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参演人物 > 中国独立导演的第一部电影

中国独立导演的第一部电影

发布时间:2022-08-11 06:39:34

① 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1905年的什么

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定军山》。

该片由任庆泰执导,谭鑫培主演。影片于1905年12月28日在中国(清朝)上映,结束了中国没有国产电影的的历史。所以《定军山》被公认为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定军山》是依据《三国演义》第70回“……老黄忠计夺天荡山”和第71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改编的京剧传统剧目,叙述蜀老将黄忠,当曹操攻打西蜀重镇葭萌关时,发挥老当益壮精神。

(1)中国独立导演的第一部电影扩展阅读:

故事的情节:

三国时魏蜀交战,曹操派大将张郃攻打葭萌关,被蜀汉老将军黄忠、严颜打败。张郃逃到定军山,投奔夏侯渊,准备共同对抗蜀军。诸葛亮为增加黄忠取胜的信心,假意说黄忠年纪太大,打不过夏侯渊,准备换人出战。

黄忠听了很是生气,称自己年龄虽大但力气不减当年,并立下军令状,发誓十日内攻下定军山。诸葛亮见激将法成功,便欣然同意黄忠出战。两军交战中,夏侯渊把黄忠的部将陈式擒去,而黄忠也生擒了夏侯渊的侄子夏侯尚。

于是双方商定,在两军阵前互换人质。可当夏侯渊放回陈式后,黄忠却将夏侯尚射死,激得夏侯渊出阵较量。黄忠又施展拖刀计,斩杀夏侯渊,夺取了定军山。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定军山(京剧定军山)

② 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是什么电影

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用一架法国制造的木壳手摇摄影机和14卷胶片,拍摄了京剧著名演员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中“请缨”、“舞刀”、“交锋”等场面。

早期在中国放映的电影都是由外国人拍摄的。1905年,由开设在北京的丰泰照相馆拍摄的京剧片断纪录片《定军山》,是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 这一年也因此被公认为是中国电影的诞生日。

北京丰泰照相馆的创办者任庆泰(字景丰)。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出生于辽宁法库县四台子村,家境较为富有,学过照相技术,后来到北京发展。1892年,他在北京琉璃厂土地祠(今宣武区实验幼儿园,原址已不存在)开设了中国最早的照相馆,从其字和名中各取一字,名为“丰泰”。
后来他又开设和经营中西药房和汽水厂等生意,在前门外大栅栏开设了大观楼戏院,并在其中放映电影。由于外国电影的片源不足,任庆泰从德国商人在东郊民巷经营的祁罗孚洋行购买了一架法国造手摇摄影机和14卷电影胶片,开始了中国人拍电影的尝试。

1905年(具体时间一说为夏季,一说为秋天),为给京剧艺术大师、“谭派”艺术的创始人谭鑫培祝寿,由任庆泰主持,将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中几个做功强的片段如“请缨”、“舞刀”和“交锋”拍摄下来,这就是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影片是在丰泰照相馆院中的露天广场上拍摄的。摄影机架在那里一动不动,任由演员在镜头前表演动作,光线也是利用的自然日光。担任摄影的是任庆泰最亲近的摄影师任仲伦。任庆泰的角色则相当于今天的导演。
这部影片的拍摄一共花了3天时间,完成片长度为3本,约600英尺。按照当时的放映速度大约能放映10分钟左右。 因此,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实际上是一部戏曲短纪录片。
以后的几年中,丰泰照相馆在任庆泰的主持下,陆续拍摄了一些其他京剧影片,如俞菊笙、朱文英的《青石山》,许德义的《收关胜》、俞振廷的《白水滩》、《金钱豹》等戏曲的片段。
这些戏曲片段绝大多数是一些武功戏,主演也多是精擅武生行当的京剧演员,这较为符合无声电影的特点。 任庆泰的电影摄制工作前后持续了4年,共摄成戏曲短片8部。直至1909年因照相馆遭遇了一场火灾,才停止了拍摄活动,他所拍的这些影片也没能保存下来。

1949年4月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桥》摄制完成。

1949年在迎接胜利的隆隆炮声中,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了故事片《桥》,从此中国的电影事业掀开了新的一页。

③ 第一代导演的代表导演

郑正秋(1888—1935),原名郑芳泽,号伯常,笔名药风,广东潮阳人,生于上海,1902年肄业于上海育才公学,曾从事新剧运动,受聘为《民言报》剧评主笔,倡导戏剧应成为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工具。
“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郑正秋。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出自他的手。

