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香港电影金像奖奖项设置发展
香港电影金像奖(Hong Kong Film Awards)是香港和两岸三地的大中华电影界最重要的奖项,与台湾电影金马奖和大陆电影金鸡百花奖并称为华语电影最高成就的三大奖。香港电影金像奖创立于1982年,当年正值香港电影新浪潮蓬勃发展之时,金像奖的设立大大鼓舞了电影人的创作,让香港电影佳片涌现。从创办之初,金像奖已经立足于香港本土,并打破丛丛壁垒完全接纳来自台湾、大陆以及全球华语电影作品,因此是两岸三地同类电影奖项中,最早容纳各地华语片种的电影奖项,因此奠定在华语电影圈中具有举足轻重的超然地位。
简介
“香港电影金像奖”于1982年开始举行,并于1993年12月正式注册成为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有限公司。香港电影金像奖是从《电影双周刊》每年邀请影评人评选十大
电影的扩大和延续。此奖项每年评选一次,旨在通过评选与颁奖形式,对表现优异的电影工作者加以表扬。它是目前香港最具代表性、最具权威性的电影颁奖礼活动。香港金像奖也是香港电影人心中的“奥斯卡”,是香港最具权威性的电影活动。
金像奖董事局由十个本港专业电影协会派员组成,包括电影双周刊,香港影业协会、香港电影导演会、香港戏院商会、香港专业电影摄影师学会、香港动作特技演员公会、香港电影编剧家协会、香港演艺人协会、香港电影美术学会及香港电影剪辑协会。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是唯一非牟利团体,只靠每年的电视台、电台广播版权费及海外发行收入来维持日常基本开支。
编辑本段
历史与由来
1979年,一份日后成为香港电影界权威杂志的《电影双周刊》诞生,从事电影界报道、评论的创 作。当时香港电影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在亚洲乃至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却没有自己的电影节,甚至没有电影人自己的官方组织。《电影双周刊》以其对电影事业的关注和责任感,组织了一群电影人进行年度优秀电影和优秀电影人的评选,并从1982年开始,与香港电台合作举办正式的颁奖典礼,此后每年一度,目的是通过评选与颁奖形式,对表现优异的电影工作者加以表扬,同时检讨过去一年电影的成绩,希望藉此促进香港电影的质素,提高电影人的制作水平和观众的欣赏水平。这就是目前在华语影坛具有香港电影金像奖红地毯(20张)极高影响力和权威地位的香港电影金像奖。
1983年,金像奖颁奖典礼开始在电视台转播,影响力不断扩大,并于1993年十二月正式注册成为“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有限公司”,作为一个非牟利团体,靠每年的电视台、电台广播版权费及海外发行收入来维持日常基本开支。从1989年的第8届开始,出现了电影人协会、导演协会、编剧协会等等香港电影人自己的组织,香港电影金像奖也开始和政府有了合作,规模越来越大。虽然近年来,随着电影业颓势渐成,金像奖的凝聚力和权威性已经大不如前,但是仍然是整个亚洲电影界关注的盛事,它曾经有过的盛极风光更是印证着香港电影发展中不可磨灭的辉煌。
编辑本段
金像奖奖座
从“双头怪”奖座说起
早期的金像奖并没有固定的奖座设计。
第一届颁奖礼的奖座是一个简单的金属人型;
第二届颁奖礼的奖座是一个高举星球的男性;
第三届颁奖礼的奖座则是一个蓝色水晶方块;
从第四届开始,奖座改为一个挥着手向前飞奔的肌肉男性,为了表现人物的动态,人物有一前一后两个脑袋,以流云般的线条联接。因此被港人戏称为“双头怪”。 “双头怪”奖座一度作为金像奖的固定形象,连续颁发多节,但随着金像奖的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高,影人对虽有艺术感但略嫌怪异的奖座不甚满意,决定来一个脱胎换骨。
1990年,金像奖筹委会邀请香港艺术家联盟参与设计,花费了大量心血,先后十易其稿,最后决定为手持星球,身围胶片,姿态积极充满向往感的女神造型。这个新奖座的造型并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临摹自香港小姐郑文雅。新奖座于第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正式启用,“双头怪”自此退出金像奖的舞台。[1]
编辑本段
奖项设置
最初只设立了五项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剧本奖、最佳男演员奖和最佳女演员奖。
以后又陆续增设了最佳男配角奖、最佳女配角奖、最佳新演员奖、最创新意奖评判团、有特别表现影片评判团大奖等。
1990年,又设立了“终身成就奖”,以上奖项全部授予香港摄制的影片。另外,为了扩大金像奖的影响和规模,评判团还设立了“十大华语片奖”和“十大外语片奖”。所有的奖项中,份量最重的当然是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但是在公众心目中,最受关注的还是具有浓厚明星色彩的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女主角奖,也就是在报道中经常作为头条的“影帝”和“影后”大奖。
现时香港电影金像奖共21个奖项类别:
华语电影的盛典
?最佳电影 最佳导演? 最佳编剧? ?最佳新演员
?最佳男主角 ?最佳女主角 ?最佳男配角 ??最佳女配角
最佳摄影 ?最佳剪接 ?最佳美术指导 ?最佳服装造型设计
?最佳动作设计 ?最佳音响效果 ?最佳视觉效果 ?最佳原创电影音乐
?新晋导演 ?最佳亚洲电影 ?专业精神奖 ?最佳原创电影歌曲
?终身成就奖 ? ? ?
