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参演人物 > 电影演员张瑞芳

电影演员张瑞芳

发布时间:2021-07-05 02:21:12

① 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瑞芳在电影之外的生活是怎样的

张瑞芳,著名表演艺术家。1918年在河北保定出生于一位军人家庭,父亲是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中将炮兵总指挥。母亲也是一位老革命。

张瑞芳1938年入党,先后出演话剧,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棠棣之花》《屈原》《家》等,1952年参加电影《南征北战》的拍摄,成功地塑造了女游击队长赵玉敏的形象,给广大的电影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1962年因主演电影《李双双》荣获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称号。1993年获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特别荣誉奖。2007年荣获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杰出成就奖,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张瑞芳第一次丈夫叫余克稷,余克稷在北平读大学期间在校创办了业余话剧团体‘怒吼剧社’。

当时张瑞芳所在学校也成立了为排演话剧而成立的戏剧研究社。余克稷被请来做指导,余克稷有着较高的艺术才华,会弹钢琴,会指挥,写一手好字。余克稷的聪明与睿智和他的艺术才华赢得了张瑞芳的好感,1939年21岁的张瑞芳在重庆与余克稷结婚。婚后彼此性格不合,余克稷性格内向、言语不多,在张瑞芳眼里余克稷不太懂得人情世故,冷热两极的性格使得张瑞芳心灰意冷。这段婚姻在维持了五年之后以离异告终。

在排演话剧《屈原》的过程中,张瑞芳与金山搭档,金山的热烈追求终于在1944年二人在上海结婚。这是张瑞芳第二次步入婚姻殿堂。后来金山和张瑞芳参加了话剧《保尔柯察金》演出,在排演的过程中,张瑞芳发现金山移情别恋该剧女导演。张瑞芳黯然离婚离开了北京去了上海。在上海,张瑞芳结识了编剧严励。已经34岁的张瑞芳第三次结婚。好在严励和张瑞芳相互陪伴共同生活了48年。