郑正秋比同时代的导演更有艺术主见与追求,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他有感于“清廷的腐败、民生的困苦”,主张改良旧戏,提倡新剧,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和“为恋爱而恋爱”,“觅取题材,往往打从替穷人叫屈的各方面着想”,强调电影的教化功能,提倡“有主义”之影片。
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组新民公司,共同编导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1922年与张石川等共同创办明星影片公司,同时设立明星影戏学校,自任校长。
1913年编导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以广东潮州地区的封建买卖婚姻习俗为题材,写一对素未谋面的少男少女在人们的摆布下成婚的故事,反映封建制度下婚姻的可笑与可悲,使人感到电影除了娱乐作用还有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作用。
1923年摄制完成的《孤儿救祖记》暴露了封建家庭的内部矛盾和掩盖在伦常关系下的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张扬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和伦常秩序,体现出中国早期电影明确的社会功利观与直面现实的“问题”意识。这也是郑正秋编剧的第一部“社会片”,由于影片富有民族气息,故事性强,情节动人,轰动一时。使女演员王汉伦一举成名,成为中国第一位悲剧女演员。
1924年郑正秋创作第一部妇女题材的电影剧本《玉梨魂》。特别是郑正秋晚期导演的《姊妹花》,讲述的是生长在贫富不同家庭中的一对孪生姐妹的不同命运遭遇。妹妹做了姨太太,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姐姐嫁给农民,过着辛劳贫困的生活。由于天灾人祸,姐姐被迫到妹妹家里为妹妹孩子当奶妈,由此引发了诸多令人心碎的情节。郑正秋在这部影片中的创作视野扩展到社会,反映了阶级对立、贫富悬殊、军阀混战、农村破产的生活现实,故事雅俗共赏,导演手法的自然流畅,使得该片在上海新光影院上映创下连映60天的记录。创造了当时中国票房的最高记录。1935年3月该片参加了苏联的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也受到热烈欢迎。
郑正秋一共编、导、演53部影片,是第一代导演中的佼佼者。区别于同时代大多数“惟兴趣是尚”的电影人,他有自己的艺术主见与追求,提出影片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研究者认为,郑正秋以其艺术实践探索出一种以人物悲欢离合的命运为中心,结构成曲折动人的情节发展,同时展开和完成一个社会性主题的创作模式,对同时代的电影家和后来者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中国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片花费了大量心血,为中国电影的启蒙和发展打下了基石,成为我国电影史上伟大的一页。
获奖记录或主要贡献:
1913年与张石川合作编导了《难夫难妻》,这是中国第一部故事片,被夏衍誉为“为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1923年编写了电影剧本《孤儿救祖记》,曲折的情节 ,鲜明的人物性格,惩恶扬善、改良社会的思想内涵以及在电影艺术上的成功探索,使影片上映后反响热烈,第一次为国产片带来远远超过外来影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
1933年编导的《姊妹花》是中国最早的有声故事片之一,他十分注重故事的曲折离奇,表演的朴素细腻,导演手法的自然流畅,使该片创下了在同一家影院连续放映六十余天的空前纪录。 张石川(1890—1954),原名伟通,字蚀川,浙江宁波人,导演、电影事业家。他少年丧父,随舅父经润三到上海经商,先后供职于华洋公司、美化洋行。自学英语,熟谙经营之道。
张石川是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之一,是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的中坚,一生共导演150多部电影。他的影片倾向于“处处惟兴趣是尚,以冀博人一乐”,较多地偏重于商业利益,以娱乐片为主。他的影片大部分为社会言情影片,如《三笑》、《夜深沉》、《金粉世家》、《空谷兰》、《啼笑因缘》(一至六集)等,故事性强,通俗易懂,受到市民观众的欢迎。1928年后导演十八集神怪武侠片《火烧红莲寺》,在上海电影界引起竞拍神怪武侠片的潮流。1931年美国有声影片输入中国后,他导演了以蜡盘配音的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张石川凭着良好的英文功底,专攻西洋影戏的导演技巧,在早期电影艺术上的探索功不可没,如《一夜不安》运用了特写镜头和动画特技,而《横冲直撞》中使用了多机位剪接的手法,更突显了电影的特性。他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导演艺术家。