? ? ? ?
编辑本段
参选资格
影片参选资格
香港电影金像奖从1982年开始,每年评选颁发一次,从未间断。凡在香港作首轮公开放映的香港电影 (见注释一),均可自动参选,但必须符合以下所有条件:
(一) 於本年一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期间上映;
(二) 必须是公开售票,以及在一星期内放映不少于五场; (三) 影片长度必须是六十分钟或以上;
(四) 以三十五毫米菲林放映或数码放映;
注释一:影片必须符合下列其中两项条件,方合资格为香港电影:
1、导演须是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的香港居民;
2、出品公司须有一间为香港合法注册公司;
3、影片最少有六个工作项目的工作人员为香港居民,以十六个奖项计算: 监制、编剧、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女配角、新演员、摄影、 动作设计、美术指导、服装造型、剪接、原创电影音乐、原创电 影歌曲、音响效果及视觉效果。
每个工作项目只计算一位香港工作人员; 若「原创电影歌曲」的作曲、填词及主唱多于一位为香港工作人员,亦只会计算其中一位。
各个奖项参选的资格
1、「最佳电影」之参选版本可以是公映版本或导演版本(经导演认可并於参选年度内曾公开放映的版本)。 2、最佳新演员候选者,须於参选年度前未曾以主角或配角身份参与任何电影演出;其参选的电影可多於一部,须属是届参选年度的香港电影;最佳新演员候选者可在一部电影中同时角逐「最佳男/女主角」或「最佳男/女配角」奖项。如有任何争议,将交由金像奖评选事务组决定。
3、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候选者,须专为该部影片全新创作及撰写的音乐,并记名於该影片的片头/片尾字幕中。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有权要求候选者提交乐谱或由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签发的会员作品通告表,以作证明。如候选人未能提供资料证明,金像奖保留取消其提名资格的权利。
4、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候选者,须专为该部影片而全新创作及撰写,并记名於该影片的片头/片尾字幕中(主题曲或插曲)。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有权要求候选者提交乐谱或由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签发的会员作品通告表,以作证明。如候选人未能提供资料证明,金像奖保留取消其提名资格的权利。
5、「最佳音响效果」的定义乃就影片中一切发声的环节及步骤,范围包括配音、现场收音、音效、配乐、光学部份以及最后混音的结果作一整体评价。
6、「最佳视觉效果」是就影片中的视觉特技效果作一整体评价,包括於制作时采用的电脑加工合成程序,及现场拍摄(i)爆破(ii)模型及机械特技。参选者必须是直接负责该部电影的视觉特技效果,且作出最多贡献,并由出品人、监制或导演提名,人数不可超过四位。
编辑本段
评选程序
1996年(第十五届),金像奖制定了新的评奖规则:
提名奖(第一轮投票)中的最佳影片奖由所有电影从业人员投票选出,其他专业奖项由各电影专业团体分别选出,身兼数职的电影制作人员可利用多重身份投票,但最佳影片奖只能投一次票;第二轮投票确定最终获奖的名单。
具体的评选程序共分两轮,下述的规则适用于“最佳亚洲电影”及“最佳新晋导演”以外的奖项:
第一轮评选:
(一) 由「香港电影金像奖选民」及「第一轮一百人评审团」投票选出所有奖项的提名名单,票份各占第一轮总积分的百份之五十(50%)。在各奖项中得票最高 的首五名可获进入第二轮评选。
(二) 「香港电影金像奖选民」是指符合金像奖选民资格及已向本会正式登记者。
(三) 「第一轮一百人评审团」是由香港电影金像奖评选事务组推荐及邀请的电影业内人士和专业媒体工作者组成 (见注释二)。
(四) 每个奖项提名以不超过五个为原则,若有两名候选者分数相同而名列第五位,则可增加至六个提名名额;若有超过两名候选者分数相同而名列第五位,则提 名名额只有四个。
(五) 若有演员在同一部电影中,同时获提名主角及配角,则按得票较高的项目为其提名奖项。
(六) 如在提名名单内发现有不符合资格候选者,其提名资格会被取消,空缺由下一位得分高者补上。
(七) 「第一轮一百人评审团」不能以金像奖选民身份在第一轮中投票,亦不可重叠 为「第二轮五十人专业评审」,但可於第二轮以属会会员身份投票。
注释二:
「第一轮一百人评审团」及「第二轮五十人专业评审团」是由评选事务组推荐及邀请,包括监制、策划、制片、导演、编剧、摄影师、动作指导、美术指导、剪接师、演员、电影音乐工作者、其他专业制作人(包括录音师、灯光师及视觉特技效果)、影评人、电影文化/教育工作者、电子传媒工作者、电影发行或宣传工作者。
第二轮评选:
(一) 由「第二轮五十人专业评审团」及金像奖十三个属会会员,联同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会员选出得奖者。
(二) 「第二轮五十人专业评审团」是由香港电影金像奖评选事务组推荐及邀请的电 影工作者和专业媒体工作者组成 (注释二),评审可於第一轮投票时以金像奖选民身份投票,但不能以属会会员身份於第二轮投票。「第二轮五十人专业评审团」 占第二轮投票积分50%。
