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黄金时代最后萧红的那段诗
写在前面的废话 前两天写了一点关于萧红这个人的文字,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054846/ 吐槽也好,调侃也罢,只是对这位民国奇女子的一点最简略的梗概,也算是对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的“剧透”。本来这是一篇对电影女主角颇为“不敬”的文字,不料在豆瓣发表之后,制片方的一位宣发居然找到我,邀我参加在济南举办的《她认出了风暴》
2. 如何评价徐克电影中的诗词
如果说徐克是华语影坛“开宗立派”的人物,恐怕一点也不过份——他的电影一向以强烈的个人风格而著称,在他的世界里,若不是没有章法,便是妖魔鬼怪,魑魅魍魉横行。在美国的求学经历,将徐克培养成了不喜欢按规矩办事,而是钟爱将不同电影元素和类型进行混搭和杂糅的导演,再加上他作品中不拘一格的镜头语言,以及不照本宣科的叙事方式,均是徐克电影的标志性符号。
3. 被评为“没有台词的电影诗”的作品是什么,导演是谁
我也不知道啊。是卓别林的喜剧吧。
4. 中国导演中被称为电影诗人的是
中国第六代导演中的“电影诗人”霍建起
下面哪一部电影被法国导演特吕弗称为“诗化”的电影:()
A、《滑动门》
B、《公民凯恩》
C、《罗生门》
D、《重庆森林》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C
6. 紫宅导演的诗歌(含有汪东城名字的诗)
这是看别的亲写的。
制片人的诗:
紫霞浓雾盖宅处
暗灰灯下无人属
潇潇雨声凯歌唱
丽影江边东风破。
编剧的诗:
雨过天丽紫气来
龙跃欢腾凯旋归
晨光乍现豪情在
须弥子芥宅中藏
祝汪东城电影紫宅大卖!
7. 关于诗歌的电影
诗歌、美丽、浪漫、爱情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死亡诗社
对于喜欢诗歌的朋友们来说,看著名诗人的诗集是很平常的事,而且他们的诗都能吟上首,这种方式也是对他们诗性的致敬。
免费直播鉴定平台,珠宝翡翠源头直销
广告
免费直播鉴定平台,珠宝翡翠源头直销
由于他们的影响力之大,不少著名诗人的经历都被拍摄成了电影,也包括其它一些题材的诗歌电影,比如下面介绍的第一部电影《死亡诗社》,几乎大部分人都看过。
下面读睡诗社(微信ID:dsszsjb)将20部经典电影整理分享给大家。
第一部:《死亡诗社》
《死亡诗社》
死亡诗社,外文名Dead Poets Society,又译为春风化雨;暴雨骄阳,是由罗宾·威廉姆斯、伊桑·霍克以及罗伯特·肖恩·莱纳德主演的一部励志电影,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和一群希望突破的学生之间的故事。该片获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奖。
看过本片的人,对这场景应该记忆很深刻。
基丁老师讲课的风格相当帅气性感吧!
自我思考很重要,诗歌也一样。
真谛,有木有!
这部电影中,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反复回味。整部电影充满张力诗意和激情。模式化的教育是一个残酷的现实,影片所讲述的不仅仅是这样的现实,更多的是反映出学生们对自主学习的向往,影片的结尾,导演将镜头从基丁的裤下穿过,看见了学生们骄傲地站在课桌上,这才是精神的胜利。
第二部:《明亮的星》
海报洋溢着爱情的温馨。
《明亮的星》是由简·坎皮恩执导,本·威士肖、艾比·考尼什主演的爱情片,于2009年11月6日在英国上映。该片以19世纪的英国为背景,讲述了天才诗人济慈和邻居芬妮·勃劳恩之间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2009年,该片获得第6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
《明亮的星》是一部制作精良、镜头华丽、洋溢着英国田园风情的浪漫爱情片。
该片的特点是诗歌迷人、服装精致、画面唯美。
影片有冷暖色调的段落交替。
这些台词很美,很贴心,忽然想起了作家沈从文写给妻子张兆和的情书。
《情书》
文/沈从文
一个白日带走了一点青春,
日子虽不能毁坏我印象里你所给我的光明,
却慢慢的使我不同了。
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
永远不会老去,
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
