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参演人物 > 郑琼中国电影导演

郑琼中国电影导演

发布时间:2021-07-02 11:37:09

Ⅰ 纪录片郑琼出路什么时候在全国公映

出·路 (2017)
导演: 郑琼
编剧: 郑琼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 德国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7-12-30(中国大陆UCCA)
片长: 95分钟
又名: 出路 / A Way Out
IMDb链接: tt5843096

Ⅱ 独立纪录片制作者们的工作状态都是什么样的

目前中国唯一一家专业纪录片代理商零频道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郑琼认为国内独立纪录片制作人的生存状态比起外国同行要差许多,归因于中国纪录片仍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方案预售机制,同时又没有来自国家、社会的纪录片的基金,独立纪录片的制作者们无法靠记录片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Ⅲ 请问电影记录片的市场如何,就中国目前形式来看,多谢~

德国莱比锡国际纪录片短片电影节
法国阳光纪录片节
波兰克拉克夫纪录片节
加拿大DOC TALK电影节
加拿大热门(HOT DOCS)纪录片节
澳大利亚AIDC国际纪录片大会
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

这是法国阳光记录片节的一点点资料

法国阳光那面纪录片节
(2006/06/26---2006/07/02)

The Sunnyside of the DOC
The Sunnyside of the DOC的开会地点在法国的一个西部港口城市--La Rochelle,我们先到巴黎,然后坐火车去的拉罗谢尔。

La Rochelle是一个不大的小城市,火车站很老,是那种典型的欧洲城堡建筑,房顶上还挂着一口大钟,站在小小的广场上,内心雀跃着一种难以言表的异国浪漫情绪。尽管是旅游季节,但火车站人迹稀朗,偶尔在站楼下晃过的背包族,让人远远看着内心有些异样的温暖,他们是我常态生活之外一份深藏的向往。

因为和导演一起出来,对方是精明的未雨绸缪一族,只要身边有活物,我又开始惯性的不带脑子,结果被接车的拉错地方,一气给拉到了一个孤岛上,check in之后发现不对,导演气得要死,只差把我脑袋给拧下来,后来只好打了一车回来,花了50多欧元,虽然迷糊,数字还是看得明白,狠狠的心疼了一把。

第二天到了会场才知道,主办方给中国来的客人还设了一个展台,我把我们训练营的招生海报帖到了上面,看的人还不少,可能是中国字不认识的缘故吧。这次到法国的中国人有:老何兄弟俩、我和导演,还有香港人黄先生,他们都有各自的玩乐和公干,最后就我老老实实在那站了三天台,也可能是第一次有中国人出现在展台,过来询问的人一直不断。

和国内电视节特别不一样的是,他们的展厅既不豪华,也不超大,从这边一眼可以望到那头,人群穿梭但并不喧哗,比起我们那种“骡马大会”般的嘈杂,这里有一种特别的朴素和安宁。

The Sunnyside of the DOC主要分成三大块内容:1,来自全世界的纪录片内容提供商和发行商的展台式展览2,各种主题论坛(包括预案销售、主题研讨和主题放映) 3,观片室Video Library

和HOTDOCS的DOC SHOP有点不一样的是:The Sunnyside of the DOC 的Video Library,高科技含量更高,他们把所有收集的片子放在后台,有专门的分类和标号,每个进去看片的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和密码,输入进去之后,点击你想看的片子标号,看完后如果觉得片子不错,直接在电脑界面上留言并点击发送,你所有想要做的事情就在一分钟内完成了,这套系统对于时间金贵的买家而言简直是太有效率了!Video Library只对买家开放,我是强人所难硬找他们给我换了一张卡才加塞进去的。如果你是内容提供方的话,门口的管理电脑上还有一份资料,你如果需要了解你自己的片子有那些买家浏览或观摩过,直接从那里头可以免费打印出这些资料,有专门的志愿者会义务为你服务。
Video Library每天19:00关门,因为在的那几天都很忙,所以我都是插空跑到楼上快速的浏览了一部分片子,然后直接在电脑上把我的EMAIL地址发送给了每个片子的制片方,回到北京的时候收到将近100多封反馈过来的邮件,我回完它们差不多花了一个月时间。

片子看太多了,人也傻了,最后一天在La Rochelle的时候,从旅馆出来碰到一人,面孔看起来有些熟悉,但又想不起来了到底是谁,站在咖啡馆门前,跟我搭讪:
--Is it a nice day?
-Sure!
--La Rochelle is a sunny city!
--Yeah, but I have to watch films in video library today, it is my last day here .
。。。。。
回来的路上想起这些,觉得特别悲哀:在繁杂不断的工作中人已然变成了一具僵尸!

