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被誉为现代电影大师的是谁
格里菲斯。
大卫·格里菲斯,出生于美国肯塔基州,美国导演、编剧、制作人、演员、艺术指导,被称为“美国电影之父”,是电影历史中的杰出革新者,被认为是对早期电影发展作出极大贡献的开创性人物,他最辉煌的日子是二十年代的默片时期。
格里菲斯也非常喜爱使用景深镜头,他的画面里在纵深方向的细节特别丰富,格里菲斯不怕让演员从远处走向乃至走过摄影机,也不吝惜让演员慢慢远离摄影机。
取材新颖
格里菲斯在Biograph时期也在影片题材上广泛取材,他拍摄的内容广泛,除了最后一分钟营救赖以成名的追逐片,也有喜剧,正剧等等。格里菲斯也开始大胆触及社会问题,认为严肃的社会题材能够提升电影的艺术地位。
❷ 十三部公认的高智商电影
高智商电影之所以得到大家关注喜爱,是因为在叙事情节中,没有按照起因、进过、结果的框架结构,将故事一览无余展现在观众面前。而是通过未知的情节发展变化、许多无法猜透的结局和事实真相,在营造浓厚紧张氛围和焦虑环境中,引导在观众专注故事情节时,不断进行思考。在这些高智商电影中,这几部绝对值得推荐。
《蝴蝶效应》,改变过去不一定美好的电影。电影讲述男主人公小时候的遭遇非常痛苦,在心理医生的辅导下,尝试记录每天点滴生活。在这种启发下,男主人公尝试去改变过去,但每次的改变,却引来更大痛苦。
❸ 世界十大著名导演
排名不分先后:
詹姆斯·卡梅隆
可以说卡梅隆是当今重工业电影的开拓者,享誉世界的《泰坦尼克号》和第一部3D电影《阿凡达》,还有承载了我国80后对于科幻小说记忆的《终结者》都是他的作品。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❹ 你最欣赏的好莱坞导演是谁
我最欣赏的好莱坞导演是克里斯托弗·诺兰。
喜欢他的原因有几点。
第四点,诺兰掌握了顶尖的电影工业技术,《蝙蝠侠》系列、《盗梦空间》、《星际穿越》都是大制作,诺兰不喜欢用特效,所以他在搭景和道具运用上无人能与之比肩。他还是好莱坞导演中少数几个能把IMAX摄影机运用得出神入化的导演之一,《敦刻尔克》甚至把IMAX摄影机放到飞机上拍空中的镜头。
多数导演都是在某个方面擅长,但很少导演能像诺兰这样“全能”,所以接下来也期待2020年上映的《信条》。
❺ 《雨果》观后感
我们都知道其实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我收集的《雨果》观后感,欢迎大家参考~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一战后的巴黎火车站。主人公雨果在父亲去世后跟着酒鬼叔叔学钟楼的维护,在叔叔不知所踪后,独自一人每天给钟上发条,一边还努力将父亲留下的一个机器人修好,想知道父亲给他的留言。结果发现这是一个电影家乔治的作品,并帮助他走出了阴影。
影片的色调像是一幅幅旧相片,时不时展现巴黎的全景和街道,很具旧时巴黎的风情,虽然是美国人拍摄的。火车站中的各个小人物都很生动有趣。特别是影片运用3D的效果展现了神奇的钟表世界和电影世界,像有着巨大齿轮的大钟,发条传动的机器人以及旧时电影的历史和制作。小演员的表演也很出彩,自然生动,展现了小朋友的可爱。
同时故事也很吸引人,带着儿童所喜欢的元素,探险、科学、技术、亲情。时而有幽默的对白和好笑的场景出现。也不乏令人感动的画面,像雨果极力抢回机器人,像乔治在表彰他的晚会上的发言。故事告诉我们要努力坚持和勇敢面对生活,很有教益。
看完后,觉得这是部不可多得的儿童电影。从小孩的纯真的眼光去看世界,心灵也会变得轻松了。
“我爸爸过世后不久,我在这儿站了一会儿,我想象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机器,机器并不会有其他额外的零件,他们的总体量是很精准的。如果世界是一个单一的机器,我就不会是额外家出来的零件,一定有一个理由,我才会在这里。”
雨果和伊莎贝拉站在钟楼里,脚下是繁华热闹的午夜巴黎。雨果说出这番话,鼓励着伊莎贝拉,也鼓励着自己。有多少人在这样嘈杂的城市里迷失了自我,被看不尽的未来迷惑,自甘堕落。而雨果只是这样的一个小孩子,一个可爱孤单拥有自己秘密的孩子,却深信自己的价值,并努力证明这一点。
这让多少人汗颜!
