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李安被人们视为华人导演的骄傲,他游刃有余地穿梭于东西方题材之间,成功地使用西方电影语言表现和传达了中国文化的内在气质。他对各种题材的娴熟驾驭,在不同领域的纵横捭阖,也使得他的电影好似一场需要用筷子和刀叉同时品尝的美味盛宴。
或许,电影才是他最终的归宿。电影与人生,如同庄周与蝴蝶,谁入谁的梦?在电影虚构出来的世界中,李安得以自由驰骋,得以按照自己的愿望去建构一个理想的世界,获取心灵最大的满足。
② 结合具体影片论述李安电影中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网上的评论文章太多了,给你推荐一本书,《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要是伸手党就从了二楼吧。
③ 导演李安对电影艺术的发展有哪些贡献
其实具体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只能是一个回头看的结果。以现在的状态假装看到了未来然后评价现在,真的很难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观众,甚至也很难以电影从业人士的眼光去看。如果说李安和120帧这事。我觉得这对李安和观众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李安不是一个横着走的人。很多导演,会拍摄一系列相似的影片,也就是说,在自己的能力限度内做重复工作,就相当于走到了一个平台上,就在这《卧虎藏龙》个平台上玩耍了。
但到底来说,李安是拍自己的电影,他在不断的挑战并提升自己操控电影的能力(李安原话具体说法忘记了),这个过程中,带给电影工业的,可能是标准,可能是创新。就像航天飞机是点错科技树了一样,发展了这么多年又退役了。3D,以及新的120帧技术,谁也不知道是不是电影工业的航天飞机,只能留待时间检验。但是对于一个电影从业者来说,新技术,带来的是一系列的改变,旧有的帧率技术下的拍摄手法手段,从布景到摄影,后期处理,都可能是需要系统更新,这期间带给电影行业的,可能是一次革命,观影体验,也可能是全新的。但是谁又能说的准呢,第一次吃螃蟹的人,可能并不能摸清新技术最适合的方法,可能还没有摸索到最适合的表现方式。但是无论如何,这是一次伟大的尝试,这种尝试里充满了先驱者的勇气和果敢,这是一次对未来的挑战,这个平凡而伟大的过程,是李安勇敢的迈出了第一步。观众,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我们拭目以待。
④ 李安导演的影评,随便哪个电影,是李安的就行,帮帮忙啊,在线等,谢谢大家了
李安作品《推手》,推开爱
楚楚 发布于:2006-07-27 09:09
最近的李安很红,《断臂山》继《卧虎藏龙》后让他再一次扬眉吐气。那个中年男人总是在镜头前面带笑容,很和善的样子,虽然偶尔也吐露一些不顾后果的言辞,可他毕竟是位很有魅力的男人。从《推手》打响他的头炮开始,他几乎没有输过。《喜宴》,《饮食男女》,《卧虎藏龙》部部都问鼎国际奖项。他太幸运了,这种幸运也绝不是唾手可得的,他付出的努力是我们看不到的。
《推手》以一位从小练习太极拳的朱老先生被在美国当电脑工程师的儿子从中国内地接到美国后,与美国媳妇玛莎在语言、生活方式上的矛盾为主题,探讨了众多移民美国的中国家庭所共同面临的文化隔阂问题,以及老一代与后一代人在情感上的危机。朱老先生最后离开了儿子,自己去唐人街的餐馆洗碗打工,惟一能给他一点安慰的是一位从台湾来的陈老太。他们有着颇为相似的经历,都有着北京人自视过高的骄傲,并且带到了美国这个五彩缤纷的国家。李安通过这两位老人对故土的怀恋,表达了所有海外移民一种无法遏止的乡愁。
郎雄是我这个年纪的孩子很不熟悉的老人,他的逝世更让我们少了了解他的机会。李安似乎是很欣赏这个老人的,他的多部影片中都是和他合作的。他本色般的演出很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我对他的印象从《喜宴》就开始了,如今,像探秘一样看《推手》里的他,很有一种亲切感,因此对于片中的一切矛盾,我总是站在他的这边。
以那样激烈的方式选择送父亲去敬老院本身就是个错误,最后因为父亲的病而作罢证明这样的病根仍然存在。本来连我也觉得两个老人在一起是很好的,他们至少可以彼此依靠,不再面对和忍受那些不要的冲突。然而,孩子们选择这种方式来送走两个老人是多么残忍的呀。就像郎雄跟儿子说的那样,在文革混乱的年代,父亲为了保护儿子,而错过了保护自己的妻子,致使妻子去世,老人一直都活在自责中,这样的父亲对孩子没有任何的亏欠,反而,孩子应该因此而给父亲更多的关怀。买一所大房子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媳妇和公公间的文化差异太大,而儿子又不给与适当的引导,这样的家庭矛盾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消除。我为老人痛心,这样的儿子很让人失望。尽管最后他醒悟了,那又说明什么了,他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根,没有找到根治的良方,矛盾还会爆发。我不知道老人搬出去会不会让问题淡化,至少,最后两个老人站在街边的画面,让人觉得些许温馨的同时也免不了痛心。
身边有一个阿姨在美国多年,当然也有了自己的家庭,不过和剧中人不同的是,她的丈夫也是个留美的学生,在生活和价值观上,他们就避免了文化差异出现的那些不可调和的矛盾。阿姨有的时候也会接自己的父母过去玩,因为老人是一对的,所以自然也没有郎雄所遇到的那些问题。这算是个很幸福的移民家庭,这样的家庭太少了,我不知道美国这样繁荣的社会背景下,有多少移民,不仅仅是中国的移民,遭遇着这样那样的心酸和悲哀。
李安似乎有很多次的故事都发生在美国,这也许和他受的教育有关。在他的眼中看到了太多我们看不到的东西,而他把那些他看到的用他感触地方式放映给我们看,感谢他!