(三) 金像奖十三个属会会员及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会员,可於第二轮中投选其专业奖项(占积分25%)及其他奖项(占积分25%),所有会员可以用多於一个会藉投票,但每个奖项只能投选一次
(四) 如有任何属会会员荣获提名某个奖项,其於该奖项的投票权会自动被取消,但可以投选其他所有奖项。
(五) 若有任何第二轮专业评审荣获提名,则会由香港电影金像奖董事局另行邀请同届别的电影工作者代替其评审职位。
(六) 若有任何公司会员其出品之电影荣获「最佳电影」提名,则该公司会员(即出品公司)、电影的制作公司及发行公司,其於「最佳电影」奖项的投票权会自动被取消,但可以投选其他所有奖项。
(七) 若有任何公司会员其发行的电影荣获「最佳亚洲电影」提名,其於「最佳亚洲电影」奖项的投票权会自动被取消,但可以投选其他所有奖项。
(八) 每个奖项得分最高的为得奖者,若在同一奖项中有两名候选者同时得最高分 数,该两名候选者可一起获得该奖项;若超过两名候选者同时获得最高分数, 则会由第二轮五十人专业评审团再在同分的候选者中投票,以选出得奖者。[2]
参考网址:http://ke..com/view/418972.htm
希望对你有帮助
Ⅱ 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来历
1979年,一份日后成为香港电影界权威杂志的《电影双周刊》诞生,从事电影界报道、评论的创作。当时香港电影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在亚洲乃至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却没有自己的电影节,甚至没有电影人自己的官方组织。《电影双周刊》以其对电影事业的关注和责任感,组织了一群电影人进行年度优秀电影和优秀电影人的评选,并从1982年开始,与香港电台合作举办正式的颁奖典礼,此后每年一度,目的是通过评选与颁奖形式,对表现优异的电影工作者加以表扬,同时检讨过去一年电影的成绩,希望藉此促进香港电影的质[被屏蔽广告]
[被屏蔽广告]
素,提高电影人的制作水平和观众的欣赏水平。这就是目前在华语影坛具有极高影响力和权威地位的香港电影金像奖。
这个电影奖和世界著名的奥斯卡一样取名为“金像奖”而不是通常的“金马奖”、“金鸡奖”、“金牛奖”,从一开始就展示了创办者对这个活动的眼界和雄心,以后的发展道路也证明它确实有实力成为华语影坛自己的奥斯卡。1983年,金像奖颁奖典礼开始在电视台转播,影响力不断扩大,并于当年十二月正式注册成为“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有限公司”,作为一个非牟利团体,靠每年的电视台、电台广播版权费及海外发行收入来维持日常基本开支。从1989年的第8届开始,出现了电影人协会、导演协会、编剧协会等等香港电影人自己的组织,香港电影金像奖也开始和政府有了合作,规模越来越大。虽然近年来,随着电影业颓势渐成,金像奖的凝聚力和权威性已经大不如前,但是仍然是整个亚洲电影界关注的盛事,它曾经有过的盛极风光更是印证着香港电影发展中不可磨灭的辉煌。
香港电影金像奖最初只设立了五项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剧本奖、最佳男演员奖和最佳女演员奖,以后又陆续增设了最佳男配角奖、最佳女配角奖、最佳新演员奖、终身成就奖、十大华语片奖和十大外语片奖等等。所有的奖项中,份量最重的当然是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但是在公众心目中,最受关注的还是具有浓厚明星色彩的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女主角奖,也就是在报道中经常作为头条的“影帝”和“影后”大奖。金像奖举办二十四年来,共产生影帝十四位,影后十六位,基本上代表了这个时代华语影坛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准。
Ⅲ 香港娱乐圈各项最高荣誉是
香港电影金像奖(英语:Hong Kong Film Awards)是香港电影界一个重要奖项,为亚洲地区重要电影奖项之一。秉承「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港产片』(香港电影)」的信念,多年来香港电影作为香港文化代表风靡全球,香港电影金像奖也成为华语电影指标之一。
香港电影金像奖创立於1981年,当年正值香港电影新浪潮蓬勃发展之时,金像奖的设立大大鼓舞了电影人的创作,让香港电影佳片涌现。其後在80年代,香港电影界开始成立各种专业协会,如香港演艺人协会、香港导演协会、香港编剧协会等,香港电影金像奖的评审委员会也开始纳入多个电影专业团队,评选机制也参考多个专业团队的意见和评分,直到今天金像奖的评审委员会已经有超过20个。
从创办之初,金像奖已立足於香港本土,1980年代开始,由於香港电影产业发展非常蓬勃,吸引两岸三地大批精英云集,每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都会邀请大陆金鶏百花奖组委、大陆的中国导演会、台湾电影金马奖组委等大中华电影工作者出席。
香港电影金像奖见证香港电影过去的繁荣、曾经的低落和最近的复甦调整,表扬对香港电影和两岸三地华语电影有杰出贡献的电影从业人员。从设立初期至今,主要奖项包括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新演员等等。
Ⅳ 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相关争议
更自信的香港影人?更保守的金像奖?