La Rochelle
La Rochelle 是个名副其实的Sunnyside city ,早上4、5点钟天就已经大亮,到夜里12:00还跟北京夏天的傍晚一样。最后一天Video Library下午5:00就关掉了,出来以后一个人在大街上闲逛到夜里11:00多才回去。

到La Rochelle第一天最强烈的感受:这里才真的是一个适合人或者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回望我们的环境,仿佛多年浑然不觉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垃圾场中,今天一睁眼,才知道原来我们是在猪圈里!

空气在La Rochelle是完全透明的,那感觉好像你只要一伸手,天边的云彩就可以摘过来似的,在你和天之间几乎没有任何遮挡物!!地面的干净更不用说的,走在避风港和避风港之间的木制浮桥上,脚下那些其实很有年头的木板纹理清晰可见!

街道上也有汽车驶过,但全然没有北京的喧嚣和张狂,开车的也不全是年轻人,你会经常看见银发素裹的老人缓步从车里出来,然后手挽着手往酒吧走去,这些不经意撞见的场景会让疾走的你忽然内心怦然一动。

酒吧也是La Rochelle的一景,在避风港临街的一隅,酒吧一个接着一个,成排的桌椅都整齐而紧密的摆放在门口,逗留酒吧的更多是一些中年人的面孔,人不少,但也是同样的不喧哗不张扬,在各种不同的表情背后你会看到同一种东西:松弛和闲适。

La Rochelle的房子都很老,避风港和避风港之间那些保存完好的百年城垛,还有那些藏在民居背后的老教堂, 和阳光下那些交错着的白色桅杆一起构成了这个城市独特的风景。 历史在这里一直是活着的,在狭窄的街中里穿行,你甚至可以听到或者触摸到它们的呼吸声。

在La Rochelle,历史是有生命的,这生命来自人对历史本身的敬意和温情,那些建筑就像一段凝固的时光,让任何一颗不太坚硬的心都能感受到它的温暖。这种在人群中鲜活着的历史更像一只温良的老猫,站在暗处,始终沉默,始终不语,静静地看着时光之手掠过人类的额头。

中国的历史似乎总是少些烟尘气, 这除了我们不说人话之外, 我觉得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我们失去了历史应该有的承载物,我们拆掉了太多的东西!少有的那些拆不了的东西就束之高阁,远离人群, 圈在黑暗和不见光的地方, 历史本身带着的余温在人长久的背弃中也渐然凉寂,然后是忘却,然后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记忆空白。
历史是有生命的,如果我们能把它揣在怀里,或放在人群中,停留在记忆里,它才有可能活起来,伴随我们一起冥想、呼吸。

反思和触动
The Sunnyside of The DOC是欧洲最大的一个国际纪录片节,今年已经是第17届了,意味着快20年了,这个舞台根本不曾有过中国人的身影,我们这次的出现对他们而言更像一个点缀,那感觉就好像是今天谈中国是另一种世界时髦似的。
其实人家压根就没带你玩过,在所谓真正的全球化游戏中,今天,我们在文化输出和文明分享上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但更糟糕的是我们根本都不知道!我们自己把自己关在一个狭长的黑管子当中,望着头顶上有限的泛着光亮的空间,还在无比的自鸣得意中呢,以为我们是天下第一!

在我们知道或者掌握很少信息量的时候,我们会自负的以为自己就是天下,以为我是世界坐标的原点,以为世界以我为半径为中心,很多事情只从自己出发,去考虑,去思维。。。
忽然当你把自己从脆弱的鸡蛋壳里,拧出来,换一个位置或者多走一步路,再去看原来的生活或者世界,你发现: 即使不是颠覆性的翻转,至少你会目睹从前你根本无法察觉的很多严重错位。空间纬度的改变会打破日益惯性的常态思维,换一个场景,跳出来,走走、看看,你忽然发现:坐标的原点在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第一次才真正明白它的含义。

外面另一个真实世界的存在让我知道:地球上人类生活的区域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我们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无论是外在的物化的东西,还是内在的精神层面、文明或者文化层面的,我们的祖先也许从前发出过很强的声音,用他们创造的璀璨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但今天,离开那个臆想的原点,回到那个我们该呆的角落,我已经强烈的感受到那种衰落。而且今天的我们对于这个所谓的全球或者地球,也更难看到会有新的或有价值的精神财富产生或者留下,过度的商业和物化,让这个民族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像人了,越来越远离人本了。

这种全国人民一个声音的大背景下,对于内容创作者是一种更大的挑战。今天我再去看中国纪录片的问题时,对于内容创作本身而言,我觉得最致命的问题在于我们的基本功太差,知识结构、文化底蕴和技术掌握上,我们离要完美表达的那个东西还有很远很远的距离。当然这样简单埋怨导演的见识短浅基本功薄弱其实丝毫于事无补,这趟法国之行,给我最大的清醒是:我们急于建设的应该是真正意义的制片体系和制片人。
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制片人从哪里来?理想意义的制片人又在何方?