主要作品:
《难夫难妻》、《黑籍冤魂》、《孤儿救祖记》、《玉梨魂》、《盲孤女》、《最后之良心》、《歌女红牡丹》、《滑稽大王游华记》、《战地历险记》、《热血忠魂》、《女儿经》、《掷果缘》、《空谷兰》、18集《火烧红莲寺》 剧作家、导演。原名沈吉安,又名沈哀鹃、百宁。1905年3月23日,沈浮出生在天津海河边一个贫困的码头工人家中。幼年在河北直指庵小学读书,后进入了河北觉民中学。由于家境贫寒,沈浮没有能够读完中学便失学了。
1924年沈浮进入天津渤海影片公司任演员,自编、自导、自演了戏剧短片《大皮包》,又名《沈少爷》。这是天津历史上拍摄的第一部滑稽讽刺故事片。1933年加入上海的联华影业公司,担任编导,先后编导了《无愁君子》等多部影片。抗日战争初期,沈浮与白杨、陈白尘等人组成上海影人剧团,来到重庆。在这一时期导演了《草莽英雄》、《两面人》、《雾重庆》等多部话剧,创作了《小人物狂想曲》、《金玉满堂》等话剧剧本。抗日胜利后回到北平,担任中电三厂副厂长,后来转入昆仑影业公司,在这里沈浮编导了著名的影片《万家灯火》,获得当时进步电影舆论极高的赞誉,标志着沈浮的电影艺术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新中国成立以后沈浮的艺术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完成了《李时珍》、《万紫千红总是春》等多部影片,其中影片《老兵新传》于1959年获第一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技术成就银奖。
沈浮曾任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厂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一届委员及第二至四届常务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电影局艺术委员会主任。1986年去世。 史东山(1902.12.29-1955.2.23),编剧、导演,原名匡韶,浙江海宁人,出生于杭州,早年曾从事美术和戏剧活动,1922年进入影坛参与创作了《杨花恨》(1925)、《儿孙福》(1926)、《同居之爱》(1926)、《王氏四侠》(1928)等影片。1932年与蔡楚生等合作拍摄《共赴国难》,抗日战争爆发后,拍摄有抗战四部曲《保卫我们的土地》(1938)、《好丈夫》(1939)、《胜利进行曲》(1941)、《还我故乡》(1945)等片。后与阳翰笙、蔡楚生、郑君里等人组织联华影艺社拍摄由他编导的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曾轰动中国影坛。新中国成立后任文化部电影局艺术委员会委员兼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影协第一届常务委员。1951年编导影片《新儿女英雄传》,获第六届卡洛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导演奖,并著有《电影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的几个特点》、《论电影镜头的组接》等书。
史东山编导的影片,内容丰富,人物完整,具有历史的概括性与生活的真实感;在艺术上富于简练、明快、流畅的特点。 但杜宇(1897—1972),原名但祖龄。原籍贵州广顺,生于江西南昌。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曾出版《百美图》画集。“杜宇”乃杜鹃之别称,因以为名。但杜宇从小喜欢绘画,长大后即来上海,以画月份牌为业,业余时间经常观看电影,逐渐对拍电影产生了兴趣。有一次,但杜宇从一个外国人手里购得一架电影摄影机,回家悉心研究,居然掌握了摄影技术,于是办起了上海影戏公司,自任编导和摄影,演员则由家属担任。他的侄儿但子久、侄孙但涂亭、侄曾孙但二春(但杜宇年纪虽轻而辈份大)、外甥贺佩之、外甥女贺佩蓉、贺佩瑛,都能演戏,他们共同组成了名副其实的家庭公司。
主要作品:
导演故事片:《传家宝》、《还金记》、《盘丝洞》、《小剑客》、《卢鬓花》、《万丈魔》、《媚眼侠》、《画室奇案》、《豆腐西施》、《美人岛》(前后集)、《古屋怪人》、《东方夜谭》、《南海美人》、《失足恨》、《清白》、《健美运动》、《桃花梦》、《人间仙子》、《新娘的前夜》、《国色天香》、《石破天惊》、《南海艳影》、《苦恋》(与陈实合作)、《新天方夜谭》、《江湖奇侠》(一至三集)、《豹子头林冲》、《花花公子》、《嫦娥》、《新凌波仙子》 邵醉翁(1896—1979),原名邵仁杰,字人杰,别号醉翁,浙江宁波人。1914年毕业于上海神州大学法科,后任上海地方法院及会审公廨律师。1921年任中法振业银行经理 ,同时在上海、天津、宁波等地与人合股经营商号。1922年集股经营笑舞台,演出文明戏,并创办“和平社” 剧团,演出自编讽世剧本。1925年以和平社演员作班底,与弟邨人、仁枚、逸夫在上海创办天一影片公司,任总经理兼导演。同年导演影片《立地成佛》。后相继导演《梁祝痛史》、《白蛇传》、《孟姜女》、《七侠五义》、《乾隆游江南》等。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在左翼电影运动的影响下,导演抨击封建婚姻制度的影片《芸兰姑娘》、《挣扎》,并将改编自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 的电影剧本《一夜豪华》搬上银幕。 天一公司的影片受到南洋各地观众的 欢迎。1936年后期,天一公司陆续将制片资材运往香港,建立香港分厂。 抗日战争爆发后,天一公司结束在上海的制片业务,将全部资材运往香港分厂,改名南洋影片公司。建国后闲居上海,后在上海病逝。
主要作品:
导演作品
1925:《立地成佛》、《女侠李飞飞》
1926:《忠孝节义》、《夫妻之秘密》、《梁祝痛史》、《电影女明星》、《珍珠塔》、《义妖白蛇传》、《孟姜女》(与裘芑香合作)、《孙行者大战金钱豹》(与顾肯夫合作)、《唐伯虎点秋香》(与裘芑香合作)
1927:《白蛇传》、《刘关张大破黄巾》、《铁扇公主》(与李萍倩合作)
1928:《夜光珠》、《拳大王》、《双珠凤》
1929:《无敌英雄》、《江洋大盗》、《乾隆游江南(第一、二集)》
1931:《最后之爱》、《空门红泪》
1932:《芸兰姑娘》、《一夜豪华》
1933:《孽海双鸳》、《生机》、《飞絮》(与汤晓丹合作)、《苦儿流浪记》、《吉地》
1934:《王先生》、《万花筒》
1936:《黄浦江边》、《女同学》(与文逸民合作)
1937:《富贵荣华》(与文逸民合作)
电影剧作
1927:《刘关张大破黄巾》(与裘芑香合作)
1928:《寻父遇仙记》、《红宝石》、《夜光珠》
1929:《乾隆游江南(第一、二集)》
1930:《乾隆游江南(第五、六集)》、《施公案(第一集)》
1933:《孽海双鸳》、《生机》
1936:《黄浦江边》、《女同学》
1937:《富贵荣华》 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中,有一个早已被湮没的名字——何非光。这是一个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本身的经历就可以是一部电影。
何非光是台湾人,1913年出生于台中市,16岁那年只身到上海谋生,先是在一个台湾同乡开设的诊所里当学徒,这年的春节,他到苏州游玩,遇到[联华]在此拍摄《续故都春梦》的外景戏,当时正在拍摄这样一个场面:农村姑娘朱莹(陈燕燕饰)手提小篮正在归家途中,突然,她被身后追上来的一个军阀骑兵捋上马背--但是扮演军阀骑兵的演员,骑术不佳,力气又不足,再三尝试也达不到导演的要求。此时,在场的何非光 当了一回替身演员,很出色的完成了这组镜头,他的表现引起了影界人士的注意,此后,[联华]聘他为签约演员,何非光就因一个偶然的机遇踏上了从影之路。
他先后出演了《人生》、《暴雨梨花》、《小玩意》、《风》、《天明》、《体育皇后》、《华山艳史》、《母性之光》、《再会吧,上海》、《昏狂》、《热血忠魂》、《日本间谍》等等影片。出色的完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反派角色。
之后,他又转为电影编导,先后编导了抗战影片《保家乡》、《东亚之光》、《气壮山河》、《血溅樱花》和影片《某夫人》、《芦花翻白燕子飞》、《出卖影子的人》、《同是天涯沦落人》、《花莲港》等等。
他还导演过话剧、越剧、淮剧、上海滑稽戏等等地方戏,尤其是滑稽戏《三毛学生意》作为一个优秀剧目被改编成了电影。
但是,“台湾特务”、“日本间谍”、“国民党派遣人员”等等莫须有的罪名,使他从1949年以后就被排除在电影界之外,尽管,他曾抗美援朝上前线、到大西北参加军区文工团-----寻求自我救赎,但是,1958年还是被判处管制两年,直到1979年8月11日才得到彻底平反。
何非光的电影生涯是短暂的,但是他为电影事业所做的贡献是在中国电影史上值得一书的,他编导的《保家乡》抗战期间在东南亚地区有很大影响;他编导的《东亚之光》被誉为[一柄正义之剑];他编导的《气壮山河》是中国唯一一部反映中国军民和盟军一起直接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片;他编导的《花莲港》是“第一部以台湾省高山族为题材的爱情巨片”;他导演的《出卖影子的人》票房极佳,影响很大……
自从1949年后何非光从影坛消失,有各种矛盾的零星报道“被国民党杀害--”、“劳改死在东北--”-----事实上何非光一直默默无闻的活到1997去世。