内地影评人魏君子身在香港感受了本届颁奖礼的气氛:“现场除内地影人外,香港影人几乎全程说粤语,不再像前几年那样特别顾及台下内地嘉宾感受。原因不说自明,CEPA合拍近九年,香港影人已经从最初的彷徨,到现在的稳守,讲到底,与其一味迎合求变,妄图接内地观众的地气,不如利用内地资金,拍自己最擅长的类型、题材,用专业经验开拓新市场。”
香港影评人列孚也有同感:“现场到的电影人是近年来最多的一次,我感觉香港电影近两年有一些复苏的迹象,有一些卖座电影,口碑也不错,给了行业一些信心,所以出席的人也踊跃一点,气氛也好一点。”
身为“老板”的于冬更是更真切感受到这种香港导演的自信:“像许鞍华这么艺术坚持的导演商业上能成功、《龙门飞甲》、《窃听》系列能取得票房成功,是能极大的提升自信的,他们找到一个方法和内地融合。麦庄和我合作了几部戏后这么成功,给他们带来了内地市场,多少人追着给钱拍戏,这批导演非常活跃,手里都有7、8个项目,内地各种投资人老板都追着买单。”
内地电影学者索亚斌则认为颁奖结果总体没有大的意外,但有小的失望:“虽说《桃姐》的确是不错的电影,但它以创纪录的方式囊括了最重要的几个奖项,从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现在香港电影人的保守心态,越来越强调这是一个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电影节,要把奖留在香港的感觉。反而台湾的金马奖会青睐一些低成本的文艺片,比如内地出产的片子可能我们原来都没注意过,通过金马奖反而为大家所熟悉,比如《玩酷青春》、《到阜阳六百里》等,形成和内地评奖的有效互补。香港金像奖越来越倾向本地制作,对内地观众的吸引力和公信力也在减弱。”
《桃姐》到底该不该拿那么多奖?
内地电影学者索亚斌对《桃姐》以创纪录的方式囊括重要奖项表达了担忧,香港影评人列孚亦不同意给《桃姐》那么多奖,但对港人的心态表示理解:“《桃姐》获得5个大奖,我的感觉是有点香港电影人对香港电影复苏的境况很珍惜,对《桃姐》不仅是评价很高,而且票房不俗,于是产生了比较偏向的心理吧,尽管我个人不太同意它拿那么多奖,但从良好愿景来说也是可以接受吧。”
作为行业的一员,列孚也拥有一张香港金像奖的选票,他将“最佳影片”投给了《夺命金》,“最佳男主角”投给刘青云,“最佳剧本”投给《窃听风云2》,叶德娴的女主角是跑不掉的,“最佳导演”投给了姜文。
索亚斌对叶德娴得最佳女主表示毫无疑义:“但刘德华就一定演得比葛优、姜文好吗?这是值得商榷的。”
索亚斌认为《桃姐》之所以如此受认可源于香港电影人的心态——对香港身份的坚守,“从近几年来看,最优秀的香港影人都已经北上了,就连声称要坚守本土的杜琪峰也没有坚持住,拍了一些迎合大华语市场的商业电影,许鞍华是特别难能可贵的体现了对香港本土电影的坚守,许鞍华可能是整个中国电影届心态最平和最淡定的导演,她曾经进军过内地,但发现超出她的掌握后又退回到香港,以香港一地她所熟悉的人和事为题材。非常难能可贵的是她超越了香港的本地特色,即使是对香港生活不熟的内地观众也能从《桃姐》中看到很多普世性的东西,内地观众接受起来不会有太大难度,不像《打擂台》之类的电影内地观众看起来会比较莫名其妙,有一定隔膜。”
《让子弹飞》到底冤不冤?
姜文带着同声传译耳机,在台下安静地坐了一整晚,谁也不敢揣测他的心情——13项提名只得一个最佳服装造型奖,而且获奖的还是香港美术指导、服装造型界的祖师爷张叔平。《让子弹飞》让姜文在香港电影导演协会、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上拿奖拿到手软,13项提名大有横扫金像奖之势,最终却只落得个黯然收场。
连在《桃姐》中有份出演的詹瑞文也忍不住在微博上为姜文喊冤:“姜文+《让子弹飞》是我在2011年看过最厉害、精彩和牛逼的电影,在昨晚的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中,什么奖也拿不到,令我感到极大的沮丧。沮丧是“标准”在哪?如果奖项只是种商业和政治的游戏,那香港在玩什么?”