一个圆满意义的制片人,在我看来,应该是这样一个理想形象:
1,他不乏普世的仁爱之心,但是又在事情操作层面相当理性;他善于思考,但不可以只是沉湎于形而上的理想,他需要有创业、创新和奔跑的实务能力。
2, 他谙熟商业之道,但又不世俗不功利,而且对内容和艺术却有相当的敏感,有足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3, 他能读懂人心,善于与人沟通,同时又能享受做幕僚和观众的乐趣。

但是,这样一个有着高超的思考和操作能力的完美形象会在哪里呢?!

选题联想
看着那样多形式各异的好片子,我觉得大脑受刺激:纪录片的题材其实是多么的宽泛,我们的导演什么时候可以更贴近地面更贴近皮肤说些好玩的有趣的人话和故事呢?!
我们有那样多的事情可以做,那样多的题材可以去拍:

生育的故事和话题 中国人口这样多,真的是毛泽东的一个愚蠢政策导致的吗?!我觉得未必 比如采访83岁外婆 60岁的妈妈 还是35岁的女儿 每个人的生育观、生育感受以及生育故事一定是不一样的 同样年纪的女人 城里的和农村的又有怎样不一样的故事和命运呢?。。。。选择好对象,里面一定有辛酸 有痛苦 但一定也有快乐 有幸福 这快乐和幸福又是什么?

中国千人一面的城市 一样的高楼 一样的白色瓷砖 一样的兰色反光玻璃 一个的品种的草籽 一样高低的草坪。。。。。可以采访城市生活居民的感受 外来者的观感 还有设计者的本意和当下的态度 我们都不用去振臂高呼民族想象力这样的空洞词汇 各个让我们无法明辨地区差异的死板面孔足够让我们每个人无地自容:我们的生活是怎样的缺乏创意和想象力!

菜市场 城市是谁的城市 菜市场的商贩来自何方 他们有着怎样共同的辛酸和乐趣。。。在昆明的菜市场 度量单位是公斤 你要买一斤酸菜 卖的人会告诉你只需要买三两就够了。。。但在北京 度量单位却是10元 5元 什么东西都是 10元3斤 或者 5元2斤 你只打算要2斤东西的话 最后对方一定会卖给你比5元 10元更多的东西。。。一个城市和一个城市的不一样在这些细节中便一览无余

音乐在中国人生活中的位置 哪些人在听音乐 在透过什么方式听什么类型的音乐,我们在听中国的音乐,还是听外国的音乐,是古典的还是现代,我们透过何种渠道接触到各种类型的音乐,中国有无真正的乐迷,真正的乐迷“痴”到如何的一个状态 。。。。每一个小切面展开 都会有无数让制作人自己或观众意想不到的故事铺展开来

诗歌去了哪? 当下的中国社会有谁在关注诗歌?他们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关注诗歌?写诗的是谁?读诗的又是哪些人?他们又会在什么样的场合读诗?。。。诗歌在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中什么时候辉煌过,是怎样的辉煌?它又在什么时候陨落?它又是如何陨落到今天的缺失状态?

中国的雕塑 各个城市广场的雕塑出炉背后,早期爆发户庭院内维纳斯塑像,新式社区内雕塑的来龙去脉,798工厂内各类冠以艺术之名的雕塑。。。。还有西单广场和去十渡路上一个叫韩村的马路上那些塑料椰子树也算上的话,所有这些一一展开,中国人的群体审美的水平和个体审美的差异都一览无余了。

结婚证的故事 结婚证产生于何时?在每一个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有怎样的作用和功效?中国的结婚证生效范围?是咱们自己给自己生产的“合格证明书”还是在更远范围内也同样有效?在中国以外的地方中国结婚证产生过哪些啼笑皆非的故事?

