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柳堡的故事》的女导演是谁
《柳堡的故事》的女导演是王苹。
1957年,由其执导的爱情电影《柳堡的故事》上映,该片改编自胡石言的同名小说。1958年,执导剧情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该片以李白烈士的事迹为原型,讲述了中共党员李侠潜伏在敌占区,为革命事业奉献出生命的故事。
人物介绍
王苹(1916年9月2日—1990年12月28日),原名王光珍,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中国内地导演,毕业于南京中等高中师范科。中国第三代电影导演,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电影女导演。
1935年,出演个人首部电影《无限生涯》。1937年,参加抗日救亡演剧一队,先后在重庆、上海、香港、昆明等地演出了《春寒》、《雾重庆》等剧。
1949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50年在解放军政治部文化部电影处工作。1952年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成为新中国第一位电影女导演。曾执导《河川进攻》等军教片。
㈡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在哪一年推出了续集
1963年推出续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共有两集,其中1959年推出的由苏里执导李亚林,梁音,金迪,杨洸主演的第一集上映,1963年仍然由苏里导演的第二集也上映了。影片是以修红旗渠为中心,反映了当时的年轻人勇于创新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导演简介:
苏里。中国电影导演,原名夏传芫。生于安徽当涂。1938年加入抗大文艺工作团,开始话剧表演。1945年任东北军政大军戏剧队长,1949年调入中央文化管理局,后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导演。
1955年合作导演了《平原游击队》以后独立导演了《哥哥和妹妹》、《青春的脚步》、《红孩子》等影片。其中《红孩子》获1980年第二次金江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刘三姐》获1960年第二届百花奖中四项大奖。
㈢ 成荫的个人简介
1945年后任晋中吕梁军区政治部、西北野战军二纵队政治部宣传科长。1947年10月,调西北电影学习队工作,不久随队去东北电影制片厂学习,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导演。1948年7月首次拍摄了记录片《东北保育院》。
1949年初,编写并导演了故事片《回到自己队伍来》,是年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是年东北电影制片厂迁到长春,任该厂导演。9月根据歌剧《钢骨铁筋》改编为电影剧本《钢铁战士》,并导演了此片。影片钢铁战士为其成名作,于1951年获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和平奖,1957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 秀影片一等奖。1951年底赴上海导演故事片《南征北战》,1952年起任中央电影局秘书长,同年导演的影片《南征北战》获得好评。1954年任中国电影实习团副团长,去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实习。1956年回国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曾执导《万水千山》、《停战以后》、《女飞行员》、 《拔哥的故事》等影片。
1981年导演影片《西安事变》,以质朴的纪实风格,严谨、凝炼而稳健的导演手法, 展现了广阔的历史场景。他把广阔的历史背景和生动的人物刻划结合起来,再现了“西安事变”这个历史事件,在某些历史人物的塑造上有可喜的突破,充分显示了他的导演功力。1981年曾率中国电影代表团访问美国。成荫以电影《西安事变》于1982年获 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文化部1981年优秀影片奖。1982年任 北京电影学院院长。1984年4月因病逝世。
成荫还是87版红楼梦的导演顾问
㈣ 大浪淘沙的导演简介
伊琳
伊琳,中国电影编剧,导演,原名许崇琪,曾用名林其,1915年4月出生,7岁里随母亲来到上海。由于经济条件所限,他没有读完高中,1932年,他当上了英文打字员,一干就是五、六年。1937年,伊琳加入上海救亡演剧第三队,进行抗日宣传。次年7月,他辗转来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后曾任山西晋东南太行山“鲁艺”分校戏剧系主任教员,八路军前方总部实验剧团团长,陕甘宁抗大总校文工团艺委会主任,《延边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延边话剧团团长。这期间,他先后创作了《大保嫂》、《百团大战》等剧本。
1946年10月,他被派到东北电影制片厂任电影导演。不久,他创作了小型电影文学剧本《留下他打老蒋吧》,并由他任导演,1948年该片摄制完成。1950年,他和吕班合作导演了北京电影制片厂第一部故事片《吕梁英雄》 ,1952年,他被调到中央电影局,任艺术处处长。1954年,他回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先后导演了《保卫胜利果实》、《刘巧儿》、《扑不灭的火焰》等影片。1956年,伊琳去越南帮助培训电影艺术创作人员。1958年,他被调到珠江电影制片厂工作,导演了《接班人》,《慧眼丹心》、《大浪淘沙》等片,影片《大浪淘沙》是伊琳的重要代表作,该片在导演处理上独具匠心,塑造了一群性格鲜明,具有时代情感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影片真实地再现了1925年至1927年大革命时代的斗争历史,表现出伊琳深厚的生活积累及其驾驭革命历史题材的能力。
伊琳是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珠江电影制片厂副厂长,1979年11月27日去世,终年64岁。
㈤ 羽奇的简介
羽奇,科教电影导演。直隶(今河北)任丘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晋察冀军区分区宣传队队员、肖卫剧社副社长,第十九兵团第六十四军文工团戏剧队 队长。建国后,历任东北电影制片厂演员,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导演、副厂长、厂长,中国影协第四届理事。导演的科教片有《生命的凯歌》、《不平静的夜》等。《淡水养鱼》1956年获第一届意大利威尼期国际科教片电影节奖状,《桂林山水》获1956年第九届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优秀纪录片奖和第三届叙利亚大马士革国际博览会电影节铜质奖章。
㈥ 水华的人物经历