索亚斌认为艺术没有绝对的标准,谁拿奖都无可厚非,“但本来我觉得《让子弹飞》会获得一些奖项,比如最佳男演员之类,因为我觉得它的好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拍的比较像香港电影,姜文借鉴了很多香港电影的商业元素,他俩的表演风格其实是在向周润发靠,这种既有生活真实,又有夸张游戏感的风格是内地的斯坦尼体系培训出来的演员不一样的,但很有种鲜活的感染力。整个电影的快节奏、喜剧元素的穿插是和香港过去电影带跟我们的感觉很像的。我以为会获得普通观众和电影人的认可,现在看来还是心态上更保守了一些。”
身为香港人,列孚认为《让子弹飞》的劣势在于文化的理解上:“这届的竞争对手都蛮强的,《让子弹飞》略处于下风也属正常,也不能说香港电影人对大陆电影人有什么看法,不是生活在大陆的人也许不太能了解《让子弹飞》这种地道的大陆文化题材,又带点魔幻色彩的风格,对普通行业人士来说,可能不是那么容易看得懂。而评论界本身对电影会比一般行业人士的人有更多的解读、挖得更深一点,所以才会把奖给姜文。”
列孚认为,相比之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作为具有台湾文化特色的电影,之所以在香港的认可度高,跟香港台湾电影界多年来的密切交流有很大关系。而内地和香港的交流和融合尚需时日。
合拍片已上轨道
在金像奖提名榜单中大热的几部电影,除《夺命金》外,均为合拍片,连看似地道港片的《桃姐》也不例外。《龙门飞甲》勇夺5亿票房,3D效果有目共睹;《窃听风云2》票房口碑双丰收,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实施距今已9年,合拍片终于不再是题材单调、风格夹生、台词雷人的代名词,慢慢走上一条内地资金、香港故事、两地视野的正轨……
博纳影业总裁于冬用“非常熟练”、“专业”、“和内地融合”来形容如今的合拍片,“很多导演和制片人都有了稳定的投资方和发行通道。”
列孚认为经过这么多年的磨合,从《桃姐》到《春娇与志明》可以看出,香港影人把大陆市场的状况和创作实施情况进行结合已经有一些经验。“于冬的博纳影业、王长田的光线这样的电影公司对香港电影的了解比国内的电影人了解会更多,跟香港电影导演和编剧彼此比较熟悉,沟通也比较多,形成比较和谐互动。”
索亚斌则从内地创作的缺失的角度反正合拍片在内地电影市场上的重要位置和价值——“内地创作在商业和艺术上都没跟上,内地电影人基本上没有像许鞍华这么淡定的人,跟许鞍华一个级数的导演,比如第五代,都去拍商业片了。有的人做得比较好就走上了不归路,比如张艺谋,有的人虽然不太成功也在不停的尝试。有人曾做过数据的调查,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导演(冯小刚(微博)、张艺谋、陈凯歌、姜文,还算上宁浩(微博)、陆川(微博)吧)外,绝大多数的卖座华语电影基本都是香港导演拍的,香港影人利用比较发达的商业电影经验整合适应内地的情况,而我们内地影人在商业电影创作上的确缺乏经验,很多人努力的方向不太对,十年前第六代导演其实是有机会跟陈凯歌、张艺谋站在一个起跑线上的,但他们不屑,错过了机会。中国商业电影出现断档,于是被香港电影人补上了。全世界范围内能拍3D武侠的可能也就徐克一个人,这是多年的经验积累起来的,稍稍委屈一些的是警匪片,因为在内地受到的审查的约束太多。”
评奖规则不太可能变化
金像奖的评奖规则也常成为被质疑的对象,《桃姐》连获四奖、《让子弹飞》被完全忽略、刘青云有可能因为两片入围、选票分散而错失影帝……这些都与金像奖的评奖机制不无关系——和三大国际电影节及金马奖不同的是,金像奖参考的是奥斯卡的行业全民投票制,根据导演协会会长尔冬升的说法,有一千个选民。
詹瑞文在力挺《让子弹飞》后继续发微博炮轰金像奖评奖机制:“张叔平是好的,肯定,我说的是剧本、导演、演员……我不是想说拿到奖的有问题,都是被动的,我说是怎么样的评审机制会出到这个结果,支持香港电影不应等于以“喜欢”、“支持”、“鼓励”作为成就的标准!”
