房再高,它也不可能超越《我不是药神》。而贾玲似乎也没有能力能够拍摄出一部跟其比肩的影片。
当然,我这并不是认为贾玲和《你好,李焕英》就不好其实从贾玲的成功可以看出来,是不是正规的导演专业出身,和能不能拍摄出一部优秀的影片来,是没有多大的关系的。
但是贾玲也是一个意外,毕竟也没多少人能够一次的成功,更多的导演还是从籍籍无名,然后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不过相信之后,我们国家还会有更多优秀的导演出现。
㈥ 贾玲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就一炮而红,但这对她来说是否并不是一件好事
贾玲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就一炮而红,但这对她来说也许并不是一件好事,贾玲被寄予太高的希望,也是一种压力,他今后的作品可能会备受关注,也会和这一部作比较,大家肯定是希望看到越来越好的作品。
另外,贾玲的这部电影能够获得这么好的口碑,树大招风,必然会引起电影界大佬的注意,也可能会把她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总而言之,好事可能会变成坏事,做人要保持谦虚谨慎。
㈦ 郑正秋的第一代导演
随着电影在中国的诞生,出现了中国的“第一代导演”。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20世纪初到20年代末,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郑正秋。而郑正秋与张石川的几十年的合作被影视圈的人所津津乐道。正是由于俩人的密切合作,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都出自他们手中。郑正秋比同时代的导演更有艺术主见与追求,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他的影片故事性强,结构严谨,戏剧冲突较强。1913年编导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影片使人感到电影除了娱乐作用还有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作用。1923年完成了中国摄制第一部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的拍摄完成,这也是郑正秋编剧的第一部“社会片”,由于影片富有民族气息,故事性强,情节动人,轰动一时。使女演员王汉伦一举成名,成为中国第一位悲剧女演员。1924年郑正秋创作第一部妇女题材的电影剧本《玉梨魂》。
特别是郑正秋晚期导演的《姐妹花》,讲述的是生长在贫富不同家庭中的一对孪生姐妹的不同命运遭遇。妹妹做了姨太太,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姐姐嫁给农民,过着辛劳贫困的生活。由于天灾人祸,姐姐被迫到妹妹家里为妹妹孩子当奶妈,由此引发了诸多令人心碎的情节。郑正秋在这部影片中的创作视野扩展到社会,反映了阶级对立、贫富悬殊、军阀混战、农村破产的生活现实,故事雅俗共赏,导演手法的自然流畅,使得该片在上海新光影院上映创下连映60天的记录。创造了当时中国票房的最高记录。 1935年3月该片参加了苏联的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也受到热烈欢迎。郑正秋一共编、导、演53部影片。为中国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片花费了大量心血,为中国电影的启蒙和发展打下了基石,成为我国电影史上伟大的一页。
㈧ 世界上第一部电影是什么时候由谁导演的
1895年12月28日,法国摄影师路易·卢米埃尔在巴黎卡布辛路的大咖啡馆,用活动电影机举行首次放映,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被认为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㈨ 出道即巅峰的导演有哪些
然后看了他拍的作品,大吃了一惊。闯关东竟然也是他拍的,生死线,战长沙也是他拍的,顿时成了他的粉丝。
再后来琅琊榜横空出世,火遍大江南北!
我会继续粉下去的,孔笙出品,必属精品
㈩ 中国的第一代电影导演有哪些
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由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出资,刘仲伦摄影的京剧《定军山》。这部电影是对戏剧舞台上表演内容的忠实记录,摄影机摆放的位置也是在观众席,因此这部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一部戏剧纪录片。早期的中国电影与戏曲有着密切的关系,又受到当时被称为文明戏的话剧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的电影又叫做“影戏”。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他们也就成了中国的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的“第一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他们作为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既缺乏经验,拍摄条件又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先后拍了十八集)。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作为中国电影的奠基者,第一代导演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曲中吸收了很多手法,联系着时代的要求,重视电影的社会教化作用。电影技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剧的延伸,导演们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布景空间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强烈的舞台痕迹。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早期电影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具有实验性特征,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