⑤ 李安的电影为什么能横扫东西方世界
⑥ 网友说李安是被好莱坞认可的国产导演,为何会这样说
将李安成为好莱坞认可的国产导演,是因为李安的电影中不仅有好莱坞元素十分吸引人,但是却没有失去他自己独特的特点。可以说,现世的华人导演中,他是混得最好的,成就最高的那个。他的导演生涯中,一共获得过三次奥斯卡金像奖。2001年以《卧虎藏龙》拿下最佳外语片,2006年的《断背山》和2013年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两度拿下奥斯卡最佳导演。
李安的魔力在于,平淡无奇的题材故事也可以杂糅出深刻而锐利的哲学思考且历久弥新。这也得益于李安惯用的"白描"手法,所以他的电影看上去情节往往平淡无奇,却又有一种挣脱似的震撼和快感,后劲十足。
⑦ 李安的电影风格
李安为什么难以总结?我们先把李安放下,把话题绕远点,从种族、环境、时代讲起,国民党退守台湾时,做了一件事情就是特地将住在孔府的孔子嫡系子孙带往台湾,后来还在台北建了座故宫,做这两件事情的目的显而易见是想证明中华民族正统在台湾,尽管这两件事看起来用来证明这个问题有点勉强,但这是可操作性的底线,没有其他可做的了。大陆也做了类似的事情就是给与宋庆龄很高的政治荣誉。这也象一个被休的正室夫人离家时抱走了祖宗的牌位供奉起来。按照这逻辑,大陆就是个姨太太,新加坡也就是一小妾,香港只能算一个没有名分的情妇。台湾做这两件事情虽然只具有象征意义,但在若干年后中国传统文化也确实在台湾被比较大限度的保留下来。传统文化保留的意义不是说台湾人读古书读的多,而是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的保留。
再回到电影风格的问题,《红高粱》在国际上拿了大奖,但台湾还在琼瑶呢。无论你承认不承认,《红高粱》的艺术风格看起来脱离了样板戏,但也是继承了样板戏,这就象马克思对黑格尔评判实际是黑格尔最忠诚的继承者。样板戏来自五四之后的新文化运动,但实际是一种无根的文化,《红高粱》继承就是一种无根文化,艺术逻辑退守到人的本能。这是时代和环境决定的事情无法改变,本能是一种人类的通性,《红高粱》被认可的原因也在此。《卧虎藏龙》又为什么得到认可?先从李安电影一个不容易发现的特征说起,即次要人物在电影中的作用,《卧虎藏龙》中最重要人物是贝勒爷这个人物,这个人物决定了整部电影的基调,以及故事发展的逻辑走向。武侠故事的逻辑一般不受现实逻辑的制约,《卧虎藏龙》中的贝勒爷却决定了故事中其他人物的行为逻辑受到世俗的逻辑制约,比如李慕白的感情就受到道义压抑,这种压抑也同样通过电影音乐和画面表现出来。贝勒爷这个人物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秩序,电影戏剧冲突是玉娇龙破坏了这种秩序,而在这种秩序在秩序被破坏以后依然发生作用,发生一系列的悲剧。按照一般的逻辑就会问李安是批评传统文化?还是在赞扬传统文化?答案是都不是不是评论也不是赞扬,而是表现,用戏剧冲突表现传统文化。《卧虎藏龙》信息量非常大,每一个细节只能具体分析,比如玉娇龙性格来源,和新疆的生活有关系。每个电影细节中呈现出来信息都有更多隐藏的信息在背后支持,这也算是李安电影的一个特征。《卧虎藏龙》详细情况就不展开讨论,但得到一个结论,李安电影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关系。
⑧ 为什么导演李安的电影里很多反应中华传统文化
这样的才能,也使得他的上限很高,成为了一个会说故事的人。李安的文化基因很高,于是他的电影展现出浓浓的人文情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很深刻,所以观众有了很深的代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