尔冬升在2013香港导演会春茗上坦承内部有研讨过要不要改一下,“因为确实会存在人情票,比如你朋友多,大家都投给你,我们也研讨过要不要像四大影展。但电影不是靠商讨,争论是没有意义的,会有段时间维持民选。我们的规矩是可以拉票的,但当然不能买票。”
列孚认为金像奖评奖机制短期内改变的可能性不大,“前段时间香港电影发展局主席苏泽光建议把金像奖评选内容扩大变成两岸三地金像奖,很多行内的人态度很鲜明地表示反对。”
索亚斌亦认为调整的可能性不大,“因为纯粹的香港电影在一段时期内其实是不会消失的,很多年轻的导演刚出道都会倾向于拍本土电影,比如今年得奖的《大蓝湖》,只不过内地不会给予太多关注,我觉得香港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是越来越强的,在这个大的文化背景下,金像奖要尊重香港当地人的文化范围。”
Ⅳ 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历史沿革
1979年,一份日后成为香港电影界权威杂志的《电影双周刊》诞生,从事电影界报道、评论的创作。当时香港电影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在亚洲乃至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却没有自己的电影节,甚至没有电影人自己的官方组织。《电影双周刊》以其对电影事业的关注和责任感,组织了一群电影人进行年度优秀电影和优秀电影人的评选,并从1982年开始,与香港电台合作举办正式的颁奖典礼。此后每年一度,目的是通过评选与颁奖形式,对表现优异的电影工作者加以表扬,同时检讨过去一年电影的成绩,希望藉此促进香港电影的繁荣,提高电影人的制作水平和观众的欣赏水平。这就是在华语影坛具有极高影响力和权威地位的香港电影金像奖。
1983年,金像奖颁奖典礼开始在电视台转播,影响力不断扩大,并于1993年十二月正式注册成为“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有限公司”,作为一个非牟利团体,靠每年的电视台、电台广播版权费及海外发行收入来维持日常基本开支。从1989年的第8届开始,出现了电影人协会、导演协会、编剧协会等等香港电影人自己的组织,香港电影金像奖也开始和政府有了合作,规模越来越大。虽然随着电影业颓势渐成,金像奖的凝聚力和权威性已经大不如前,但是仍然是整个亚洲电影界关注的盛事,它曾经有过的盛极风光更是印证着香港电影发展中不可磨灭的辉煌。 2015年4月1日,第3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组委会在香港文化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展示了本届纪念特刊候选人造型合影。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新演员等候选人集体亮相,两位影后候选人汤唯和赵薇分立金像奖杯左右,影帝候选人刘青云与另一位影后候选人吴君如则处于前排最中央位置。
Ⅵ 为何曾经红极一时的「香港电影金像奖」现在已成鸡肋
时代在进步,大陆市场资源更丰富,香港演员都在转战大陆,不止电影,电视剧也不景气
Ⅶ 香港电影导演会的介绍
香港电影导演会成立于1988年,截至2014年已二十五个年头,香港电影导演会的第一任会长是吴思远。香港电影导演会又简称香港导演会,在每年春节过后,香港导演会都会举行春茗会,由200多位导演会成员投票推荐上年度最好的影片,由于所有的投票均来自导演,所以这个奖也被誉为是香港导演圈里的“奥斯卡”。由于近三年的香港导演协会的“内部奖”与香港电影金像奖有着100%的吻合率,导演协会奖也因此被喻为是“金像奖的风向标”。
Ⅷ 香港金像奖的主办机构是谁阿是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嘛
“香港电影金像奖”于1982年开始举行,并于1993年12月正式注册成为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有限公司。香港电影金像奖是从《电影双周刊》每年邀请影评人评选十大
电影的扩大和延续。此奖项每年评选一次,旨在通过评选与颁奖形式,对表现优异的电影工作者加以表扬。它是目前香港最具代表性、最具权威性的电影颁奖礼活动。香港金像奖也是香港电影人心中的“奥斯卡”,是香港最具权威性的电影活动。
金像奖董事局由十个本港专业电影协会派员组成,包括电影双周刊,香港影业协会、香港电影导演会、香港戏院商会、香港专业电影摄影师学会、香港动作特技演员公会、香港电影编剧家协会、香港演艺人协会、香港电影美术学会及香港电影剪辑协会。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是唯一非牟利团体,只靠每年的电视台、电台广播版权费及海外发行收入来维持日常基本开支。