台湾著名导演李行先生和台湾电影资料馆曾做最大的努力,帮助何非光圆他回台湾故乡省亲的心愿,但是,就在何非光准备前行的前两个月,突然发病与世长辞。 杨小仲 (1899-1969) ,编剧、导演。原名杨保泰,艺名羼提生。江苏常州人。1916年入上海商务印书馆补习学校半工半读,1918年转入该馆机要科任职。1920年将文明戏《阎瑞生》改编为电影剧本,由中国影戏研究社摄制成影片,为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之一。后为商务印书馆活动影片部编写电影剧本。1925年独立编导影片《醉乡遗恨》。1927年入长城画片公司,编导《火焰山》等影片。1929年与陈趾青合作创办昌明影片公司,编导武侠片《火烧平阳城》等。1931年入联华影业公司,编导《蛇蝎美人》、《四姊妹》等影片。1935年入新华影业公司,导演影片《红羊豪侠传》等。抗日战争爆发后曾赴绥远前线,拍摄傅作义部队抗击日寇侵略的纪录片。1942年后在中联、华影编导《秋》、《结婚交响曲》等影片。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国泰等影业公司编导影片《十步芳草》等。1949年前编导影片九十余部。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执导戏曲片和儿童片。1960年拍摄戏曲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绍剧),成功地发挥电影艺术的特殊手段,塑造出孙悟空的神话英雄形象,1963年获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1963年编导的童话故事片《宝葫芦的秘密》亦受到好评。曾任中国影协第三届理事、中国影协上海分会副主席。
主要作品:
电影剧作:
1921:《阎瑞生》
1922:《好兄弟》
1923:《松柏缘》
1930:《侠义英雄传》
1944:《断鸿零雁》
1948:《古屋魔影》
编导故事片、戏曲片:
1925:《醉乡遗恨》
1926:《马浪荡》
1927:《武松血溅鸳鸯楼》
1928:《火焰山》、《妖光侠影》
1930:《江南女侠》
1929-1931:《火烧平阳城》(一至六集,与陈趾青合作导演)
1931:《飞侠吕四娘》、《心痛》
1935:《蛇蝎美人》、《四姊妹》
1936:《桃源春梦》、《小孤女》
1937:《飞来福》
1938:《地狱探艳记》、《六十年后上海滩》
1939:《化身人猿》、《白蛇传》
1940:《隋宫春色》、《双珠凤》、《女鬼》
1941:《艳尸复仇记》、《新姐妹花》(与周贻白合作编剧,与张善琨合作导演)、《明月重圆夜》、《上海淘金记》
1942:《卓文君》、《欢乐年年》、《秋》
1943:《三朵花》
1944:《结婚进行曲》、《凯风》
1945:《莫负少年头》、《廿载恩情》
1946:《民族的火花》
1947:《欲海潮》、《钗头凤》
1948:《悬崖勒马》、《十步芳草》
1949:《异想天开》
1963:《宝葫芦的秘密》(与殷子、蒋天流合作改编剧本)
导演故事片、戏曲片:
1926:《不如归》、《母之心》
1927:《一箭仇》、《翠屏山》(与陈趾青合作)
1928:《大侠甘凤池》
1929:《儿子英雄》、《秘密宝窟》
1931:《两大天王》
1933:《徭山艳史》
1934:《良宵》
1935:《红羊豪侠传》
1939:《琵琶记》
1940:《三娘教子》(戏曲片,与言菊朋合作)
1942:《生命之火》
1948:《痴男怨女》、《间谍网》(与陈翼青合作)
1949:《荒园艳迹》、《残冬》
1956:《庵堂认母》(戏曲片)
1957:《陈三五娘》(戏曲片)
1958:《兰兰和冬冬》
1959:《好孩子》
1960:《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戏曲片,与俞仲英合作)
1961:《周信芳的舞台艺术》(戏曲片,包括《徐策跑城》、《下书杀惜》,与应云卫合作) 洪深(1894—1955),学名洪达,字伯骏,号潜斋,别号浅哉,江苏武进人,中国电影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导演。
洪深出身于封建的书香门第,自幼爱好文艺。父亲洪述祖是民国初年的风云人物,1913年因枪杀国民党领袖的“宋教仁事件”,躲避于德国统治下的青岛。
1911年前洪深分别就读于上海徐汇公学、南洋公学、天津铃铛阁中学,1912年入北京清华学校,1916年公费留学于美国俄亥俄大学,学习烧瓷工程,1919年改学戏剧,就读于哈佛大学并获硕士学位。
1922年回国,执教于复旦、暨南等大学,在为推进我国早期话剧运动作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关注着电影事业的发展。他“是第一个主张并且写出剧本的人”(《新文学大系?戏剧导言》)。1924年闯入电影圈,与田汉、夏衍等成为挚友。他在复旦大学任教时,领导成立了“复旦剧社”,推动了大学戏剧活动。接着又与田汉等人成立了“戏剧协社”和“南国社”,成功地演出了译制剧《莎乐美》使女主角俞珊女士蜚声全国。他在联华电影制片公司作编导时,也使电影明星胡蝶荣膺电影皇后的盛名。