从某种意义而言,雨果是一个流浪的孤儿。他执着,勇敢,义无反顾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当他看到一个同样命运的同龄人将被抓到孤儿院时,却只能躲在没人看见的角落里。他的内心也挣扎着,但那孩子却还是被送走了。
雨果是一个孤儿,所以他也害怕失去。
现实过于苦难与未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小英雄也只能束手无措。但他那颗炽热的温暖的心却得到了来自自己的深深的谴责。
看到这里,我也无奈。有多少人不曾这样呢?因为现实,无奈的逃避、离开,最后沦为如此遭遇。
我们到底拥有什么?我们的身体里到底蕴含了多少力量?也许只有等到流浪的那一天才能知晓……
六·一晚上一家人和儿子一起看电影《雨果》,小主人公的一句台词打动了座位里的我们。
男孩雨果在钟表匠爸爸去世之后,寄宿在本应由酒鬼叔叔看管的火车站钟楼里,每当孤苦寂寞来袭时,这个机械小天才就会把整个世界想象成为一部大的机器。而他自己,则是一个零件,他告诉自己:“无论零件怎样渺小,一定有他的用处,不会是多余的。
喜爱捣鼓机械的他偶尔会去玩具店偷些零件,用来修补父亲留下的机器人。而在一次行窃被店主当场抓获后,原本只想修好机器人的小男孩,却在坚持与勇气中,唤醒了一个曾经辉煌的电影老人的梦。
这似乎也是影片导演自己的故事:在好莱坞这个充满艺术泡沫的圈子里沉浮近三十年,却从未因商业目的而拍摄一部“大片”;在斯皮尔伯格、卢卡斯等大导演依靠上亿美元成本和电脑特技吸引观众的时候,却始终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冷静剖析着社会和人类的种种顽症;在好莱坞只崇尚商业回报的环境下,却一直坚持自己的意愿,淡定面对票房惨败,不懈地探索电影语言。这个与众不同的导演就是有“电影社会学家”之称的马丁·斯科塞斯。
现今70岁的马丁·斯科塞斯生于纽约一个普通的熨衣工家庭,身高1、63米、从小就患有先天性哮喘病的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电影,童年的梦伴随着他的一生,对社会问题始终报以严肃的关怀,使成为他罕见的学者型影人。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也许历经坎坷和挫折,那美丽的梦就会随着现实的打磨而逐渐迷失乃至消逝。然而想到自己是一个零件,来到这个世界上,生就是现在的模样,一定有其中的道理,一定有我们必须完成的使命!
获得84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响效果、最佳音效剪辑、最佳艺术指导和最佳摄影的《Hugo》,在影片开头随着钟表的滴答声,进入充满梦幻和梦想的巴黎。随后将近2分钟的视觉和音效的体验,将观众带入本片的发生地——巴黎一个繁忙却安逸的火车站,繁忙在于人们的.来匆匆,安逸在于在这个繁忙的火车站,依然有一帮每天工作在这里的人们,依然有着爱情。
如果不知道影片的背景,如果不知道这是部根据原著改编的片子。除了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外,冗长,缓慢的情节进度,真的让人只有不停快进的冲动。一个躲在巴黎火车站“墙”里的,看管钟表的男孩,透过一个个钟表窥视着整个火车站,窥视着一个玩具店,偷零件,被抓住……将近12分钟的“唧唧歪歪”才出现《Hugo》的字样,实在有点点云里雾里。这个小男孩的父亲死于一场离奇的大火(影片从头到尾都没再提真正的原因)。而这个孩子用了整整“2个小时”通过父亲生前从博物馆捡来的一个机器人(可以说这个机器人是贯穿2小时电影的主线,只是,作用不明显)来寻找父亲留下的讯息,只是…最后所谓的讯息,似乎跟他父亲,没有太大关系吧。而整部片子阻止小男孩的是一个“凶巴巴”的玩具店的老头和一个怪异的车站巡警(就是这个怪异的巡警最后还在车站寻找到了爱情,让人唏嘘不已)。于是这个小男孩和玩具店的老头的养孙女开始了一场…所谓的冒险。片中不断出现早期的电影情景和拍摄过程,说实话有点雷人。
当然,当知道这部片子其实是在向伟大的世界电影第一人——乔治·梅里爱先生致敬的时候,不得不换个角度看这部片子了。片中小男孩的冒险和搜寻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或许可以这么说,本片的主角却是那个“凶巴巴”的玩具店老板,也就是晚年的乔治梅里爱先生。那个被小男孩父亲捡到的机器人就是乔治先生的作品,也是他制作自己的电影放映机的零件来源。一个机器人勾起了晚年的乔治梅里爱对于自己年轻时期电影创作的回忆,有快乐也有忧伤。而影片后半段那个撰写关于乔治梅里爱的作者,或许也可以看作是电影导员对于这位电影先驱尊敬之情的一个化身。告诉梅里爱先生,人们对于他开辟电影先河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只是,怀念电影先驱的片子,为什么要用一个小男孩的理由并不充分的找寻之路来铺垫呢?也许是因为一部小说的改编迫不得已吧。除此之外,加上的视觉特效放在这样一个目的面前,不免有些让人混乱。当然,怀旧的主题却照应了今年,或者说近年来奥斯卡的不成文的主题,毕竟,电影就是电影,不管电影发展到什么样的层次,它的根,它的起源永远都是这个繁华事业至高无尚,不可撼动的根基。《Hugo》是代表人们对于电影事业的鞠躬。