介绍信的故事 介绍信产生于何时?为什么会有介绍信?最早产生此物的背景是什么?介绍信在多大范围内有效?在有效范围之外使用介绍信时出过哪些意想不到的故事?因介绍信出过的千奇百怪的笑话、缔笑姻缘的官司。。。。

户口的故事 中国为什么会有户口?户口制度起源于何时?一个没有户口的人在中国如何生活?因为户口普通中国人经历了怎样的悲欢离合?今天的户籍又有怎样的变异?这种变异背后的故事是什么?。。。。

中国人到底怎么学英文 英文到底在中国人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一个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学英文?怎么学?一生要花多长时间去学?学习的障碍和误区到底在哪里?对于英文程度的测试,一个普通中国人究竟要经历多少个门槛才可以算作合格?全世界关于英文水平的认知到底有多少?。。。关于英文的学习和英文的考试在中国催生了多少个企业?这些企业为中国的“鸡的屁”增加了多少贡献。。。。。。。

中国老人的社交生活 中国的老年人在干什么,除了在大马路上扭秧歌以外?他们的社会公共生活到底在哪里?他们在跟谁一起生活?如何生活?他们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在眼花缭乱的世俗生活背后到底演绎着怎样的故事?。。。。

粉丝是谁?谁是粉丝? 粉丝到底是一群怎样的人?为什么会成为粉丝?各种粉丝用怎样的方式追逐他们内心的偶像?粉丝个人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他们如何生活?靠什么为生?他们如何面对周围的目光和质疑?他们在短暂狂欢之后又是如何返回到他们常态生活?

17岁孩子读什么? 在日益成人化的媒体社会中孩子们到底在消化怎样的精神食粮?他们是否还在读书?他们读怎样的文字?他们如何获得他们的信息渠道?许多过早来自成人社会的知识和信息对他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他们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谁在关心他们?又是以何种方式被关注?他们和成人社会有没有沟通?如何沟通?

中国人的周末如何度过? 除了KTV和郊区游 中国人还有哪些其他的周末的玩法?和谁一块玩 如何玩。。。。

中山公园何其多 中国有多少中山公园 怎么出来这样多中山公园 又是哪些人在中山公园里消磨时间 他们以什么的方式在公园里渡过 公园管理中问题有哪些 有多少是全国都一样的?同样的问题各个城市的解决方法是什么?。。。。

中国幼儿园孩子的接送 谁接 用什么工具接 什么时候接 什么时候送 一路上要闯多少关口。。。。。因为这种接送 有过多少尴尬 无奈 以及有趣 好玩的故事。。。

中国人的城市公交 公交线路 公交站牌 如何设置 每个城市都不一样 有多少民主路 中山大道。。。。

中国大学的门 中国大学到处都是门 正门 东门 南门 还有西门和小西门 这些门都建于何时?最老的大学大门在哪里?门口都站着谁 大学门口的小商贩都在卖什么?冰棍、文凭、图书。。。还有别的什么?

中国的广告牌 城市里的广告牌以商业的居多,称为户外广告 铁路旁边、城乡结合处还有农村的广告以及各种标语口号 谁写的 什么状态和背景下写上去的 写给谁看的。。。我觉得把它们罗列到一起,会非常有好玩和有意思。。。。。。。。。

郑琼 写于2006/09/03

DOC TALK其实是一个规模很小的纪录片大会,非常加拿大化,整个会议也就两天,一共才13个提案,全部来自加拿大本土的制作公司,买家也以加国为主,零星有二个来自美国电视台和相关机构,可能是因为他们靠得比较近的缘故

资料真的很少,去了一些英文的网站也是寥寥无几,看来规模真的不大

Ⅳ 如何看待郑琼的纪录片《出路》

其实相对于这个片子本身,更欣赏9分钟剪辑里导演的那几段话。贫富差距是这个片子比较显眼的一个看点,但是导演却在不平等的隔阂里认可世界的不同表达融洽,这是出乎意料的。

或许,很多时候,人们追求的所谓的真正平等是不可能存在与一个结构复杂的社会的,但是当人们完全放下偏见,承认他人,认同他人,尊重他人的不同时,我们就已经平等了。

导演引用的那句“苔米也可以像牡丹一样开花,开的很香”实在是很有境界,而原话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就显得分外小气,甚至在我看来还带有一点刻板印象里的嘲弄。

(4)郑琼中国电影导演扩展阅读:

剧情简介

一个是来自甘肃大山深处的小女孩,喂猪、做饭、背谷子,笑嘻嘻地走十几里盘山路,去只有5个学生的小学念书;一个是来自湖北的高考复读生,天未亮就起床从出租屋赶往学校,在被书本、试卷围起的课桌上紧绷着脸备战他的第三次高考;