我想到这些,
我十分犹豫了。
生命是太脆薄的一种东西,
并不比一株花更经得住年月风雨,
用对自然倾心的眼,
反观人生。
使我不能不觉得热情的可珍,
而看重人与人凑巧的藤葛。
在同一人事上,
第二次的凑巧是不会有的。
我生平只看过一回满月。
我也安慰自己过,
我说: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次数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第三部:《全蚀狂爱》
全蚀狂爱,又名心之全蚀
《全蚀狂爱》是由Capitol Films等公司出品,阿格涅丝卡·霍兰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大卫·休里斯等主演的传记电影。影片于1995年11月3日在美国上映。该片以19世纪的法国诗人兰波和魏尔兰的生活经历为主要内容,讲述了二人之间的同性恋故事。
小李子那时候相当年轻,也是小鲜肉一枚。
《全蚀狂爱》是以魏尔伦的视角来诠释他与兰波的爱情虐恋。
该片应该说对于整个历史、整个时代尤其人类精神的把握都非常大气。
让·尼古拉·阿蒂尔·兰波(Jean Nicolas Arthur Rimbaud,1854年10月20日-1891年11月10日),或译阿尔图尔·兰波、韩波、林包德,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超现实主义诗歌的鼻祖。
第四部:《诗人与他的情人》
诗人与他的情人
《诗人与他的情人》是1994年上映的英国影片,由布赖恩 吉尔伯特执导,Miranda Richardson、 Willem Dafoe主演。 影片讲述了汤姆与薇芙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相遇,从而相识、相知、相爱,在他们相爱的日子里,薇芙对汤姆十分的好,让所有人羡慕,正因为这样激发了汤姆的工作热情。
由于该片,主演米兰达·理查森获1994年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最佳女演员。
豆瓣评分:7.9。评分也是比较高了。
第五部:《最后一站》
《最后一站》
《最后一站》是由迈克尔·霍夫曼导演,克里斯托弗·普卢默、海伦·米伦、詹姆斯·麦卡沃伊主演的影片。影片改编自杰伊·帕里尼的同名小说,主要讲述了晚年托尔斯泰的精神饱受来自妻子索菲亚和他的大弟子弗拉基米尔·切科夫的折磨。对自己艺术理想的追求、对简单纯朴生活的信仰,以及他自身的享乐主义人生态度时时刻刻让托尔斯泰陷于无所适从的境地。
最后一站——爱情与自我的拉巨战
影片取材于列夫·托尔斯泰的晚年生活,虽然有史实作为依据和资料,但是《最后一站》讲述的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虚构出来的爱情——实际上是两个爱情故事:一是托尔斯泰和妻子索菲亚的故事,二是两个托尔斯泰的信徒瓦伦汀(Valentin)和玛莎(Masha)的故事。在迈克尔·霍夫曼的指导下,整个影片呈现出了诗歌一般有韵律的节奏。
生命中如果拥有爱,那么爱中的人则要承受痛苦;如果没有爱,那么不爱之人将要经受生命的枯寂和矛盾,所以这个真实的故事显得复杂、矛盾和有趣,并且导演赋予了它真实的情感。
第六部:《石榴的颜色》
《石榴的颜色》海报
《石榴的颜色》是由谢尔盖·帕拉杰诺夫执导,Melkon Aleksanyan,Sofiko Chiaureli,L. Karamyan,G. Margary等联袂主演的一部剧情传记片。这部色彩鲜艳、民族风味浓重、宗教感仪式感极其强烈的影片,是前苏联“最后一位天才导演”帕拉杰诺夫著名的“诗电影”杰作之一。影片于1968年8月29日上映。
影片部分根据18世纪亚美尼亚诗人Savat Nova的生平拍摄,但更多地是以诗句代替了诗人的形象。全片几乎没有对白,主要是旁白和剧中人自言自语。
无法用文字概括该片的内容,而且每个人都有权利按自己的方式诠释它。影片几乎从头到尾都是精彩瞬间,电影语言的诗化、色彩的明艳、构图的奇特均衡、内容上的仪式感、宗教感和展现的民族传统文化,都使影片具有超凡脱俗、特立独行的品质。
第七部:《丹麦诗人》
《丹麦诗人》
《丹麦诗人》加拿大导演兼编剧Torill Kove自编自导的动画短片。影片于2006年2月15日在德国上映。该片荣获2007年第79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丹麦不愧是一个充满童话色彩的国家。