1979年,一份日后成为香港电影界权威杂志的《电影双周刊》诞生,从事电影界报道、评论的创 作。当时香港电影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在亚洲乃至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却没有自己的电影节,甚至没有电影人自己的官方组织。《电影双周刊》以其对电影事业的关注和责任感,组织了一群电影人进行年度优秀电影和优秀电影人的评选,并从1982年开始,与香港电台合作举办正式的颁奖典礼,此后每年一度,目的是通过评选与颁奖形式,对表现优异的电影工作者加以表扬,同时检讨过去一年电影的成绩,希望藉此促进香港电影的质素,提高电影人的制作水平和观众的欣赏水平。这就是目前在华语影坛具有香港电影金像奖红地毯(20张)极高影响力和权威地位的香港电影金像奖。 1983年,金像奖颁奖典礼开始在电视台转播,影响力不断扩大,并于1993年十二月正式注册成为“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有限公司”,作为一个非牟利团体,靠每年的电视台、电台广播版权费及海外发行收入来维持日常基本开支。从1989年的第8届开始,出现了电影人协会、导演协会、编剧协会等等香港电影人自己的组织,香港电影金像奖也开始和政府有了合作,规模越来越大。虽然近年来,随着电影业颓势渐成,金像奖的凝聚力和权威性已经大不如前,但是仍然是整个亚洲电影界关注的盛事,它曾经有过的盛极风光更是印证着香港电影发展中不可磨灭的辉煌。
Ⅸ 金马奖和金象奖的时间和周期是.~
金马奖由来
大家都知道金马奖是鼓励所有的电影从业人员对电影热诚与认真的奖项,而拥有一只神气马头的金马奖座也象徵著荣耀,但是金马奖的历史由来与金马讲座的制作过程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早期的金马奖奖座都是金黄色的,但事实上讲座的原创材质是铜,只不过要符合「金马」而将铜质讲座镀金,现在则是回归圆创意念,改以青铜状呈现,希望金马奖座给人的感觉不光只是个奖座而已,还是一件植得永久珍藏保存的艺术品。 金马奖自创立以来,奖励了许多优良华语影片及优秀的电影工作者,成为华语影片制作事业最崇高的荣誉指标,也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整体电影事业的发展,对华人电影事业,堪称具有极重要的历史意义与地位。
金马影展简介
「金马奖」自民国五十一年创办,是政府为促进国片制作事业,对优良国片及优秀电影工作者所提供的一项竞赛奖励。「金马」二字取自於金门、马祖的头一字组合而成。亦符合全球主要影展界以「金字招牌」为号召的潮流。
台北金马影展是台湾年度的重要电影文化盛事,主要活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份是金马奖华语影片竞赛。第二部份为台北金马国际影片观摩展,广邀世界各国当年度的杰出电影作品参展,目的在将世界级的优秀电影介绍给国内观众,拓展国人观影视野,并期激发更多的创作活力。近年并增加国际数位短片竞赛,邀请世界数位短片作品进行竞赛,处近以数位媒材作为影像创作的新趋势。
民国七十九年开始,第二十七届金马奖由行政院新闻局交由中华民国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主办,其下并设立台北金马影展执行委员会,敦聘九至十五位电影学者及从业人员担任执行委员,设主席一人、秘书长一人、副秘书长一人负责推动会务,下设三个组,行销宣传组负责所有厂商合作、造势及周边活动、媒体宣传及文宣刊物制作等业务,竞赛组负责华语影片竞赛、金马奖颁奖典礼及国际数位短片竞赛等,影展组则负责影展内容策划、影片及影人邀约、字幕翻译制作、拷贝运送及影展现场执行等各项事宜。
1979年,一份日后成为香港电影界权威杂志的《电影双周刊》诞生,从事电影界报道、评论的创作。当时香港电影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在亚洲乃至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却没有自己的电影节,甚至没有电影人自己的官方组织。《电影双周刊》以其对电影事业的关注和责任感,组织了一群电影人进行年度优秀电影和优秀电影人的评选,并从1982年开始,与香港电台合作举办正式的颁奖典礼,此后每年一度,目的是通过评选与颁奖形式,对表现优异的电影工作者加以表扬,同时检讨过去一年电影的成绩,希望藉此促进香港电影的质[被屏蔽广告]
[被屏蔽广告]
素,提高电影人的制作水平和观众的欣赏水平。这就是目前在华语影坛具有极高影响力和权威地位的香港电影金像奖。
这个电影奖和世界著名的奥斯卡一样取名为“金像奖”而不是通常的“金马奖”、“金鸡奖”、“金牛奖”,从一开始就展示了创办者对这个活动的眼界和雄心,以后的发展道路也证明它确实有实力成为华语影坛自己的奥斯卡。1983年,金像奖颁奖典礼开始在电视台转播,影响力不断扩大,并于当年十二月正式注册成为“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有限公司”,作为一个非牟利团体,靠每年的电视台、电台广播版权费及海外发行收入来维持日常基本开支。从1989年的第8届开始,出现了电影人协会、导演协会、编剧协会等等香港电影人自己的组织,香港电影金像奖也开始和政府有了合作,规模越来越大。虽然近年来,随着电影业颓势渐成,金像奖的凝聚力和权威性已经大不如前,但是仍然是整个亚洲电影界关注的盛事,它曾经有过的盛极风光更是印证着香港电影发展中不可磨灭的辉煌。
香港电影金像奖最初只设立了五项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剧本奖、最佳男演员奖和最佳女演员奖,以后又陆续增设了最佳男配角奖、最佳女配角奖、最佳新演员奖、终身成就奖、十大华语片奖和十大外语片奖等等。所有的奖项中,份量最重的当然是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但是在公众心目中,最受关注的还是具有浓厚明星色彩的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女主角奖,也就是在报道中经常作为头条的“影帝”和“影后”大奖。金像奖举办二十四年来,共产生影帝十四位,影后十六位,基本上代表了这个时代华语影坛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准。