2012年6月28日,张瑞芳以94岁高龄安详地闭上了眼睛,永远地离开了热爱她的观众。

② 张瑞芳的巨星陨落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第六届、第七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原会长、上海电影家协会第四届主席、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6月28日21时38分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4岁。
在张瑞芳老人在世时,最牵挂两件事,一是中国电影的未来,另一个就是她倾尽毕生积蓄,和上海老教育家顾毓青共同创办的“爱晚亭”养老院。
张瑞芳
从艺70多年,先后参演了40余部话剧、近20部电影,曾主演《南征北战》《母亲》《家》《大河奔流》《泉水叮咚》聂耳等影片,1963年她因主演影片《李双双》出色表演,获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1993年荣获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特别荣誉奖。2007年在第1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她获得“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
成都商报昨日报道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瑞芳于6月28日晚在上海逝世。昨日下午,张瑞芳治丧小组发布讣告,张瑞芳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6月21时38分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5岁,她的告别仪式将在7月3日举行。
电影《保密局的枪声》男主角陈少泽是张瑞芳的干儿子,接受采访,陈少泽不停抽泣,“老妈每次生日,都要等我来吃她做的杂酱面。自从老爹去世,我就更多时间陪老妈,害怕她孤单,后来她住院,生日之际我们就在医院一起吃杂酱面。”说至此,陈少泽再次掩面,“我想念老妈的杂酱面!”
弥留之际 最放不下敬老院
昨日下午,上海电影集团总裁任仲伦也来到灵堂悼念,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称弥留之际,张瑞芳最放不下的就是两件事:中国的电影事业,以及她和老教育家顾毓青一手创办的敬老院“爱晚亭”。
昨日下午4时许,记者走出张瑞芳家中,赶往当年她一手创办的爱晚亭敬老院。2000年,82岁的张瑞芳拿出毕生积蓄,加上儿子“赞助”的存款、亲家母顾毓青卖房所得和各路人马东拼西凑来的钱,“下海”创办了“爱晚亭”。现在爱晚亭的院长是亲家母顾毓青,她昨日告诉记者,当年和张瑞芳一起创办,现在她提前离去,但自己肯定会继续经营好。四年前新院已经在沪郊金山亭林镇开张。
张瑞芳治丧委员会成员秦怡昨晚回忆说:“她病了后就对我说,大家都倒下了,就你一人啦,好吧你就代表我们吧!”
又讯 近日有媒体报道,葛存壮在四月时就已经病了。并称葛存壮夫人施文心女士称,葛存壮老师因中风住院,目前还在医院接受治疗。现在葛存壮处于半瘫痪状态。
李双双!孙喜旺来看你了
仲星火接受采访:3个月前张瑞芳已经不认识我
我抓住她瘦得厉害的手
她说“疼啊”
我问她哪里疼
她就不说话了……
昨日,记者联系到《李双双》的男主角仲星火,他曾扮演李双双的丈夫孙喜旺,有人说没有孙喜旺就不会造就泼辣勇敢一炮而红的李双双。
昨日一早,88岁的仲星火在家中拿起报纸,便看到张瑞芳去世的消息,心里咯噔了一下,不过他说自己早有了心理准备,并不是无比难过和震惊,“因为我在3月份的时候去华东医院探望过瑞芳,当时我就感觉到她情况不太好。”
今年3月份,仲星火拄着拐棍来到华东医院,这是最后一次探望当时单独住在一个病房的张瑞芳,他走到病床前,发现张瑞芳已经完全不认识自己,“我说,瑞芳同志,你好点了吗?”张瑞芳脸上罩着输氧的罩子,她呆呆地望着仲星火几秒钟,看着这个曾经的老搭档,许久后,慢慢吐出几个字,“你是谁啊?”仲星火回忆,记得当时张瑞芳说得很慢。自己便抓住她的手,告诉她,“我是星火啊!”张瑞芳又缓了缓,“哦,谢谢啊!”
因为张瑞芳当时已经不能正常进食,仲星火说,抓着张瑞芳的手感觉她已经瘦得非常厉害。“她还说,疼啊!我问她哪里疼,她就不说话了。哎,这也不是药物能解决的问题了……”
临终前 养子携妻赶到
昨日一早,成都商报记者特地赶赴上海,到张瑞芳的家中悼念逝者。这是一栋普通的路边住宿楼。张瑞芳的儿子(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江平透露:张瑞芳一身未生育,该儿子是其养子)严佳携妻28日晚赶在母亲闭眼前从澳大利亚回国,在病榻前叫了两声“妈妈”,几分钟后,她就安详地走了。
7月3日上午10点,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瑞芳的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秦怡、牛犇、张芝华等老艺术家现身悼念。殡仪馆内戒备森严,大批媒体被拦截在场外无法进入内场。
告别仪式入口,大型屏幕上不停滚动播放张瑞芳生前表演的片段。张瑞芳曾主演《南征北战》、《母亲》、《家》、《大河奔流》、《泉水叮咚》等影片,塑造了许多深受观众喜爱的舞台和银幕艺术形象。6月28日,张瑞芳上海病逝,享年95岁。上午九点开始,追思的音乐响起,仪式入口处的背景板上写着“送别,瑞芳”的大字,到场人士都在背景板上签名,表达自己对张瑞芳的思念之情。
秦怡回忆起张瑞芳生前事迹,眼眶含泪地说:“她生前记性很好,那个时候我们合作《月光曲》,张瑞芳很快就能够背好词。”另有不少群众顶着酷暑自发前来送别张瑞芳,告别式现场堆满鲜花,仪式现场气氛肃穆庄严,许多到场人士忆起张瑞芳老师落泪不止。上午10点20分,送别张瑞芳老师的灵车到达现场。话剧演员周谅量在外对灵车哭得泣不成声,不停擦泪说:“我已经到了,我这辈子谢谢她!”