1924年,发表了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电影剧本《申屠氏》。1925年秋,受聘于明星公司任编剧顾问,编导《冯大少爷》和《早生贵子》。1926年编导《四月里底蔷薇处处开》和《爱情和黄金》。1927年编导《同学之爱》,并把英国作家王尔德的舞台剧《少奶奶的扇子》改编搬上银幕。其早期作品,比较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心理的刻画,开中国电影“心理剧”的滥觞。
洪深为中国电影有声片的诞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1928年,他翻译了苏联电影艺术家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联合发表的《关于有声电影的宣言》。后为中国第一部蜡盘发音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撰写电影剧本。
30年代初,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左翼戏剧家联盟。1932年,与夏衍等在明星影片公司组成编剧委员会。这一年,他导演了《铁板红泪录》,加工改编了《香草美人》,编写了电影剧本《压迫》。这些影片,视野开阔,观点鲜明,反映了工人、农民的生活和斗争。其后,又陆续创作了电影剧本《新旧上海》、《梦里乾坤》、《女权》、《社会之花》、《四千金》、《镀金的城》等十余部,分别由明星、天一、联华、新华等影片公司摄成影片。
抗日战争期间,担任救亡演剧队的组织领导工作,进行抗敌宣传和进步的戏剧活动。抗战胜利后,他仍在大学任教,并主编《大公报》的“戏剧与电影”副刊。1946年,受聘于国泰影业公司,任特约编剧,导演了名重一时的舞台剧《丽人行》。1947年为启明影业公司编写《鸡鸣早看天》,揭露社会黑暗,憧憬光明未来。1948年,与人合作导演了《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鼓吹妇女解放,富于教育意义。
洪深一贯重视电影批评和电影理论建设。早在他回国之初,他为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草拟的“征求影戏剧本”启事,就明确地阐明了他对电影功能的进步观点。1930年2月22日,为抵制美国辱华影片《不怕死》在沪上映,于大光明电影院当场提出严正抗议,面对苏联影片《生路》,却撰文热情地予以赞扬。他的《1933年的中国电影》一文,对左翼电影运动的成就作了全面而又精辟的分析与肯定,他还写有为数甚多的影片评论和《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电影戏剧的表演艺术》等理论专著。此外,他编写的《电影术语词典》,收录编剧、导演、摄影、制片、洗印、录音、广告等二十五类电影词目近六百条,并注有英文或法文。1935年在上海出版,是中国最早的电影辞典。
解放战争期间,洪深在上海组织教授罢教,并积极参加学生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爱国游行示威,因而受到国民党当局的迫害。
建国之后,洪深先后任全国政协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对外文化联络局局长,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8月29日因患肺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
主要作品:
编导:
《冯大少爷》(1925)、《爱情与黄金》(1926,与张石川合作导演)、《卫女士的职业》(1927,与张石川合作导演)、《少奶奶的扇子》(1928,与张石川合作导演)、《同学之爱》(1928,与张石川合作导演)
导演:
《早生贵子》(1925)、《四月里的蔷薇处处开》(1926)、《铁板红泪录》(1933)、《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1948,与郑小秋合作)
电影剧作:
《申屠氏》(1928)、《爸爸爱妈妈》(1929)、《歌女红牡丹》(1931)、《旧时京华》(1932)、《如此天堂》(1932)、《压迫》(1933)、《香草美人》(1933,与史文源合作)、《女儿经》(1934,与夏衍,郑正秋等合作)、《劫后桃花》(1935)、《时势英雄》(1935)、《花花草草》(1936)、《女权》(1936)、《新旧上海》(1936)、《镀金的城》(1937)、《梦里乾坤》(1937)、《社会之花》(1937)、《四千金》(1937)、《自君归来》(1946)、《鸡鸣早看天》(1948)、《几番风雨》(1949)

