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内地有哪些不错的电影导演
其实没有所谓的文艺导演和商业导演之分,因为一个好的导演总是多方面发展的。现在也不知道是第几代导演了,陆川《南京南京》、杨树鹏《匹夫》、管虎《斗牛》、宁浩《疯狂系列》、张杨《无人驾驶》、王小帅《我11》、王全安《芙蓉镇》、高群书《西风烈》、黄建新《那人那山那狗》。。。
2. 导演内地有哪些
也许大家都抱怨中国大陆拍不出什么好电影,但是其实中国大陆还是有几个顶级大导演的,他们也有一些非常著名的代表电影。在众多有名的大导演中,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三大顶级导演,他们都获得过众多国内外电影大奖,每次新拍一部电影都能引起广大观众的关注,媒体们也纷纷抢先报道。
张艺谋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一生拍摄了众多电影,获得无数奖项。其中1987年拍的第一部处女作《红高粱》便以其独特的色彩表现风格而获得中国首个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冯小刚作为内地顶尖大导演之一,曾执导过《甲方乙方》、《天下无贼》、《大腕》等经典大片,打破多项华语票房纪录,冯小刚还多次成为春晚的总导演,他导演的春晚也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
3. 中国历代导演名单
第一代导演:指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如张石川、郑正秋等。代表作品有《歌女红牡丹》、《火烧红莲寺》等。
第二代导演:指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在影坛上的一批导演,如蔡楚生、孙瑜、费穆、吴永刚等。代表作有《城市之夜》、《大路》、《渔光曲》等。
第三代导演: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活跃于影坛的导演,如郑君里、谢晋、水华、成荫、崔嵬、凌子风、谢铁骊等。优秀作品有《南征北战》、《白毛女》、《青春之歌》、《小兵张嘎》、《早春二月》、《女篮五号》、《芙蓉镇》、《鸦片战争》、《骆驼祥子》、《边城》、《春桃》等。
第四代导演:“文革”前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或各电影厂培养出来,在新时期崭露头角的一些导演,如吴贻弓、吴天明、谢飞、郑洞天、黄建中、黄蜀芹等。
提出中国电影“丢掉戏剧的拐杖”,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结构,注重开掘社会与人生的哲理。代表作品有《青春祭》、《沙鸥》、《本命年》、《小花》、《城南旧事》、《小街》等。
第五代导演:电影学院上世纪八十年代毕业的一批导演,如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何群等。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猎场扎撒》、《红高粱》等。
第六代导演:第六代导演一般是指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90年代后开始执导电影的一批年轻的导演。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
管虎《斗牛》、《杀生》、《上车走吧》、《头发乱了》、《老炮儿》,宁浩《绿草地》,贾樟柯《天注定》、《小武》、《站台》,张元《妈妈》、《北京杂种》,王小帅《冬春的日子》、《十七岁的单车》,阿年《感光时代》。
王一持(王强)《新一年》,路学长《长大成人》,章明《巫山云雨》,何建军《邮差》,娄烨《周末情人》、《苏州河》,张扬《爱情麻辣烫》、《洗澡》,王全安《月蚀》《图雅的婚事》,陆川《南京!南京!》等。
第七代导演:陆川、高彭、李芳芳、常征等几人,中国第七代导演影片方向基本都定位在商业片。
导演的职责是:
1、组织主要创作人员研究和分析剧本,为剧本找到恰当的表达形式。
2、与制片人和导演组其他成员携手遴选演员。
3、根据剧本和拍摄要求选择外景或指导搭建室内景。
4、指导道具组完成道具的准备和布置工作。
5、指挥现场拍摄工作。
6、指导工作团队完成后期制作,包括剪辑、录音、主题曲、动画、字幕、特效等。
7、与出片方商讨作品的宣传计划。
4. 中国的电影开始腾飞,国内都有哪些著名导演
中国著名电影导演有很多,值得我们记住的也有很多,下面给大家盘点一下几位比较重要的你不得不知道的优秀华人导演(下列人物的具体奖项成就大家可以自行网络,笔者在此就不赘述了)。
1 张艺谋
提到陈凯歌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代表作、也算是中国电影的代表作、华人电影之光:《霸王别姬》,这是一部陈凯歌可以吹一辈子的电影,他的思想深度、文化内涵和时代反思都具有非常强烈的国际化冲刷的痕迹,其中包含的西方哲学思想、隐晦的象征手法都是他在世纪末将中国电影推向国际舞台、将中国电影拉上神坛所做的卓越努力。
同时,他也开创了中国电影色彩因素的运用,《黄土地》中漫天的土黄色、天空和沙漠在构图中占比的安排等,都对后世众多风格化电影造成深远影响。
5. 中国有哪些著名导演
先说内地吧。
张艺谋