③ 张瑞芳的人物佚事

60多年的艺术生涯让张瑞芳与戏结下了不解之缘。
张瑞芳出生在河北保定一个旧军官家庭,父亲张基曾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炮科科长。北伐开始时,参加了国民革命军,任第一集团军中将炮兵总指挥。母亲投入“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位意志坚定的老共产党员;姐姐投身革命,影响她年少时就走上革命道路。中学毕业的她考入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攻读西洋画专业,当时正逢国家危亡时刻,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祖国大地,华北危在旦夕,张瑞芳与进步学生一起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走出画室用自己的画笔当匕首,在街头画壁报、宣传画,激励大众抗日救国,由于爱国热情高涨,瑞芳感到单用画笔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心情,就走上舞台与蓝马等名角儿共演了田汉的名剧《名优之死》,虽是演配角,但那种与观众直接交流的感受使她激动不已,每回在台上演到动情处,听到台下爆发的雷鸣般掌声,她的心就为之一震:要是像蓝马一样当一名出色的演员该多好!
不久,学生抗日救亡运动此起彼伏,大学生纷纷走上街头示威游行抗议日寇暴行,反动当局出动大批军警镇压,就在这种危急情势下,张瑞芳与崔嵬等一起挺身而出,在军警的层层包围下,演出街头活剧《放下你的鞭子》,由于演员全身心地投入,层层密密的观众沉浸在激昂的爱国热情中,连一些富有正义感的军警都受到感染,放下手中的军棍与民众一起高呼“放下你的鞭子”!把石块投向剧中那个耀武扬威的日本鬼子。此剧连演十几场,直至天亮观众都不愿离去。那天的情景使张瑞芳终身难忘:演戏实在奥妙无穷,革命文艺有多强的生命力!戏一旦与观众的心灵发出共鸣,就会迸发无穷魅力!“我要演戏!”她就是抱着这个坚定信念参加了党领导的北平学生战地移动剧团,踏上了为之奋斗终身的艺术道路。 烽火岁月中,成了职业演员的张瑞芳演戏与时代脉搏紧紧相连,所谓“移动剧团”,就是移动在抗日救亡第一线,活跃在华东地区演出《打鬼子去》、《林中口哨》、《七·二八之夜》等抗战独幕剧,边创作边演出,像“大篷车”跑遍了街头、乡村、矿区、工厂,工农民众看戏之后群情激奋,掀起了一股又一股抗日热潮。张瑞芳不仅在“移动”中磨炼了演技,而且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移动”到南京,刚刚出道的张瑞芳在陈荒煤编剧的《打鬼子去》中扮演张大嫂,角色在戏中受到日本鬼子强暴后又发现自己在襁褓中的孩子被刺死,不堪忍受强烈刺激而发疯。这场戏演来有难度,排练时感情的爆发力总嫌不足,她苦思冥想反复琢磨,发现作为一个普通妇女突然发疯的外部刺激是鲜血,于是顿生妙计,用一只橡皮球盛满用糖拌和的红墨水,塞在道具娃娃的襁褓中,排练到这场戏时,她一边与鬼子搏斗,一边轻捏襁褓中的橡皮球,“鲜血”一下涌了出来。这岂不是自己亲骨肉的血?她惨叫一声便“发疯”了。这一招可真灵,每回正式演出,凭借这“血”的刺激,眼神发呆,悲恸惨叫,即刻发疯,达到强烈的艺术效果。有一次,由于她演戏太投入,发疯后失去了控制,在奔下场时竟然摔倒,被人扶起来还浑身发抖。几乎是同时,一位观众也在台前猝然昏倒,原来她家在卢沟桥,有着与张大嫂相同的遭遇,强烈的共鸣唤起了她的痛苦回忆,全场悲愤难抑,“打鬼子去!”的口号声响彻剧场。
“移动”到重庆,由于这儿是全国进步文艺中心,许多知名文艺家团结在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八路军办事处周围,起到了文艺先锋作用。张瑞芳先后签约于怒吼剧组、中国万岁剧团、中华剧艺社,活跃于戏剧舞台,主演了几十出话剧。《棠棣之花》是她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此剧借古喻今,现实感强烈,她扮演的酒家女春姑质朴纯情,用诗的语言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的挚爱。演出时达到了万人空巷看“棠棣”的盛况,周恩来观看过六七次。《屈原》则是她的成名作。剧中她饰演婵娟,金山饰屈原,白杨饰南后,石羽饰宋玉,堪称“黄金搭档”。演出轰动山城,剧中充沛的爱国激情和饱满的忧患意识激发了观众的抗日热情,当屈原受到陷害徘徊于汨罗江时,婵娟寻到老师与之共同诘问苍天时,当婵娟冒死闯殿,痛斥南后陷害忠良时,当婵娟揭穿南后阴谋,替代屈原喝下毒酒,面对屈原含笑死去时,观众掌声不断,全场呐喊:“还我屈原,还我国土!”“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此剧编剧郭沫若对此场面感动不已,当晚演出后,题诗相赠张瑞芳:“凭空降谪一婵娟,笑貌声容栩栩传。赢得万千儿女泪,如君合在月中眠。”