一个是向往自由的北京女孩,高中退学后的她画画、写诗,一边准备申请留学,一边自己做家具开咖啡厅。6年的时间里,他们长大成人,寻找各自的出路。




Ⅳ 如何评价纪录片《出·路》

纪录片让人深思,在中国,阶级固化也许会越来越明显;普通家庭的孩子,如果不读书,或者只是半途而废的话,一辈子很可能只徘徊在低阶层,读书对于普通家庭孩子来说,最大的价值是提高了孩子的眼界和格局,这才是决定未来出路的关键所在。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智利纪录片导演顾兹曼曾经这样说。这部《出路》是郑琼导演耗时6年(2009年-2015年)记录下来的,袁晗寒、徐佳、马百娟——3个孩子、3个家庭、3个不同的阶级,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出路。

(5)郑琼中国电影导演扩展阅读:

剧情简介

一个是来自甘肃大山深处的小女孩,喂猪、做饭、背谷子,笑嘻嘻地走十几里盘山路,去只有5个学生的小学念书;一个是来自湖北的高三复读生,天未亮就起床从出租屋赶往学校,在被书本、试卷围起的课桌上紧绷着脸备战他的第三次高考;

一个是向往自由的北京女孩,高中退学后的她画画、写诗,一边准备申请留学,一边自己做家具开咖啡厅。6年的时间里,他们长大成人,寻找各自的出路。

Ⅵ 求郑琼导演的纪录片《出路》

天哪我看这个片子真的是感触蛮深的,有些东西你出生没有可能一辈子也没有了哎
你微博搜搜吧,可能是过于现实吧社会阴暗面揭露了,表现了地方贫富差距,播出受限

Ⅶ 请问:“世界八大纪录片节”分别是哪八大呢

德国莱比锡国际纪录片短片电影节
法国阳光纪录片节
波兰克拉克夫纪录片节
加拿大DOC TALK电影节
加拿大热门(HOT DOCS)纪录片节
澳大利亚AIDC国际纪录片大会
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

这是法国阳光记录片节的一点点资料

法国阳光那面纪录片节
(2006/06/26---2006/07/02)

The Sunnyside of the DOC
The Sunnyside of the DOC的开会地点在法国的一个西部港口城市--La Rochelle,我们先到巴黎,然后坐火车去的拉罗谢尔。

La Rochelle是一个不大的小城市,火车站很老,是那种典型的欧洲城堡建筑,房顶上还挂着一口大钟,站在小小的广场上,内心雀跃着一种难以言表的异国浪漫情绪。尽管是旅游季节,但火车站人迹稀朗,偶尔在站楼下晃过的背包族,让人远远看着内心有些异样的温暖,他们是我常态生活之外一份深藏的向往。

因为和导演一起出来,对方是精明的未雨绸缪一族,只要身边有活物,我又开始惯性的不带脑子,结果被接车的拉错地方,一气给拉到了一个孤岛上,check in之后发现不对,导演气得要死,只差把我脑袋给拧下来,后来只好打了一车回来,花了50多欧元,虽然迷糊,数字还是看得明白,狠狠的心疼了一把。

第二天到了会场才知道,主办方给中国来的客人还设了一个展台,我把我们训练营的招生海报帖到了上面,看的人还不少,可能是中国字不认识的缘故吧。这次到法国的中国人有:老何兄弟俩、我和导演,还有香港人黄先生,他们都有各自的玩乐和公干,最后就我老老实实在那站了三天台,也可能是第一次有中国人出现在展台,过来询问的人一直不断。

和国内电视节特别不一样的是,他们的展厅既不豪华,也不超大,从这边一眼可以望到那头,人群穿梭但并不喧哗,比起我们那种“骡马大会”般的嘈杂,这里有一种特别的朴素和安宁。

The Sunnyside of the DOC主要分成三大块内容:1,来自全世界的纪录片内容提供商和发行商的展台式展览2,各种主题论坛(包括预案销售、主题研讨和主题放映) 3,观片室Video Library

和HOTDOCS的DOC SHOP有点不一样的是:The Sunnyside of the DOC 的Video Library,高科技含量更高,他们把所有收集的片子放在后台,有专门的分类和标号,每个进去看片的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和密码,输入进去之后,点击你想看的片子标号,看完后如果觉得片子不错,直接在电脑界面上留言并点击发送,你所有想要做的事情就在一分钟内完成了,这套系统对于时间金贵的买家而言简直是太有效率了!Video Library只对买家开放,我是强人所难硬找他们给我换了一张卡才加塞进去的。如果你是内容提供方的话,门口的管理电脑上还有一份资料,你如果需要了解你自己的片子有那些买家浏览或观摩过,直接从那里头可以免费打印出这些资料,有专门的志愿者会义务为你服务。
Video Library每天19:00关门,因为在的那几天都很忙,所以我都是插空跑到楼上快速的浏览了一部分片子,然后直接在电脑上把我的EMAIL地址发送给了每个片子的制片方,回到北京的时候收到将近100多封反馈过来的邮件,我回完它们差不多花了一个月时间。

片子看太多了,人也傻了,最后一天在La Rochelle的时候,从旅馆出来碰到一人,面孔看起来有些熟悉,但又想不起来了到底是谁,站在咖啡馆门前,跟我搭讪:
--Is it a nice day?
-Sure!
--La Rochelle is a sunny city!
--Yeah, but I have to watch films in video library today, it is my last day here .
。。。。。
回来的路上想起这些,觉得特别悲哀:在繁杂不断的工作中人已然变成了一具僵尸!