中国第五代导演领军人物,早期执导的作品,艺术成就很高,并在国际上影响深远。电影《红高粱》斩获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入围48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且斩获了银狮奖最佳影片、费比西奖,《秋菊打官司》斩获49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活着》斩获47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大奖,并获得天主教人道精神奖,《一个都不能少》斩获56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奖、魔法时刻奖,《我的父亲母亲》斩获5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评审团大奖,《英雄》斩获5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阿弗雷鲍尔奖,此外还有《菊豆》、《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作品入围各类国际电影节。
张艺谋国师之名,当之无愧,据我统计,全球影响力最大的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他累计提名20次,获奖12次,捧走了一座金熊奖、两座座金狮奖,可以说是中国内地当前在国际上最具有知名度的导演。
此外特别提及一下蔡明亮导演,因为不是中国国籍,所以未列入其中。他本人也是囊括欧洲三大电影节奖项,累计获奖9次,捧走了一座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三座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文/星夜行)
6. 中国所有导演名单
中国的导演有:王晶、张艺谋、张纪中、尔冬升、冯小刚。
1、王晶:
冯小刚,1958年3月18日出生于北京市大兴区,祖籍湖南省湘潭市。1997年执导中国内地首部贺岁电影《甲方乙方》,该片奠定了冯小刚黑色幽默的电影风格。1998年执导的电影《不见不散》成为中国内地电影年度票房冠军。
7. 大陆的微电影导演,哪几个人 比较出名
林珍钊,金赫,刘子玉,叫兽易小星。。。
参考资料:爱微电影
8. 中国大陆的七代导演及其代表作
实际上现在提“第七代”这个词还有些早,他们应该被称为“新生代”、或者“新锐”导演,只有被历史的筛漏筛过之后,一切才见分晓。沙子漏下去,石头留下来,那时候“第七代”才会浮出水面。
但是我们认为“第七代”的概念今天依然要提,这样才会使他们感觉被注视,才会有越来越多的“沙子”涌现出来。或许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搭上第七代的列车,这不是坏事,谁也说不准,一个今天貌似平庸的家伙将来是不是一块石头。
实际上他们属于同一个群体。若列出他们的共同之处,那实在是很明显的:他们都年轻着,实践着,坚持着,对世界影响着。
导演:宁浩
代表作:《疯狂的石头》,《银牌车手》
《疯狂的石头》的成功给宁浩带来不小的压力,他的下一部类型片题材《银牌车手》虽然由“石头”的300万投资增加到1500万元,但宁浩还是称钱不够花,拍摄周期拉长,众人期待过高,都给他带来一定压力。目前该片已完成后期制作,宁浩表示不太去奢望它能延续“石头”的成功,只能力求会有一些突破。宁浩拒绝给他的新片下定义为“喜剧”,他说拍的是“荒诞剧”。无厘头的情节,令人捧腹的创意,例如“超人”代言壮阳药等等,影片中的诸多元素还是能看到黑色幽默的影子。
2003年北电毕业前,宁浩自己出资、自编自导的电影处女作《香火》入选当年柏林电影节和香港电影节,引起刘德华“亚洲新星导”计划的关注,于是便有了《疯狂的石头》的投资。这部影片的成功让宁浩这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迅速成为最被关注的新锐导演,也使他毫无争议地成为“第七代”导演的领军人物。
导演:徐静蕾
代表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一个男子在41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厚厚的信,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倾诉她对男子缠绵一生的爱情,而这个男主人公对此一无所知。徐静蕾把茨威格的同名小说搬上银幕,并且是自编自导自演,开拓进取的勇气令人钦佩。本片获得第52届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给徐静蕾的导演之路做出了巨大肯定。如果说《我和爸爸》还是一个透着拙气、凭借真诚打动人的作品,那么该片已经显露出徐静蕾较为成熟的导演掌控力。
从最受瞩目的女演员演变为有“才女”之称的新锐导演,徐静蕾的“转型”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和做导演相比,做演员没有表达的自主权,况且聪明的人做演员始终是一种“浪费”,所以徐静蕾执起导筒是必然的。和大多数沉在“底层”的年轻导演相比,“名人”徐静蕾的电影道路会宽敞明亮很多。第一部电影《我和爸爸》,叶大鹰、张元、姜文一帮人鼎立相助,《来信》也同样是大腕云集,2千万的投资“手到擒来”。这一点,使得置身“第七代”导演中的徐静蕾成为一个“异数”。
导演:马俪文
代表作:《我们俩》