接着,她又出演了曹禺的《北京人》中的愫芳以及巴金的《家》中的瑞珏,都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与白杨、舒绣文、秦怡一起被誉为话剧“四大名旦”。 张瑞芳成名在舞台,心爱的却是电影。读书时就是个影迷,不迷好莱坞专迷孙瑜执导的电影:《大路》、《野玫瑰》、《小玩意》等,片中的阮玲玉、王人美、金焰、黎莉莉等也都是她崇拜的明星。学校的隔壁就是一家电影公司的片场,一放学她就隔着篱笆看拍戏,片场像西洋镜似的变换,一会儿是“贫民窟”,一会儿是“大马路”,一会儿又变成“别墅花园”,有一回她真的看到阮玲玉在乱草堆里拍戏,演的是一个朴实的村妇,身穿蓝底的花布衫,头扎方巾,手拿一只破篮子,那双专注而又水汪汪的眼睛给她留下难忘印象。好几回她梦见自己也在片场拍戏,一会儿演白雪公主,一会儿演富家小姐,一会儿又演穷丫头。拍电影有多神奇,当影星又何等风光,她常常这样想。
想不到的是,10年后的张瑞芳梦想成真。真的成了孙瑜电影中的明星。她的电影处女作便是孙瑜编导的《火的洗礼》。扮演的角色是日伪女间谍,初次上银幕就演反派让她充满好奇。戏中要变换多种身份,时而是混迹于上流社会的交际花,穿红戴绿沉湎于花天酒地之中,时而是假装老实的纱厂女工,到处转悠刺探情报,戏中的她打扮成难民,潜入兵工厂的住宅区, 装饿得昏倒,博得魏鹤龄扮演的工人的同情。两人坠入爱河。由于她提供了情报,引来敌机轰炸兵工厂,她目睹自己心爱的邻居小孩被炸死,终于在火的洗礼中良心发现,向老魏吐露真情,遭到特务头子的暗算,含笑死在老魏的怀里。她与魏鹤龄已是第二次合作,第一次是话剧《国家至上》是演父女,这次又演一对恋人,有趣的是,老魏演戏特棒,却常忘台词,上回台上演父女感情达到高潮时,老魏突然卡壳,反应灵敏的瑞芳即刻编词儿填充,观众浑然不知。正当蒙混过关时,哪料老魏又记起了那段台词,回过头来演得头头是道,这下反而弄得瑞芳抓瞎,故作镇静演一遍才算没露破绽。这回镜前演恋人幸好老魏没忘台词,卡壳的却是瑞芳,由于她是第一次拍片,初来乍到摄影棚,交际花的妆就化了好几个小时,化妆师在她脸上变戏法,她只能耐着性子受折腾。等化装打扮好进棚上镜头,那天围观者特多,照明灯又从四面八方直射而来,她心里直打小鼓,只听孙瑜一声“开始”,她却忘了台词,连拍五遍才算过关。拍到她的高潮戏:向老魏表白“我是汉奸”时,必须即快流泪,可她怎么也流不出来,又不忍心点眼药水挤眼泪,戏试了几遍都不行,面对一张张陌生而又期盼的脸,不知是焦急还是委屈,突然失声痛哭,导演抓住这一时机终于拍成了她生平头一个镜头。 解放后张瑞芳加盟上影厂,在电影《南征北战》、《三年》中第一次扮演工农兵形象。当她接受《南征北战》中游击队长赵玉敏这一角色时,心里空荡荡的,有力不知往哪儿使。毕竟自己与角色的距离太遥远,那时候提倡体验生活,她与冯喆、铁牛等演员一起来到山东盖都、临沂老解放区,穿上老布衫背上行李与当地乡民同吃同劳动八个多月,她与村妇联主任结成对子,天天到各家串门,听“南征北战”时家家衲鞋送粮食支援前线的生动故事,又背着马枪与民兵、村干部一起学射击,晚上围着小油灯开会学习,地委干部还为他们召集当年参加临沂战役的乡民座谈会,现身说法为他们提供了许多生动的创作素材。这才使她与角色一步步靠拢,塑造了一个真实可信的农村妇女干部形象。
接着,她又在《三年》中扮演了纱厂女工赵秀妹,两片公映均受好评,周恩来总理热情鼓励她:“我看了你演的《南征北战》和《三年》,你演了一个农民,又演了一个工人,都有点样子了,应当继续努力。”
是的,好电影的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0年后,正值10年动乱,深受“四人帮”迫害的张瑞芳与郑君里、赵丹等人被打成“牛鬼蛇神”关进少教所的隔离室,有天晚上,她正躺在床上回想自己的人生经历,突然,一个熟悉的声音从窗外飘来:“乡亲们,别难过,八年抗战我们打败了日本鬼子,我们也一定能打败蒋介石!”这不是赵玉敏对乡亲们说的一句台词吗?侧耳细听,才知不远处的场地上正在放映《南征北战》,观众人山人海,不断响起与剧情共鸣的掌声,赵玉敏的声音在她耳际回荡,她自己也被深深感染了,赵玉敏能在残酷的战争中奋勇杀敌,自己就不能在逆境中熬过磨难?她终于挺过来了。
主演电影《母亲》是张瑞芳始料未及的,因为她当时仅30岁,一直演的是青年角色,与历尽坎坷的“母亲”怎么也沾不上边儿,可此片凌子风却有独到见解:“所以选中她,因为她自己有一个革命的母亲,能把自己的亲身感受融化于角色,这是难得的机遇。”是的,瑞芳演的“母亲”,时时想到自己的母亲:她在抗日战争时期,出生入死地在日寇占领区坚持武装斗争,一只眼睛被敌人的子弹打瞎,儿子又牺牲在抗敌第一线,连身葬何处都不知晓。面对残酷的战争,面对丧子的悲恸,她没有掉过一滴泪。这不正是自己要在银幕上表现的“母亲”吗?在唐山矿区深入生活,瑞芳又结识了两位革命妈妈——王大娘和马五婶,三位母亲的人生经历和革命事迹,成了瑞芳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终于在银幕上树立起一位活生生的革命母亲形象。 描述张瑞芳的演戏生涯,不能不提她的代表作电影《三八河边》、《聂耳》、《李双双》。《三八河边》是大跃进年代摄制的记录性艺术片,这是特定年代的特殊片种,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刻画一位由普通农民成长为人民公社社长的先进妇女。