La Rochelle
La Rochelle 是个名副其实的Sunnyside city ,早上4、5点钟天就已经大亮,到夜里12:00还跟北京夏天的傍晚一样。最后一天Video Library下午5:00就关掉了,出来以后一个人在大街上闲逛到夜里11:00多才回去。

到La Rochelle第一天最强烈的感受:这里才真的是一个适合人或者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回望我们的环境,仿佛多年浑然不觉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垃圾场中,今天一睁眼,才知道原来我们是在猪圈里!

空气在La Rochelle是完全透明的,那感觉好像你只要一伸手,天边的云彩就可以摘过来似的,在你和天之间几乎没有任何遮挡物!!地面的干净更不用说的,走在避风港和避风港之间的木制浮桥上,脚下那些其实很有年头的木板纹理清晰可见!

街道上也有汽车驶过,但全然没有北京的喧嚣和张狂,开车的也不全是年轻人,你会经常看见银发素裹的老人缓步从车里出来,然后手挽着手往酒吧走去,这些不经意撞见的场景会让疾走的你忽然内心怦然一动。

酒吧也是La Rochelle的一景,在避风港临街的一隅,酒吧一个接着一个,成排的桌椅都整齐而紧密的摆放在门口,逗留酒吧的更多是一些中年人的面孔,人不少,但也是同样的不喧哗不张扬,在各种不同的表情背后你会看到同一种东西:松弛和闲适。

La Rochelle的房子都很老,避风港和避风港之间那些保存完好的百年城垛,还有那些藏在民居背后的老教堂, 和阳光下那些交错着的白色桅杆一起构成了这个城市独特的风景。 历史在这里一直是活着的,在狭窄的街中里穿行,你甚至可以听到或者触摸到它们的呼吸声。

在La Rochelle,历史是有生命的,这生命来自人对历史本身的敬意和温情,那些建筑就像一段凝固的时光,让任何一颗不太坚硬的心都能感受到它的温暖。这种在人群中鲜活着的历史更像一只温良的老猫,站在暗处,始终沉默,始终不语,静静地看着时光之手掠过人类的额头。

中国的历史似乎总是少些烟尘气, 这除了我们不说人话之外, 我觉得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我们失去了历史应该有的承载物,我们拆掉了太多的东西!少有的那些拆不了的东西就束之高阁,远离人群, 圈在黑暗和不见光的地方, 历史本身带着的余温在人长久的背弃中也渐然凉寂,然后是忘却,然后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记忆空白。
历史是有生命的,如果我们能把它揣在怀里,或放在人群中,停留在记忆里,它才有可能活起来,伴随我们一起冥想、呼吸。

反思和触动
The Sunnyside of The DOC是欧洲最大的一个国际纪录片节,今年已经是第17届了,意味着快20年了,这个舞台根本不曾有过中国人的身影,我们这次的出现对他们而言更像一个点缀,那感觉就好像是今天谈中国是另一种世界时髦似的。
其实人家压根就没带你玩过,在所谓真正的全球化游戏中,今天,我们在文化输出和文明分享上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但更糟糕的是我们根本都不知道!我们自己把自己关在一个狭长的黑管子当中,望着头顶上有限的泛着光亮的空间,还在无比的自鸣得意中呢,以为我们是天下第一!

在我们知道或者掌握很少信息量的时候,我们会自负的以为自己就是天下,以为我是世界坐标的原点,以为世界以我为半径为中心,很多事情只从自己出发,去考虑,去思维。。。
忽然当你把自己从脆弱的鸡蛋壳里,拧出来,换一个位置或者多走一步路,再去看原来的生活或者世界,你发现: 即使不是颠覆性的翻转,至少你会目睹从前你根本无法察觉的很多严重错位。空间纬度的改变会打破日益惯性的常态思维,换一个场景,跳出来,走走、看看,你忽然发现:坐标的原点在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第一次才真正明白它的含义。