Ⅹ 第3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社会评价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在社会上,一般人到三十岁,正是一肩挑的年纪。三十而立的金像奖,却是站在了一个岔路口上,左手是港式情怀,右手是无限大的内地市场,从今年的提名中可见一斑。
没有呼之欲出的热门,选谁都差口气儿
今年金像奖提名的突出特点是,提名名单一出,你看不出来得奖者会是谁。这倒不是竞争过于激烈之故,而是好像每一位竞争者都不差,但是都差一点霸气,修不成正果似的。
以最佳电影为例,《打擂台》一腔老香港情怀,奈何群众反响一般;《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在内地、香港皆卖座,但毕竟算不得徐克巅峰作品;《叶问2》不输《叶问》第一部,然而最佳影片给同一系列电影,香港影坛是有多短缺;《剑雨》胜在精巧,但有些曲高和寡,而且不具备表率作用;《线人》不比《证人》强,是部不错的电影,然而也仅仅不错而已。
以上五部电影,从本身质量上来说,各有值得表彰之处,然而无论谁拿,都让人觉得有遗憾。相比较起去年《十月围城》和《岁月神偷》的呼之欲出,今年虽然看似繁花似锦,却缺乏一部具有领头羊素质的电影。恰巧最佳导演的提名者分别是以上五部电影的导演,征状和最佳影片是一样的。
在备受瞩目的男女主角方面就表现得更加明显,甚至从提名名单中,很难选出一位让人觉得心悦诚服的最佳男女主角出来。男主角方面,《孔子》的周润发、《月满轩尼诗》的张学友,因电影本身的口碑及份量,都不具备竞争性; 梁家辉在《李小龙》中的戏份介于男主角和男配角之间,提名大约也是劳苦功高的表现;张家辉当年靠《证人》拿遍影帝,这次在《线人》中虽然戏份不轻,但主要戏肉在谢霆锋身上,可谢霆锋虽然演得不错,却还是差点斤两。另外,梁家辉还凭借《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提名了最佳男配角,而口碑相当不俗,早前在一些协会奖项中拿过最佳男主角的泰迪罗宾,凭借《打擂台》入围的却是最佳男配角。
女主角方面,相比较起早几年内地女演员横扫金像奖的盛况,今年可说是本土制作的翻身,五位提名者中,除了汤唯,其余四位皆来自香港。薛凯琪的《分手说爱你》演得清新可喜,颇受好评,然而只是刚刚起步,并未到值得影后桂冠来嘉奖的地步;汤唯在《月满轩尼诗》中只是小试牛刀,相信此次金像奖和早前的金马奖一样,她只是陪跑;杨千嬅在《志明与春娇》中的表现为她带来了不俗的人气,她的情况和薛凯琪类似;刘嘉玲在《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中的身份明明是客串主演,被提名最佳女主角有些尴尬,当然去年的最佳女主角惠英红在金马奖中靠同样一部《心魔》拿的是最佳女配角;何超仪在《维多利亚一号》里豁得出去值得表扬,仅此而已。
三十而立的金像奖,并没有一两部顶梁柱级的电影,扛起门面来,也没有让人忍不住站起身鼓掌叫好的最佳男女主角。这是这份提名名单带出来的尴尬。
港人情怀不舍丢 内地市场人人爱
比起前两年内地电影人大举进攻香港电影金像奖,领奖台上一次又一次出现普通话领奖者,这两年,明显可以看出金像奖的政策在“向内”收。
其实这两年,香港影人进军内地的势头有增无减。你就找不出不拍合拍片的香港导演——如果有,那只是因为他能力不够,不足以吸引内地制片商。你也找不出不拍合拍片的香港演员——如果有,那也只是因为他知名度和潜力不够,没被选中。
但是这两年,金像奖更推崇的是港式情怀。第28届的最佳影片虽然给了在商业上大获成功又口碑不俗的《叶问》,但是从奖项的归属和现场反响来看,《天水围的日与夜》才是最大的赢家;第29届的情况几乎和第28届如出一辙,最佳影片是叫好又叫座的《十月围城》,但收获全场感动的却是《岁月神偷》。
金像奖的评奖机制近似奥斯卡。第一轮:由“香港电影金像奖选民”及“第一轮一百人评审团”选出各奖项的前5名,进入第二轮评选。而这些选民和评审团团员,主要来自各个协会诸如导演协会、编剧协会等专业人士。第二轮:由“第二轮五十人专业评审团”及金像奖十三个属会会员,联同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会员选出得奖者。比起台湾电影金马奖十几位评委关起门来开会举手表决和内地众多电影奖项的不透明性,金像奖有更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大部分的香港电影人都将金像奖看作是自家事,最起码会尊敬且重视。
而金像奖办了三十年下来,无论影响力还是知名度,在亚洲的电影奖项都都首屈一指。如果金像奖能够延续自己评奖过程中的娱乐和公正并重,进一步吸纳内地精英的话,办成华语地区第一电影奖项不是难事。就如同现在香港电影人在内地如鱼得水一般。但是这两年的金像奖,面对着内地市场的层层攀高,却在“我爱香港”还是“京港快线”之间徘徊不定。
以今年的提名名单来说,公布之后,有许许多多质疑的声音冒出来。一方面有人表彰金像奖还算全面性,虽有遗珠如《人间喜剧》,却也有惊喜;另一方面不可免俗的,金像奖对于成功商业片的重视程度也成为不少媒体及评论者攻击的靶子。这正是金像奖当今的矛盾点所在,既想保全港式情怀,保留香港影人的尊严,又想和庞大的内地市场大联欢。
三十而立,或许,金像奖是时候想想清楚,自己到底是想怎么样,到底是想把重点放在哪里。一个华语电影奖项能够风风光光走到三十岁,并不是易事,进一步做大做好才是正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