张瑞芳与其扮演的生活原形陈淑贞同时出现在银幕上,为了追求真实的艺术效果,瑞芳与陈淑贞共同生活了一段日子,一块儿下地、挑水、聊天,不仅音容笑貌融为一体,连戏中穿的服装也是陈淑贞的,当时陈的母亲嫌女儿的衣服太破太旧不让拿出来,可瑞芳坚持要穿,“不穿就不是陈淑珍”,陈妈妈便连夜为这件衣服拆洗打补丁,第二天瑞芳穿上它来到片场,一针一线传真情,挺角色演得十分鲜灵。令人难忘的是,此片在安徽宿县拍摄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会见了摄制组主创人员,并且与张瑞芳、陈淑贞合了影,瑞芳指着陈淑贞对少奇同志说:“她是真社长,我是假的。”少奇同志幽默地答道:“我们欢迎女同志当领导,至少强迫命令可以少些吧。”乐得大伙儿开怀大笑。
看过《聂耳》的观众,一定会对那个一身红帽红衣,心中燃烧一团火的热血青年郑雷电有深刻印象,这个角色可是张瑞芳主动向导演郑君里请缨的,因为她看了《聂耳》剧本后,郑雷电的雷电般个性和对革命的向往与自己的人生感受一拍即合,而且她与聂耳的纯真而又热烈的爱情深深打动了瑞芳的心。这是瑞芳与赵丹(饰演聂耳)唯一的一次合作,以往在圈内是有共同理想的知心朋友,如今戏中成恋人,由于二人演技娴熟,又相知相通,因而配戏“心有灵犀一点通”,尤其“不辣不革命”和“龙华宝塔告别”二场戏,堪称华彩乐章。此片不负众望,荣获第十二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传记片奖。
《李双双》是张瑞芳表演艺术的一个高峰,她以精湛的演技活灵活现地塑造了“李双双”,这部带有喜剧色彩的故事片,围绕了喜旺(仲星饰演)与李双双夫妻间的性格冲突,歌颂了李双双大公无私的思想品格,戏中笑料迭出又富于生活气息,场场有噱头,场场逗人乐。让人们在笑声中得到启迪。周总理也十分欣赏此片,特地请瑞芳到他家做客吃螃蟹,夸她又演了一部好电影,不光思想内容好,艺术上也可取。此片荣获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女演员、最佳男配角奖。 2000年7月11日,张瑞芳“下海了”!一个有着“爱晚亭”美好名字的敬老院在上海正式开张。“办敬老院,不是做生意。我是想办一个温馨的家,让我们这些有着共同爱好、共同语言的老人,有一个共同的家。”为此,那年82岁的张瑞芳将她毕生的积蓄拿出来,远在澳洲的独子也寄来了自己的存款,亲家母也将自己居住的二室一厅房子卖掉了。被她的精神所感动,许多认识和不认识的人这个拿来1万,那个凑来几千,就连装修公司老板也经常自己掏钱帮助买材料。“爱晚亭”坐落在上海长宁区,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
在虹桥路1035号,爱晚亭敬老院是个嵌进窄窄深巷的小小院落,阳光下的院里有老人悠然打太极。底楼的小花园卵石铺路、树遮藤缠,被戏称为老人们“私定终身后花园”。一楼有餐厅、棋牌室、酒吧和“家宴”厅。二楼和三楼是两人间和三人间的客房,如果不是床边都有红色紧急按钮,看上去很接近宾馆的标准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爱晚亭之名得自杜牧诗句。
这个占地1500平方米、有20来间客房可以接纳40来位老人的敬老院,现住着11位老人,年龄最大的93 岁,最小也有73岁。在敬老院最早的一张全家福中,这些两鬓霜白、气质不俗的老人都喜笑颜开。“现在老人们缺的往往不是物质享受,虽然房子大了,可是人闷了。办这个敬老院,是为了给有共同爱好、共同语言的老人一个共同的家,”张瑞芳说。
“开办这个敬老院没想着赚钱,就想着怎么为老人服务,办出特色,找出经验,”最令张瑞芳触动的,是敬老院里老人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张瑞芳说,和以前“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相比,敬老院还是个新鲜事物,就像一面镜子,它照出了许多年轻的“老脑筋”和年老的“新脑筋”。幸福的老人都相同,而不幸的老人各有各的不幸。
张瑞芳透露,自己和一些编导正在筹划写一个剧本,就把敬老院里这些“来来去去”的老人有意思的故事拍成情景喜剧,也让敬老院为更多的人了解,“不封口,一集一集拍下去”!
“开办敬老院让我的精神有了慰藉。敬老院是阳光事业,也会是朝阳事业。我们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会像霜叶一样更加红火。”张瑞芳说。 张瑞芳老人的这批捐献品中有她历年获得的各类奖状、聘书、节目单、参加党代会、人大、政协会议等各类会议的代表证件、名人的题词、贺信、贺电等。最特别的是在捐献品中还有张瑞芳平时记的几本厚厚的笔记,以及109张各式请柬。