电影《雨果》是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为了致敬电影先驱乔治·梅里埃所拍的一部电影。它讲述的是小男孩雨果寄宿巴黎火车站钟楼,偶尔会去玩具店偷些零件,用来修补父亲留下的机器人。一次行窃,他被店主乔治?梅里埃当场抓获,因忌惮带猎狗的巡警只得就范。乔治拿走了雨果父亲的遗物——一本机械手册,令他心急如焚,他尾随至乔治家中,结识了养女伊莎贝拉,他恳求她帮自己保住手册。而伊莎贝拉则觉得此事蹊跷,于是两人结伴探秘的故事。
电影一开始便用踢踏踢踏的齿轮转动的声音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一片金灿灿的齿轮当中,繁华的巴黎夜景被幻化出来,令人十分惊喜。接着就是一个色彩绚丽的远近景替换,将巴黎夜景转到巴黎火车站里面的热闹场景。场景随着镜头拉近而愈发清晰,车站忙碌而极具生活气息的景象生动无比地通过画面传达出来,营造出宏大的故事背景。而影片中出色的浓烈的油画般的画面质感增强了时代复古感觉,在20xx年颁奖季风行复古风的旗帜下,《雨果》毫无疑问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上都达到极致的标杆。
蒙太奇的运用在这部电影中也十分明显。主人公雨果在巴黎车站的生活主要有两条线索:1、维护好车站钟楼的运作并躲避巡警的围追堵截;2、尽全力修好父亲遗留下来的机器人。片中还有一条隐形线索就是梅里埃大师的救赎。举一个例:雨果第一次被梅里埃在玩具店门前捉住时,影片开始插叙一段雨果及其爸爸的回忆,抛出一个谜团将机器人和梅里埃一家联系在了一起。于是影片开始一边叙述雨果的车站生活,一边讲述他与梅里埃一家的经历。环环相扣,十分刺激。
由于这部片子使用真人3D技术拍摄的,其表现力比较强,特别是长镜头的运用,更加突出了拍摄手法的独特,强化了视觉冲击!留给我印象最深的长镜头是:雨果为捡回机器人冒险到铁轨上,远处火车由远及近地驶进时那个场景。长镜头的运用使我能清晰地看到火车头冒出的滚滚白烟和车头的颤动,雨果面对危险时的不知所措和铁道两旁乘客的惊恐形成了鲜明对比,十分逼真!
导演在本片中致敬了梅里埃等一代导演人,毫无保留地表达他崇高的敬意和他本人对电影技术的热爱。马丁斯科塞斯把机器人,梅里埃,时间,火车,巴黎都结合在战争之后的这个时代,即是想赋予梅里埃和电影诞生的那个年代一个重要的意义:它诞生在真正的现代性萌芽的年代,是现代化社会和资本主义逐渐趋向成熟、时间这一概念逐渐趋向模糊语境赋予了电影特殊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意义。——换言之,梅里埃的梦是一个现代主义的梦。马丁斯科塞斯的雨果是不是3D电影时代的另一个梦呢?它是一个结合了历史、时间、对现代性思考的梦。
导演也通过影片宣扬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那就是“若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机器,那么我们生活在其中,也必然会有自己的作用!”
昨天,妈妈从公司考回来了一部电影,名叫“雨果”。妈妈告诉我,这部电影她看过了,他觉得又好看又惊险,建议我看。
我和彭彭怀着激动的心情打开了电脑,开始观看。电影的主要内容是:小男孩雨果的爸爸,在一场突发的大火中被烧死,雨果的叔叔把雨果带到火车站修理大钟,而雨果的叔叔,却神秘失踪了,从此以后,雨果就一直躲在钟楼的墙壁里。雨果为了修好父亲在世时从博物馆里捡来的坏机器人,偷偷地从乔治?梅里埃的店里拿走了很多小零件,可是有一次,雨果被乔治当场抓住了,乔治逼迫雨果把口袋翻开,把雨果偷得零件收了回来,还把雨果爸爸在世时辛辛苦苦画的小本子收了,声称要把它烧毁。雨果认识了乔治的养女,并与她一起冒险……
最后大家才知道,原来,乔治年轻时,是一个很有名的魔术师、导演。可不久,一大批士兵退了下来,他们都觉得电影很无聊,于是,人们就渐渐的忘了乔治与他的演员,乔治觉得很痛苦,他决心毁了这一切,并忘记这一切,可他就是不忍心毁了自己精心制作的机器人,于是,便送给了博物馆……
雨果本来是一个普通的小男孩,可是,他靠着自己的勇气与屈强,逃过了车站巡查员的一次次追捕、不顾一切的从火车轨道上捡回机器人等,足以让我们生起敬佩之心。
这部电影中,我最讨厌那个追捕雨果的车站巡查员,他总是不顾青红皂白地追捕雨果。
我很喜欢帮助雨果度过重重难关的那个女孩……
总之,我很喜欢这部电影!