外面另一个真实世界的存在让我知道:地球上人类生活的区域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我们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无论是外在的物化的东西,还是内在的精神层面、文明或者文化层面的,我们的祖先也许从前发出过很强的声音,用他们创造的璀璨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但今天,离开那个臆想的原点,回到那个我们该呆的角落,我已经强烈的感受到那种衰落。而且今天的我们对于这个所谓的全球或者地球,也更难看到会有新的或有价值的精神财富产生或者留下,过度的商业和物化,让这个民族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像人了,越来越远离人本了。

这种全国人民一个声音的大背景下,对于内容创作者是一种更大的挑战。今天我再去看中国纪录片的问题时,对于内容创作本身而言,我觉得最致命的问题在于我们的基本功太差,知识结构、文化底蕴和技术掌握上,我们离要完美表达的那个东西还有很远很远的距离。当然这样简单埋怨导演的见识短浅基本功薄弱其实丝毫于事无补,这趟法国之行,给我最大的清醒是:我们急于建设的应该是真正意义的制片体系和制片人。
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制片人从哪里来?理想意义的制片人又在何方?

一个圆满意义的制片人,在我看来,应该是这样一个理想形象:
1,他不乏普世的仁爱之心,但是又在事情操作层面相当理性;他善于思考,但不可以只是沉湎于形而上的理想,他需要有创业、创新和奔跑的实务能力。
2, 他谙熟商业之道,但又不世俗不功利,而且对内容和艺术却有相当的敏感,有足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3, 他能读懂人心,善于与人沟通,同时又能享受做幕僚和观众的乐趣。

但是,这样一个有着高超的思考和操作能力的完美形象会在哪里呢?!

选题联想
看着那样多形式各异的好片子,我觉得大脑受刺激:纪录片的题材其实是多么的宽泛,我们的导演什么时候可以更贴近地面更贴近皮肤说些好玩的有趣的人话和故事呢?!
我们有那样多的事情可以做,那样多的题材可以去拍:

生育的故事和话题 中国人口这样多,真的是毛泽东的一个愚蠢政策导致的吗?!我觉得未必 比如采访83岁外婆 60岁的妈妈 还是35岁的女儿 每个人的生育观、生育感受以及生育故事一定是不一样的 同样年纪的女人 城里的和农村的又有怎样不一样的故事和命运呢?。。。。选择好对象,里面一定有辛酸 有痛苦 但一定也有快乐 有幸福 这快乐和幸福又是什么?

中国千人一面的城市 一样的高楼 一样的白色瓷砖 一样的兰色反光玻璃 一个的品种的草籽 一样高低的草坪。。。。。可以采访城市生活居民的感受 外来者的观感 还有设计者的本意和当下的态度 我们都不用去振臂高呼民族想象力这样的空洞词汇 各个让我们无法明辨地区差异的死板面孔足够让我们每个人无地自容:我们的生活是怎样的缺乏创意和想象力!

菜市场 城市是谁的城市 菜市场的商贩来自何方 他们有着怎样共同的辛酸和乐趣。。。在昆明的菜市场 度量单位是公斤 你要买一斤酸菜 卖的人会告诉你只需要买三两就够了。。。但在北京 度量单位却是10元 5元 什么东西都是 10元3斤 或者 5元2斤 你只打算要2斤东西的话 最后对方一定会卖给你比5元 10元更多的东西。。。一个城市和一个城市的不一样在这些细节中便一览无余

音乐在中国人生活中的位置 哪些人在听音乐 在透过什么方式听什么类型的音乐,我们在听中国的音乐,还是听外国的音乐,是古典的还是现代,我们透过何种渠道接触到各种类型的音乐,中国有无真正的乐迷,真正的乐迷“痴”到如何的一个状态 。。。。每一个小切面展开 都会有无数让制作人自己或观众意想不到的故事铺展开来

诗歌去了哪? 当下的中国社会有谁在关注诗歌?他们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关注诗歌?写诗的是谁?读诗的又是哪些人?他们又会在什么样的场合读诗?。。。诗歌在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中什么时候辉煌过,是怎样的辉煌?它又在什么时候陨落?它又是如何陨落到今天的缺失状态?

中国的雕塑 各个城市广场的雕塑出炉背后,早期爆发户庭院内维纳斯塑像,新式社区内雕塑的来龙去脉,798工厂内各类冠以艺术之名的雕塑。。。。还有西单广场和去十渡路上一个叫韩村的马路上那些塑料椰子树也算上的话,所有这些一一展开,中国人的群体审美的水平和个体审美的差异都一览无余了。

结婚证的故事 结婚证产生于何时?在每一个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有怎样的作用和功效?中国的结婚证生效范围?是咱们自己给自己生产的“合格证明书”还是在更远范围内也同样有效?在中国以外的地方中国结婚证产生过哪些啼笑皆非的故事?