那些泛黄的笔记本,隐藏了不少有意思的故事。张瑞芳做事很认真,几乎每参加一次重要的会议都会认真地做笔记。她的这个习惯是怎么养成的呢?原来,解放后她参加人大会议时,会议主要议题是有关公私合营的问题,她听了以后很激动,“可事后邓大姐(颖超)问我会议情况时,我传达不清会议的内容,说了一堆‘很好,令人激动’。邓大姐就笑了,说‘我净听见你说形容词了,实质的内容一点都没有听到’。我当时羞愧极了,想如果做笔记该多好!”从那以后,张瑞芳就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 这些笔记本在十年浩劫时还差点惹下祸端。当时的造反派看上了这堆可贵的“资料”,想据为己有。幸亏张瑞芳所在的上影剧团(张瑞芳这时已被关押)坚决不允许他们把笔记掠走,并特地把笔记封好,建立了专门档案,这些材料才完好地保留了下来。说起这段很多人都为之色变的历史,张瑞芳并不动容,除了有时显得有点忿忿之外,更多只是付之一笑。那时在干校里,每天都要填写材料,写这几年来,自己在何时何地做过什么事情。张瑞芳就翻着历史书,对照在中国发生大事时,自己都在做什么,倒也想得八九不离十,连造反派都感叹她的记忆力真不错。
张瑞芳还告诉记者一段趣事,她说:“到了干校,要家人送睡衣。我先生就在家里找,找来找去也找不到,最后只能把一条很旧的、一撕就会破的睡裙给送来了,我都不好意思穿,可笑的是造反派还把这算成我的一条罪状,说我把少奶奶的习气带了进来。”
等张瑞芳回家以后,老伴劝她把材料烧了,说他有一个朋友家有壁炉,可以去销毁。张瑞芳嘴上说好,可一看里面还夹杂着周总理的亲笔信时,就舍不得了,说等整理好了再烧。这一拖就没了底。张瑞芳整理房间时,想起应该把这些破旧的东西处理掉,可她身处闹市,烧东西太多恐怕引起火灾,还污染空气。于是就想隔段时间去莘庄亲戚家(她家有院子)去烧掉,无奈路途遥远,一直没时间。碰巧这时候上海历史博物馆打来了征集电话,这才把这堆珍贵的“历史见证”从火中救了出来,也帮张瑞芳解决了“麻烦”。难怪打心里舍不得烧了它们的张瑞芳连连说:“终于找到了归宿,它们终于找到了归宿!” 现今九十高龄的张瑞芳,她的客厅西壁,悬有两幅郭沫若书赠的墨宝。
其一为郭老1959年题的一首“旧作”:风雷叱罢月华生,人是婵娟倍有情。回首嘉陵江畔路,湘累一曲伴潮声。诗中“湘累”,指屈原。《汉书·扬雄传上》:“钦吊楚之湘累。”颜师古注引李奇曰:“诸不以罪死曰累……屈原赴湘死,故曰湘累也。”据张瑞芳回忆:“风雷叱罢”一诗是1942年话剧《屈原》在重庆北踣演罢最后一场后,郭老和全体演职员在皎洁的月光下纵情联欢时的即兴之作。“回首嘉陵江畔路”一句,自然将时空“闪回”到六十一年前的陪都重庆……
抗战时期的1942年,郭老正好五十岁,年富心雄,才华横溢,他继“主张团结,反对分裂”为题的《棠棣之花》之后,又激情满怀、一气呵成了以“团结抗敌”为题的借古讽今的历史剧《屈原》,由应云卫负责的中华剧艺社在山城重庆最大的国泰戏院隆重上演,导演陈鲤庭,金山饰屈原,白杨饰南后,顾而已饰楚怀王,石羽饰宋玉,施超饰上官大夫靳尚,丁然饰公子子兰,张瑞芳饰婵娟,并有交响乐为屈原朗诵的《雷电颂》伴奏。此剧借剧中人之口,倾诉了人民的心声,狠击了国民党当局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法西斯统治,引起了山城的大轰动,连桂林、贵阳、成都的百姓都纷纷涌到重庆看戏,盛况空前。当时的媒体报道说:“上座之佳,空前未有,此剧集剧坛之精英,经多日筹备,惨淡经营,堪称绝唱。”《屈原》演出时,郭老常临剧场与观众见面,还热情洋溢地为演员们题诗以励,并拿出自己的演出税请全体演职员吃饭。张瑞芳那时才廿四岁,她倾注了一腔心血,与角色融为一体,爱憎分明、妙肖传神地演活了“婵娟”,赢得了万千观众,包括周恩来副主席与郭老的好评。郭老当时特书赠七绝一首赞之曰:凭空谪降一婵娟,笑貌声容栩栩传。赢得万千儿女泪,如君合在月中眠。民纪卅一年四月自三日起至十七日止凡十五日屈原一剧在陪都国泰戏院上演瑞芳女士演婵娟一脚书此奉赠郭沫若(章)壁间另一幅墨宝,乃郭老1963年为祝贺张瑞芳在优秀农村喜剧影片《李双双》中,“天衣无缝”地扮演了个性坦率真诚、纯洁无私、坚韧爽朗又意气轩昂的新农民李双双,而荣获了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奖,特意题写的。诗曰: 天衣无缝气轩昂,集体精神赖发扬。三亿神州新姊妹,人人竞学李双双。这两幅墨迹,铁画银钩、刚柔相济的行书,书风儒雅,潇洒飘逸,颇富浪漫气韵,尤显得字如其人,字如其诗也。 张瑞芳住在淮海路上,这并不是上海最热闹的一条街,但却是最繁华的一条街。张瑞芳住在淮海路最繁华的地区过去以后的一段,靠近襄阳路,房子虽然不大,但老伴去世后,一个人住的张瑞芳也颇觉冷清。张瑞芳说,儿子在澳大利亚当厨师,很忙,一年也没几天的假期,尤其是逢年过节,更是忙得什么似的。一下子,张瑞芳回想起了这堆被捐献的物品所代表的年代中,儿子的遭遇。
“那个时候,我被关进去,我先生的行动也失去自由,儿子只能寄放在亲戚家。他每天就像大姑娘似地躲在家里看书,等我出来以后,他的背已经弯了,虾米似的。想起来,我还是很内疚,没有照顾好他……他除了喜欢看书,还有就是喜欢做饭,而且很有天赋,无师自通。到了澳大利亚以后,他凭这手艺还真得到了赏识,现在基本已经站稳脚跟了……”既然儿子已经站稳脚跟,张瑞芳为什么不肯去澳大利亚和儿子团聚,享受天伦之乐呢?“我去过,那里太冷清,到了那里,我就是一个没有朋友、没有自己圈子的中国老太太,住不惯的。”由己及人,只有老人才能理解和懂得老人的孤独,这也是张瑞芳决定办敬老院的一个原因。

