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指哪里
Ⅱ 下面哪一部电影被法国导演特吕弗称为"诗化"的电影
《罗生门》
根据日本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筱竹丛中》改编而成,导演黑泽明的惊世之作,被誉为“有史以来最有价值的10部影片”之一。本片获1951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获第2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并入选日本名片200部
Ⅲ “诗化的电影”、“戏剧感强的电影”,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电影感
真正的电影语言是风格先于文法而存在的,无客观规律可循。只有这种“诗的语言”才使电影解放了被传统叙事程式扼杀了的表现可能性,重新发掘出那种梦幻的、无秩序的、强悍的和幻觉的特性。
电影的成功(纯商业片除外)取决于创作者对艺术的理解和对生活的理解,二者缺一不可。电影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把电影比喻成高山,唯有对生活和艺术有独特热爱的人方可登顶。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分立于创作理念,统一于观众共鸣程度。
冯小刚的电影 ,却也能让大众在笑笑和接受了 导演所表达的。要让大众接受不得选择一个大家能接受的方法吗?贾樟柯已经放言拍《在清朝》。电影商业化,大众艺术化一定是一股趋势。
Ⅳ 下面哪一部电影被法国导演特吕弗称为"诗化"的电影
罗生门,年份比教接近。另外黑泽明的悬疑风格同特吕弗欣赏的希区柯克类似。
求采纳哦亲
Ⅳ 法国电影大师特吕弗代表作有那些
绿屋 Chambre verte, La (1978)
第三类接触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1977)
日以作夜 La Nuit américaine (1973)
野孩子 Enfant sauvage, L' (1970)
导演作品
情杀案中案 Vivement dimanche! (1983)
隔墙花 Femme d'à côté, La (1981)
最后一班地铁 Dernier métro, Le (1980)
爱情狂奔 Amour en fuite, L' (1979)
绿屋 Chambre verte, La (1978)
痴男怨女 The Man Who Loved Women (1977)
零用钱 Argent de poche, L' (1976)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The Story of Adele H (1975)
日以作夜 La Nuit américaine (1973)
美女如我 Une belle fille comme moi (1972)
两个英国女孩与欧陆 Deux anglaises et le continent, Les (1971)
床地风云 Domicile conjugal (1970)
野孩子 Enfant sauvage, L' (1970)
骗婚记 Sirène Mississipi, La (1969)
黑衣新娘 Mariée était en noir, La (1968)
偷吻 Baisers volés (1968)
华氏451度 Fahrenheit 451 (1966)
柔肤 Peau douce, La (1964)
朱尔与吉姆 Jules et Jim (1962)
二十岁之恋 Hatachi no koi (1962)
Tire-au-flanc 62 (1960)
射杀钢琴师 Tirez sur le pianiste (1960)
四百击 The Four Hundred Blows (1959)
捣蛋鬼与恋人 Les Mistons (1958)
编剧作品
米雪的告白 Petite voleuse, La (1988)
断了气 Breathless (1983)
情杀案中案 Vivement dimanche! (1983)
隔墙花 Femme d'à côté, La (1981)
最后一班地铁 Dernier métro, Le (1980)
爱情狂奔 Amour en fuite, L' (1979)
绿屋 Chambre verte, La (1978)
痴男怨女 The Man Who Loved Women (1977)
零用钱 Argent de poche, L' (1976)
日以作夜 La Nuit américaine (1973)
两个英国女孩与欧陆 Deux anglaises et le continent, Les (1971)
床地风云 Domicile conjugal (1970)
野孩子 Enfant sauvage, L' (1970)
骗婚记 Sirène Mississipi, La (1969)
黑衣新娘 Mariée était en noir, La (1968)
偷吻 Baisers volés (1968)
柔肤 Peau douce, La (1964)