我要写的这篇观后感不是在平常周末去看的电影写的观后感,也不是学校组织看电影后老师逼我们写的,而是我在小学生涯最后一个六一儿童节写的,谨此纪念。
我为大家介绍的这部片子的片名叫《雨果》,这部影片的大致内容是:一个名叫雨果的男孩生活在车站的钟塔里,一天,他和爸爸在废弃的博物馆阁楼发现了一个非常精密的机器人,但坏得很严重,而他爸爸在修理机器人的同时也被大火烧死,于是雨果觉得要把机器人修好,但这背后又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我推荐大家看看这部电影的原著《造梦的雨果》
这部电影中的主人公雨果的那种坚持不懈、努力追寻事情根源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如果换做我的话,可能会认为那堆机器是破铜烂铁,干脆让它自生自灭好了。当然,我也不可能发现这后面隐藏的秘密。
本部电影将电影创始人乔治。梅里爱真实的生平故事展现在观众眼前,试图忘记过去的他却被雨果这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给找回了自信。
虽然电影中的雨果在车站里扮演着的是一个不为人知的钟表工、“扒手”、“小偷”,但是他却有他的梦想,有他的追求,这一点也是我最欣赏的。
虽然剧场里只有极少的几个人,可见许多人都慧眼识不了宝贝。同样这部电影以它的剧情和感人的场面深深地打动了我。
有了梦,生命的银幕亮了。
《雨果》故事始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法国巴黎,影片《雨果》主要从两条线来说明故事。电影《雨果》的前半部分是以小雨果的悲惨遭遇为开端,他努力从丧父的悲痛中走出阴霾开始寻找自己的乐趣与追求;后半部分通过小雨果的经历逐渐引出第二条线,就是对梅里埃默片的致敬。当然也是对整个默片时代做出贡献的影片致敬。
之所以被它所吸引,还有几方面原因。首先,非常喜欢电影的色调,暖暖的,虽然开始小雨果境遇悲惨,但是在此色调中让人的心里又舒服很多。第二,喜欢这个时期欧洲的时代背景以及人们的穿着打扮,正如我们中国三十年代大上海时期,特有的旗袍、歌舞厅,都是洋溢着那个时期的特色。第三,是因为影片中两个可爱的小正太和小萝莉。喜欢阿沙·巴特菲尔德那双蓝色的大眼睛,清澈透明,让人心静如水,顿时对阿沙产生一种怜爱的感情,喜欢有加;当然,在此部电影中,科洛·莫瑞兹已不再是小萝莉的年龄,但是,她在《海扁王》里的经典形象让人印象深刻。小萝莉已经长大,在影片中的表现明显进步,对小女孩的心理刻画亦是步步到位,情感表现细腻,不管是悲情戏份还是喜剧场面都能把握准确,令人有一种她亦是伊莎贝尔,伊莎贝尔亦是她之感,让人不尽惊叹。
可以说,它是一部孩子的电影,也是一部讲述时代的电影。
孩子,天真烂漫,有着简单的梦想和简单的快乐,有着探索的喜悦和冒险的快感,还有纯洁懵懂的情感。
战争,伤害了身体,造就了无家可归的孤儿和老人,扼杀了梦想,摧毁了艺术。
喜欢这部电影,有孩子,有时代烙印。还有就是,每个人都有梦想,只要你努力过,坚持过,都会拥有。“梦从哪里来,就从这里”。
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新片《雨果》在评比结果中拿到5个技术奖项,影片夺得技术奖项,可谓实至名归。全部影片发生在30年代巴黎的一个老火车站时里。这样一个狭小的环境被设置得栩栩如生,各色人等粉墨登场,让人仿佛置身于30年代的巴黎,简直有点《清明上河图》的意思。
《雨果》的叙事可称精彩。本来是一部致敬片,但导演居然采用一个充满了冒险、悬疑叙事模式。影片一开始寥寥数笔就简单地交待了主人公雨果的身世。而把大量精力铺垫在挖掘玩具商乔治教父为什么对小男孩儿的笔记本感兴趣上。直到最后,才最终揭开了迷底。真不是那种一开头就猜中结局的电影。这种叙事可谓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这不是一般的一部简单怀旧的电影,它是写给法国电影大师,默片鼻祖梅里爱与他所创造的灿烂辉煌老电影时光。它不仅仅是一个12岁儿童雨果的历险记,而是默片梅里爱一生跌宕起伏的精彩写照。在这部电影中,梅里爱的形象就是那个火车站上开玩具店的严肃老头乔治梅里爱,雨果的同龄朋友伊莎贝尔的养父。
正如同电影中所描述的一样,乔治梅里爱原本是一位着名的魔术师和木偶艺术家,后因为受到卢米埃尔兄弟所拍摄的写实火车电影短片的启发,在蒙特勒伊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一个摄影棚。他使用专门的演员、布景、道具、化装等手段拍摄电影,开辟了与卢米埃尔纪录片式那种完全不同的电影创作道路。他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德雷福斯案件》。他最擅长利用停机再拍和更换布景等在当时相当创新的手法拍摄了《灰姑娘》、《蓝胡子》、《魔灯》、《一千零一夜》等一系列神化片。20世纪初,他率先创作出科学幻想片《月球旅行记》、《海底两万里》、《北极征服记》等。特别是《月球旅行记》一片影响巨大,不仅确立了科幻片这一样式,而且确定了电影排演在电影制作中的地位。梅里爱的影片是电影成为艺术的第一步。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将《雨果》以走在时代尖端的电影技术拍摄的美轮美奂,仿佛时光倒流,再现了梅里爱默片时代的场景,故事与往事,融会了真实与奇幻的感觉,仿佛穿梭在时光隧道中一样,让今天的年轻观众再次理解曾经的默片大师梅里爱,作为对那个辉煌时代,灿烂人物的一个敬礼。