④ 张瑞芳的拍摄花絮

当年拍摄《万紫千红总是春》、《母亲》、《南征北战》、《李双双》和《泉水叮咚》这些电影的有趣细节。
细节一:揉了无数次面团
年长一些的观众一定还记得在影片《李双双》中,走近灶边,揭开锅盖,倒水、取面团、揉面、擀面、切面,动作熟练自然,干净利落。然而张瑞芳对记者说,其实这是经过无数次“试验”的,“当时管道具的交给我两大团面,让我先揉着,然后现场开始调整灯光,我就揉啊揉啊,然后擀面、切面,好不容易忙完了吧,导演说,好,然后把面团重新揉在一起,让我重新来,于是我又重新做一遍。观众在银幕上看到李双双这么熟练的动作,就是这么磨练出来的。”
细节二:周总理肯定我的表演
影片《李双双》上映后,也有人说不好,认为张瑞芳演得有点“疯”,不符合革命主线。在这个时候,是周总理肯定了张瑞芳的表演,张瑞芳回忆说,当时总理请他们去吃饭,席间就说,瑞芳,你演的李双双很好嘛,很有生活气息,“可是有些人说这样不好啊”,总理当时就说,我看就很好。从重庆时期就和张瑞芳等演员相熟的周总理一直对他们非常关心,经常请他们吃饭聊天。张瑞芳当时还恐怕打扰了总理的日常工作,总理就说,和他们在一起是一种松弛,换换脑子嘛。
细节三:10多年没见陆毅
现当红的陆毅,当年曾在《泉水叮咚》中被张瑞芳抱着看橱窗,回忆起当年那个5岁的小男孩,张瑞芳还直说他很有灵气、很可爱。如今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当年《泉水叮咚》剧组的成员各奔前程,张瑞芳一直想着能够和当年的小童星们见个面,可惜陆毅一直很忙,这个心愿一直未能实现。