朱尔与吉姆 Jules et Jim (1962)
筋疲力尽 À bout de souffle (1960)
Tire-au-flanc 62 (1960)
四百击 The Four Hundred Blows (1959)
捣蛋鬼与恋人 Les Mistons (1958)
Ⅵ 请介绍一下电影导演特吕弗和他的电影《四百下
弗朗西斯•特吕弗FrancoisTruffaut(法国,1932-1984)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创始人之一,1932年出生在法国巴黎。他从小就喜爱文学和电影,在整个少年时代里,他就已经阅读了大量的文学著作,是电影导演之中文学素养比较好的。他曾经相当崇拜巴尔扎克,在他的屋子里,悬挂的文化名人照片中,就有巴尔扎克的--这个自称用笔"完成了拿破仑用剑没有完成的事业"的法国作家,很长时间都在从精神上激励少年特吕弗,去投身文化事业。
15岁的时候,特吕弗就在巴黎发起了大众电影俱乐部。这个俱乐部主要是聚合了很多喜欢电影的青年人,一起对电影进行研讨。这可以说是电影天才特吕弗,走向他后来辉煌的电影事业的一个良好开端。在这个俱乐部里,他和伙伴们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讨论电影的氛围,纠结了一批热爱电影的死党。
16岁时,特吕弗有幸结识了巴赞,从此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巴赞与未来的杰出电影导演特吕弗之间,结成了一种感情亲如父子的关系,巴赞不止一次的把特吕弗从危难中解救出来,还一次次的帮他找工作。1953年已经入伍的特吕弗被部队开除,巴赞再一次收留了他,到自己创办的《电影手册》编辑部工作,也就是在《电影手册》的编辑部,特吕弗的电影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成了一个几乎与巴赞齐名的、优秀的电影批评家。他们组成"电影手册集团",推动了世界电影史上最著名的运动:法国新浪潮运动。
这期间,他撰写了理论文章《论法国电影的倾向》,成为了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一个理论宣言。他的观点很大程度上被让.吕克.戈达尔、阿仑.雷乃等所推崇。但是,这个时候,特吕弗显然不愿意只是做一个电影评论家了,1957年,他发表了电影评论《法国电影在虚假中死去》,之后就去了意大利,跟着意大利著名电影导演罗西里尼,开始学习电影导演技术,于1959年导演了自己的第一部故事影片《四百下》,一下子就获得了成功。这部影片讲述了少年安东尼的成长故事,他在学校和父母之间游走,进行很多生活尝试和各种冒险。1979年,他在影片《爱情长跑》之中,又插进来了影片《四百下》中的一些镜头,暗示同一个电影主人公历时性的成长过程。
从此,特吕弗几乎完全放弃了电影评论,专门进行电影导演的创作。此后一直到他1984年去世,他几乎每一年都要导演一部影片,一生一共导演了23部影片。期间,他还做了一项文字工作:因为崇拜希区柯克,他后来到美国专访了希区柯克,出版了访谈集《论希区柯克的电影意艺术》一书。
1960年,他导演了影片《枪击钢琴师》,这部影片通过一个钢琴师的人生遭遇,讲述了他在爱情和一桩谋杀中左奔右突的故事。影片是典型的特吕弗式的电影,黑白片的色调描绘了幽雅感伤的巴黎生活和记忆。
1963年,他导演了影片《柔肤》,讲述了一个出版商的幸福婚姻和家庭,后来因为男人的外遇而遭到毁灭的故事。特吕弗显示了他对人类感情、尤其是爱情关系的准确以及十分微妙的把握,对人类常常越过藩篱去寻找新鲜感情的冲动,以及这种冲动所带来的后果和痛苦,都进行了十分精微的展示和探讨。
1967年,他导演了影片《黑衣新娘》,这部影片塑造了一个为了爱情而疯狂报复的女人:女主人公在结婚的时候,新郎却死在了她的怀里--他被枪杀了。于是她就在随后展开了对五个凶手的报复,影片相当惊险和激烈。但是因为这是向希区柯克致敬的影片,完全是在模仿希区柯克的影片风格了。加上作品本身也是改编自一个美国作家的原著,影片的对白都是英语,并不是特吕弗的一部成功之作,甚至可以说是一部非常平庸的作品。而且,扮演女主角的演员珍妮.莫里身材也不好而且显老,整个影片没有什么看点。
1975年,他执导的影片《阿黛尔。雨果的故事》,讲述了法国作家雨果的女儿阿黛尔。雨果被爱的疯狂所毁灭的故事,探讨了爱情与人生的复杂关系。
1981年,弗郎索瓦·特吕弗再一次踏上红地毯,登上领奖台。 此时,49岁的特吕弗,伴随着法国电影"新浪潮"的美誉,早已经成为世界电影界的天之骄子。 他记不清,再自己30多年的电影生涯以及20多年的导演生涯中,自己已经多少次象这样,成为万人瞩目的焦点,但人们知道,这一次,由特吕弗参与编剧并导演的影片《最后一班地铁》,已经创下了法国电影的空前记录--它获得了1981年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音乐,最佳音响,最佳编剧和最佳剪接等十项大奖。也就是说:特吕弗的《最后一班地铁》几乎囊括了当年法国电影恺撒奖的全部奖项。
同年年他又导演了影片《隔墙花》,它讲述了一个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的男人,再次遇到过去的恋人,这个恋人刚好和丈夫住到了他的隔壁。之后,两个人发生了无可阻挡的旧情复发,这样一个激情故事很难有什么好结果--最后女人开枪杀了男友后自杀身亡。芬妮。阿尔丹扮演了这样一个表面热情温存,而实际上却为了爱的占有而疯狂的女主角。