20xx年第xx届奥斯卡刚刚落下帷幕,电影《雨果》获得包括最佳音响,最佳视觉,最佳艺术指导在内的五项奖项,谈及马丁的再次与最佳导演失之交臂,奥斯卡与他之间的种种恩恩怨怨早已是老生常谈。
《雨果》在本届奥斯卡上虽说与《艺术家》拿了相同数量的奖项,但奖项分量根本不能与后者相提并论。怎么说呢?是《艺术家》真的那么好吗,我看未必,就如同去年《社交网络》与《国王的演讲》的冤案,今年《艺术家》的成功或许在于公关宣传的给力,《艺术家》的胜利,毫无疑问,只能说哈维韦恩斯坦公司实在太强势了,最懂奥斯卡的行家,69个奥斯卡,将一部部电影推向奥斯卡宝座,哈维韦恩斯坦本人就已经让无数电影人即爱又恨。然而,在无人能阻挡《艺术家》走上奥斯卡宝座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这部真正最有实力的电影——《雨果》
因为马丁斯科塞斯的名字,它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加上好口碑以及3D噱头,影片在北美上映时就获得不错的票房成绩。作为马丁第一部3D电影,这是他18年来第一部PG级影片,再加上11个奥斯卡提名,毫无疑问,这部儿童片还是很成功的。
撇开数字,来谈谈电影本身。我想,只要有马丁斯科塞斯这个名字就已经是质量的保证了吧。《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纯真年代》《飞行者》《无间行者》…他是这个时代难得的真正的现实主义的电影大师。如今70岁的他却童心未泯,拿起3D摄像机拍起《雨果》,本片根据布莱恩·瑟兹尼克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原著于07年曾获得鹅毛笔大奖,并一度在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名列前茅,甚至被业内视作《哈利·波特》之后最好的儿童魔幻作品。电影无论从剧情,叙事技巧等不同角度看都是属于上乘之作。
影片依旧延续了马丁对故事结构的娴熟把握,在场景设置和镜头运用等方面都显得炉火纯青。20世纪繁华的巴黎,忙碌的火车站头,故事在这个名叫雨果的男孩身上展开,同样是孤儿,只是没有哈利波特那么幸运的拥有霍格沃兹和魔杖,雨果对机器修理很感兴趣,即使每天只能在火车站偷面包吃,但每个夜晚都会在烛光下给火车站的时钟一丝不苟地上油、校准,后来他结识车站玩具店的老板乔治斯、他的孙女伊莎贝拉,两人开始了一段关于电影的冒险。
整部影片给人一种尤为浓厚的经典名著般的厚重感,影片向一代电影鼻祖梅里爱更甚至整个电影默片时代致敬,巧妙穿插电影历史情节,趣味生动的电影叙事方式,而不是像《艺术家》一般趣味不足更甚至略显轻浮。20世纪,电影如同魔术般的越来越受到欢迎,这种全新的叙事媒介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这种全新的媒介在打开人类的视野的同时也让人们在烦杂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到精神慰藉。影片以老板乔治斯的回忆而渐进高潮,并逐步揭开电影开始所设下的种种悬念。
作为一部出色的改编电影,在我们继续见证马丁四平八稳的叙事风格的同时,也让我们领略的电影的魅力和神圣,即使如今中国电影甚至好莱坞电影都处于低潮期的时段,电影作为20世纪的艺术,将继续带领我们穿梭于形形色色的故事人生,领略光影魅力。
❻ 宝琳·凯尔的个人生平
宝琳·凯尔(Pauline Kael)是美国非常著名的影评人,在相当大范围内被认可为20世纪下半叶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影评人。她的特点是诙谐、尖锐、一针见血且固执己见。在1967年到1991年间她为《纽约客》(New Yorker)写作。她的影评写作影响了后来的许多重要影评人,如Armond White和Roger Ebert。
凯尔曾为女性杂志《美开乐》(McCall's)工作,后因撰写电影《音乐之声》的负面评论而被解雇(凯尔称其为“金钱之声”)。她同时还认为《长征万宝山》(Paint Your Wagon)也同样差劲。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她认为电影版音乐剧《屋顶上的小提琴手》,特别是《歌厅》(Cabaret)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两部电影音乐剧。凯尔于1967年至1991年期间在《纽约客》杂志工作,该杂志给了她相对宽裕的版面(而且似乎也给了极少的编辑干预),同时也成就了她作为一流评论家的地位。她本人则认为这段时期自己影评写得有意思,是因为当时的电影本身就具有巨大的震撼力。
1970年,凯尔因其在《纽约客》出色的评论工作获得乔治·伯克奖(George Polk Award)。
凯尔的第一部结集出版的电影评论选《在电影中失去童贞》(1965年)很快成为畅销书,并且引发了一系列(故意)以有所暗示的名字为题目的精装文集的出版,例如《亲一亲,撞一撞》(Kiss Kiss Bang Bang)、《吹灯作伴》(When the Lights Go Down)、《来者不拒》(Taking It All In)等等。她的第四本文集《深入电影》(Deeper Into Movies)(1973年)是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第一部关于电影的非小说类作品。1982年出版的《5001个电影之夜》则收录了她此前在《纽约客》“城中话题”栏目一直以匿名发表的电影故事梗概。