《我们俩》讲述的一老一少两代女性的故事,90分钟的故事只有两个小人物,但细节饱满,情感充沛,生活化的趣言妙语俯拾皆是,让人莞尔,质朴和幽默中却透出当代人深层的焦虑和悲哀。导演马俪文以细腻的手法,表现出年龄悬殊的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与情感,感人至深,本片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一个朋友说,“其实马俪文是中国最有可能成为科恩兄弟那样的导演的人,她骨子里的黑色和偏执无人能敌”,但出于可操作性,她之前导演的两部电影《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我们俩》都选择了低成本的温情电影。终于,2007年马俪文在刘震云剧本的基础上,拍出了商业电影《我叫刘跃进》,解决了文艺为体、商业为用的问题。虽然“黑色幽默”的不够,但黑和异足够,倒也不失气魄。对于第七代导演的现状,马俪文有自己的阐述:所有“新生代”导演都像野草似的,各用各的方式往上长,就看谁的生命力更强,又保持艺术性,又能与市场相结合,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导演:彭韬
代表作:《血蝉》
《血蝉》改编自白天光的同名小说,讲述两个被拐卖后被逼利用身体残疾乞讨的小孩的经历。导演彭韬用手持拍摄延续原作的残酷风格,用绝望的人物命运和复杂的人性弥补原作的单薄与不足。该片和大多数现实写照的影片一样,采用非专业演员出演全部角色,影像风格朴实。该片最终在第60届瑞士洛加诺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亚洲电影促进联盟奖”。一个德国记者这样评价《血蝉》: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它真实,自然,美丽,我希望在德国影院也能看到这部电影。
国内的新锐导演倒是一大筐,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33岁的青年导演彭韬,是其中“艺术绝对至高无上”的代表人之一。拍这部电影彭韬甚至是自掏腰包,把自己拼命赚来的钱投在电影上。他说有了一张国际电影节的奖状,就不需要买衣服了。《血蝉》是彭韬的处女作,洛迦诺之行也是他第一个参加的大型国际电影节。无论如何,他的“运气”没辜负他的投入,这个“新生代”导演还是升起来了。
导演:李玉
代表作品:《苹果》
“没有想到,中国竟然能够产生这样令人捧腹又直面人性的现实题材电影!”这是英国最著名的电影杂志《帝国》对《苹果》的评价。飘在北京的洗脚妹刘苹果是社会中最弱势的一个群体之一,在她身上发生的事情简直可以用“荒诞”来形容。老公不信任她,老板强奸了她,老板娘百般刁难她,社会几乎是抛弃了她……影片的删减部分是最为遗憾的,不仅是激情戏,很多关系到主人公命运的细节也被删去。有人说,未删节版的《苹果》和删减版的几乎是两个星球上的不同电影,这一点让导演李玉欲哭无泪。无论如何,这是一部敢于诚实地面对自己、勇于说真话的电影。柏林电影节主席Dieter Cosslick毫不吝啬对它的赞美:“《苹果》是真正有力量的电影,是我任期中所看到的最好的中国电影。”
33岁的李玉半路出家,影片却频频获得国际影展认可,每一部又都在国内引发争议。2000年,她拍摄了第一部记实风格的故事片《今年夏天》,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艾尔维拉.娜塔瑞奖”,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亚洲影片”特别奖,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在国内引起关注。第二部电影《红颜》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让李玉从地下走到了地上。新作《苹果》获柏林金熊奖提名,获金马奖10项提名,屡遭删减后去年11月底已在国内上映。李玉认为,自己的本意并不是制造争议,只是把自己感受到的人生表达出来。
导演:程裕苏
代表作品:《我们害怕》
《我们害怕》由棉棉编剧、主演。获得加拿大温哥华国际电影节“青年电影龙虎大奖”评委们的评语是:“这部数码影片清晰呈现了中国社会的最新发展,其中既有伟大的成就,也有恼人的东西。”影片拍得很有生气,也很诚实。整部影片充满了程裕苏眼中的上海符号,程裕苏说,“所有的一切都试图表现最真实的上海和上海人。”无论影片的主题、故事和导演风格,比其他年轻导演都更为丰富、平实、大气,也更具思辩色彩。
导演程裕苏曾被美国《新闻周刊》、《综艺》杂志、德国《明镜》周刊、英国《环球银幕》誉为:“中国最值得期待的新锐导演”。1996年程裕苏获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电影制作硕士学位,回国后涉足DV拍摄。第一部电影《我们害怕》由程裕苏自费花十万元拍成,第二部影片则由阿迪达斯的总裁主动投资,原因是他喜欢《我们害怕》。第二部片影片《目的地,上海》,获得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该电影节对其的评价是:“这部影片完全改变了西方从张艺谋到贾樟柯处得到的对中国及中国电影的印象。”这与程裕苏对“第六代”的态度不谋而合,“他们看我的作品不会多说,我看他们的作品也不会多说,因为你的角度和他们的角度不一样,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反差。”
备选人物:胡戈
代表作:《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都说陈凯歌用三亿元捧红一个胡戈,这话颇有道理。恶搞“馒头”让胡戈一举成名,但他从此也沉浸于网络视频的涂鸦之中。虽然他的“新片”层出不穷,但总是跳出不出“网络”和“短片”的局限。可能是胡戈太过熟悉网络世界,也可能他的兴趣止步于此,总之,这事有些小小的遗憾。假设胡戈开窍之后去拍电影的话,可能不比第七代中的任何一个导演差,但这只是假想,胡戈一天不从捣鼓网络短片的兴致中跳出来,就不能给我们这些看客足够的底气去挺他。无他,期待胡戈早日从网络中醒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