④ 中国内地第一部独立电影是张元执导的什么

你说的是张元的电影 妈妈。

⑤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电影是什么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派出文化干部前往东北接管伪“满洲映画协会”(日本侵略中国后在东北建立的电影制片厂),1946年10月,在“满映”的原址上成立东北电影制片厂,后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1949年,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东影拍出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
《桥》由王滨导演,编剧于敏,主演王家乙、吕班、江浩、陈强等。影片描写了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工人为修复被战争破坏的桥梁艰苦奋斗的故事:东北某铁路工厂接到命令,要在15天内造出修桥所需要的桥座和全部铆钉。厂长紧密依靠工人的力量,克服了修建炼钢炉等困难,按期完成了任务,赶在松花江解冻之前将大桥修复,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
《桥》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它是由我党建立的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因此可以说是新中国出品的第一部长故事片。影片的意义不仅在于它问世的时间,同时还在于它在内容上的开创性。东影的电影艺术家大多来自延安和解放区,因此,其所择选的题材也明显受到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思想的影响。影片第一次以工人为主人公,塑造了以梁日升和老侯头两个人物为代表的工人阶级大公无私的形象。这在中国电影史上也是第一次。它对于以后新中国电影银幕上塑造的工农兵形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⑥ 出道即巅峰的导演有哪些

周星驰

然后看了他拍的作品,大吃了一惊。闯关东竟然也是他拍的,生死线,战长沙也是他拍的,顿时成了他的粉丝。

再后来琅琊榜横空出世,火遍大江南北!

我会继续粉下去的,孔笙出品,必属精品

⑦ 中国第一部电影什么时候诞生的

百年前,电影传入中国之初,放映的全是外国影片,直到1905年,中国人才尝试自己拍电影。开山之作第一人,就是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字景丰,1850年生于辽宁法库县四台子村一个缙绅之家。)

建造“大观楼影戏园”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北京放映了首场电影,当时称之为西洋影戏。一年后,电影成了北京民众的新兴娱乐,任庆泰也是看电影的常客。他发现放映电影很容易赚钱。那时电影放映尚无固定的场所,而是借用茶楼、酒肆、溜冰场等。任庆泰寻思:影戏前途无量,何不自家造个园子专放影戏?于是,他拨巨款,在前门外的大栅栏,购买了一块土地,于1904年破土动工,建起了“大观楼影戏园”。

爆竹声中,大观楼影戏园开业,租赁西洋影片放映。这是北京的第一家带有专业性质的电影院。

购买摄影机尝试拍电影

一天,任庆泰与刘仲昆、刘仲伦等几个徒弟议论经营情况,发现大观楼的生意不如以前了。他问大家这是什么原因。

“尽是些西洋的影片,看得乏味了。”照相师刘仲昆说。

“一语中的。”任庆泰点头说道,“时下放映的西洋影戏都是风景、戏法、滑稽笑料,而且时间甚短,观众的兴趣消减在所难免。”其实,任庆泰已萌生了自己拍电影的念头。而且他认为拍电影与拍照片的原理大致相同,坚信定然成功。对影片的内容,任庆泰主张:“时下京戏盛行,男女老少都爱看。若拍成影戏放映,必能吸引大批看客。”

说干就干,任庆泰带着刘仲伦,去东交民巷德国人开设的祁罗孚洋行,购买了一架法国造木壳手摇摄影机和14卷胶片,向洋行职员请教了使用方法,又现场作了试验,然后带回家投入拍摄。

为祝寿谭鑫培拍戏《定军山》

拍谁演的京戏呢?任庆泰把目光瞄准了有“伶界大王”美誉的谭鑫培。任庆泰是京剧名票友,与谭鑫培私交深厚,便与谭商量,拍他最拿手的《定军山》,作为对他明年六十寿辰的寿礼。对谭鑫培来说,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祝寿方式,于是,欣然答应。

1905年夏秋之交,《定军山》开拍。任庆泰挑选馆里技术最好的照相师刘仲伦担任摄影,自己则干起了相当于后来导演的工作,比如指点摄影机摆布的角度、演员表演的位置以及开拍叫停等。由于照明条件的限制,只能利用自然光拍摄。拍摄的地点放在照相馆前后进之间的院子里,两根廊柱上挂一大方白布幔,摄影机固定在后墙观看效果最佳的位置上。

因是初次尝试拍电影,条件简陋,又无经验,拍摄时常常会暂停一下,商量商量,遇有云遮太阳时便只得叫停。就这样拍拍停停,这出一共十来分钟的戏,前后拍了3天,方才拍完。

《定军山》在大观楼影戏园首映。北京的另几家茶楼、戏馆也紧跟着映出。没几天,“谭老板真功夫上影戏”的消息几乎传遍了北京城。大家呼朋唤友,纷至沓来,放映场一时人满为患。一炮打响,任庆泰兴致更高,当年下半年,为谭鑫培又拍摄了第二部戏曲片《长板坡》。至1908年,任庆泰共拍摄了八部影片,且质量步步攀升。

1930年,任庆泰因病不治辞世,享年80岁

⑧ 新中国第一位女导演是谁

第一位新中国的女导演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王苹。王苹(1916.9.-1990.12) ,原名王光珍,回族,江苏南京人。