凯尔还写过一些哲学类文章,内容涉及影院观影、现代好莱坞电影工业,以及观众(在她看来)如何缺乏勇气探索更少为人知、更富有挑战性的电影的问题。(凯尔喜用movies指代电影,而不是film,她觉得后者太精英化。)
在凯尔广受欢迎的文章中,包括一篇对美国作家诺曼·梅勒关于玛丽莲·梦露的半虚构传记大加鞭挞的评论,对梅勒其人其书极尽批驳之能事。另一篇是对加里·格兰特职业生涯的深入描述。还有一篇关于《公民凯恩》的研究资料十分详尽的文章,题为《凯恩培养之路》(Raising Kane)(此书后来再版时被命名为《公民凯恩手册》)。
凯尔认为,在《公民凯恩》的成就上,编剧赫曼·J.曼凯维支应该享有和导演奥森·威尔斯同等重要的功劳。这一论断让威尔斯的拥趸彼得·博格丹诺维奇和一些其他人大为恼怒。(此处缺引注)。此后,该书中一些历史资料也被后来的多位学者如博格丹诺维奇、乔纳森·罗森鲍姆、詹姆斯·纳尔摩尔等加以否定。
宝林·凯尔曾经以她发表在1963年电影季刊上的有争议的文章《方与圆》使评论界举座皆惊。这篇文章抨击了持作者论的评论家们试图将好莱坞不人流的影片提升为严肃的艺术作品。60年代中期,她是专为《麦考尔》、《新共和》、《画面与音响》,以及《时代》等杂志撰写文章的自由撰稿人。从1968年开始直到1991年退休,她为《纽约客》杂志撰写影评。在她的全盛期,凯尔无疑是美国评论界最具影响力和最令人敬畏的声音。她赢得过一次古根海姆奖,她的第四本书《inside the film》是第一部荣获国家图书奖的电影书籍,她在那是被认为是有力量成就或者毁掉一部电影的人。
凯尔从不允许她的读者保持中立,她使那些普通的读者导演制片人以及其他的影评人要么感到热爱,要么着憎恶。她的评论都是带有倾向性的,并且有时是蛮横的,但从来不会让人感到乏味。你也许认为她的评论是疯狂的,但她那些富于探索的、独特的、彻底原厂的评论至今都值得细心去品味。她通俗而又辛辣的散文风格总是即平易近人又令人愉快,这是一个视评论位艺术的天才作者的作品。凯尔常常在意行文时的阴郁、诙谐的双关语和对成语别出心裁的使用,这就从同她非常在意自己文章所表达的观点一样。凯文蔑视理论,她避开了抽象和客观的评论,而且首先对一部影片的演绎、表演、社会学意义以及导演的风格做出主观强烈的反映。她推崇充满动力的、不沉湎于小情调的影片和导演,如佩金巴、斯科塞斯和德帕尔玛这些被认为是过度用力的导演,而她在接受布列松这样更加沉思默想和严峻的导演时就不那么舒服了。但是对于《音乐之声》这样的好莱坞大片她表现的只有轻蔑(此片被她称为《金钱之声》),她还蔑视《荣归》这样自由主义的中庸的电影,以及那些“喜欢用别人的作品与上帝玩”的制片厂人们,她会把她蔑视的东西都摧毁掉。
于此同时,她喜欢流行的娱乐,因它们能够提供乐趣。和许多其他影评人不一样,她从不自命不凡地去发觉劣质作品中的隐含含义,她也不会把《漂亮女人》这样的电影和莎士比亚或者萧伯纳的戏剧进行比较,以夸大这部电影的重要性。没人会说凯尔的评论是图解式的或者城市化的,她总是不可预知,她拥有将一部影片的本质一语道破的天赋。
Pauline的直率在她对那些成名的大导演的作品无情的鞭挞中淋漓的体现,比如大导演伍迪.艾伦1980年拍的转型之作《星尘往事》,模仿费里尼的《八部半》(8 1/2)讲述一个陷入瓶颈的喜剧导演厌倦于拍喜剧讨好观众的故事,被Pauline毫不留情地批评:“If Woody Allen find success very upsetting and wishes the public would go away,this picture should help him stop worrying”,辛辣逼人的文字毫不留情,全不估计另外一名殿堂级女影评人Judith Crist十分喜欢本片,甚至在片中客串了一个角色。
❼ 世界最伟大的20位导演排行榜
美国权威电影网站THEY SHOOT PICTURES, DON'T TNEY(简称TSPDT)评选出20名最伟大的亚洲导演,来自日本的黑泽明、小津安二郎和沟口健二包揽前三名。不过中国导演总计10人全部上榜,占总量的一半
黑泽明被誉为“电影天皇”,尤其四五十年代在世界影坛中大放异彩,他执导的作品如《罗生门》、《七武士》、《用心棒》、《乱》等不仅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中荣获奖项,还向全球观众输送了三船敏郎、志村乔这样的表演大师。
来自中国香港的王家卫排名第四,位居中国导演之首。拍戏缓慢,台词意识流的王家卫无论拍摄任何题材都能让观众一眼辨认出这是他的作品。与杜可风的搭档也让王家卫的影片总是充满一种后现代的迷离气质。他的风格不仅在亚洲范围内独树一帜,也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体系下的导演。2016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的导演巴里·詹金斯就不止一次表示自己是王家卫的铁粉。