《丹麦诗人》讲述的是片中叙述者父母的丹麦朋友的故事。他是位诗人,一天,由于缺乏灵感,他决定去挪威的一位女作家那寻求灵感。他的此举引发出一段爱情经历,也机缘巧合地促成了叙述者的父母。一段美丽的故事就在明亮的色彩中展现。
8. 诗电影的中国诗影
早在20世纪20年代,一些西方电影艺术家就致力于诗电影的创作,力图超越电影活动照相纪录性的局限。西方诗电影的基本元素为隐喻、象征和节奏。中国诗电影较之西方,具有鲜明的美学特色,盖源于创造性地继承了中国丰厚的诗学传统。中国诗学之精粹在于情与景的交融,并由此创造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在电影这种叙事艺术中,意境主要体现为环境与人物的交融,外部景观渗透着人物心绪,延伸着人物性格;两者相互转化、相互融合,从而大大拓展了美学时空,以有限的在场景物升华出无限高远而空灵的境界。1948年费穆导演的《小城之春》,乃中国诗电影经典之作。抗日战争胜利后,生活在江南小城中的三个青年男女,面对人生道路的困惑,陷于爱情、友情、亲情难以自拔的感情纠葛之中。古老的城垣,衰败的庭院,营造出悲凉、忧伤、压抑、期待的气氛;并折射出那个时代颇有代表性的一种心绪。50年代,水华导演的《林家铺子》的开场,一艘小船在山光水色中荡漾。小船进入古老的小镇,河水浑暗,傍河的破旧茶楼飘出喧嚣和烟尘。一桶污水倒入河中,激起河底的污垢,污水上叠印出“1931年”字幕。这个蒙太奇段落,不仅很有特色地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以极为凝练的手法概括了整个影片的主题,隐喻了中华民族当年的生存状态。类似的诗化蒙太奇段落还有:《林则徐》(导演郑君里)中林则徐沿着蜿蜒而上的石阶奔跑到山头,大远景中可以眺见载着战友邓廷桢离去的孤帆。《城南旧事》(导演吴贻弓)结尾处,在枫叶红遍的西山,小英子在嗒嗒马蹄声中告别父亲的墓地,也告别自己的童年……这些均属中国诗电影经典性的蒙太奇段落。
9. <电影导演的诗意调度>是本什么书作者是谁
中国第一部从诗意的角度全面分析导演技巧的书籍。
作者,崔轶
上海的年轻导演,拍摄过电影《笛声何处》、《蟹蟹侬》等
10. 诗电影的诗电影
诗电影导源于对电影的抒情诗本性的理解而出现的电影形态。早期法国电影先锋派人物被喻为“银幕诗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著述,主张电影应像抒情诗那样达到“联想的最大自由”,“使想象得以随心所欲地自由驰骋”;认为“应当摆脱与情节的任何联系——这种联系只能带来恶果”,甚至说注重情节的小说,其价值并不高于“在厨房里阅读的、流传在书摊和地铁的畅销书”。他们还把“诗的语言”当作电影语言的同义语。同一时期,苏联电影界以爱森斯坦和杜甫仁科为代表,也对电影中的诗的语言特别是隐喻、象征、节奏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们虽没有像法国先锋派那样陷入极端,即宣称“梦幻、迷醉与精神错乱是电影诗的真正内容”,但在一段时期内也倾向于否定情节。
爱森斯坦就发表过题名《打倒情节和故事》的文章(1924),而“结构诗学”学派的首领史克洛夫斯基则宣称“没有情节的电影,就是诗的电影”,并讥笑普多夫金的影片《母亲》是“半人半马怪物”。然而苏联电影家们探索诗的语言及富于诗意的隐喻是为了更有感染力地反映客观现实。《战舰波将金号》(1925)的出现,奠定了苏联电影“诗派”的地位,也说明他们走着与先锋派的“诗电影”截然不同的道路。由于他们强调蒙太奇的隐喻性及影响作用,这一派的作品也被称为“蒙太奇诗电影”。苏联20世纪50年代主张“诗的电影”的导演有卡拉托佐夫、塔尔科夫斯基、卡立克、帕拉让诺夫等。70年代以来,按照“诗的电影”理论进行创作的导演有约谢里阿尼、阿布拉泽、曼苏洛夫、纳尔里耶夫、伊里因科等,他们的作品《落叶》、《愿望树》、《带黑斑的白鸟》、《牧歌》等都具有较强烈的浪漫色彩,感情奔放,色调鲜明。此外,苏联“诗的电影”理论认为,电影创作应从本民族民间文艺中汲取营养。具有深厚传统的民间文艺(童话故事、民间传说、民歌、民族舞蹈)应成为“诗的电影”创作的源泉。“诗的电影”在艺术手法上也应借鉴民间文艺中的表现手段。电影从默片阶段进入有声电影时期之后,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艺术散文语言的运用逐渐成为主导趋势,很少再有人对“诗的语言”进行孤立的探索了。但包括先锋派在内的早期电影艺术家们对隐喻、象征、节奏等问题的探索成果,构成了现代电影表现手段的有机部分。现代的诗电影一般都能注意到隐喻因素和叙述因素的较好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