⑤ 周总理点名新中国二十二位电影名星是谁还有谁健在

1961年,周总理提出评选中国电影界自己的明星的事宜,最后确定赵丹、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孙道临、秦怡、王丹凤、谢添、崔嵬、陈强、张平、于蓝、于洋、谢芳、李亚林、张圆、庞学勤、金迪、田华、王心刚、王晓棠、祝希娟等22人,他们被定名为“新中国人民演员”,俗称“二十二大电影明星”。
到2019年2月24日,健在的还有9位 :王晓棠1939年生、祝希娟1938年生、秦怡1922年生、田华1928年生、王心刚1932年生、于蓝1921年生、于洋1930年生、谢芳1935年生、金迪1933年生
于蓝98岁 秦怡97岁 最小的王晓棠80岁
王丹凤1924年生2018年去世 庞学勤1929年生2015年去世
2019年2月24日回答

⑥ 中国影坛老演员张瑞芳一共演过多少角色

以下是张瑞芳所演过的主要电影。1940:《东亚之光火的洗礼》 1947:《松花江上》
1952:《南征北战》 1954:《三年》 1956:《母亲家》 1957:《凤凰之歌》 1958:《三八河边》 1959:《聂耳》 《万紫浅红总是春》 1962:《李双双》 1964:《李善子》(未发行) 1976:《年青的一代》 1979:《大河奔流怒吼吧,黄河》 1982:《泉水叮咚》
还有话剧二十多部,例如第一部剧也是话剧《名优之死》,还有《放下你的鞭子》、《黎明》、《棠棣之花》、《屈原》、《家》、《北京人》、《打鬼子去》、《林中口哨》、《七·二八之夜》、《国家至上》……也有她在学时已经排演的戏剧,例如《心病者》……
据不完全统计,张瑞芳所演过的角色约有40个。

⑦ 这个演员是谁﹖

张瑞芳
这个是电影《李双双》中的影像,张瑞芳饰演李双双。
著名表演艺术家。原籍北京,生于河北保定。为新中国电影奉献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喜剧形象——“李双双”。 张瑞芳曾是话剧舞台上闻名遐迩的四大名旦之一,从舞台到银幕,她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生动的形象。1962年的快嘴“李双双”,让她达到电影演艺事业巅峰。2012年6月28日,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瑞芳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94岁。

⑧ 张瑞芳的艺术历程

1938年至重庆,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怒吼剧社、中华剧艺社等剧团任演员,在二十余部话剧中扮演主要角色,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棠棣之花》、《屈原》、《家》、《北京人》等。
1940年在重庆参加拍摄影片《火的洗礼》。
1946年任长春电影制片厂特约演员,在影片《松花江上》中以质朴的表演塑造了村姑妞儿的形象。
1949年后相继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上影演员剧团团长。是全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中国影协第三届理事、第四届常务理事,影协上海分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三、五、六届委员,全国妇联第四届执行委员。因主演影片《李双双》,1963年获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 主演的其他影片有《母亲》、《家》 、《凤凰之歌》、《三八河边》、《大河奔流》、《泉水叮咚》等,并在《南征北战》、《聂耳》等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其表演质朴感人,富于激情。
1963年获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

⑨ 有人知道张瑞芳这位20世纪的著名演员么

张瑞芳,著名表演艺术家。原籍北京,生于河北保定。为新中国电影奉献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喜剧形象——“李双双”。 张瑞芳曾是话剧舞台上闻名遐迩的四大名旦之一,从舞台到银幕,她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生动的形象。1962年的快嘴“李双双”,让她达到电影演艺事业巅峰。另有同名副教授,以及“长角人”张瑞芳。

⑩ 著名演员张瑞芳

张瑞芳,著名表演艺术家。原籍北京,生于河北保定。为新中国电影奉献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喜剧形象——“李双双”。 张瑞芳曾是话剧舞台上闻名遐迩的四大名旦之一,从舞台到银幕,她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生动的形象。1962年的快嘴“李双双”,让她达到电影演艺事业巅峰。2012年6月28日,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瑞芳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94岁。

阅读全文

与电影演员张瑞芳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文儿童电影有什么 浏览:980
鹿鼎记周星驰电影版粤语 浏览:964
电影影视男主角美国 浏览:785
电影爱情公寓预告简介 浏览:929
泰国电影故意杀人 浏览:294
电影长城主题曲纯音乐 浏览:869
台湾老电影武侠片鬼片 浏览:759
亚洲人成BT电影网站色 浏览:506
宅家看电影免费看的网站 浏览:561
电影结局女主角画展上碰见了 浏览:251
电影名字斜体 浏览:20
电影我爱你图片 浏览:209
爱音麻里亚爱情电影网 浏览:377
海洋电影图片素材 浏览:800
周星驰电影下载免费下载迅雷 浏览:125
适合流感这部电影的背景音乐 浏览:102
电梯惊魂电影图片 浏览:916
印度演员汗主演的经典电影 浏览:189
多次看听一部电影 浏览:474
电影十二公民观后感200 浏览: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