介绍信的故事 介绍信产生于何时?为什么会有介绍信?最早产生此物的背景是什么?介绍信在多大范围内有效?在有效范围之外使用介绍信时出过哪些意想不到的故事?因介绍信出过的千奇百怪的笑话、缔笑姻缘的官司。。。。

户口的故事 中国为什么会有户口?户口制度起源于何时?一个没有户口的人在中国如何生活?因为户口普通中国人经历了怎样的悲欢离合?今天的户籍又有怎样的变异?这种变异背后的故事是什么?。。。。

中国人到底怎么学英文 英文到底在中国人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一个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学英文?怎么学?一生要花多长时间去学?学习的障碍和误区到底在哪里?对于英文程度的测试,一个普通中国人究竟要经历多少个门槛才可以算作合格?全世界关于英文水平的认知到底有多少?。。。关于英文的学习和英文的考试在中国催生了多少个企业?这些企业为中国的“鸡的屁”增加了多少贡献。。。。。。。

中国老人的社交生活 中国的老年人在干什么,除了在大马路上扭秧歌以外?他们的社会公共生活到底在哪里?他们在跟谁一起生活?如何生活?他们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在眼花缭乱的世俗生活背后到底演绎着怎样的故事?。。。。

粉丝是谁?谁是粉丝? 粉丝到底是一群怎样的人?为什么会成为粉丝?各种粉丝用怎样的方式追逐他们内心的偶像?粉丝个人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他们如何生活?靠什么为生?他们如何面对周围的目光和质疑?他们在短暂狂欢之后又是如何返回到他们常态生活?

17岁孩子读什么? 在日益成人化的媒体社会中孩子们到底在消化怎样的精神食粮?他们是否还在读书?他们读怎样的文字?他们如何获得他们的信息渠道?许多过早来自成人社会的知识和信息对他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他们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谁在关心他们?又是以何种方式被关注?他们和成人社会有没有沟通?如何沟通?

中国人的周末如何度过? 除了KTV和郊区游 中国人还有哪些其他的周末的玩法?和谁一块玩 如何玩。。。。

中山公园何其多 中国有多少中山公园 怎么出来这样多中山公园 又是哪些人在中山公园里消磨时间 他们以什么的方式在公园里渡过 公园管理中问题有哪些 有多少是全国都一样的?同样的问题各个城市的解决方法是什么?。。。。

中国幼儿园孩子的接送 谁接 用什么工具接 什么时候接 什么时候送 一路上要闯多少关口。。。。。因为这种接送 有过多少尴尬 无奈 以及有趣 好玩的故事。。。

中国人的城市公交 公交线路 公交站牌 如何设置 每个城市都不一样 有多少民主路 中山大道。。。。

中国大学的门 中国大学到处都是门 正门 东门 南门 还有西门和小西门 这些门都建于何时?最老的大学大门在哪里?门口都站着谁 大学门口的小商贩都在卖什么?冰棍、文凭、图书。。。还有别的什么?

中国的广告牌 城市里的广告牌以商业的居多,称为户外广告 铁路旁边、城乡结合处还有农村的广告以及各种标语口号 谁写的 什么状态和背景下写上去的 写给谁看的。。。我觉得把它们罗列到一起,会非常有好玩和有意思。。。。。。。。。

郑琼 写于2006/09/03

DOC TALK其实是一个规模很小的纪录片大会,非常加拿大化,整个会议也就两天,一共才13个提案,全部来自加拿大本土的制作公司,买家也以加国为主,零星有二个来自美国电视台和相关机构,可能是因为他们靠得比较近的缘故

资料真的很少,去了一些英文的网站也是寥寥无几,看来规模真的不大

阅读全文

与郑琼中国电影导演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免费电影的英文咋写 浏览:658
电影尽善尽美观后感 浏览:662
成龙演的神话电影人员 浏览:322
一部空姐迫降飞机的电影 浏览:831
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浏览:313
欲爱电影完整版下载 浏览:847
岛上巨蟒泰国电影 浏览:572
法国限制电影论坛 浏览:467
面条都是虫子的电影叫什么名字 浏览:806
珠海电影院在哪里 浏览:612
成龙最新2019电影 浏览:854
抗战敌后民兵电影大全 浏览:836
日本弹幕网看周星驰电影 浏览:272
头文字d电影第二首英文 浏览:871
北京电影票团购 浏览:465
哆来咪音乐之声电影 浏览:507
法国少女回家路电影 浏览:935
听风者粤语电影 浏览:396
台湾拼搏电影 浏览:343
黑天鹅电影英文影评简短 浏览:497