榜单中除了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大导演张艺谋、李安、陈凯歌之外,还有一个出生于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导演悄然入榜,他就是费穆。出生在上海的费穆自幼博览群书,精通多国外语。由他拍摄,梅兰芳主演的《生死恨》被誉为“中国现代电影的先驱”。生不逢时,费穆的一些其他作品在当时并没有获得很多肯定,其中《小城之春》就是一部被低估的传世之作。战火和操劳让费穆的生命停留在45岁,但他留下的艺术遗产是永远不会被磨灭的。
附完整榜单:
1.黑泽明
2.小津安二郎
3.沟口健二
4.王家卫
5.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6.萨蒂亚吉特·雷伊
7.侯孝贤
8.杨德昌
9.宫崎骏
10.阿彼察邦
11.成濑巳喜男
12.张艺谋
13.李安
14.贾樟柯
15.大岛渚
16.蔡明亮
17.费穆
18.今村昌平
19.陈凯歌
20.胡金铨
❽ 被称为电影社会学家的导演是谁
马丁·斯科赛斯
❾ 世界上著名的导演。
1.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犹太人,“电影奇才”,代表作≮大白鲨、侏罗纪公园、E.T.外星人≯ ) 2.乔治·卢卡斯 (美国人,“电影魔术师”,世界巨片系列 ≮星球大战≯便是他的杰作) 3.雷德利·斯科特 (英国人,史诗巨片≮角斗士≯ 科幻巨片系列 ≮异性≯便是他的杰作) 4.彼得·杰克逊 (新西兰人,世界著名导演,≮魔戒≯三部曲 ≮金刚≯就是出于他手) 5.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美国人,影史上作品最丰富的演员兼导演,代表作 ≮杀无赦≯ ≮警探哈里≯) 6.马丁·西科塞斯 (美国人,“电影社会学家”,国宝级导演,代表作 ≮出租车司机≯) 7.奥利弗·斯通 (美国人,代表作:≮刺杀肯尼迪≯美国最具争议的影片之一,≮越战三部曲≯) 8.詹姆斯·卡梅隆 (加拿大人,电影史上最卖座的两部影片 ≮泰坦尼克号≯ ≮阿凡达≯都出于他手) 9.吕克·贝松 (法国人,法国的斯皮尔伯格,代表作:≮圣女贞德≯ ≮第五元素≯。) 10.弗朗西斯·福特·科波 (美国人,名震世界影坛的大导演,世界名片 ≮教父≯三部曲 就是他的杰作) 11.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意大利人,电影大师 世界头号禁片 ≮索多玛120天≯就是他的代表作) 12.埃里克·侯麦 (法国人,法国电影史上国宝级的导演 代表作 ≮男神和女神的爱情≯ ≮绿光≯) 13.斯特赫.安哲罗普洛斯 (希腊人,代表作 希腊近代三部曲 ≮三六年的岁月 流浪的艺人 猎人≯ 14.罗曼·波兰斯基 (法国人,电影史上“罪恶大师”。美国第一部恐怖片≮魔鬼圣婴≯就是出自他的手) 15.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波兰人,“电影诗人” 代表作 ≮蓝≯ ≮白≯ ≮红≯ ≮十诫≯) 16.贝纳多·贝托鲁奇 (意大利人,影响世界的大导演,代表作 ≮爱情与愤怒≯ ≮革命前夕≯) 17.宫崎骏 (日本人,“动画界的黑泽明”动画界神级一般的人,代表作 ≮千与千寻 龙猫 天空之城 ≯) 18.大卫·芬奇 (美国人,著名电影和音乐录像带导演,代表作:≮异性3 七宗罪 搏击俱乐部 十二宫≯) 19.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美国人,历史上著名的电影艺术大师,代表作:≮蝴蝶梦、电话谋杀案≯) 20.黑泽明 (日本人,“电影天皇”,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代表作:≮罗生门、七武士、梦、影舞者 ≯) 21.史蒂文·索德伯格 (美国人,美国著名导演、编剧。代表作:≮性、谎言和录像带 、毒品网络≯) 22.奥逊·威尔斯 (美国人,集多种角色与一身的“电影全才”,代表作:≮公民凯恩、安巴逊家族≯) 23.霍华德·霍克斯 (美国人,一个可以拍出几乎所有电影类型的导演,代表作:≮绅士喜欢金发女郎≯) 24.泰伦斯·马利克 (加拿大人,美国电影导演、制作人,代表作:≮天堂之日 红色警戒 穷山恶水≯) 25.大卫·林奇 (美国人,美国电影界的多面全才,代表作:≮穆赫兰道 我心狂野 蓝丝绒 象人≯) 26.让_皮埃尔·梅尔维尔 (法国人,独立电影开创者之一,“新浪潮之父”。代表作:≮大黎明 眼线≯) 27.大卫·柯南伯格 (加拿大人,鬼才导演,最受争议的导演之一。 代表作:≮ 毛骨悚然 感观游戏 ≯) 28.约翰·福特 (美国人,美国最伟大和最多产的导演之一,代表作:≮搜索者 青山翠谷 告密者≯) 29:大卫·里恩 (英国人,英国电影界的泰斗级导演,代表作:≮孤星血泪 相见恨晚 快活的幽灵≯) 30:伍迪·艾伦 (美国人,美国电影界的天才、大师。代表作数不胜数,他是本人最爱的 导演,演员)
❿ 名导演有哪些
姓名:Steven Spielberg
译名: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生日:1947年10月28日
主要导演影片:
拯救大兵瑞恩 (saving private ryan)(1998)
逍遥法外 (Catch Me If You Can)(2002)
少数派报告 (Minority Report)(2001)
外星人 (E.T.)(2002)
失落的世界 (The Lost World: Jurassic Park)(1997)
侏罗纪公园 (Jurassic Park)(1993)