1939年他在重庆育才学校当戏剧教员,1940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实验剧团担任导演,与王滨合作导演《带枪的人》、《神手》等话剧及秧歌剧《周山子》。1949年他调到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任导演,开始了电影导演生涯。
水华是北京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是中国影协第二、三届理事,第四届常务理事,第五届主席团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水华的影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场景朴实而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色调变化丰富,导演处理上既注意了艺术上的整体性,细节处理又很讲究。
他的代表作有:《白毛女》(与王滨合作)、《土地》、《林家铺子》、《革命家庭》(与夏衍合作编剧)、《伤逝》、《烈火中永生》、《西沙儿女》等。
《白毛女》曾获第六届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1957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林家铺子》曾获葡萄牙第十二届菲格拉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革命家庭》获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编剧奖。《伤逝》获文化部1981年优秀影片奖。
1995年,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时,水华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导演奖 。
㈦ 凌子风的个人经历
33年北平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
35年南京国立戏剧学校第一期生,舞台美术系学习。
37 年武汉中国电影制片厂美工师。
38 年抗日艺术队文学部部长,西北战地服务团团委、编导委委员,晋察冀边区剧协常委、乡村艺术辅导、乡村艺术干部训练班校长。
40 年冀中军区火线剧社副社长。
44 年延安鲁迅艺术学校教员;年在鲁迅艺术学院塑铸“毛主席像章”向中共七大献礼。
46 年延安电影厂演员、延安战地摄影队队长、西北电影工学队教学部部长。
47年石家庄市委宣传部联络员、石家庄电影戏剧音乐工作委员会主任、石家庄电影院总经理,并写了《接收。改造。管理城市电影院经验总结》报中央。
49年东北电影厂导演,北京电影厂导演。
㈧ 广布道尔基的人物简介
广布道尔基,1926年生,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人,中国少数民族著名电影导演,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第一个蒙古族电影导演。有很多同名的人,就是现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广布道尔基。艺名广道,1926年12月25日出生于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巴彦塔拉村。1946年在内蒙古军区政治部文工团任演员,1947年毕业于东北军政大学政治系,后任内蒙文工团演员、导演。1955年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1957年,他与朱文顺联合导演了影片《牧人之子》,同年还在《寂静的山林》中担任副导演。1962年,调入内蒙电影制片厂任导演,1966年,调入内蒙古歌舞团任话剧导演。1977年重又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当年即导演了《暗礁》。同时还创作剧本。
广布道尔基是我国第一个蒙古族电影导演。同时,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演员,当过歌舞、戏剧、电影导演,创作过电影剧本。他性格开朗,创作上有激情,做为一名少数民族电影导演,他为中国电影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㈨ 电影《东北小佛爷》的导演是谁
谢云鹏导演 《东北小佛爷》便是由著名导演谢云鹏自编自导,同时携手许君聪“本色”出演的一对重情重义的黑帮兄弟。
“我本坏蛋,无限嚣张。人在江湖,有来有往。”
中文名
东北小佛爷
出品公司
北京春之泰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一合人天影视文化有限公司
发行公司
淘梦网
制片地区
中国大陆
拍摄日期
2016年1月
导演
谢云鹏
编剧
谢云鹏
类型
东北动作黑帮喜剧电影
主演
谢云鹏,许君聪,谢欣桐,于淼
片长
85分钟
对白语言
汉语普通话
色彩
彩色
1951年春中央电影指导委员会中央电影局以及上海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一部战争片,作为八一建军节献礼,程英和汤晓丹被点将担任该片导演。被点将时,程英35岁,他曾经跟随部队参加过一些战役,他的成名作他在东北电影制片厂时拍摄的电影钢铁战士。汤晓丹当时42岁,后来因为又导演了渡江,侦察日记,南昌起义等多部经典战争影片,被称为中国战争片之父,让程英和汤晓丹联手导演,可见中央电影局对这部片子的重视。领命后,他俩很快组建起了一支创作班子,当时有一部名为战线的话剧非常受欢迎,它讲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为了保存有生力量进行战略大撤退,广大居民从不能理解到想通的思想转变过程。这个故事与中央电影局要求反映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思路比较吻合,导演组最后决定在话剧战线的剧本基础上改编,很快由战线剧本的主创沈西蒙牵头的电影文学剧本创作小组成立了。
葛岩的音乐创作很善于把握画面和背景,是音乐与画面浑然天成,能营造出一种出。真入画的意境,为影片增添了时代和生活气息。南征北战中的音乐在1957年获得了文化部一等奖,其中攻占凤凰岭一段音乐,十分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激烈战斗场面,堪称中国电影音乐作品中,音乐与画面同步的经典段落。除了音乐,这部电影里面的台词也成为深入人心的经典,南征北战非常耐看,放映了无数遍,人们对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滚瓜烂熟,以至于片中很多台词都被当成了生活用语,能够脱口而出。与同时期的其他战争题材的影片相比,南征北战在战争场面的气势,战役的规模表现,战略决策和军事思想等方面,那都是空前的,是当之无愧的新中国第一部史诗级的战争片。影片上映后万人空巷引发观看热潮,一时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必谈经典,甚至到了几十年后的今天,依然为很多人津津乐道,这就是经典的魅力,传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