在特吕弗的很多影片中,他都把人的感情推向一个极端的处境,来安排和讲述人物的命运,对婚恋中的人的精神状态,有着比心理医生还要深刻生动的把握。而特吕弗也特别的擅长发掘法国女演员的长处,像是法国最著名的女演员德芙诺、伊莎贝拉.阿佳妮、娜塔丽.贝依、让娜.莫罗、弗朗索瓦.多莱亚、芬妮.阿尔丹等等,都和他有着愉快的合作,他在银幕上呈现了她们--这些可以说是法国乃至欧洲最迷人,也漂亮的女人们的风采。
特吕弗可以说是真正的获奖大户和常胜将军,他的影片先后获得了法国嘎纳电影节大奖、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等50多项奖项,他的影片在艺术上和商业上都获得了成功。1984年,他因病在妻子、电影演员芬妮.阿尔丹的陪伴和安慰下,死在了她的怀里。
本世纪五十年代,在战胜法西斯之后,全球人民都陷入反思之中,由此却产生了偏左的思潮。在东方,以中国为代表的运动是由政府发起的,为了让人民可以坐在同一张桌前吃上同一样的饭,大概允许的饭量也是相同的。而西方,以西欧为代表掀起了所谓的狂飙运动,因为社会制度的不同,这场运动是由一群年轻人所引发的,其目的是要走出家门,寻找自己的饭碗。
世界电影向来有两大派系的对峙,即美国的顺从电影与欧洲的反抗电影。在上述的那个年代,这个局面是极为突出的。由于西欧青年学生的反叛精神,使那个时期产生了不少优秀影片。这些影片打破常规,反映的主题也极具个性,我们认为是新浪潮艺术中的代表。其中,具有开山意义的影片就是法国1959年出品的《四百下》。
《四百下》又名《胡作非为》,他的编导是科索瓦.特吕弗。接触过电影史的人都会知道,特吕弗是个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度过了很糟糕的少年时代,年轻的特吕弗追随着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并于1959年拍摄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四百下》。这部带有明显自传性质的影片也是他献给自己导师巴赞的礼物。
《四百下》是一部生活流的影片,他并没有一件完整的故事框架,只是以主人公下一步将要做什么为线索来调动观众的兴趣。该片讲述了一个少年人在学校、家庭、流浪、监狱时的生存状态,表现了少年人的反抗心理。主人公最快乐的日子莫过于三次的流浪生活,而他感到最幸福的时刻则是从监狱逃出的瞬间,看见一片蓝天和望不到尽头的海洋,虽然有些迷茫,但重新拥有自由的感觉毕竟很美,回首想想那压抑的学堂,无能的老师和破败的家庭,仿佛是一场噩梦,当然也可能是地狱,一个摧残人性,灭绝创造力的狭隘的世界。相反,主人公的空间则是广阔的,影片结尾处的碧海蓝天自然不必再说,即便在他那由于各种原因而被迫(被迫只是籍口)流浪的生活中,欢乐,猎奇,自信等充满创造力的情绪始终在体显着,走过街道与跑过楼群都是令人欣慰的,这时的心胸也自然开阔。
《四百下》最突出的特点是镜头的运用。该片运用了相当多的长镜头,当然,这与主人公的天才表演是分不开的。影片开始,镜头就把巴黎的街道就扫拍了一遍,这里的作用是暗示主人公流浪或说离家出走的地点,指出本片的主要情节在于主人公的流浪生活。在影片结束时,有一个著名的跟拍的长镜头,主人公足足跑了几分钟之多。我们在观影时会体会到,人物运动的镜头采用切换的手法比较多,但是若碰到这么一个长镜头的跟拍,观众会从心底提出质疑,我们虽然知道主人公在逃跑,但为什么要拍这么长的时间?此时,观众才会意识到跑步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叙述情节的发展,也是表达了主人公奔向自由的那份狂喜。特吕弗打破了观众的习惯,强迫地调动了观众的思考能力,所以这个镜头是可以载入史册的经典镜头。另外一个长镜头比较有意思,观众们往往会发出会心的一笑,这个镜头是老师带学生们跑在巴黎的街头,孩子们悄悄地三两成伴地溜走了。这个镜头与主人公的情节走向没有太大的关系,可以被称为单一镜头,但它声明了一种生活状态,具有对环境客观再现的作用。该片的镜头运用似乎达到了苛刻的地步。例如,表现父子关系时,永远用一个画面将人物全包括进去,而表现母子关系时则永远采用对切的镜头,母与子从未出现在一个画面中。这样,人物间情感的远近关系就展现无遗了。一部影片中许多镜头都有关于剧情的深层寓意,而不是简简单单地只求叙事,这才是电影艺术的真谛。
总之,《四百下》这部影片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拍摄手法上都堪称经典之作,即便已经过去了四十年,这部影片依然是属于非常前卫的先锋派作品,足以伴随着特吕弗的名字一起被载入史册。
Ⅶ 哪一部电影被美国作家吕弗称为诗化电影
法国导演 弗印索瓦·特吕弗 称为诗化电影的是《公民凯恩》。
弗印索瓦·特吕弗说:
好莱坞的财政家们……但在接受纯粹的诗、传说、寓言和神话时,在这里我指的是电影《公民凯恩》时,或许他们会颇感困难。
Ⅷ 哪一部电影被法国导演特吕弗称为"诗化"的电影
罗生门,年份比教接近。另外黑泽明的悬疑风格同特吕弗欣赏的希区柯克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