934年加入左翼戏剧联盟南京分盟,在多部进步和抗日的影片中扮演过角色。1949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50年调总政文化部电影处,
1952年参与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筹建工作。1953年因拍摄军事教育片《河川进攻》而成为新中国第一位电影女导
演。

1956年与刘沛然、丁里合作执导故事片《冲破黎明前的黑暗》,1957年独立导演的第一部
故事片是石言、黄宗江根据石言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柳堡的故事》,是新中国电影罕见的描写
现役军人的爱情故事影片,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影片的主题歌《九九艳阳天》一直传唱至
今。

其后导演的故事片《永不消逝的电波》、《勐垅沙》、《江山多娇》、《槐树庄》、《霓
虹灯下的哨兵》等都是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
1962年执导电影《槐树庄》获得第2届百花奖最佳导演奖,1965年执导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影片东方红》。

1976年与黄宝善执导了纪录影片《长征组歌》,1985年执导了建国35周年
献礼电影《中国革命之歌》,该片获得第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
1955年授予少校军衔。1988遍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0年12月病逝,享年74岁。

(8)中国独立导演的第一部电影扩展阅读

王苹的创作量很大,她的作品显示出一 种内外融汇贯通的立场,一种特定文化氛围的规范,一种社会理想的风格表征。如果说在谢铁骊或谢晋的影片中还可以发觉心理和意识的动机,那么王苹的电影则主要是热情的颂扬和温柔的呼唤。

与其说她深刻,不如说她是执着,在她的艺术世界中,难以找寻繁复的痕迹,而更多的是简单和明快。她依赖那种切实可感的隐喻唤起观众的想象,并在直白的镜语中揉进温馨而舒缓的色彩,她把政治信仰和个人艺术品味巧妙地熔于一炉,铸就出某种坦诚而直率、流畅而晓白的艺术风格

⑨ 中国第一部电影是什么

1、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庆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段,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2、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

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庆泰(字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国人经营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短片《难夫难妻》。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拍摄时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动影戏部,此后拍摄了两部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阎瑞生》和《红粉骷髅》。

1922年 ,张石川与郑正秋 、周剑云等组织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与此同时,出现了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较具规模的影片公司。邵醉翁兄弟于1925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于民间故事,拍摄一批古装片,并在上海掀起拍摄古装片的热潮 ,还以此立足于南洋市场。

拓展资料

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的影像画面,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也是一门可以容纳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

但它又具有独自的特征,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法语:Montage)这种艺术性突跃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复制放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影已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⑩ 新中国第一位女导演王苹执导的影片是什么,被誉为新中国的一缕温柔

新中国第一位女导演王苹执导的影片《柳堡的故事》,被誉为新中国的一缕温柔。

王苹(1916-1990),导演,原名王光珍,回族,江苏江宁县人,生于南京。1934年加入左翼戏剧联盟南京分盟,1935年进入西北影业公司当演员,演出第一部影片《无限生涯》。“七·七”事变后,先后在《春寒》、《雾重庆》、《家》、《清明前后》、《大雷雨》、《民族英雄》等数十部影片中扮演角色。其后又参加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八千里路云和月》、《丽人行》等影片中的演出。解放后王萍参与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筹建工作,因拍摄军事教育片《河川进攻》而成为新中国第一位电影女导演。1957年她独立导演了第一部故事片《柳堡的故事》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其后导演的故事片《槐树庄》、《永不消逝的电波》、《霓虹灯下的哨兵》等都是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她还执导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影片《东方红》,并任我国第二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影片《中国革命之歌》的总导演。曾获得第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并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阅读全文

与中国独立导演的第一部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蛮王电影完整版 浏览:744
免费岛国电影院网站 浏览:704
朱延平的所有电影大全 浏览:725
二人英文电影配音片段一分钟 浏览:651
中国电影导演中心招聘 浏览:406
thefatrat音乐电影 浏览:104
黄金兄弟电影粤语完整版 浏览:840
上海国际电影节2018二十一 浏览:538
观革命电影观后感400字作文 浏览:941
双男主的泰国电影 浏览:551
鬼打鬼电影粤语在线观看 浏览:585
电影恩将仇报演员 浏览:398
深圳电影院排片表 浏览:481
兵队电影观后感 浏览:503
古惑仔全集完整版电影 浏览:448
有资源的电影网站 浏览:534
医院在电影院的后面的英文 浏览:472
东北女去台湾的电影在线阅读 浏览:528
主角大叔的电影电视剧 浏览:970
电影起风了观后感英文 浏览: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