A·I·人工智能 (A.I.)(2001)
辛德勒名单 (Schindler′s List)(1993)
蒂姆·伯顿
蒂姆·伯顿(Tim Burton),1958年8月25日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伯班克。这个鬼才式的人物由于拥有封闭、孤独的童年生活而习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只用绘画表达生活和对世界的看法。直到他在加洲艺术学院学习时得到了迪士尼的奖学金,这是用来赞助给年轻动画人以帮助他们成就梦想的基金。由此他开始正式成为迪士尼的动画师,之后成为导演。
- -热衷描绘错位,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常以黑色幽默,独特的视角而著称。
其主要导演作品包括:
僵尸新娘(Corpse Brides) (2005)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2005)
大智若鱼(Big Fish) (2003)
决战猩球(Planet Of The Apes) (2001)
断头谷(Sleepy Hollow) (1999)
星战毁灭者(Mars Attacks) (1996)
艾德 . 伍德 (Ed Wood) (1994)
蝙蝠侠归来 (Batmac Returns) (1992)
剪刀手爱德华(Edward Scissorhands) (1990)
蝙蝠侠(Batman) (1989)
科恩兄弟
乔尔·科恩(Joel Coen)和伊桑·科恩(Ethan Coen)兄弟是美国著名的电影导演、编剧、制片。由于其作品的编剧、制片及导演都是两人共同合作完成,故被称为“科恩兄弟”。他们的电影作品独具特色,其情节不落俗套,往往强调命运的某种不确定性。1991年的其作品《巴顿·芬克》(BARTON FINK,又名《才子惊魂梦》)曾获当年法国嘎纳电影节 金棕榈奖。
他们的主要作品包括:
2003年《残酷难耐》(Intolerable Cruelty,Joel导演;Ethan 编剧 )
2001年《缺席的人》(The Man Who Wasn't There,Joel导演、剧本;Ethan 编剧、剧本 )
2000年《逃狱三王》(Brother, Where Art Thou?又名《兄弟,你在哪里?》 Joel导演、剧本;Ethan 编剧、剧本 )
1998年《大保龄离奇绑架》(The Big Lebowski,又名谋杀绿脚趾,Joel导演、剧本;Ethan 编剧、剧本, )
1996年《冰血暴》(Fargo,又名《雪花高离奇命案》,Joel导演、剧本、编剧;Ethan 编剧、剧本 )
1994年《金钱帝国》(The Hudsucker Proxy,Joel导演、剧本;Ethan 编剧、剧本 )
1991年《巴顿芬克》(Barton Fink,又名《才子梦惊魂》,Joel导演、剧本;Ethan 编剧、剧本 )
1987年《抚养亚力桑那》(Raising Arizona,Joel导演、剧本;Ethan 编剧、剧本 )
1984年《血迷宫》(Blood Simple,Joel导演、剧本;Ethan 编剧、剧本 )
大卫·林奇
大卫·林奇(David Lynch),美国著名的电影和电视导演、编剧、制片人、电视制作、作曲家和摄影家。其电影作品风格诡异,多带有迷幻色彩。 而他所导演的电视连续剧《双峰镇》 曾经荣获1990年 电视评论协会大奖、1991年金球奖最佳男女主角奖、1991年 艾美奖8项大奖和1991年 美国广播协会最佳电视剧奖,并成为美国电视史上的里程碑。他的作品风格如此独特以至于常常被影评家称为“林奇主义”(Lynchian)。
其主要电影作品如下:
2002年《兔子》(Rabbits)
2002年Darkend Room
2001年《穆赫兰大道》(Mulholland Drive)
1999年《斯特雷特的故事》(The Straight Story)
1997年《妖夜荒踪》(Lost Highway)
1994年《迷离情骸》(Nadja)
1992年《在空中》(On the Air)
1992年《双峰镇:与火同行》( )
1990年《美国史》(American Chronicles)
马丁·斯科西斯
马丁·斯科西斯(Martin Scorsese) ,美国的现实主义电影导演。因其多部电影作品反映了美国社会问题而被誉为“电影社会学家“。令人费解的是尽管他具有杰出的导演才能,至今仍没有得到过奥斯卡的最佳导演奖。其代表作《出租车司机》(Taxi Driver)曾经获得1976年嘎那国际电影节的金棕榈奖,另外他的《愤怒的公牛》(Ranging Bull),《盗亦有道》(Good Fellas),《恐怖角》以及(Cape Fear)等作品都是好评如潮;不过其晚年导演的一些作品在很多方面都不及当年。其导演的主要作品包括:
2002年:《纽约黑帮》(Gangs of New York)
1999年:《穿梭鬼门关》(Bringing Out The Dead)
1997年:《小活佛》(Kunn)
1995年:《赌场风云》(Casino)
1993年:《纯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
1991年:《恐怖角》(Cape F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